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涛 韦志英
(石家庄农林科学研究院赵县实验基地 河北 石家庄 051530)
随着地球环境的持续恶化,玉米病虫害问题越发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北方玉米的产量,致使农民减收。在玉米生长过程中易高发大斑病、玉米螟、玉米蚜虫等病虫害,本文从北方玉米主要病虫害危害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技术。
1.1 大斑病。大斑病是一种非常高发的病虫害,它是从小斑发展起来的,随着病害的加重,其斑点会逐渐加大,变长,单个斑点可达20 cm 左右,严重时甚至会有多个斑点连成一片,或出现不规则斑点等。从斑点的颜色来看,最初的时候通常为青灰色,随着病虫害问题的加重,斑点颜色逐渐转变成褐色,直至玉米植株枯死。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原因和环境有密切关系,玉米生长环境潮湿时易发,发病率可达90%,叶片的发病率约为35%,因此,如遇降雨天气,应加强防治[1]。
1.2 玉米螟。玉米螟又叫钻心虫,属螟蛾科鳞翅目,其成长主要包括蛹、幼虫、卵和成虫4 个阶段。该虫是北方玉米种植中的一种高发虫害,主要通过取食心叶、叶片、钻食茎秆、幼穗等方式对玉米构成危害,不但会阻断玉米植株的水分和养分输送线路,还会造成玉米减产[2]。其为害贯穿于玉米生长的整个生命周期,因此,应特别加以重视。
1.3 玉米蚜虫。玉米生长后期是玉米蚜虫的高发期,其中,幼虫主要靠吸食玉米叶子、茎汁存活,主要危害在于对上层叶子的破坏。在发病过程中,肉眼可见玉米叶面颜色的变化,通常是从绿色变黄,随着虫害问题的加重会出现叶片脱落现象,影响玉米叶片的光合作用,最终因叶片的枯死而造成产量下降。虫害严重的情况下,蚜虫还会包裹玉米雄穗,给玉米的授粉和散粉造成影响,最终引发玉米植株的空秆。
2.1 苗期防治技术。玉米苗期是玉米生长的初期阶段,是玉米从播种到拔节的重要生长阶段,此阶段的玉米具有植株小、病虫害抵抗力低的特点,因此是病虫害的高发期[3]。此阶段的玉米易发地下虫害,在防治中通常选用“综合防治+ 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管理人员需时刻关注幼苗的生长情况,对田间地头的杂草做到及时清理,一旦发现玉米幼苗的叶片有所改变,要及时进行病叶摘除,如问题严重,则可将整株植株拔除。其中,综合防治法通常是先将杂草清除,通过科学管理、施肥等方法促进植株的营养吸收,提升玉米的抗病能力,同时辅以化学药剂防治。对蚜虫的防治,要优选玉米种,加强田间管理,对已发现虫害的玉米,用氧化乐果治理防治。地老虎则可用甲胺磷、麸皮混合防治,情况严重时可选用辛硫磷乳油喷雾防治。
2.2 穗期防治技术。穗期是玉米拔节到雄穗开花的重要阶段,是玉米快速生长时期,对营养有大量的需求,同时这一阶段的玉米自身抗病虫害能力也非常强。这一阶段玉米常见病虫害主要有纹枯病、褐斑病和茎腐病。纹枯病和褐斑病多通过土壤传播,防治难度系数较高,其预防措施应重点放在玉米品种的选择上,尽量优选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品种。茎腐病多因细菌滋生引起,通过风雨传播,发病部位多为玉米心叶和叶鞘,当发现玉米有伤口时,即为病菌侵害所致。玉米穗期也是玉米螟的高发期,其表现为幼虫进入玉米花,造成花丝被吃、雄花被折断、玉米颗粒不饱满等问题,外界温度越高,其发病率越高。当前防治的主要措施为生物防治法,通常选用赤眼蜂寄生在玉米螟卵上的方式降低玉米螟幼虫的成活率。对穗期其它病虫害的防治,则主要是做好田间管理,为玉米植株保持充足的水分和养分等,对病患严重的植株及时清除,以免造成大面积的病虫害发生。
2.3 综合防治技术。北方玉米的病虫害防治,通常选用综合防治方法,即利用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方法。其中,农业防治主要指的是对田间杂草和病患植株进行及时清理。为预防患病面积增大,对患病叶片还应及时清除,通过轮作和深耕的方式降低病患概率。根据虫害的发病年份,在收完玉米后对土壤进行深翻,以实现灭卵、灭蛹目的;对焚烧的秸秆也应做药剂处理,以起到有效控制虫源的防治效果。生物防治则主要是利用赤眼蜂寄生的方法降低玉米螟给北方玉米种植带来的不利影响,此方法具有绿色环保、成本低、易于操作、应用效果好的特点,因此,在北方玉米病虫害防治中也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