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健
我国是世界上铁路铺设和运营里程最长的国家,但是基于对铁路运营特点的分析,仍表现出具有较高风险系数的特点,为此应通过铁路运营安全风险控制技术的应用,基于相关安全风险控制理论,对铁路运营整体环节加以统筹把握,结合铁路运营实际情况开展风险识别工作,通过对铁路运营过程中各种资源的合理应用,构建完善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降低铁路运营过程中安全事故概率,减少其造成经济损失,保障人员安全,最大化降低铁路运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1]。
风险就是人们生活和生产中面临的各种威胁,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风险的概念也逐渐向金融和经济等领域延伸并实现了升华。尽管目前不同领域针对风险的定义并不统一,但是从广义上讲,风险就是在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不确定性的问题及其可能造成的潜在损失等,也就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可能会面临威胁的概率。由此可见,风险属于客观存在的概念,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针对风险中的安全风险来说,其就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面临的自身人身财产等方面存在的安全方面的潜在威胁,通过认识和评估这些潜在的安全风险,加以预防,有助于保障人们的安全。目前的安全风险理论分析中,通常将其分为因素、事故和损失等三个要素,三者之间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同时也表现出不确定性的显著特点。而针对铁路运营方面的安全风险来说,就是在铁路运营过程中由于潜在的不确定因素而对经济、人身安全等造成的不利损失,具体表现出铁路运营过程中的各类故障和事故等[2]。
铁路系统中涉及运输、信号、通信、工务和电务、机械设备、房建等不同专业部门,不同专业部门的工序流程存在较大差异,这对相应部门中的人员提出了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较快的反应速度要求,面对不同类型的故障需要他们具有较高的应变能力。如果人员因素没有满足上述要求就会爆发潜在的危险因素,这主要是由于人员参与到铁路运营系统的每个环节中,进而人员的安全素养、思想素质、业务素质、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等不同指标,就成为人员因素影响铁路安全运营的关键所在。
基于上述具有复杂性的铁路系统,其中包含机车车辆、行车轨道、机电设备和通信设备等不同类型的设备,这些不同设备中隐藏着数量较多且种类不同的风险因素,表现出设备的安全性能、检修状态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风险因素。比如在电务方面,由于电缆绝缘不良、轨道电路中断、信号机损坏、电务其他设备损坏等原因引发的行车事故隐患等;在工务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和工务段运营维护工作中的路基超高欠高、轨道损伤折断、钢轨弯曲、道砟不平和轨枕损坏等危险因素;安全配套设备方面的验电棒、接地杆、防护网等安全防护设备配置不足而引发的故障或事故。
由于铁路工程的覆盖范围广泛,所覆盖的不同地区由于地理因素表现出自然环境的不同,其中的暴雨、雷暴、强风、地震、霜冻、雪灾、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等,是影响铁路运营安全的主要环境风险因素。此外,季节性的风险因素,比如在夏季会增高列车空调和牵引系统故障概率,冬季由于气温较低也会增加部分潜在故障的发生概率。除了自然环境因素,还会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因素而影响铁路运营安全。
目前在分析铁路运营安全风险时,我们将风险管控重点放在了人员、设备和环境等三个方面,但是管理方面的风险因素通常会引发其他方面的风险。比如由于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管理混乱或失控、管理制度难以有效落实等问题,缺乏科学的安全组织机构、没有做好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具有较低的应急救援能力等,进而可能会引发其他方面的风险而造成安全事故问题。
