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珠,彭月萍
(井冈山大学1.学报编辑部;2.人文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各高校要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员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模式”,党中央首次将“三全育人”定位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工作机制。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新局面。”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其中进一步明确指出,要把“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2018年5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要“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并以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方针。2019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020年9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健全“三全育人”模式,首次明确“三全育人”模式在研究生教育改革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党和国家在短时间内如此高密度地提出“三全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一方面,表明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表明党和国家已经将“三全育人”作为推动我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战略方针。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渠道。因此,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必然举措,关系到高层次创新人才为谁培养这一根本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行“三全育人”模式,对全面提升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发展,是一个极具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的课题。
“三全育人”是我国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不断实践探索总结出来的一种育人模式。它主要指在育人过程中要构建一个全员联动、全程跟进、全方位展开的系统性工作模式。为此,在育人主体方面,高校的全体教职员工都是育人工作的主体,要做到全员协同、多方联动;在育人时间方面,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到教育培养的各个环节,要做到全程跟进、无缝对接;在育人空间方面,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教育管理、服务、实践等各个层面做到全方位展开、不留死角,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等多样态的育人格局。“三全育人”的实质就是要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育人力量与元素,利用一切具有育人效果的途径与方法,构建一个全过程,无缝隙,全方位,无死角的全员联动的育人体系。
“三全育人”是一条已为实践所证明的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育人途径,这主要源于其内在的三重逻辑基础。首先,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是实行“三全育人”模式的理论逻辑。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P56)他还强调:“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3](P24)马克思的这些论断,揭示了人是处在一定的社会网络中,其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同时受各种社会关系的影响、制约。这就决定了人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这种客观的、不断交织变化的社会关系。育人主体间的协同合作以及育人合力的产生,正是各种社会关系交互影响的现实表征。其次,中国共产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经验总结是实行“三全育人”模式的历史逻辑。共产党自创立始,就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在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就在军队中探索实行政治指导员制度,负责各种思想政治工作。因此,共产党在革命历史实践中总结出了丰富的经验与方法。毛泽东同志曾总结道:“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和教师更应该管。”[4](P226)邓小平同志从反面经验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做不好,往往“不是哪一个人不合格,或者犯了错误,而是因为合作不好,形成‘几套马车’”[5](P332)。 共产党在这种历史实践中总结出的这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与当下的“三全育人”理念多有契合之处。这些都从历史逻辑上证明“三全育人”模式是一套切实可行的育人途径。最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实行“三全育人”模式的实践逻辑。当前,我国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危机与机遇并存的关键时期,搞清楚“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样的问题至为关键。然而,在学校层面,当前有些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与重要性认识不足,人力、物力与精力等投入不够;在工作机制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看似全员共同参与,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又存在着“谁都管,谁又都管不到位”的现实局面;在教师育人理念方面,有些教师中也存在“重教书、重科研、轻育人”的现象。正是在这样一种育人形势下,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不仅是一种需要,而且还是一种极为迫切的需要。
井冈山大学作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自2012年至今,已招收了10届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对这10届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井冈山大学积极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构建“三全育人”模式的指示,全力探索将井冈山精神融入“三全育人”模式的新途径。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6]因而,要做好研究生的思想工作,也要充分调动并整合各课程教师的育人力量,实现无缝对接、高效联动,建立教师全员协同机制,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切实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
1.充分发挥导师作为首要责任人的作用
