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与胃为子母”探讨心绞痛的调护

2021-12-06 09:48高萍江宇航王鹏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合肥230000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太阴胸痹阳明

★ 高萍 江宇航 王鹏(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合肥 230000)

心绞痛是临床常见病证,中医称为“胸痹”“心痹”“心痛”等,以胸背部满闷、窒塞甚至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1],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增高,成为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灵枢·厥病》云:“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素问·平人气象论 》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说明心胃之间紧密关联,存在着独特的相互作用。《内经知要》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认为足阳明胃和手阳明大肠发病于心脾,由心病而引发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从而提出“心与胃为子母,子伤则母亦不免焉”的说法,认为心病的发生与脾胃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2]。这一理论为心绞痛的临床调治提供了独特的思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心与胃为子母

1.1 心与胃经络相联中医常称“心与小肠相表里”,亦认为“心与胃为子母”。《灵枢经》有云:“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指出足阳明胃经有经别直通于心,脾胃经气不利,必然影响心脏的气血运行。《灵书·五味》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水谷入胃,经过胃的腐熟,脾的运化转化为水谷精微,营养人体的五脏六腑。一旦脾胃经气不利、运化失调,心脏失于濡养,则其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手少阴心经行出“心系”后,下行通过横膈,联络小肠,直接影响小肠的受盛化物。小肠与胃腑在解剖结构上紧密相连,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影响,故而心脏经气不利,必然影响胃腑气机的升降。“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足太阴脾经,连于舌根,散布舌下,其支脉分出于胃腑,别出上经于膈,注入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故脾脏病变则会引起心脏牵引疼痛,“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揭示了脾胃与心之间的密切联系。

1.2 心与胃气化相通《素问·刺禁论》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脾胃为后天之本,对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具有重要意义,脾起协助的作用,为之使役,胃为之畅通[3]。脾胃的升清降浊影响着全身气机的有序运行,只有脾胃的生理功能正常,五脏六腑包括心脏的气机才能条畅。《中藏经》有云:“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是人体三焦的生理功能,而中焦脾胃的升降出入正常,才能发挥其腐熟运化、转输精微的功能,濡养五脏六腑。而一旦脾胃的气机运化失常,则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极易受其影响。《灵枢·营气》曰:“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上行抵髀,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人体营气的运行起始于手太阴,从手太阴合入手阳明,循手阳明上行,在头面部注入足阳明胃,运行至大腿部时,沿足太阴脾经上行,经脾注入心中。故脾胃气化功能正常,营气才能正常输布至心脏,发挥其濡养作用。《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曰:“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心脏疾病在长夏易于治愈,若长夏不愈,病情迁延至冬季,则难以治愈。长夏为脾脏主时,脾脏为心脏的子脏,故长夏为心脏脏气所胜之时,脾胃气机和调,则心病易于治愈。

1.3 胃与心包相别通《素问·邪克》云:“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心脏被心包包裹,与胃之间仅有横膈相隔,两者距离相近[4]。中医的脏腑别通理论认为脏与腑之间有其独特的联系与支路,存在着互通的关系,杨维杰先生根据《内经》“六经气化开阖枢”理论提出了“心包络与胃通”的脏腑别通关系,认为心包络与胃气化相通。《灵枢·根结》云:“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是为脏腑别通的理论来源。从六经气化来看,阳明和厥阴都属于“阖”,因而足阳明胃与手厥阴心包同气相求,两者之间是相通的[5]。相通的脏腑在功能状态上相互影响、相互关联,一方的病变常常累及另一方,因而心胃疾病常常相互影响。与此同时,在疾病的调护过程中,即可以通过调节一方的功能来促进另一方疾病的向愈,故而调节脾胃对心绞痛具有重要的治疗意义。

