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盼云,张秀莉,雷国铨
(福建农林大学 安溪茶学院,福建 泉州362400)
2019年末爆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以来(以下均称疫情),举国上下都为抗击疫情而奋战,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考验着中国的不仅仅是医疗防疫体系,还有风险治理能力。
疫情在时间上的持久性导致风险蔓延至其他市场,给社会造成巨大冲击,特殊时期保障基本物资供应才能稳定民心,确保农业农村系列工作的正常进行,才能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关于对农业农村的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从最初的宣传引导、疾病筛查、健康检测,到后来的保障“菜篮子”“米袋子”产品供给,春耕备耕工作的有序开展等无不体现着党中央对农业农村的重视。
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基于对过去的归纳和对未知的预测,这些基于经验做出的归纳和预测使人类高估了自己的认知能力,一旦认知之外的风险事件发生,方法论就会崩塌,甚至造成巨大的灾难。当前对不确定性的危害及其防范研究有2个著名的定义:“黑天鹅”与“灰犀牛”理论。
在澳洲出现黑天鹅前的1 000多年间,欧洲人对“天鹅是白的”这个定义深信不疑,后来黑天鹅的出现颠覆了人们对这个“真理”的认知。塔勒布将这种经验之外无法预测的事件解释为“黑天鹅”,说明某一环境中小概率事件的发生会带来不可估量的风险与挑战,这种风险一般具有随机性、冲击性和脆弱性。同时,塔勒布提出应对“黑天鹅”最好的措施就是建立“反脆弱”,与坚韧、稳固等概念不同,“反脆弱”超越了复原力和强韧性,强调以不确定应对不确定性[1]。
与小概率的“黑天鹅”相对,“灰犀牛”事件是“在一系列警示信号和迹象之后出现的大概率事件”,体型愚笨的灰犀牛给人们不危险的错觉,但它们容易被激怒,庞大的体型和快捷的速度会带来灾难式的后果,所以“灰犀牛”指人们本来应该看到但却没看到的危险或者是人们有意忽视了的危险。“灰犀牛”风险事件的发生大体会经历否认、搪塞、诊断、恐慌、行动5个阶段。可以通过早发现、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理减少或避免此类风险带来的损失[2]。
从定义来看二者并不相同甚至相互补充,如果说“黑天鹅”是因为人们惯式思维缺陷造成的,那么“灰犀牛”则是由于人们的自满引发的。同一风险在预测到的人看来是“灰犀牛”,在没预测到的人看来则是“黑天鹅”,当“黑天鹅”和“灰犀牛”相撞时,风险强度将以指数式上升。此次疫情由早期医疗卫生领域的“灰犀牛”风险跨部门发展成影响到整个社会系统的“黑天鹅”事件,给社会及各产业经济带来巨大冲击。
对于农业产业来说,规避“灰犀牛”与“黑天鹅”事件主要通过建立风险防御机制,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该机制必须要通过整个社会来建立,而数字化是连接社会最高效的方式。我国的数字化发展趋势见好,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中国的数据产生量约占全球数据产生量的23%,增长最为迅速,并且预计到2025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数据圈。数字化和农业结合的优势也在不断凸显,从农产品电商平台发展出的“互联网+”农业,再到近年智能化农业的演进中可以看出未来农业的方向仍是与数字化进行深度结合。近年来,数字化与互联网技术发展出的新型产物——区块链和物联网在农业领域崭露头角。
区块链(block chain)是将每条数据都作为一个块,相互联系的块之间构建的大而全的网络体系[3]。关于区块链的研究从2008年兴起,目前已被政府、企业、机构广泛认可,通过学术辅助分析系统对截至2020年4月前关于区块链的研究领域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当前研究与应用较多的是经济与工业领域,与农业结合的范围较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产品信息的可追溯体系上。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顾名思义是将物与网连在一起,以互联网为基础实现物与物之间的连接,通过传感器技术、RFID标签、嵌入式系统技术实现虚拟网络和现实的结合[4],形成可靠的信息共享机制。物联网技术从2014年开始在各大政府报告和指示文件中出现,目前在农业领域已得到初步发展,多应用于智慧农业、虫害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踪、温室大棚等方面。
