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线共建工况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安全质量管理研究

2021-12-06 14:46庄群虎
运输经理世界 2021年14期
关键词:轨道交通单位工程

文/庄群虎

1 前言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项目,其具有建设周期长、施工风险高、对周边环境影响大、参建单位和人员众多、工程建设投入设备机具多、作业工人技术水平不一、施工企业缺乏有经验的管理人员、施工工艺较为复杂等特点,这些也是造成轨道工程突发险情多、个体事故频发、实体质量参差不齐、安全质量管理难度大的重要原因[1]。

苏州轨道交通自2007年开工建设以来,先后建成并开通运营的1 号线、2 号线、4 号线及支线和3 号线、5 号线,共计210km、169 座车站,其中全自动运行线路5 号线于2021年6月通车。目 前在建线路6、7、8、S1线,共计143km、112 座车站,呈现“五线联网运营、四线同步建设”的发展局面。未来,6、7、8、S1 线路开通后,苏州线网运营里程将达353km,281 座车站。多条线同时在建的艰巨建设任务,对工程安全质量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带来更大挑战,不断探索、优化、总结相关管理经验显得极为必要[2]。

2 安全管理要点与建议

2.1 坚持人本安全观

按照事故主因结构理论,事故发生的因素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占96%为主要原因,是人为的,是可以避免的;物的不安全状态占4%为次要原因,间接是人为的,也是可以避免的。美国杜邦公司200 多年的安全实践表明,如果不抓住人的行为,就永远不可能杜绝安全事故。安全管理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管理人员应重视对现场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为现场人员创造良好的生活、生产环境,科学安排施工,关心其职业健康状况,另外还应制定激励措施,充分发挥现场人员在安全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

2.2 构建双重预防机制遏制重特大事故

2016年4月28日,《关于印发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的通知》(安委办〔2016〕3 号)提出,把安全风险管控放在隐患前面,把隐患排查治理放在事故前面,扎实构建事故应急救援最后一道防线;2016年10月9日,《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安委办〔2016〕11 号)提出,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是遏制重特大事故的重要举措。根据国家相关部委要求,建设单位应建立健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工作制度和规范,完善技术工程支撑、智能化管控、第三方专业化服务的保障措施,实现企业安全风险自辨自控、隐患自查自治,提升安全生产整体预控能力,夯实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坚强基础[4]。

2.3 着力解决劳务工人对待安全“下冷”难题

近年来,政府对安全生产长期保持高压态势,经常对事故采取顶格处罚,“上热”能保持常态化,但安全管理仍常出现“上热中温下冷”现象。如何解决劳务工人对待安全较为冷漠的“下冷”问题,成为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管理人员做好安全管理最后一道关口的关键。可考虑采取如下措施。

2.3.1 以积分兑换为抓手,突出正向激励,工区建立“平安超市”,依据安全积分给予一线员工兑换奖励。

2.3.2 以通俗易懂为抓手,全面推行图形化、可视化,编制生动有趣的安全技术漫画图册,现场显著位置采用广告机等新媒体设备播放安全漫画视频。

2.3.3 以二维码为抓手,进出工地以安全帽上二维码为通行证,扫描二维码可获取个人信息及其持证、安全教育等情况,把实名制管理做实。

2.3.4 以安全体验为抓手,通过安全体验馆、VR体验、播放事故视频等方式,让每个工人体验和感受到安全事故的严重后果,把警示震慑做实。

2.4 采用“互联网+”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轨道交通建设单位可吸纳采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化技术,通过BIM 建模与可视化、机器视觉智能分析、风险融合感知与决策等数字建造关键技术,构建“互联网+”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平台,在系统功能模块上可包括现场视频监控、质量安全隐患排查、施工安全风险预警、盾构远程诊断、应急救援指挥等;同时,结合监控中心平台与移动App 的共同应用,打造不同层次、信息化、智能化、留痕化的监管机制和治理模式[5]。

