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

2021-12-05 23:16林于良
关键词:抗疫思政精神

林于良

(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苏州215123)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病毒传播的速度、感染的范围、疫情防控的难度都是最大的。但从中国抗疫的实践看,无论是党中央的重视程度,还是人民的参与度都是最高的,疫情防控的效果截至目前也是最好的,在全球都具有较强的显示度。从根本上说,这不仅有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也离不开“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1]的伟大抗疫精神的支撑。伟大抗疫精神是当前中国精神生动的时代表达,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有裨益。将伟大抗疫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在守正创新中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和实效性的现实需要。

一、科学把握伟大抗疫精神的生成逻辑

伟大抗疫精神并非横空出世,而是有着明晰的生成脉络:它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中孕育、在举国抗疫的伟大实践中淬炼、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百年传承中出场。

(一)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中孕育

伟大抗疫精神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内置了战胜疫情的中国密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2]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发展史中曾历经无数次疫情,但英雄的中国人民面对灾难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终化危为机,谱写了一曲曲抗疫赞歌。每一次同疫情与灾难的斗争实践都凝聚成中华民族独特的抗疫文化基因和抗疫精神,不断传承。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灾难,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最坚韧的意志、最果敢的行动、最团结的担当,在最短时间内取得令世人瞩目的全局性的抗疫成果,生成“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这种伟大抗疫精神是流淌在中国人精神血脉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同特定时代和特定实践相结合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从中国古代抗疫实践看,在疫情暴发时,皇帝会严令各级官吏施行仁政、安抚民生,各地的士绅乡贤在抗疫过程中也会尽力给予协助。[3]由于官府和民间力量协同抗疫、密切配合,百姓的生命财产损失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受疫情影响的社会秩序得以迅速恢复。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以丰富的智慧、坚强的意志,一次次战胜了疫情,积聚起深厚的中华文明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仁者爱人”等思想,体现了“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举国同心、舍生忘死”折射出的家国情怀历来为中华民族所重视,中国人崇尚天下为公,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和衷共济、风雨同舟,倡导守望相助、尊老爱幼,讲求自由和自律统一、权利和责任统一。春秋时期,儒家十分强调“利国”的思想,认为若对国家有利可以牺牲个人利益,如“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左传·昭公四年》);等等,这一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从汉代开始,“爱国、报国”的观念开始流行,如汉代荀悦提出“爱国如家”、晋代袁宏提出“忠贞爱国”、唐代李白提出“报国有长策”、宋代陆游提出“忘家思报国”。至明清时期,爱国观念不断向普通大众普及,“爱国”被看作天理良心和社会风俗的题中应有之义。“尊重科学”则体现出中华民族一贯坚持的“实事求是”的做法,汉代班固曾在《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中称赞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融合构成的命运共同体,因而“天下一家”“和合天下”的“命运与共”思想源远流长。可以说,伟大抗疫精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二)在举国抗疫的伟大实践中淬炼

时代是精神之母,任何一种精神的形成都有其独特的时代语境。新时代需要新的能够战胜各种风险考验的中国精神,伟大抗疫精神正是这一精神样态的时代表达、具体呈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4]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们国家的治理能力、文化自信、民族凝聚力等是一次大考。在党中央领导下,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团结奋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坚决打赢了这场疫情防控战,淬炼了伟大抗疫精神。其一,伟大抗疫精神在党中央领导抗疫斗争的实践中淬炼。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传播速度之快、感染范围之广、防控难度之大前所未有,党中央在疫情发生之初就高度重视,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崇高理念和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指挥,多次深入基层一线调研指导疫情防控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党中央统揽全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召开21次会议研究决策,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打赢了艰苦卓绝、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铸就了伟大抗疫精神。其二,伟大抗疫精神在中华民族同心抗疫的实践中淬炼。一方面,面对具有高传染性的病毒,全国广大医务工作者没有畏惧,346支国家医疗队和4万多名医务人员秉持“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的高度责任伦理与‘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无畏牺牲精神”[5]奔赴疫情防控的最前线,展现出新时代“最美逆行者”的崇高品质;另一方面,疫情防控是一项高度复杂的科学工作,在党中央领导下亿万中华儿女同心同德、守望相助、令行禁止。无论是湖北医护人员和相关物资的驰援,抑或是医院的迅速建成并投入使用,还是普通群众的“宅家”抗疫,都表明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以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参与疫情防控,在守望相助的实践中诠释了伟大抗疫精神。“抗击突发疫情不仅使中国人民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风雨同舟的经历还形成了党心、民心、军民的空前凝聚。”[6]

