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业工程专业学生思想建设方案研究
——以江苏大学为例

2021-12-05 21:53李洪波金玉成
农业工程 2021年9期
关键词:三农情怀江苏

张 华,李洪波,金玉成

(1.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江苏 南京210008;2.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高等研究院,江苏 南京211135;3.江苏大学,江苏 镇江212013)

0 引言

基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角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战略,其中实现战略的关键性要素就是人才的培养,其直接关系到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效果[1]。要实现乡村振兴和建设健康中国的目标,离不开“知农爱农”的青年农业人才。加强农业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培养农业工程专业学生对“农”专业的热爱情怀和对“农”专业成就的信心,是值得农业工程领域全体工作者不断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农业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是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中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保证和提高农业工程领域人才质量的重要环节。

2001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原江苏理工大学、镇江医学院、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江苏大学,该大学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农业农村部共建高校、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作为国内最早设立农机专业、最早系统开展农机教育的高校,江苏大学始终以推动中国农业机械化、现代化为使命,为中国农业装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为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形成了“工中有农,以工支农”的鲜明办学特色和独特文化情怀。

1 思想建设意义

涉农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重要使命。2011年,江苏大学恢复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招生。2017年,为整合农学教育资源,扩大农业工程学科优势,学校增设了农学专业——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2020年,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和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农科、新工科一体化建设,打造一流涉农专业集群的探索与实践》要求,学校新增设农业智能装备工程专业。上述专业的恢复与增设,是江苏大学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这些专业的蓬勃发展要求农业工程学院解决好本专业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

面对当前涉农高校大学生存在的“学农不爱农,学农不从农”的突出问题,涉农高校应以“乡村振兴”战略视角认真审视并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有机结合,培养大学生“一懂两爱”情怀,并将之内化于心、外践于行[2]。农业工程学院坚持以“工中有农,以工支农,工农结合”的办学特色,为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形成“新农科”“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聚力发展农业工程专业和学科建设,助力学校“双一流”事业发展。

2 思想建设背景

2.1 外部环境

人们对农业相关专业认可度偏低,且普遍不了解涉农专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轻农”“嫌农”等错误思想认识普遍存在,对农业的认识不足,社会认可度低,政策支持力度不够[3]。对农业工作的偏见,导致农林类专业招生“遇冷”,农林类专业的考生数量连年递减[4]。随着现代化技术及经济的快速发展,涉农类专业的服务对象决定其产生的经济收益短期内小于经济类、计算机类、电子类专业的经济收益,学生从职业发展角度出发,对涉农专业有一定的排斥心理,认为涉农类专业的工作环境艰苦,薪酬较低。

2.2 内部因素

农业工程学生接触涉农专业面较窄,且对农业领域认识不全面。长期以来人们对传统农业的偏见,导致当代农科专业大学生缺失农业情怀,专业认同感不强,涉农就业的热情降低[5]。农业工程专业大学生呈现出创新创业意识缺乏、专业实践技能不足、服务“三农”择业观念缺失的现状[6]。多种原因造成农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数量、质量上都存在严重的问题。

完善农业工程专业学生思想建设体系,帮助农业工程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认知和积极的求知思想,培养众多植根于基层、服务“三农”事业发展、具备实践能力的高质量复合型农业科技人才已成为农业工程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

3 思想建设方案

培养农业工程专业学生思想建设包括家国情怀、“三农”情怀、务实作风和全面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素养能力[7]。为切实解决好农业工程学生思想教育问题,立足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坚持以培养“知农、爱农、强农、兴农”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为目标,依托农业工程平台,拓展综合能力提升途径,积极打造“三全育人”农业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3.1 深化学生“农”字专业思政教育

农业工程专业具有农业特色和内涵,作为农业人才储备的农业院校大学生之所以会出现“离农”“弃农”现象,主要因为学生对专业缺乏系统了解,进而缺少“爱农”情怀[8]。通过农业工程学生思想动态调研,了解学生对专业最真实的认识。结合开展国家脱贫攻坚先进典型事迹、乡村振兴先进事迹、农业优秀人才典型事迹宣讲等活动,增加农业工程学生对“农”了解,营造“知农爱农,强农兴农”氛围,激发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和自豪感。

江苏大学现有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农业电气化专业、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和农业智能装备工程专业4个涉农相关本科专业,为推动“新农科”“新工科”融合发展,根据《江苏大学新农科新工科融合建设方案》精神,学校在农业工程学院设立新农科“高良润”实验班。该实验班从涉农本科专业招生,以面向新农业、面向新乡村、面向新农民、面向新生态的理念为牵引,完善产教融合、科教协同、校企联动和国际合作等新机制,积极探索全过程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增强为农服务本领,努力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3.2 建立人才培养联动机制

在本科生中实行学业导师制度,引导农业工程专业学生进入课题组开展研究。学业导师传授涉农交叉学科如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智能制造和环境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融入团队并开展科学研究。学业导师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科研立项、国际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等科技创新赛事,注重农业工程专业学生多学科交叉融合,跨领域合作交流。

辅导员是学生思想引领中的“指路灯”,起到激励学生树立牢固专业思想的作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厚植农业工程专业学生“三农”情怀、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增加知农爱农意识、强化为农兴农本领[7,9]。江苏大学辅导员通过“传、帮、带”3种措施带领学生参加涉农社会实践项目和涉农相关企业实习、涉农科研探索等活动,做好学生的思想动态引领,与学业导师联动形成全员育人、多维度育人、可持续性育人的良好格局。

3.3 持续推进学生“走出去”工作

通过“走出去”工作,加强与其他涉农高校的交流,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涉农高校的交流项目。江苏大学通过多种形式拓展农业工程专业学生开展交流活动。由江苏大学和日本三重大学、泰国清迈大学于1994年发起的“三国三校”国际学术研讨会,已成功举办27届。2019年由江苏大学发起举办的“耒耜国际论坛”,共有来自美国、英国、泰国等7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60余所涉农高校的3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为推动我国农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打造世界农机装备领域的高水平、国际化学术交流载体。2019年由江苏大学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联合实施的国家留学基金委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专项,为培养国际化农业工程领域高水平人才提供全方位平台。

4 结束语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的重要目标,培养好大量的“知农、爱农、强农、兴农”人才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10]。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培养好引领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人才,是目前涉农类高校的重点工作[11]。“三农”工作日益重要,农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被赋予了不可忽视的历史使命,也为广大农业工程学子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舞台,农业工程专业的莘莘学子不仅需要具备服务“三农”的意识,更需增强服务“三农”的本领。加强农业工程学生专业思想建设,不仅需要从思想上逐渐引导学生养成“知农爱农”习惯,更需要社会、高校、涉农行业单位大力支持培养农业工程学子“强农、兴农”情怀。农业工程专业学生思想建设既要坚持传统,更要推陈出新,涉农高校需积极培养学生“农趣”,并逐步让学生建立“农志”,构建面向“三农”的“三全育人”人才培养体系,为农业生产一线输送大量“新农科”高素质人才,并最终达到推动“三农”事业蓬勃发展的目的。

猜你喜欢
三农情怀江苏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数读江苏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数独江苏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数读江苏
江苏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