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柳清 左丛山 宋承琦 熊 珺 李秋景
(1.武汉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指导中心,湖北 武汉 430000;2.武汉市农业农村局,湖北 武汉 430000)
“十三五”期间,武汉市遵循“自主购机、先购后补、定额补贴、区级结算、直补到卡”的原则,严格推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落地,促进了农机装备保障能力持续提升。截至“十三五”末,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41万kW、保有量达44.73万台(套),较“十二五”末期分别增长11.36%和13.67%。“十三五”期间补贴机具共新增动力16万kW,占5年来农机总动力增量的65.1%。同时,畜牧产业以及主要粮食作物收获和初加工环节机械化发展潜力较快释放,特别是谷物烘干机械呈现井喷式增长。截至“十三五”末,全市畜牧机械、谷物联合收割机、谷物烘干机保有量分别达2.1万台(套)、2020台、171台(套),较“十二五”末分别增长了21.04%、21.98%、338.46%。
随着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高性能、大功率的田间作业机械和农业生产薄弱环节机具不断增长,农机装备结构持续改善,机具使用效率逐步提高。全市3.19万台拖拉机中59.2kW及以上拖拉机有1912台、占6%,较“十二五”末增长83.85%;拖拉机配套农机具6.1万台,机具配套比为1∶1.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市水稻插秧机达1987台、整地施肥播种机达1647台、精量播种机达463台。特别是“十三五”时期,全市新增秸秆还田离田设备709台(套),全市秸秆机械化还田离田面积突破13.33万hm2,有力支持了秸秆禁烧工作,助力武汉第九届世界军运会期间“军运蓝”;新增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机具2840台(套),为加快推进畜禽养殖绿色发展和打赢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支撑。
“十三五”时期,武汉市通过将北斗信息终端装备于农用机械,推进农机信息化智能管理系统平台应用,为机械化播种、植保、收割、深松、秸秆还田、喷药等农机作业,提供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服务,探索构建智慧农业生产管理与服务体系。截至“十三五”末期,全市智能无人机达159架,无人机低容量喷雾植保飞防面积突破2.67万hm2次,减少常规农药施用量12 t;北斗农业精准作业终端设备达1100余台(套),拖拉机精准作业无人驾驶系统实现了“零”的突破;全市水稻无人机飞播面积达0.2万hm2次;农机深松面积达2.41万hm2次;完成了3万hm2农机作业信息化分析,全市农机化与信息化互促共进的局面正在逐步形成。
受农机惠农补贴政策的利好刺激,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壮大,订单服务、生产托管和跨区作业等农机社会化服务方兴未艾。截至“十三五”末,全市农机户达5.9万户,含农机作业服务专业户1.4万户,拥有农机原值50万元(含50万元)以上的农机服务组织达74个,较“十二五”末期增长了32.1%;农机专业合作社155家,其中全国示范社4家、省级示范社12家、市级示范社33家;区级农机综合服务中心3个;全市乡村农机从业人员达6.8万人,年作业服务面积达83万hm2次,农机服务收入18.3亿元,其中农机作业服务收入15.9亿元,农机社会化服务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和农业生产服务的主力军。
“十三五”末,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5.85%,较“十二五”末期增长了8.42%,其中机耕率95.65%,机播率50.13%,机收率75.15%。水稻、油菜、小麦、油菜等主要大田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85.29%、89%、73.15%,生产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与此同时在中央省级和市级叠加补贴政策的带动下,全市果菜茶、畜禽水产养殖、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等领域的机械化生产呈现全面推进之势,其中蔬菜生产机械化水平近3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设施农业面积从0.2万hm2扩大到0.67万hm2,机械化水平达到60.1%;全市粮油农产品年机械烘干能力达83万t。
为让广大农民群众最大限度享受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红利,武汉市积极开展“按需申请、阳光操作、一站办理、应补尽补”等便民服务,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机热情,减轻了农民购机负担。截至2020年底,农民可享受补贴机具已增加至14个大类,34个小类、103个品目、12668种机具,覆盖了农林牧渔各产业重点作业环节,其中可享受市级财政补贴机具达1660种,叠加补贴比例最高达60%。2016-2020年,全市共使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02亿元,其中中央和省级资金8913.76万元、市级资金1312.38万元,拉动农民及市场主体购买农机投入3.63亿元,共补贴机具8143台(套)。