(三)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百年传承中出场

马克思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7]回望百年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中国道路、创造中国奇迹,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构筑了独特的精神谱系:着眼于实现“站起来”而形成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着眼于实现“富起来”而形成的改革创新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劳模精神等;着眼于“强起来”而产生的脱贫攻坚精神、塞罕坝精神、丝路精神等等。这些不仅是对过去党领导人民群众战胜各种困难的实践精神的总结,也是对于未来开辟新路、战胜新的艰难险阻的精神力量和精神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既同改革开放时期有密切联系,又呈现出许多新的时代特点。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面临许多新的风险与挑战,它们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呼唤中国精神的新时代表达。伟大抗疫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时代战胜各种风险考验中淬炼而成,其思想内核同上述中国精神样态是血脉相承的,是红色基因在抗击疫情实践中淬炼的最美丽的火花。这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新时代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完全可以说,伟大抗疫精神就是新时代中国奇迹、中国道路的话语表达,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以不断重新出场的形式实现创新在场的“哲学逻辑”,是中国共产党精神升华的一个新境界。

二、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师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将伟大抗疫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力行。这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现实需要。

(一)有利于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看,我国高等教育当前的使命就是直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扎实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前,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比以往更为复杂,各种错误社会思潮不断变换形式冲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领地。中国在此次抗疫斗争中付出了巨大代价,才换来抗疫实践的巨大成就。不仅如此,中国还积极同世界各国携手合作,主动分享中国经验,第一时间向世卫组织、有关国家和地区组织通报疫情信息、公布诊疗和防控方案,“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两批共5000万美元现汇援助,向32个国家派出34支医疗专家组,向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283批抗疫援助,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和出口防疫物资”[1],中国以实际行动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尽管如此,某些西方政客还是带着强烈的意识形态偏见,竭尽所能“甩锅中国”。为此,我们需要积极应对,在高校思政课中主动讲好中国抗疫的经验与故事,从而彰显中国速度和制度优势,有力击破西方敌对势力的谎言、谣言,凝聚磅礴的思想伟力。

(二)有利于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近年来,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高校思政课建设,这些措施推动思政课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思政课建设还存在针对性、实效性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求教学内容必须同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认知接受偏好形成有效连接,触发他们的情感认同。在抗疫实践中铸就的伟大抗疫精神,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又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根植于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极易唤起人们的思想共鸣。中国的抗疫斗争是全民战“疫”,从中央到地方、从社区到家庭和个人,十四亿中华儿女都参与其中,共同织起疫情防控的天罗地网。每一个青年学生都是中国抗疫实践的亲历者,因此思政课教师需结合具体课程特点适时融入伟大抗疫精神并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以此唤醒学生内心的抗疫纪实,激发他们对抗疫英雄的崇拜,增强他们的情感认同,进而引导他们“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8],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有利于厚植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

从形成脉络看,伟大抗疫精神汇聚了中华儿女强烈的爱国之情、担当之志和报国之行,是党和人民同无情的疫情进行殊死搏斗、顽强拼搏的精神结晶,是在重大疫情防控实践中淬炼和砥砺的中国精神的精华,也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9]在国家和民族遭遇人类空前的重大疫情灾难之时,这种精神指引海内外中华儿女迅速拧成一股绳,投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从一批批舍生忘死、奔赴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到加班加点、又好又快地建造医院的工程人员,再到“搬家式”驰援湖北防疫物资、新鲜蔬菜、米面粮食的普通民众等,中华儿女在深厚爱国主义情怀感召下汇聚而成的是雄伟的抗疫合力。将伟大抗疫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通过思政课主渠道把英雄的武汉人民、湖北人民用血泪和高风亮节浇灌的精神之花传递给学生,把全体中华儿女用浓厚爱国情怀凝聚的时代之魂传递给学生,激励他们自觉将个人梦想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并以强烈的责任心、使命感砥砺奋斗。

