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水稻分子设计技术与应用创新团队与国内其他科研机构合作,鉴定到一个细胞分裂素信号新组分PPKL1,发现其可通过引诱但不接纳细胞分裂素磷酸转移蛋白AHP2上的磷酸基团,干扰信号传递效率,从而抑制水稻籽粒大小。团队据此建立了一套水稻籽粒大小精准设计系统。
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今年初启动了国家级稻、玉米品种审定标准修订工作,日前正式发布《国家级稻品种审定标准(2021年修订)》和《国家级玉米品种审定标准(2021年修订)》,并于今年10月1日起实施。
此次修订后的审定标准,提高了品种产量指标,稻高产稳产和绿色优质品种产量指标总体提高2个百分点,玉米高产稳产品种产量指标提高2个百分点,玉米绿色优质、鲜食、青贮等专用特用品种产量指标比同类型对照品种提高3%以上;提高了品种DNA指纹差异位点数指标,将稻、玉米审定品种与已知品种DNA指纹检测差异位点数由2个分别提高至3个、4个;提高了抗病性指标,增加一票否决病害类型和病虫害鉴定内容等。
近日,珠海市“叶菜类蔬菜健康栽培法”首场现场推广会举行,多块示范田中采取新技术种植的蔬菜,与传统方式种植的蔬菜形成了鲜明对比。新技术种植的蔬菜长势等指标,明显优于传统方式种植的蔬菜。
专家团队认证,该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属于首创,是蔬菜种植领域一项突破性的技术,可实现降低农药使用率、减少人力种植成本、维系土壤可循环利用等目标,可推广使用。
日前,在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坪山村,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发的第三代杂交水稻“三优2号”亩产达到1085.99公斤。这是目前为止,第三代杂交水稻取得的最高单产。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第三代杂交水稻项目主持人李新奇介绍,这次的“三优2号”是以一季中稻的形式“参考”。这个品种不仅可以在普通大田种植,还可以作为海水稻在盐碱地种植。“三优2号”作为海水稻种植的产量并不高,亩产大概在300公斤左右,但它的耐盐性却超过了1%,而目前海水稻的耐盐性普遍在0.3%~0.6%。
河南省科学院高新技术研究中心用“绿洲一号”菌草综合调控治理北方旱作农田重金属污染已取得成效,目前正在申请专利。
据介绍,菌草的作用,首先是改良土壤,其次是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和增加有机质含量。科研人员把菌草变身“生态草”,成功探索出一条低成本、长收益、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生物修复技术路线,为北方旱作农田土壤修复带来了新思路,也为中国特有的菌草技术拓展了新用途。
由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盐碱水域养殖品种开发与利用团队徐伟研究员等人完成的“一种分隔式循环节水鱼类孵化设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本發明用于鱼类受精卵孵化,针对鱼卵孵化过程中使用多个需经常换水、增氧的独立容器,费水费力耗时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分隔式循环节水鱼类孵化设备,该设备一是解决了鱼卵静水孵化受容器大小限制导致出苗量较少的问题,二是解决了受到人力、时间和孵化容器数量的限制,无法同批次完成多品种、多组合实验的问题。
据报道,日本农业·食品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机构研发出快速检测甘薯基腐病病原菌的新技术,可将甘薯基腐病的诊断时间由2周缩短为1天,有利于快速采取措施应对病害,将损失降到最低。此次研发的新技术可以防止病害区域的扩大并加速推进新防治技术的研发。
米兰大学、都灵大学和杜克大学合作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树木达到一定年龄后,它们的繁殖能力会降低。
研究人员对近600个物种、超过50万棵树木进行了研究,发现在上述80%物种当中,当植物达到中等大小时,树木的繁殖力达到顶峰,之后开始下降。研究人员表示,预测树木繁殖能力的变化,掌握树木繁殖能力下降的规模及时间,对于提高森林的管理、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