2000年教育部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为学、为人都产生重要的影响,这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研究生导师应该在政治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首要责任人,要发挥其首要责任人的作用,就是要提升导师的责任感、使命感与荣誉感,使导师成为研究生成长成才历程中的助力阀与引导器。为确保导师履行自己首要责任人的职责。井冈山大学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开展:首先,制定导师遴选、考核、评估与激励等管理制度。突出强化“德育为先”的遴选与考评标准,对道德素质低下、思想素质不过关的研究生导师,实行“零容忍”态度,坚持一票否决、从严处理的原则。其次,明确导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工作职责,强化研究生导师对学生的引导管理。为此,研究生处制定《研究生与导师联系工作手册》,要求研究生记录与导师联系的时间与指导内容等,以此督促导师及时掌握研究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状况,真正做到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再次,在导师考核评价中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绩效。将导师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导师的目标考核、职称评定等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导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性。最后,强化导师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工作,提升导师思政育人意识与能力。井冈山大学以讲座、座谈等方式,定期不定期地开展了对导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培训。如在上岗前,学校组织导师去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展红色培训与思政理论专业知识的“预培训”,定期组织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座谈会,交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心得。聘请校内校外专家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题讲座。井冈山大学正是通过以上各种措施提升导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首要责任人的积极作用。
2.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中坚力量的作用
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是高校专门负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队伍,他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工作职责就是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在很多高校的具体实际工作当中,思政课教师侧重于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但主要是一种理论知识的传授。辅导员除了负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外,还要负责大学生的日常性事务管理工作。两者工作的差异比较难以建立起一种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为此,井冈山大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制定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制度。如制定两者之间的沟通协调制度,由学校指派一名分管研究生工作的校领导总体负责沟通协调,打破不同部门归属之间的壁垒,确保两支队伍之间能进行有效沟通;制定两者的考核评价制度。鼓励辅导员参与思政课课堂的听课与教学,并将辅导员参与到思政课课堂的一些活动,以业绩考核的方式列入到对辅导员的考核和评价体系中去,积极促进两者的有效融合,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二是加强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的一体化建设。井冈山大学制定思想政治课教师与辅导员“双向兼岗”的管理制度。鼓励辅导员或班主任骨干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工作。这样就能有效发挥两支队伍优势互补的作用,推动两支队伍的有机融合,促进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同频共振、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格局。
3.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专业课教师作为培养人才中的重要教育主体,不仅要承担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在课堂教学中,承担着思想政治价值导向、引领的作用,培养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相比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直接说教性而言,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在专业课教学中以一种言传身教的方式,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特征。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具备渊博的知识、博大胸怀与高尚的人格,能得到研究生们的深度认同。这样才能做到“亲其师,信其道,乐其道”。为此,井冈山大学多措并举,积极构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首先,建立三支师资队伍的共享与交流平台。如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等新媒体平台,让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能及时掌握研究生们在校的日常生活、专业学习等情况,及时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其次,完善三支师资队伍的协同配合的激励机制。制定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专项奖励制度。建立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并举的考评机制。对专业课教师实行分类评价制度,对于那些擅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课教师能够与擅长于科研的老师享受相类似的奖励。最后,加强对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训。通过讲座、座谈等各种方式强化对专业课教师的指导,提升他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意识与能力。
习近平同志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井冈山大学地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区域,学校充分挖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并积极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资源,丰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学校秉承全程育人的原则,积极将井冈山精神融入在从研究生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当中,构建将井冈山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的育人模式。