三、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

创造性地将伟大抗疫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从增强教师阐释宣传能力、创新融入方式、优化融入内容呈现方式等方面着手,把握向度、彰显温度、选准角度,进而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把握向度:增强教师宣传伟大抗疫精神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8]8因此,将伟大抗疫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升思政课教师的阐释宣传能力是关键。一是思政课教师要坚定政治立场,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思政课教师只有坚定政治立场,始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才能真正成为“说得清”“理不乱”“问不倒”的“大先生”,才能向学生完整准确地讲授这一伟大精神,从而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二是增强思政课教师阐释传播伟大抗疫精神的自觉意识。教师要明确伟大抗疫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具体要求,要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自觉增强阐释传播伟大抗疫精神的能力。同时,要打造品牌特色课程[10],要大力推广在教学实践中成功运用伟大抗疫精神的优质示范课程,要充分发挥品牌特色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并将相关情况纳入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激发教师的自觉意识。三是教师要加强对伟大抗疫精神的研究,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11]。思政课教师只有加强理论学习,才能深刻把握伟大抗疫精神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思政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合理设计融入环节,找准切入点,将抗疫精神有机融入教学。同时,教师要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以课题申报、经验交流、学术研讨等方式加强对伟大抗疫精神的研究阐释。研究取得的成果不仅可以给伟大抗疫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提供学理支撑,还可以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讲好抗疫故事提供理论指导。

(二)彰显温度:创新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方式

推动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还要创新融入方式,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伟大抗疫精神呈现出来。一是紧扣教学目标,系统设计教学方案,避免机械性融入。要坚持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把生动鲜活的抗疫故事融入具体的思政课教学;通过小组讨论、社会调研、案例教学等方式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抗疫英雄崇高的精神品质,从而自觉地把伟大抗疫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精准分析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进行实践体验式教学设计。在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实践体验式教学往往比单纯的课堂教学更加形象、可感、有趣,有利于提升融入的教学效果[12]。在融入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有着不同经历和思想特点的鲜活的个体,我们不能像对待标准化工业生产那样对待自己的学生,而应该尊重他们的个体化差异进行“精准滴灌”,这样才能增强融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借助新媒体技术,注重伟大抗疫精神的生活化和影像化呈现,让有意义的教育变得更有意思。影像的视觉和情感冲击力可以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心理震撼,具有无可比拟的信息传播优势。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通过视觉影像将崇高的精神内涵转化为青年学生听得懂、愿意听、真接受的教学话语,增强大学生对伟大抗疫精神的“现场感”,使他们通过学习“增长见识,塑造品格”,从而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

(三)选准角度:优化伟大抗疫精神的内容呈现方式

推进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并不是要求简单粗暴地把所有思政课变成抗疫精神的宣讲课,而是强调伟大抗疫精神与专业知识内容的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因此,选准角度十分关键。一是结合新时代发展的特点选角度。每一个时代都有反映时代诉求、体现时代特点、推动时代发展进步的精神,我们要秉持客观科学的态度,充分运用新的叙事手法、技术手段和载体平台[13],萃取伟大抗疫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形成于特定时代语境的伟大抗疫精神转化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话语,引导青年学生在潜移默化过程中逐渐形成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把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过程转化成自觉自愿的行动。二是结合各门思政课特点选角度。每一门具体的思政课都各有特点,教师在融入过程中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结合具体课程的特点从不同角度阐释宣传伟大抗疫精神。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可以从坚定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等角度来阐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可以通过案例教学阐释抗疫实践展现的生命至上和人民至上的理念,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伟大抗疫精神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的核心、人民领袖、军队统帅,在抗疫斗争中发挥出的崇高领袖风范、超高统帅威望与强大核心能力”[14],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可以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重点分析中国抗疫的哲学理念和世界意义等,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伟大抗疫精神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伟大实践相碰撞的产物。三是结合青年学生的特点和认知接受偏好定角度,实现精准施教。高校思政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在具体的融入实践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用心用情备课授课,对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的讲授要各有侧重、因材施教,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猜你喜欢
抗疫思政精神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团结抗疫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