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群众路线:百年回望及经验启示

2021-12-06 10:01:12姚恒伟
闽江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群众发展

姚恒伟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7)

一、坚持群众路线的理论溯源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其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是党依靠群众的理论基础。首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满足吃、穿、住等最基本的需求,即需要物质资料的生产,它是一切历史活动的前提条件。正是这些基本生活资料的获得,社会才能得以发展。而人民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决定者,他们每日的实践活动是为了维持生活,为了物质资料的创造,这就决定了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其次,马克思、恩格斯认识到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他们将人民的力量定位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理论,彰显着党依靠群众推动发展的观点,这一点深刻体现在探究历史发展动力的过程中。历史唯物主义所探索的发展动力,并不是推动个别人发展的动机,而是推动整个民族发展,并且可以引起社会重大变迁的、使群众参加到革命中的动力。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将人民的力量作为依靠,他们认为群众的力量会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成长起来,成为一种动力,由于群众的活动与历史活动具有一致性,因而随着历史发展的“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287

列宁对马克思一切依靠群众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在建设苏维埃政权的过程中,将群众作为主要的建设力量来依靠,列宁认为国家的建设在于群众的参与。苏维埃政权不同于无组织的无产阶级,只是简单地将群众作为参与者,盲目地进行斗争,列宁认为只有群众了解一切,有觉悟地行动,国家才能建设起来,也就是说,只有“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1]411。通过使群众明确了解建设政权的指导思想、目的、过程,唤醒群众的觉悟,使人民广泛参与到国家建设中,群众力量才能有效转化为国家力量。

(二)一切为了群众的理念

《共产党宣言》中明确规定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它不同于以往的政党,代表的不是少数人的利益,而是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同时,共产党组织的所有革命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34。它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决定了共产党是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也决定了其一切为了群众的理念。在群众利益的维护方面,列宁的改革体现着无产阶级政党一切为了群众的观点,列宁在结合俄国国情的基础之上,改革土地制度来保障群众的利益,对马克思群众观进行了有益补充。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就政权的巩固曾谈到要保障群众的利益,最为重要的措施就是废除土地私有权,维护群众权益。首先应及时解决土地问题,将土地交还给农民,从而达到满足农民需要、平复农民情绪的目的,进而使广大农民生活得以依靠,正如列宁所说的:“如果它的措施合乎贫困农民的需要,难道农民群众还会闹风潮吗?”[2]348为此,列宁颁布了《土地法令》,以条文的形式废除土地私有,保障了农民的既得利益。

此外,在建设政权的过程中,为加强苏维埃政权与群众的联系,畅通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在列宁的主张下建立了群众信访制。列宁认为只有建立健全的联系群众制度,才能真正保障群众权利。他还在苏维埃机关管理草案中提到,要对接待群众的时间、登记标准、处理过程等详细备案,做到信息准确化,处理结果透明化,切实解决群众关切的问题。苏维埃机关“要张贴接待群众来访日期和时间的告示”[3],方便群众发表意见,这些措施使得政府能较为深入地了解群众的诉求,对密切联系群众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此外,为有效维护群众利益,吸纳群众参与社会管理,还建立了非党工农代表会议制,这项制度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赋予其权利展开工作,借此机构紧密接触群众,“答复群众的要求”[4]。这些做法为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过程中赋予群众权益、开展土地革命维护农民利益、接纳群众意见、解决群众诉求等方面提供了启发和借鉴,对党探索群众路线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党坚持群众路线的百年历程

(一)群众路线的初步探索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迎来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也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不断向纵深发展,进行着有益的探索。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继承了马克思关于组织群众推动发展的思想。党的一大纲领内容体现着依靠群众的思想,其中提到“要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5]1,这是群众路线百年历程的开端。次年,中共二大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明确指出群众力量的重要性,即农民是革命最大的动力,并在大会决议中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群众党必须遵循的原则:“党的一切运动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5]162,为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斗争提供了价值指引。1926年,刘少奇在谈及工会如何做到民主集中时指出,工会不是少数人的专制,要接近群众、吸取群众的意见,将工会建设成为可以团结、领导群众与敌人斗争的组织,以及可以容纳群众意见的组织。1927年,毛泽东在分析湖南运动兴起原因之际,通过实地调查、收集材料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详细分析了组织群众的重要性,充分估计了群众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伟大作用,由于绝大多数的农民被组织了起来,从而建立起农民自己的武装力量,“农运一起,匪患告绝”[6],打击了土匪势力,稳定了社会秩序。1934年,毛泽东在江西瑞金革命根据地提出要从群众生活的细微之处着手,解决群众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将千百万群众团结起来,这样无产阶级政党才会受到拥护,才能夺取革命的胜利,这是党在革命实践中对群众路线的有益探索。