1.以井冈山精神为特色的入学教育
研究生入学教育是井冈山大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学校充分利用研究生们刚入学的新鲜与激情,将以井冈山革命历史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在研究生的入学教育中,让研究生新生们快速地了解井冈山大学校情校史,增加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入学教育除了关于生活适应、专业认知、校纪校规、心理健康与安全、职业规划等常规内容外,还涉及到井冈山革命历史的学习教育,这是学校坚持以井冈山精神办学育人、大力传承红色基因的具体体现。一是组织参观井冈山精神展览馆,通过馆里的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展品、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学生鲜活、深刻地感悟到井冈山革命时期的历史,体会到革命者当时艰苦奋斗、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二是组织参观游览校园,让学生了解校园历史文化,掌握井冈山大学在艰难办学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井冈山精神。三是组织观看或参演以弘扬井冈山精神为主题的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这种将井冈山革命历史与精神融合在表演、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元素的舞台剧,让研究生们深受艺术感染,产生巨大的情感震撼与价值认同,这是对井冈山革命斗争史和井冈山精神最好的学习,也是将思政课延伸到剧场舞台的重要尝试与创新。四是组织开展井冈山革命现场体验式教学。首先让研究生在井冈山革命旧址、革命烈士陵园、朱毛挑粮小道等历史现场,了解井冈山革命历史与井冈山革命精神,缅怀革命先烈。然后在现场进行专题教学,让研究生了解到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以及中国共产党在艰难困苦时期依然能够保持对革命理想信念的坚定不移与不懈追求。这种井冈山精神的教育促使研究生们筑牢革命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并将井冈山精神融入在他们的精神血脉当中,熔铸成自己内在的精神品质,为解决党和国家“培养什么样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探索经验。
2.以井冈山精神为亮色的课程教育
为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井冈山大学积极探索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课程教学方法。在思想政治课程方面,学校构建了“三维立体”的教学模式。这里的“三维”是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其中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承载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初心,是事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教学内容是学与教互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基础,是事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教学方法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关键,是事关‘如何培养人’的问题。”[7]为此,井冈山大学一方面从学校精选了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化思想政治课教师,进行课堂理论教学。他们以《井冈山道路与井冈山精神》为专题,将自己的专业领域特长与井冈山红色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既独立又成系统的思政专题系列讲座。这种以井冈山精神为主线、博采各思政教师之所长的思政理论课,深受学校研究生们欢迎,在精神上大受鼓舞。在专业课程方面,井冈山大学除了开设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的一般理论课程外,学校还充分根据社会工作的专业特点,开设了《井冈山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专业主干课程。这门课程采用“双师授课”的模式,即由学校党史教师和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共同授课。在课堂上,先由学生进行专题讨论,然后再由两位教师分别从各自的专业领域进行点评讲解。他们将群众工作中“联系群众、依靠群众”的群众理念,与社会工作中“助人自助”的基本原则结合起来,探索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在伦理价值、社会功能、工作内容与方法等方面的一致性。学习党在群众工作中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借鉴群众工作中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等工作方法,并将其有效地融入到社会工作的专业实践当中去,确保两者有机融合,从而创新社会工作实践方法,真正实现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核心价值理念。这种将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提升了井冈山大学研究生的社会工作专业素养,还提升了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让他们在将来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中,树立群众理念、群众思维,真正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是井冈山大学将井冈山精神有效融入研究生专业学习的重要教学尝试。
3.以井冈山精神为底色的实践教育
2010年,在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强化研究生实践教育环节,将社会实践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必要环节,做到有计划、有规范、有考核,形成长效机制。”[8]实践育人作为改进思政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已经成为高校进行思想教育的必要环节。对于注重实践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社会实践是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井冈山大学的硕士学位类型只有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这是一个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实践与应用的学位类型。另外,2012年,民政部等6部门联合发布了《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专项计划实施方案》。学校以此为契机,将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三区计划”的社会实践相结合。首先,学校依据“三区计划”的实施方案挑选了属于革命老区的老年人服务中心、残疾人服务中心等作为实践基地。让研究生深入社会基层,了解革命老区人民的生活现状,激发他们的责任担当意识,并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革命老区人民做好社会工作服务。其次,遴选一批具备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优秀研究生,作为参加“三区计划”的实践人员。并以此激励其他研究生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学习氛围。最后,加强对全体实践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学习。要求大家在实习过程中要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与工作纪律,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培养自己的诚信意识与职业道德意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充分发扬“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依靠群众,无私奉献”的井冈山精神。要树立吃大苦、耐大劳的意识,要有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进取精神。同时,还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做到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树立自己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并以井冈山精神作为自己的为人为学的底色,为将来顺利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4.以传承红色基因为抓手的毕业教育
