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宁 山东智慧城市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在璀璨的中华文明长河中,建筑文化作为保留度较高的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华的重要载体。中国古代建筑多以木质结构为主,搭配特殊的木制材料、设计形式和色彩搭配,创造了无数的建筑精品,也为世界建筑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却没有得到良好的继承,传统设计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价值,甚至出现了一些盲目运用传统元素,导致画虎不成反类犬的闹剧。做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将古代优秀建筑设计理念融入现代设计中,需要加强研究和继承,汲取古人智慧,与今人的技术、理念相融合。
中国古代建筑绝大部分是以木制构架作为建筑主体,木制材料被赋予了极高的建筑地位,他不只是作为装饰构件使用,还被用作主体承重使用。古人“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理念,让木材这种原生性的材料得以发扬光大。中国众多民族性建筑中,无一例外的大量使用木材;各类功能性建筑也亦如此。唯一不同是的,因中国地理因素、环境气候因素、温度和湿度因素、人文因素等的不同,在木制构件的设计和功能使用上各具特色;木料的选材、构成手段、设计形式,各有千秋,精彩纷呈。
传统木制材料作为主体构件使用的优势非常明显,如木料可以就地取材,并且可以根据各类木料的生理特点,物尽其用;软木类适合雕刻装饰,硬木类适合承重;不同木料的耐腐性,纹理特色,也可以就其特点各尽启用。又如木料的适配性很强,北方气候干燥,善用白木类木材,南方湿度较大,常用红木类木材。再如木料建筑的抗震性,表现极其出色;在日本装配式木结构建筑被大量使用;木料的延展性和韧性相比其他材料的建筑构件较优越,中国古代建筑的榫卯结构特点,地震时,使它的抗性更强,能有效疏离地震波的能量。再如,木料的可定制性、可塑性较强,可以缩短工程周期等。
当然,木料结构也并不是非常完美,它也有其局限性。如原木的生长周期长,红木类原木成品期长达几年甚至数十年,特殊构件需要的特殊木料百觅而无一得;又如木制构件从设计、制作到案场施工,都需要大量专业人员,专业人员不足容易导致施工质量不高或者造成低素质的建筑工人无从插手的尴尬局面。再如,木料易燃,消防配套应科学合理,切不可大意。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木料的易燃性绝不能作为一刀切否定木料的优越性;中国自古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易理早已深入人心;中国祖先早已通晓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的道理,但古人仍然将木制建筑推崇备至,定有其道理。再如木料作为主材无法构建现代式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
中国古代封建礼制维续了几千年,其建筑形式丰富多样性和科学合理性都是值得称道的。
就其建筑形式而言,就有宗祠类、祭祀类、居住类、商贸类、手作类、会议类、教育类、娱乐类、政事类、战事防御类、市政类、精神堡垒类等。
各类建筑形式是和当时社会组织结构及政治、精神、经济生活需要息息相关的。如秦王嬴政修筑长城,虽然工程庞大,却压低了政治和军事成本,维护了其政权的稳定;如明永乐大帝迁都北京,影响了未来中国政治、经济双中心发展格局;如清高宗乾隆对铜质艺术品的喜爱,特命构筑“铜作”“炉作”两类手工场;如中国古代居住类建筑均不得坐北朝南,需向东南偏离十五度角;如景德镇的市井格局是围绕珠山徐徐展开的。
无论在何种时期,中国古建筑始终是在政事区、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这几类区位框架下构筑的。不同的建筑类别在不同历史时期充当的地位是不甚相同的,如祭祀类建筑一度是中国古代建筑群落的中心点,随着社会发展,工业中心、商业中心、政治中心、议事中心等等需求的增加,多中心的规划格局造就了建筑形式的多维性;又如,古代中国各朝代均有和平稳定期,这个时期,人民的生活相对富足祥和,人口自然就正向增长,人们对建筑的居住需求就显得迫切,居住类建筑无论是在数量还是空间改造上都会发生变化,这也就必然产生建筑形式的改变;如四合院、土楼、塔楼等。
