曹秋玲,刘 辉,王君兰
(1.河南工程学院 纺织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450007;2.中国科学院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100190;3.郑州市君友纺织品织造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450048)
纺织在人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几千年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历史积淀。历史上中国的纺织曾有过辉煌的成就,对世界纺织做出了杰出贡献[1]。18世纪后半叶,西欧在手工纺织的基础上发展了动力机器纺织,逐步形成了集体化大生产的纺织工厂体系[2],我国纺织工业依然停留在手工机器纺织阶段,工厂化纺织生产发展缓慢。1949年以后,中国纺织工业经历波折,步入动力机器纺织大发展的阶段,解决了全国人民的穿衣问题,中国成为世界纺织品出口第一大国,开创了衣被天下的新局面。
1949年,随着各大中小城市相继解放,全国各地军事管制委员会及时委派军事代表,顺利完成了对官僚资本纺织企业的接管,并把它们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所有的纺织企业,对于稳定和发展国民经济、发展新中国的纺织工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恢复纺织工业生产的同时,国家根据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的需要,根据财力可能,开始安排纺织工业有重点地进行建设。
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进入大规模建设时期。纺织工业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如何满足城乡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虽然当时国家在大力发展重工业,还是投资了16亿元用于发展纺织工业。“一五”期间,纺织机械工业不断壮大,保证了纺织工业建设的需要。纺织系统一些最重要的管理制度都是在这个时期奠定的基础。纺织工业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完成了对私营纺织业和手工纺织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纺织生产全部纳入国家计划。
1958~1960年,纺织工业生产在“大跃进”浪潮中综合平衡受到破坏,生产建设在一个时期内失去了控制。1961~1965年,纺织工业进入国民经济调整时期。60年代,中国的纺织品出口开始进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我国外贸出口商品中占第一位,因而保证了国家能大量进口粮食,以解决城市供应、减轻农村负担、加速恢复国民经济。这一时期,中国合成纤维工业也从准备阶段进入实际建设的新时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在全国出现了严重混乱的局面,政治上的动荡对纺织工业生产建设造成了破坏和干扰。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纺织工业的生产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就。随着化学纤维工业的发展和化纤在纺织工业的广泛采用,一些有关化纤生产和使用的科学技术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1976年10月,十年动乱结束,各地受到干扰破坏的纺织工业,都迅速拨乱反正,恢复了安定团结的局面,生产也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1978年,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建设成为全党的工作重点,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
1983年6月,在北京举行了第一次纺织新产品展销会,全国送展的纺织新产品达1.1万余件,展出了棉、毛、麻、丝、色织、针织、复制、工农业生产用品、少数民族用品和装饰用品等十大类4 000多件[3]。随着纺织品市场形势的变化,为了使纺织工业持续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的花色品种,开拓新的领域,寻找新的增长点。
1983年12月,国家决定取消布票,纺织品实行敞开供应。这一重要供应制度的改变,标志着长期以来纺织原料和纺织品基本供给“短缺经济”的结束,有力反映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中国纺织工业发展中一个历史性的里程碑。1984年,纺织工业部适时提出重点开发“三大支柱”产品,纺织品不再局限于服装和装饰用途,产业用纺织品也成为研发重点。
在国内市场相对饱和的情况下,“七五”期间,扩大出口成为纺织工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结构的调整、机制的转换、国际市场的开拓,使纺织工业取得了较大发展。这一时期纺织工业产值年增长率为7.28%[4]。
在我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纺织产业进入容易,而退出障碍很大,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纺织行业总量过剩和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效益下降。面对困难,全国纺织行业积极进行改革、改组和改造,在困难中求生存、求发展。1992年,作为纺织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的试点,上海第二纺机股份有限公司挂牌上市[5]。同年11月,随着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重庆针织厂破产。
1997年,中央把纺织行业作为国企改革突破口,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加快了纺织行业深化改革、调整结构的步伐。在大力压缩落后棉纺初加工能力的同时,重点发展化纤、服装等具有市场潜力的行业和产品。在化纤发展中,积极开发新型纤维,增加差别化纤维、功能性纤维的比重。1999年,在结构调整和产业重组中,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内地原料产区的纺织工业有所增长,大中城市老纺织基地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20世纪90年代,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已经位于世界各国之首,1998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占世界纺织贸易总额的13%,其中纺织品出口占世界的8.5%,服装出口占世界的16.7%。到1999年,我国纤维加工总量已超过1 000万t,占世界的1/5左右。在主要纺织产品中,我国棉纱、棉布、丝织品、针织品、服装、化纤等产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6]。中国成为影响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的重要力量。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由于取消了配额限制,纺织品服装业外贸出口得到新的发展。2005年5月31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推广委员会在北京成立,《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在纺织行业推广试行。纺织行业不仅承担满足保证人民穿衣、美化生活、服务其他产业的任务,也是全国各产业中最早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行业。
21世纪以来,中国纺织工业深化改革开放、全面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出现了加速发展的新局面,形成了从上游纤维原料加工到服装、家用、产业最终端产品制造不断完善的产业体系。2009年4月,《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重新界定了纺织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并提出要以自主创新、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优化布局为重点,推进纺织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行业振兴,推进我国纺织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7]。
自1949年以来,中国动力机器纺织的发展在规模、速度、水平等方面都是过去无法比拟的。特别是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纺织工业的发展更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主要纺织品的产量大幅增长,特别是加工最终产品的服装行业的发展,使人民的衣着从“买布做衣穿”变成“买衣穿”,同时,纺织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中高档产品的比重逐步增大,品种花色日益丰富,人民的衣着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只有棉纺织行业规模比较大,毛纺织、麻纺织、丝绸和针织等行业,规模都很小,基础非常薄弱,化学纤维工业1949年前基本上是空白,几乎所有纺织机器都从外国购买。1949年以来,中国在重点发展棉纺织行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毛、麻、丝纺织和针织行业,化纤生产、服装行业和纺织机械行业也都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我国纺织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从单一国有制企业转向多种所有制企业并存,市场化程度较高。
今天,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纺织工业体系,涵盖了化纤制造业、棉纺织业、毛纺织业、丝绸制造业、麻纺织业、印染业、针织业、服装制造业、家用纺织品业、产业用纺织品业和纺织机械制造行业。中国纺织工业的规模在世界范围达到历史新高度,纺织品服装的国内消费量和出口量,都是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所仅见。中国纺织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全国人民衣被供应的同时,对保证国民经济增长以及增加财政收入和外汇收入,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纺织工业正处于产业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8],十四五期间,中国纺织产业加快形成现代化生产体系,平衡供需关系,围绕“科技、时尚、绿色”进行创新实践,谱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