在严格规范实施购机补贴政策的同时,武汉市按照便民利民原则,优先向贫困村倾斜。每年制定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各区农机部门重点关注贫困村、贫困户购置机具,把农村贫困户列为优先补贴对象,为有意愿通过发展农机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贫困村、贫困村提供一定的政策扶持。“十三五”期间,全市农机购置补贴覆盖4个新城区、20个街(乡、镇)的81个贫困村,共投入补贴资金1601.02万元,受益农户1313人次,补贴机具4713台(套),对持续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农民节本增效、带动脱贫起到积极作用。
在开展购机补贴入户核查时发现,有购机者对补贴机具范围和补贴政策还不了解,导致所购机具未及时申报补贴。有的农民有购机意向,但是对补贴机具目录、补贴比例、补贴申报办理流程不熟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购机的积极性。
目前我市叠加补贴机具品目有20种,其中与种植业配套类机具品目有13种,占比为85%,畜牧业配套机具品目仅有3种,占比相差较大,且部分高端、特色农业机械供给不足,有些适应武汉市农业发展且有市场需求的机具没有被纳入补贴范围,存在“想要补、补不了”的问题。还有些已获得购机者认可且市场有需求的复合多功能机具补贴比例偏低,与农民、企业的期待,以及农业产业和农村发展的需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省级主管部门每年将国家和省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直接切块分配到区,但各区在政策落实和资金兑付等方面还存在不平衡的问题,有的区使用补贴资金总额会超过年度分配额,需要进行跨年度、跨区调剂使用,而有的区资金使用进度较慢,不能完成年度资金计划;还有的区补贴资金结算速度还有待提升,给农户资金周转造成一定压力。
部分农机企业存在重销售轻技术服务的现象,维修网点少,售后服务质量差,尤其是技术培训跟不上,无法为用户提供及时有效的跟踪服务,尤其是在农忙时农机无法得到及时的维护和修理,影响农业生产。还有的农机企业和代理经销商在处理质量纠纷等问题时,服务意识淡薄。
当前,各级都对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使用采取了最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但仍然存在个别企业在申报机具补贴归档时,存在侥幸心理,故意偏离机具实际价值,提高报价,通过获得高额补贴比例来诱导农民购买机具,达到增加销量的目的。
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宣传栏等多种渠道,大力宣传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做到补贴政策宣传全覆盖。并通过信息公开渠道,全面、及时、广泛地公布实施方案、补贴额一览表、补贴机具信息表、补贴资金实时使用进度等信息,努力扩大社会公众知晓度,激发农民群众购机积极性。
突出绿色生态导向,拓展市级叠加补贴机具范围和实施规模,提高补贴比例,重点支持保护性耕作、精量播种、精准施药、高效施肥、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秸秆还田离田、残膜回收、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产生态养殖等绿色高效技术和装备推广应用,充分发挥农机装备对绿色农业、智慧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引导农机企业加强对农业机械使用技术的培训工作,确保农民在购机后,能够正确操作,顺利使用,促进生产效率提升。同时,农机生产企业或销售代理商应该更加重视农机维修工作,特别是要完善维修网点,建立维修队伍,提高维修效率。各级要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落实农机质量投诉工作机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严格组织开展入户核查和电话抽查工作,重点是加强对补贴目录内新进产品的跟踪监管,以及对批量购机等异常现象及时开展核查。拓宽异常情形收集渠道,高度重视异常情形报告,对农机产销企业和农户等反映的异常情况,认真排查,立即上报。完善购机补贴机具准入申报、审批、核查机制,科学合适机具价值,合理确定补贴比例,对违规企业和失信个人采取黑名单制度等,大力营造违规农机企业“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氛围。
各级农机服务部门要进一步践行“店小二”精神,优化补贴申报办理流程,推广开展“手机申报、阳光操作、上门办、一站服务”,同时,加强与财政部门的协作沟通,提高补贴资金结算兑付的频次与效率,加快资金兑付,最大限度缩短购机农民从通过审核到拿到补贴的时间。及时开展资金余缺动态调剂,实现资金供求两年动态紧平衡,最大限度满足农民群众购机补贴需求。
要构建和完善市、区、街、村四级农机化服务工作队伍,保持机构、人员相对稳定。要安排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专项经费,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作用,全面开展农机化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的引进、示范、推广,广泛开展农机专业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服务新时代农机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现代都市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