抗日战争时期,党十分注重给予群众物质实惠,为农民减轻负担,同时为了巩固统一战线,在抗日革命根据地广泛开展减租、减息运动,保障农民利益。此外,群众路线在理论探索方面也随之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其最为系统的论述体现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1943年,毛泽东将马克思的认识论应用于党的政策制定上,即正确的认识要从实践中来,并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认为党的正确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7]。正确的认识就是要从群众中收集意见,加以考察、整理,形成政策建议,再推广到群众中去,使群众理解。经过多次实践,群众路线逐步完善,形成了更为系统、准确的策略,具有了更深刻的哲学内涵。对群众路线最为经典的总结是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1945年,毛泽东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由弱小变强大的经验,深刻认识到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就是与群众保持联系。党内存在的官僚主义、教条主义等问题都需要与群众一道来解决,即与群众保持紧密联系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方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群众路线的发展演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群众路线建设逐渐完善。1956年,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章中首次提到“群众路线”,党章的总纲里再一次提到党的正确领导来源于群众的意见,经过分析使之成为党制定政策的依据,再将党的政策在群众实践中加以完善,即明确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8]。1962年,刘少奇在总结党的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将群众路线运用于无产阶级的民主集中制中。关于群众路线的内涵,刘少奇指出,群众运动是走群众路线的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为正确把握群众路线提供了方向指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群众路线有了更确切的概括。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群众路线有了明确的界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党落实行动的哲学方法论,两者构成群众路线的有机整体。该会议还首次将群众路线确定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1982年,党的十二大编写的党章将群众路线概括为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9],但并未指出依靠群众的实践方法,也没有明确应如何将党的主张变为实际行动。直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修订的党章融合了不同时期的表述,加入了依靠群众的方法论,形成了群众路线最为完整的、经典的概括,一直被沿用至今。

21世纪以来,面对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人民的立场,总结党的群众工作经验,提出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论断,这是对群众利益的维护,是执政党遵循的工作出发点和最终的工作目的,有利于理顺党和群众的关系,赋予群众路线新的时代内涵。党的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非典疫情、抓住时代主题,在总结群众路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观念,提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将群众路线应用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之中,更是将群众本位思想与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途径有机统一,进一步深化了党发展为了人民的理念。

(三)新时代群众路线的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新的历史定位。随着反腐败斗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推进,群众路线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党坚持群众路线,遵循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人民是党工作裁决者的原则,不断发展从群众来到群众去的群众路线。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大会上提到,把党的得失交由人民来批判,执政成效由群众来裁决,要善于听取群众意见,真正将人民评判作为党开展工作的重要标准,“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10]。把群众的批判转换为治理国家的动力,贯穿于党全部工作的始终。

新时代,党将群众路线创新应用于党的监督体系建设中,党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党行使好权利离不开群众意见的表达,离不开群众对权力的监督。“党员需要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11],应充分调动群众监督党的积极性,依靠群众的力量推动党外监督建设,实现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的统一;构建群众参与监督的渠道,畅通群众建言献策的途径,使党制定政策的每个环节都有群众的参与;尊重人民创造的经验和智慧,从群众实践中汲取力量,办好解民忧的实事,这是党的事业保持生命力、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障。面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挑战,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的历史定位,在把握主要矛盾变化的基础之上,尊重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理,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创造性地提出人民主体论,将人民的向往作为党的群众路线的奋斗目标,并团结、依靠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为了提高党在新时代的执政能力,通过密切联系群众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将群众路线落实在全面从严治党之中。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党更是要加强群众路线。在社会治理的末梢,千百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解决疫情防控中群众的各种需求,保障群众的正常生活秩序,维护社会的稳定团结。为有效发动群众投入疫情防控,党“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影响力”[12],积极引导群众、依靠群众来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从而有效遏制了疫情的传播,迎来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稳定的环境。

三、百年来群众路线建设的经验启示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回望党的群众路线的建设历程,从拯救民族危亡的艰难岁月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挫折与挑战,从改革开放的历史抉择到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最为进步的政党,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核心,始终依靠和团结着全国各族人民。无论是时代的艰难,还是自身的挫折,党都在坚持依靠群众中走向壮大。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深入探索百年来党的群众路线的发展演变,总结基本经验,积累足够的政治智慧和工作方法,跳出兴衰的历史规律,对新时代条件下继续坚持、深化群众路线,推进党的自身建设提供现实启发。