居民食用农产品风险防御机制主要包括风险识别、分析、发布、响应4个阶段[5],准确、及时、全面的数据监控要贯穿防御机制的始终。区块链的主要优点是多方协作成员之间共享数据的完整性,没有人可以控制输入的数据或破坏数据的完整性;数据收集和上传可由物联网技术下的智能终端设备实时监测自动上传或者是经权威机构审查认证过的个人、组织通过人工录入2种方式完成,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追溯;另外,由于完全开放性的数据信息会威胁到政府和龙头企业的权威性,区块链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应用要进行本土化改造,按照公有链、联盟链、私有链的形式[6]建立多层次信息模式,数据的上传、使用查找按标准划分公开给权威机构(如农业农村部、疾病防控高防御中心、食品药品管理局、各地方政府等)、市场利润分配者(如农户、农产品加工包装运输储藏商、批发销售商等)、其他主体(如消费者、群众组织等)。
风险前期要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发布。
风险识别依靠全方位的数据监测找出隐患,居民食用农产品供应受多方因素影响制约,比如因自然灾害、生产要素缺乏、对市场反应滞后等原因造成的生产不足,加工销售过程中因外力造成的供应短缺,因舆论或政治、金融、国际环境的突变导致哄抢物资等,而区块链和物联网的结合能在线上对农业生产端、加工运送销售端、市场环境端各环节,以及农业系统之外的的数据进行全方面监测,对异变数据重点标记。
居民食用农产品供给区块链的后台整合式数据分析将由各行业内(如物流业、加工业、包装业),农业产业内及农业外部环境混合分析3个部分组成,在对区块数据验证之后要通过不同性能的共识算法进行不同程度的风险分析,分析结果同样分层展示给不同分析模式下的不同主体,保证数据机密性的同时便于各主体对影响居民食用农产品供给风险的等级进行判定。
风险分析结果可以预估风险损失,根据对该损失的不同承担能力,从而可将居民食用农产品供应风险划分成低风险、较低风险、中等风险、高风险、极高风险5个等级。其中,中等风险、高风险和极高风险需由各权威机构审查后公开发布并作出相应风险抵御指导意见,其他类型的风险需通知相关负责人,由其做出风险决策。
农业具有的脆弱性和反应滞后性导致风险发生时的应急速度过慢,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损失。比如大范围的风险会导致粮食安全危机,像埃博拉病毒对非洲国家的农业生产、销售和贸易造成了巨大影响[7]。小范围风险中会因舆论的导向性引发民众对居民食用农产品供应的信心不足导致哄抢物资。
居民食用农产品在风险应急时要依靠高效的信息对接和敏捷的供应链。区块链不仅能线上监测分析数据,还能线下结合物联网、供应链等协助产业运作。
首先,通过物联网技术对编码农产品进行跟踪,智能读取设备即可按照设定程序自动进行农产品分类、包装和运送,并将每次读取的结果上传至区块链系统,减少数据失误、降低人工成本;区块链技术提供给社会多方主体公开透明的市场信息:对农户来说,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农产品种植生长情况、潜在市场需求,减少农户在农产品不同阶段的决策失误;消费者能够通过区块链数据追溯农产品生产、运输位置、质量、价格等信息,保障消费者权益;企业也可以实时调整竞争策略,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有利于政府在各环节监管并发布前瞻性和针对性的政策。
风险平息后,除了持续进行数据监测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反脆弱机制,优化此次风险中效力不足的各体系以准备下一次风险抗击。
从思想层面看,风险事件平息后要对前期识别、分析、发布和风险发生时的应急过程进行反思和改进,吸取教训。及时调整政策方向,全方位弥补风险抵御机制的不足。
从技术层面看,由于识别到的风险无法准确预估带来的灾害程度,任何行动和力度都不好把控,因此要基于系统风险承担力提前做出不同等级的风险抗击准备,比如疾病防御体系、应急指挥中心、自然灾害预测中心等,同时加快新基建、新商业的建设,为风险应急提供更多可能的选择。
反观当下,此次疫情中农产品供应的不足主要是由于农产品供求信息不对接、交通物流受限导致的供应不足和滞销、早期“一刀切”的政策指令也是农产品供应受阻的原因之一。
中国的农产品供应体系在此次疫情风险中虽然表现出不足但以取得胜利收尾,我国实事求是和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再一次被历史证明是明智之举,农产品供应政策的及时调整加之经济体制中“看不见的手”发挥重要作用,保障了民众的居民农产品消费需求;电子新商业补充了传统模式的不足,微信小程序官方数据显示,除夕到2020年正月初七,小程序生鲜果蔬业态交易笔数增长149%,社区电商业态交易笔数增长322%。每日优鲜小程序的订单量同比增长了309%,家乐福到家服务订单量同比增长300%,百果园小程序到家渠道同比增长600%,这一系列的数字都表明新型商业模式时代的到来,数字化和农业的结合优势再一次被证明。
发现风险就是为了应对风险,风险发生时首先要做的是承认危机的存在,避免因盲目自大而产生难以控制“灰犀牛”的风险,要对风险进行全方位持久的监测,避免风险跨部门传染导致“黑天鹅”事件发生。
居民食用农产品供应关乎民众对国家风险防御体系的信任,在特殊时期更是起绝对重要的作用,农产品供应至少要有与风险抗衡的能力,同时以战胜风险为目标。国际环境和生产环境的越发不稳定使得这个风险防御机制的建立迫在眉睫,而数字化农业的相关设施、双向人才和民众特别是农户和中间商的接纳是当前要面对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