研究生的毕业就业教育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因为它不仅关系到毕业生个人前程以及其家庭的稳定与幸福,还关系到整个国家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尤其是在当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更是要加强对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让毕业研究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发展观,要及时掌握研究生毕业时期的情感心理变化。对于就业困难的研究生要进行及时的安抚与帮助,不能让这些学生因就业困难而对学校、对社会、对国家产生负面价值与情感心理。为此,井冈山大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鼓励毕业研究生要弘扬井冈山精神,大力传承红色基因。毕业教育是高校培养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因而常被喻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最后一把火”。学校针对就业现状,采用常规教育与专题教育、课程教育与活动教育等相结合的方式,传授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适应社会、求职就业的能力。同时,鼓励他们要在毕业后的职业发展中不忘初心,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将井冈山精神融入于工作实践当中。二是调节毕业研究生情绪,缓解就业压力。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专业心理教师为毕业研究生开展心理专题讲座,为他们舒缓毕业情绪,缓解就业压力。三是帮助毕业研究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鼓励他们到国家最需要、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让他们的自身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有效解决他们“眼高手低”“宁愿失业,也不愿将就”的消极现象。研究生的毕业教育是实现大学教育目的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通过对研究生的毕业教育,能促使学校研究生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从而为国家培养出有理想、有抱负、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方位”是指一种“空间维度的延展性和立体性”。全方位育人就是从育人空间的维度充分挖掘并探索各种人才培养的渠道和途径,来开展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推动学生的思想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模式,要充分拓展各种教育渠道与途径。在教育管理方面,要从课程教学管理拓展到奖助管理、评优评先管理、后勤服务管理等;在教育内涵方面,要从课堂理论教学拓展到课外的校园文化建设等;在教育方式方面,要从现实情境中的各种授课、讲座、座谈等拓展到网络的虚拟情境中的交流互动。建构一个立体化、系统化的全方位育人体系,实现由平面一维向立体多维的教育转变。
1.教育管理的全方位:转变管理理念,做到服务育人
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校管理之中,建立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取得实效,除了自身要改进方法、加大力度外,还得充分发挥在研究生管理方面的积极作用,因为管理制度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为此,井冈山大学充分挖掘各项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性,真正实现管理育人的目的。首先学校从转变管理理念入手,不断创新管理方法,将学校由管理型的管理理念向服务型转变,改变了以往那种行政命令式的管理作风,提高了对研究生的管理服务水平。学校通过向学生开放服务质量反馈热线电话,或发放服务对象满意度调查问卷等方式,及时把握学生对类似食堂、后勤等密切服务学生管理部门的情感态度,加强对各服务部门的规范监督。其次,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与有效的运行机制,真正做到依章办事。如关于研究生的奖助学金、优秀班干、优秀毕业生等,这些涉及到学生切身利益的评优评先等方面的制度,更是要做到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同时,通过制度来规范研究生们的生活行为、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激发学生们的内在动力,培养他们自觉遵守校纪法规与社会公德意识。面对研究生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也主要采取以说服教育为主、惩戒为辅的方式,加强对他们的教育,规范他们的言行。
2.教育内涵的全方位: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做到环境育人
为提升研究生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充分挖掘并利用井冈山地域的育人资源,井冈山大学将校园环境的建设也作为重要的育人资源,强化环境育人功能,营造有利于研究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真正做到“育人无痕”教育效果。如学校校徽、碑石、雕像、题词、红色文化广场等,无不彰显着井冈山的革命元素。同时,充分利用生命科学院的技术资源,在校园内种植具有革命象征意义的映山红;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建设展览馆与体验馆,展示井冈山革命历史与红色文化;利用学校学术资源优势,编撰井冈山革命历史教材,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井冈山革命历史达到有机融合。让学生们从鲜活生动的革命故事中完成思政教育,使思政教育真正具有“亲和力”。另外,将思政教育的内容融入在各种展板的宣传当中,让研究生们共享这种教育资源,从而实现研究生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同频共振,真正实现价值理想与精神的升华。整个校园的环境都承载着思政教育的元素,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情怀,这些扩充的思政教育载体,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深化了课堂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最后,良好的人文环境也同样能取得非常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通过让学生自行组织各种社会活动、演讲比赛、专题报告会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长知识和才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养成乐观进取和奋发有为的意志品质,营造出充满生机活力、同心协力又团结互助的教育环境。