(一)群众路线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人民谋福利。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中国不知将走向何处之际,毛泽东提出,一切要从人民利益的角度去思考,这是党工作的出发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人民的地位有了更为显著的提高。我国第一部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权利属于人民,为人民行使权力提供了宪法遵循,是党领导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主题。进入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邓小平提出要以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尺度,即“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3]。至此,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既有理论上的支撑,又有实在的政策保障,将发展生产力与群众富裕、国家兴旺、社会发展统一到改革开放的进程之中。世纪之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物质利益多样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得国际环境错综复杂,给党的执政带来了考验。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为有效应对党代表谁、为了谁的新课题,在200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阐述了党是人民利益的代表的观点,这是党发展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和人民利益的高度融合,是鞭策党员干部为民谋幸福的重要举措。解决党代表谁的问题之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样面临着自然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现实问题,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扣新的发展问题,立足于以人为本的立场来解决如何发展、依靠谁发展的难题,提出应“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14],多做惠民生、可持续的实事,促进群众利益与科学发展相辅相成,将群众路线的内涵与实践相统一。

新时代,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随之提高,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出现了多样化的需求。为应对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绿色发展中保障民生,体现着党为民谋幸福、为中华谋复兴的初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5]10,这是对党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赋予群众路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内涵,充分依靠人民的智慧来发展、以人民利益为推动、以人民满意为导向,解决了发展的动力、内外联动以及发展可持续性的问题。尤其要注意的是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做到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在发展中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构建完整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体系,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方向指引。

(二)以制度为保障,践行群众路线

践行群众路线,要用制度来保障人民话语权的获得,为人民搭建建言献策、畅所欲言的平台。中国共产党在建立工农代表大会时,就曾明确规定一切权利属于苏维埃政权,从政治上保障人民有机会参与到国家的建设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的权利属于人民,这就为群众获得话语权提供了法律遵循,是人民参政议政的重要保障。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的第二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16],并建立了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即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该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人民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行使话语权提供了可能,是一切为了群众在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体现。

进入新时代以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要用常态化教育体系深化群众路线建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制度化,充分彰显着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是党百年来不懈奋斗的目标,也是党坚守群众路线的体现。在建党百年之际,面对未来、面对挑战,更不能忘记初心和使命。因此,为有效解决党内存在的违背初心的问题,党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建立起长效的教育机制,稳定党的思想根基,用理论充实党员干部的头脑,引领他们的行为。2019年,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该教育“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迫切需要”[15]415,是党相信人民、团结人民的思想建设,引导党员牢记为民服务的使命,坚持尽心、务实、尽力的原则,将群众至上的观念深深根植于党员干部的头脑之中,并落实到解决群众最为关心、最为烦心的现实利益问题的行动中,从而扎实党长期执政的民众基础和强党兴国的群众根基。此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告强调,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显著的优势,该公报高度概括了发展人民民主、保障人民权利、增进人民福祉、以人民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等方面的制度优势,每一个优势的背后都体现着人民至上的宗旨,彰显着人民力量的依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践行群众路线方面的制度安排。

(三)坚实的物质基础支撑群众路线的践行

群众路线的建设要依靠坚实的物质基础,坚持群众路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群众谋幸福,而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是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为此,中国共产党始终在为经济建设不懈奋斗。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物质财富的积累提供了可能。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已经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7]。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要集中力量应对这一矛盾变化,明确了社会主义本质任务及奋斗方向,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人民富裕。为此,党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将构建坚实的物质基础化作为阶段性目标。进入21世纪,面对世界经济、科技等各个领域的激烈竞争,为有效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将“发展”定位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三步走”战略的实现情况,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不断深化发展“三步走”战略,初步构想了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步骤、阶梯式地推进。

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显著提升,物质财富得到了积累,但社会发展呈现出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构建坚实的物质基础需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的社会目标。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打赢三大攻坚战目标。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总结了脱贫攻坚决定性成就,“五千五百七十五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18]。解决贫困问题是构建坚实物质基础的必要途径,只有群众的贫困问题得以解决,人民群众才能真正享受国家发展带来的福祉,才能坚持践行群众路线。此外,党的十九大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总体战略,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预计到21世纪中叶,我国经济实力将大幅度提升,发展可持续性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建成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实践为坚守群众路线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成为践行群众路线的题中应有之义。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回首走过的百年历程,党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拯救国家于危难,挽救了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可能。党带领人民群众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中国人民洗刷了近百年来的耻辱,中华民族从此站了起来。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本着以人民利益为根本的原则实行改革开放,中国人民逐渐实现了由站起来向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丰富群众路线,于2021年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消除了绝对贫困。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奔向小康,进一步实现了向强起来的发展。党本着以人民为核心,团结群众,发展为了人民的原则,坚持完善群众路线,必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猜你喜欢
群众发展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11-27 13:44:48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多让群众咧嘴笑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 01:13:56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人大建设(2018年1期)2018-04-18 11:29:59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人大建设(2017年3期)2017-07-21 11:01:18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