2 心绞痛的脾胃调护

2.1 饮食调护《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夫胃司纳食,主乎通降。”过食肥甘厚味常导致胃腑失和,胃气不降反升,上扰心神,导致心脏功能失调。因此,饮食失当是诱发心绞痛的一个显著因素。临床中常见因饱食或过食肥甘厚味而诱发心前区憋闷、疼痛的患者,甚至发生“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乃至猝死的情况。《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亦有“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的记载,告诫人们患有心脏疾病时不要过食咸味。因而,临床调护心绞痛要重视和调五谷五味,五果五畜,做到睡前不进食、少食寒凉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2 方药调护《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中,张仲景治疗胸痹选用栝楼薤白白酒汤通阳宣痹,豁痰散结;栝楼薤白半夏汤化痰逐饮,通阳散结;胸痹急证用薏苡附子散通痹止痛;胸痹轻证伴有胸中气塞、短气,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饮邪偏重者,用茯苓杏仁甘草汤宣肺化饮,气滞偏重者,用橘枳姜汤行气散结。亦有心胃同病即胸痹伴有胸中胃脘痞塞不通者,偏实者用枳实薤白桂枝汤,偏虚者用人参汤,采用心胃同治的方法治疗本病,充分考虑到了心胃之间的独特联系。宋鲁成教授在胸痹病的临床治疗中善用左金丸、参夏合剂、桂甘龙牡汤、失笑散等方剂,运用木香、砂仁等行气之品和胃调中,炒内金、炒神曲、麦芽等消积导滞,通过调养脾胃来促进其母脏疾病的向愈,收到显著的临床疗效[6]。周仲瑛教授治疗胸痹选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失笑散、丹参饮加减,理气和胃,通阳宣痹,认为胃气和降则心胸血脉调达,而胸痹自愈,也充分肯定了调养脾胃对胸痹治疗的重要意义[7]。

2.3 针灸调护针灸在心绞痛的临床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实验表明,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结合针灸治疗,能够显著提高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意义深远。而针灸穴位的选择也有很大的讲究,笔者通过相关资料的总结研究发现,治疗心绞痛的穴位中有很多与胃腑有着紧密的联系。

心绞痛临床针灸治疗中常选用内关、膻中、心俞、厥阴俞、神门、巨阙诸穴,常有奇效[8]。内关为治疗心绞痛最常用的穴位之一,位于手厥阴经,与奇经八脉相通,主治阴维脉病证。《灵枢·经脉》云:“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是动则病心痛。”因而内关穴具有治疗心绞痛的作用,与此同时,其对于胃部疾病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洪枫[9]通过研究表明针刺内关穴能够有效改善胃肠节律,治疗消化不良。《针灸大成·卷三》亦有“腹中气块痛难当,穴法宜向内关防;八法有名阴维穴,腹中之疾永安康”的记载,认为腹中的疾病大多可以针刺内关穴来达到治疗的效果。膻中穴位于胸中,为心包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是脏腑之气输注和汇聚的部位。研究表明其具有止吐降逆的作用,能够调节胃腑功能[10]。综上,治疗心绞痛针灸选穴时可与胃腑相关联。如治疗心脏病常用的董氏奇穴火包穴、通关、通山、通天、四花等皆为胃经腧穴,临床疗效显著[5]。

3 总结

心脏与脾胃之间存在着经络、气机、脏腑别通等多方面的联系,两者相互影响,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脾胃功能失调,运化转输精微不利,累及心脏的生理功能,是诱发心绞痛的重要因素。临床上,深刻理解“心与胃为子母”的医学内涵,对于认识和预防心绞痛的发生,以及调理心绞痛引起的胃部不适,均具有重要意义,可为临床医生运用调胃法治疗心绞痛开拓新的思路。因此,深刻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该理论进行辨证论治,能够有效提高心绞痛的诊疗效果。

猜你喜欢
太阴胸痹阳明
胸痹合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黄帝内经
从六气“标本中气”学说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病机和证治原则*
高中生物错题集建立的实践研究
宇宙间的四种基础物质
Thirty-Six Stratagems (1)
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中医通法治疗胸痹的学术思想探析
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在痰瘀互阻型胸痹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胸痹便秘患者的中医辨证施膳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