3.教育方式的全方位:强化网络平台建设,做到网络育人
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网络已成为高校学生们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平台,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也逐渐从现实情境中向网络平台转移与延伸。井冈山大学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转换教育方式,构建网上网下全方位育人体系。首先,大力推进网络育人平台建设。改进研究生管理职能部门及学院网站建设,丰富网站内容,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提高研究生对网站内容的兴趣。拓宽网络平台渠道,打造具有井冈山红色文化与社工特色的公众号,推出精品课程网站。同时,充分利用学习强国、江西网络教育、中国大学MOOC、学习通、今日校园等各种APP平台,形成全覆盖、立体化的网络育人平台体系。其次,健全网络育人管理机制。积极建构以党委宣传部、网络信息中心、研究生处、社会工作硕士教育中心为核心部门,其它部门共同参与的多方协同网络育人管理机制。由宣传部、研究生处负责新闻信息、思政教育内容的搜集审核工作,网络信息中心负责校园网络的技术维护,不良信息的监测与拦截工作,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社会工作硕士教育中心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教育与引导工作。再次,加强网络育人的环境建设。网络已成为高校研究生日常生活、学习、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为查阅相关文献、电子资料等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边界,体现出线上线下全方位的育人特点。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也有研究生利用网络聊天、玩游戏等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另外,网络也容易成为发表反动言论、宣传消极思想、滋生诈骗的温床。因此,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的管理,也成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学校对研究生狠抓网络安全管理与网络道德教育等工作,提升研究生们的政治意识、法制意识、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使网络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弘扬主旋律的重要阵地。学校通过这种由“现实”转向“虚拟”的、跨越时空的立体式的管理方式,做到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不留死角、不留漏洞。真正做到全方位的立体式的思想育人。
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注意矛盾的共性,即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等一般规律,也要注重矛盾的个性。即把握事物的对象范围、基本特征与内涵本质等。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有想通之处,更有不同之处。因此,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我们要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真正了解研究生的身心特点与成长规律。相对本科生的单纯性来说,研究生是一个更为复杂性的群体,他们在政治素质、道德状况、思想水平、知识结构等方面表现出更大的差异性。这就决定了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应该更为形式多样。另外,研究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已经更为成熟,思想认识更具独立性与稳定性。在思维方式方面,研究生的理性思维突出,逻辑思维严谨。同时,他们对集体观念又相对比较淡化。由于学业与就业的压力,研究生们更热衷于自己的专业学习与科研。这些都是对研究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所不可忽视的障碍因素。因而,要加强和改进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研究生的成长规律,注重他们的实际需求。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爱国意识、理想信念、责任担当意识等有机地融入在他们普遍关心的一些问题当中,如婚姻情感、学业成长、职业规划、就业选择等。要做到研究生的思政工作与成长需求相统一,而不是“两张皮”,这样才能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真正提升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三全育人”涉及到育人主体、育人时间、育人空间的方方面面,因而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育人体系。在这样一种复杂的育人体系中,如果没有形成内在有效的协调机制,则很容易让学校的各个部门人员、教育培养的各个环节、课堂的理论教学与课外的社会实践流于松散,而不能形成一个统一有效的育人体系。因而,我们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学校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真正形成全员协同育人合力,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研究生的科研、教学、管理与服务的各项工作环节当中去。另外,学校也要注重顶层设计,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工作,把“三全育人”的理念融入到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战略、人才培养和方针政策中,并统一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中去,构建一整套全员育人的体制模式,加强激励与督导,为育人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最后,尤为注意的是,要不断发掘与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激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内在主动性,实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双主体”驱动,真正形成焕发无限活力的育人体系。
“三全育人”作为一个系统化的育人体系,监督考核显得尤为重要,否则,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很难落到实处。因而,要构建对“三全育人”体系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评价机制,强化对育人工作中各环节的监督考核,狠抓目标考核,保障育人效能。在构建“三全育人”的评价机制中,一是要注意“三全育人”体系中各环节是否可具操作性,是否简明易行,是否做到无缝对接,是否真正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合力的育人格局。二是要以系统化评价为转向,注重“三全育人”评价的系统性。因为这是对“三全育人”体系的综合性评价,包括对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途径等各方面有效性的综合评价。评价标准要做到具体化、细致化,但也要注意到评价标准的差异化。如考查教育主体是否真正发挥了对研究生的育人功能,是否真正让研究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等。只有制定全面的、具体可行的评价标准,才能最大程度上挖掘出教育主体的育人潜能,从而提升育人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