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晓中
1.病原体:为一种草鱼呼肠孤病毒。
2.症状及病变:病鱼体色暗黑而带微红色,小的鱼种在阳光或灯光透视下,可见皮下充血发红。口腔、眼眶、头顶、下颚、鳃盖、鳍条基部充血,甚至眼球突出。将病鱼皮肤剥除,肌肉显示点状或块状充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呈鲜红色。严重出血的病鱼可出现“白鳃”或呈斑点状充血,但有些病鱼鳃瓣无明显症状。有的病鱼因出血使全肠或局部肠道呈鲜红色,但肠黏膜层无腐烂,肠壁具有弹性。症状类型大体可分为“红肌肉”型、“红鳍红鳃盖”型、“肠炎”型,这三种类型有时同时出现,有时只表现为一种类型。
3.流行情况:此病主要危害草鱼夏花和当年鱼种。6-9月是此病流行季节,7月在高密度单养的草鱼池常见,8月在为稀养的大规格鱼种池常见。
4.防治方法:此病治疗比较困难,故以预防为主。
(1)在发病季节到来之前,注射灭活疫苗进行免疫预防,免疫期可达14个月。
(2)养殖期间,每半月全池泼洒二氯异氰尿酸钠0.3g/m3或漂白粉1g/m3。
(3)口服大黄粉,按每亩100kg鱼体用0.5-1.0kg计算,拌入饲料或制成颗粒饲料投喂,每天一次,连服3-5天。
1.病原体:为一种柱状屈桡杆菌。
2.症状及病变:病鱼鳃丝腐烂、鳃丝末端软骨外露、常附有“污泥”、鳃盖骨的内表皮充血、发炎腐烂,中间往往被腐蚀成一个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病鱼离群独游,体色发黑,尤以头部最甚,有“乌头瘟”之称。
3.流行情况:此病主要危害草鱼和青鱼,是当前我国草鱼、青鱼常见多发、危害性最严重的疾病之一,从鱼种到成鱼均可感染。水温20℃以上开始流行,28-35℃为最流行,每年4-10月为流行期,而以7-9月为最流行季节。常与肠炎、赤皮、出血病并发。
4防治方法:
(1)鱼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
(2)发病季节可用1g/m3漂白粉或0.2-0.3g/m3强氯精全池遍洒。
(3)发病季节,每半个月泼洒一次15-20g/m3的生石灰,使池水pH保持在8左右。
(4)大黄氨水提取液,1kg大黄加20kg 0.3%氨水浸泡12-24小时后遍洒,浓度为2.5-3.7g/m3。
1.病原体:为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
2.症状及病变:病鱼腹部膨大,两侧常有红斑、“蛀鳍”。肛门红肿外突,呈紫红色,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流出,剖开鱼腹可见腹腔积水,肠壁充血发炎,呈红色或紫红色,后肠尤甚。肠内充满黄色脓液,俗称“烂肠瘟”;肝脏常呈红色斑点状淤血。
3.流行情况:此病是我国草鱼、青鱼中危害性最严重的疾病之一,以一龄草鱼最严重,流行季节为4-9月,常表现为两个流行高峰:一龄以上草鱼发病多在4-6月,渔农称为“大麦黄”;当年草鱼种多在7-9月,渔农称为“白露心”。发病后死亡率极高。
4.防治方法:
(1)彻底清塘消毒,严格实行“四消”、“四定”法。
(2)春季草鱼开口摄食时,全池用生石灰20-30g/m3化水遍洒,并结合大蒜药饵内服3天。
1.病原体:为鱼害黏球菌的一种。
2.症状及病变:病鱼自吻端至眼球的一段皮肤溃烂,额部和嘴周围色素消失,呈乳白色。因大量细菌的寄生,使这些部位呈灰白色的毛茸状,呈现白头白嘴。当在岸边观察时,病鱼在水面缓慢游动,并不停地“浮头”,有时呈45°角将头部露出水面,呆停不动,往往呈暴发性死亡。
3.流行情况:此病是夏花阶段最常见的暴发性鱼病,下塘20天左右的鱼苗即可发病。发病快,病程短,死亡率高,主要危害淡水养殖鱼类,尤以对夏花(2.5-3厘米)草鱼危害大。流行于5月下旬至7月上旬,6月是发病高峰期。
4.防治方法:
(1)鱼池用生石灰清塘,保持水质的清洁。
(2)合理密养,鱼苗长至2-2.5cm时及时分塘。
(3)用1g/m3漂白粉全池遍洒。
(4)用大黄氨水浸出液遍洒(用法同细菌性烂鳃病)。
(通联:430077,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