2.5 建立专业化应急救援队伍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地下工程,存在深基坑开挖、盾构进出洞及穿越敏感建构筑物、旁通道打孔开挖等重大风险,国内已发生不少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风险事故。在土建承包单位具有各自应急救援队伍的基础上,建设单位应牵头成立设备人员专业化、物资储备充足、可直接调度的大型应急救援队伍,保证一旦风险突发,第一时间和承包单位应急救援队共同开展应急抢险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工程损失、人员伤亡、社会影响。

3 质量管理要点与建议

3.1 建立健全质量评价体系

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是城市轨道建设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通过将参建企业的质量情况与招投标市场相关联,可以激励各方参建单位增强质量意识,避免发生责任事故。建设单位应结合自身管理特点建立一套公正合理、实操性强、引导性好的质量评价和考核体系,在日常管理中从实体检查和行为监督两方面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进行动态评价,并将阶段性考评结果作为招投标活动的一项参考依据。

3.2 树立集成化管理思想

轨道交通工程“四全”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及运转需要各方建设主体转变传统观念,不可只关注各自的质量管理目标,还应站在全寿命期管理的角度,与其他各方建设主体协同配合,在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各阶段各环节,综合考虑质量、安全、进度、投资、环境等各要素,做到真正的集成化管理。

3.3 重视质量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

人是决定建设工程质量的第一要素,人员的素质及业务水平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因此建设单位及参建各方应充分重视质量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保证建设工程质量。对于不同的人员群体,培训内容应有所区别,对领导层应侧重培训现代工程质量管理理论及领导艺术、决策方法,对管理层应侧重提高其对质量规划、质量目标等的管控能力,对操作层应注重提升其质量意识和技术业务水平。

3.4 推行样板工程进行示范

建设单位可通过组织标准化观摩会对样板工程进行展示,并严格执行“首件验收”管理制度,以实现“以点带线到面”提高整条轨道交通线路工程的质量水平。样板工程应根据建设单位对现场的标准化要求,条线施工单位可普遍推广实现,通过高质量样品实物、视频影像文字资料、二维码等形式展示关键部位、关键工序的技术标准和工艺要求。

3.5 开展创优争优工作,打造精品工程

通过开展工程创优争优工作,可激励参建单位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勇争标杆,努力打造优质精品工程。在工程开建伊始,建设单位应发文明确条线工程、单体工程的创优目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应分别制定详实可行的创优规划和实施方案,在建设过程中严格做好质量管控,并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对于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可申报的国家级工程质量奖项主要有:国家优质工程奖、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中国安装工程优质奖(中国安装之星)、中国建筑工程装饰奖、全国市政金杯示范工程奖等。

3.6 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效率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所涉及的参建单位以及政府监管部门较多,通过借助信息化手段可便于各方相互之间进行工作协调和信息交流,从而全面提升包括质量管理在内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效率。通过构建相应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可实现质量信息的录入、归档、集成、查询、预警等功能;另外,还可借助BIM 技术实施覆盖全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利用二维码等信息技术实现重要工程材料、设备、半成品、工程实体质量的自我声明和质量追溯。

4 结语

本文基于苏州轨道交通工程多条线路同时共建工况下的管理实践经验,以建设管理单位的角度,总结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质量管理的要点及建议。在安全管理方面,施工单位应坚持人本安全观,构建双重预防机制遏制重特大事故,着力解决劳务工人对待安全“下冷”难题,采用“互联网+”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建立专业化应急救援队伍;在质量管理方面,应建立健全质量评价体系,树立集成化管理思想,重视质量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推行样板工程进行示范,开展创优争优工作打造精品工程,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效率。

猜你喜欢
轨道交通单位工程
《计算机辅助工程》征稿启事
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分析
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无线传输应用
高速透平真空泵工程应用
轨道交通快慢车越行问题研究
轨道交通快慢车越行问题研究
Theme Analysis on Pursuit of Friendship in Oliver Twist
长度单位
子午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