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珏灵
暑假里,在多位好友的盛情邀请下,我本着对推理的喜爱,与他们一起玩了一回“密室逃脱”。我是一个看悬疑电影、推理综艺都会被吓到的胆小鬼,这次去“玩密室逃脱”,可以说是超越自我了。
我们需要解开一个个谜团才能逃脱密室。进入密室后,看到的是忽闪忽闪的昏暗灯光,墙壁上散乱的印迹,耳边是呼啸的风声……我大脑一片空白,大气都不敢出。我万分紧张,无法镇静下来找线索,只能挤在同伴们中间,恐惧地缩成一团,紧紧拽住他们的衣角。随着谜团接二连三地被同伴解开,我逐渐适应了密室的环境,胆子大了一点,加入了解谜题的队伍。
密室中有一道门的密码是主角阿满的出生年份,我们根据找到的线索输入密码,本以为会很容易打开门,没想到屡试屡败。究竟哪里出了问题呢?
“这个不就是四年前吗?年份应该对呀,怎么打不开啊?”小蔡一边自言自语,一边对着墙上的线索指指画画。当他们正准备放弃,拿起对讲机向工作人员求助时,我突然灵光一闪,说:“等等,照片上说他已经四岁半了,按这样算的话,他应该是1 9 5 8年出生的,不是1 9 5 9年,所以密码应该是1 9 5 8!我们再试一次,这次应该错不了。”睿哥按照顺序一个一个按下密码,当他摁下“确认”键的那一刻,面前的小铁门突然弹开了。我不禁欢呼起来。
“你刚刚不是害怕得尖叫吗?怎么胆子突然大起来了,还能解题了?”闺密柚子调侃道。
尝到了成功的甜头,我在后面的解题过程中愈战愈勇。
接下来,我们碰到了一道颜色拼接题,此时的我很冷静。同伴老吴分析道:“你们看这道颜色拼接题,其实这些信息里有一部分是没有用的。”我目不转睛地盯着眼前的图案,试图从中找出答案,还真找到了。“你们看一下这组数字,‘8 5 4 0 5,每个数字的不同部分分别用了不一样的颜色。我在想,这是不是要在不改变它们原来位置的情况下,把相同颜色的小木棍重新组合在一起呢?咱们试一试,看能不能凑出什么数字。”他们都觉得我说得很有道理,一番摆弄后,新的组合数字“3 6 9 8”赫然呈现在我们眼前。
我随即开始转动密码锁上的数字,3——6——9——8,“啪”的一声,锁弹开了,我们又顺利打开了一道门。
在之后的房间里,各类烧脑的题目接踵而来:点线面的排序、藏在天花板里的方块……前面的成功让我充满信心,勇气倍增。
在成功打開最后一扇门的那一刻,我与同伴欢呼雀跃,相互击掌庆祝。他们问我为什么后面不害怕了,其实我也说不清楚,也许是在解题的过程中,我心里那道标着“胆小”的题也渐渐地被解开了吧。
(指导老师 邬 双)
简 评
这篇文章亮点有三:一、紧扣主题,选材新颖。作者记叙了在密室解开重重谜团并最终顺利逃脱的过程,一波三折,真实生动,鲜活有趣,令人眼前一亮。二、描写细致,详略得当。密室里有哪些谜团,遇到什么困难,如何解开,作者从众多谜团中精选“出生年份题”和“颜色拼接题”这两个由自己主导解开的难题详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生动细致,推理过程详细,真实可信。其他烧脑题则一笔带过,详略得当。三、善于铺垫,对比鲜明,升华主题。作者由最开始看悬疑电影、推理综艺都会被吓到,到亲身感受密室的昏暗、密闭、可怕的环境时被吓到大脑空白、不敢呼吸、无法思考,再到后来逐渐适应、越战越勇,最后成功从密室逃脱,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真实细腻。
“解题”之题,既可以是学习上的难题、游戏中的难题,也可以是生活中的难题,还可以是自己的心理障碍:恐惧、害怕、自卑等。结尾,作者巧妙地由密室游戏的解题通关过渡到自己“胆小”心理的解题通关,升华了主题。
(邬双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