中国古建筑单体由于大量使用木质构件,其可分为基座、筑体、房顶几个部分。重要建筑单体基座可以有多层,普通的仅为一层,台基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不同的平面形式使得建筑单体的立面形式丰富多彩。木质构件的可塑性强,它的长短粗细,材料颜色,块面结构,雕花等搭配使用,大大提高了建筑单体的审美性,丰富了建筑物的形式感。古建筑单体的房顶也精彩纷呈,如重檐顶,单坡顶,拱券顶,十字坡顶等。不同的顶部设计,形式不同,但功能往往是围绕保护木料构件,台基展开的;设计服务于功能,却又高于功能,不同的屋顶设计自然服务于不同的建筑形式,同时也加强了此类建筑形式的可视性。
木质构件的承重系统非常成熟。大致分为穿斗式、抬梁式和井干式,斗拱的大量使用是中国古建筑的一大特色。斗是如墨斗形的木质构件,拱是弓形的木质构件,两组构件横向和竖向交叉叠加,依次向上逐层排列,越往上构件体积越大。将其安置在承重梁柱的顶端,可以有效分担屋顶重量及挑檐外挑的重力。斗拱使用的鼎盛时期,形成复合梁,有效的承接了房屋的横向和纵向的应力,使房屋浑然一体。
中国古代建筑单体的建筑风格具有多维度性。从审美上看,可以分为端庄肃穆型,富贵华美型,和美可爱型,开放活力型等;从地域上看,可以分为北派建筑,南派建筑,甘陇派建筑,江南派建筑,岭南派建筑,徽派建筑,滇缅派建筑,藏系风格建筑等;从时代上看,可以分为秦汉时期,隋唐时期,两宋时期,明清时期等。
中国近现代建筑突破了以往建筑所不能达到物理限制,但也抛弃了古建筑优秀的元素。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现代建筑理念并不是对过往建筑理念的迭代,而是几乎全面的抛弃。这是可以理解的,西方主导的工业革命,产生的现代派理念几乎席卷了从底层形态到高层意识的所有人类认知,一方面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需要的是现代派的建筑格局,中国古建筑形态从功能到形式面临全新的考验;另一方面木质结构面对钢筋混凝土的冲击,未能守住其长板特色,被人主观的将其短板和现代建筑材料的长板做比较,结果不言而喻;再一方面传统建筑的门窗、院落等结构特色被浅薄的作为实用特色来研究,结论自然是呈现出门窗矮小、通风性差、采光不好、易潮等缺点。
建筑作为人类社会客观存在,自有其特定的意义,它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着的。从近现代中国建筑建设的层面上看,新建筑几乎是全盘西化,千楼一面。如何彰显大国自信,除了政治自信、科技自信、经济自信,更要有文化自信,而建筑几乎承载着各类自信要素。
中国古建筑将轴线运用发挥到了极致,现代派中国建筑完全可以借鉴学习,如轴线对称法、主轴和辅轴对立统一法、轴线视觉平衡关系法等。
中国古建对构件规格和制式的严格规定,亭台楼阁,高度关系,基身顶比例,开间数量等,自殿堂到普通居所都是有严格制式。如若将各类构件规格比例模块化,将大大降低了预审成本,提高了建筑成型效率。
中国古建筑富含强烈的民族文化符号。一方面,中国现代派建筑师在形式和功能设计中,并没有很好地把地方民俗、传统建筑文化、本土生活特色等因素有机的结合,建成的建筑千人一面;另一方面,全盘照抄中国传统古建,驴唇不对马嘴的设计时能看到,以中式凉亭为例,从中国北方到南方,各类场所、社区都能看到,几乎都是一个模样,这种囫囵吞枣的方式让人啼笑皆非。通过学习当地古代建筑特色,汲取古人对当地文化元素的理解精髓,将其运用到现代建筑中,定会受益匪浅。
中国传统古建筑的室内环境营造别具特色。传统古建的营造手法的特殊性,造就了室内空间环境的独特性,空间灵动多变;纵向空间和横向空间,均能根据使用用途的不同,自由转换;各具特色的陈设品、字画、使用器皿,点缀其中,给空间平添了太多意境。中国古人生活的四大雅事,“,“焚香、品茶、挂画、插画”,在空间设计上的独特意味在这几种情趣中徐徐展开,为人向往。现代建筑理念似乎情怀少一些,实用性更多些,容积率的最大化,空间使用效率的最大化,使得冷冷的钢筋混凝土更加不近人情,盒子房到处皆是。倘若借鉴古人营事,在符合现有居住需求的前提下,加入更多情怀元素,不仅提高建筑的使用效率,还能使得建筑更富人情味。
中国古建筑色彩绚丽多姿,中国古画中的建筑都呈现淡淡的灰色,现代人便误以为古人的建筑颜色单调,这是人们的误解。古代建筑色泽清纯,用色极为大方前卫,我们去南方看到的灰瓦白墙,西藏看到的红、绿、蓝、金的强烈视觉刺激,去古代宫殿看到的金瓦红墙,亭台楼阁的雕梁画栋等,都是极具未来风格颜色搭配。现在建筑灰灰的建筑外墙,零星的鲜艳色块,在空寂中略显呆笨,从用色的角度上看确有毫无创意之嫌。
综上所述,现代派中国建筑,急需创立自己的“中国派”“民族派”,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与现代派建筑的融合,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