铁路运营过程中开展安全风险控制时,通过安全风险控制技术的应用开展风险控制、人机工程和安全工程等综合化作业,是基于铁路运营系统的全局性要求。通过安全风险控制技术的应用分析系统内部的安全风险和子系统造成的危害,基于相关模型的构建进行风险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制定和实施针对性策略来控制安全风险。在此过程中,首先应准确和全面识别危险事件,重点针对可能会对铁路运营安全造成影响的铁路系统基础设施、移动设备等影响因素、子系统接口、外部环境作用效果等开展综合化分析和系统化分析,所分析的内容就是系统的危害事件等。为了保证完整且合理地分析铁路运营中的危险事件,工作人员应分析子系统功能和框架结构,通过对线路工程、牵引供电、通信服务和客运服务等不同部分中潜在危险的分析,结合不同子系统的功能和结构所具有的独立性及其整体表现出的集成化特点,合理识别子系统之间的潜在风险。
基于铁路运营系统的安全措施开展风险评估和风险分析工作,所采用的方法就是风险矩阵的方式。此外,通过应用业内比较常用的定量和定性等方法,基于其中定性方法的应用对低风险区域进行分析,主要起到降低时间成本和资源耗费成本的作用;而定量分析方法,主要用于分析高风险情况,比较常用的方法就是故障树和事件树方法。通过上述方法,开展铁路风险分析中的风险概率、大小和分布的分析工作以及量化处理线路风险的位置和时间等内容,对风险发生概率进行计算,并结合风险评估结果和决策后果进行相应的处理工作。
针对识别出的高风险事件开展一系列的风险处理工作,主要起到降低风险所造成的危害的作用,控制风险在允许范围之内。具体地说,主要采取成因控制措施和后果控制措施进行风险处理。在制定风险控制计划时,主要采用防患于未然法以及风险转移法。对于前者来说,就是最大程度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及其造成的危害,将风险危害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后者就是通过分析风险成本和效益,基于经济学理论开展主观和客观方面的综合分析,寻找最佳风险控制方案来降低风险概率。如果经过分析之后得知风险无法规避,则需要降低风险,将其向低风险方向转移,或者是降低风险造成的后果,又或者是在没有针对性的措施来避免风险以及风险可能会造成较大的损失以及风险概率较高时,可以采取转移风险的方式,转移风险后果以及风险权利责任等,合理利用市场机制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等,一旦风险发生则可以向保险公司索赔,比如可以为乘客提供交通安全险等。
在全面整理铁路运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之后,形成可追溯的文章,以此可以在后期对其进行查阅,同时也会提供相关机构,便于后者管理整体系统的风险并开展动态监测工作。比如在改变或升级铁路运营系统之后,需要重新开展风险评估工作,控制整个系统的风险水平在允许范围之内。在安全参考依据中,危害记录是比较重要的内容,它是开展危险识别和危险分析的重要依据。在此记录中包含危险识别、评估和后期控制的全部流程,并作为处理同类事故的参考依据,以降低风险等级。因此,我们应随时对危害记录进行更新,发挥此记录的重要作用。
在开展铁路运营系统的安全风险管理时,主要依据的管理体系为系统型架构。基于此架构要求,我们应分析现状并制定针对性风险管理战略,优化铁路运营管理流程,并对风险识别的组织结构进行设计,构建起铁路运营管理的长效机制,进而实现对风险等级的有效控制。基于铁路运营管理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结合风险管理体系和战略目标开展风险分析工作;通过相关部门对经营理念的完善,提升铁路运营的风险管理意识,基于先进的管理策略实现实践能力的提升,加强风险理论和意识方面的培训工作,保证快速实现全员风险管理目标,降低风险事故概率和人为原因所引发的损失。
基于经济性和实用性的要求来构建铁路运营管理体系时,由于经济利益会驱使风险管理活动,因此在风险管理时不允许使用巨大的人力财力来换取微小的风险控制汇报,也不能选择较小的风险作用而放弃更大的应力机会。因此,在升级优化铁路运营管理体系时,应通过构建风险管理小组,明确具体的运输、机务、工务、电务、车辆五大专业调度要求和指挥运作要求等,融入其他专业人员来规划整个铁路运营管理体系。通过小组内部的培训和会议等方式实现小组运作,基于相关指标开展绩效考核工作,保证所构建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人员、设备、环境和管理等因素是引发铁路运营安全风险的关键因素,因此,应从危险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处理和风险管理、监测等方面加强管控,同时要优化风险管理意识和铁路运营管理体系等,从而确保铁路运营安全、秩序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