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
□ 冯 健 杨 瑶 吴传云
我国茶园面积常年保持在4400多万亩,占全球60%以上;全国干毛茶年产量280万吨,占全球近50%。数据显示,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按加工方法可分为绿茶、红茶、黄茶、黑茶、乌龙茶和白茶六大茶类,茶区分布在江北茶区、江南茶区、西南茶区、华南茶区,遍布全国17个主产省市,主要集中在南方丘陵山区地带,是丘陵地区主要的特色经济作物,也是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的支撑产业。
2018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对“棉油糖、果菜茶等大宗经济作物全程机械化”提出了明确要求。2019年以来,相关省份积极开展茶叶生产机械化技术的引进、研发、示范和推广,加强茶叶机械试验鉴定能力建设;通过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装备研发创新计划项目,引导企业积极加大茶叶机械研发力度;鼓励茶农购买使用先进适用茶叶机械,茶叶生产机械化取得了积极进展。
2020年,农业农村部农机鉴定总站、农机推广总站(下称部总站)在安徽黄山、福建武夷山、湖北十堰的茶业合作社建立了示范点,开展了茶园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与机具试验,遴选出一批先进适用机具,总结了成熟技术模式,为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积累了经验。
2019年、2020年,部总站连续两年开展了全国茶叶生产机械化技术与装备需求调查,通过对全国茶叶规模种植农户、合作社、农机生产企业、科研单位等调研,详细掌握了茶叶主产省份的机械化水平和主要农机生产企业产品鉴定情况,形成了茶叶机械化生产技术装备需求目录。
2020年,部总站联合福建、四川、陕西等省鉴定推广机构制修订了《微耕机》《茶叶杀青机》《茶叶综合做青机》《茶叶解块机》《茶叶理条机》《茶叶炒(烘)干机》等推广鉴定大纲,优化鉴定内容,增加产品适用范围,解决了10余种新产品无法鉴定问题,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提供技术支持。截至2021年,农业农村部共发布了30余项茶叶机械相关产品推广鉴定大纲,涵盖了种植施肥、中耕、修剪、采收、植保、植保、加工等茶叶生产各环节主要装备种类。
2021年,部总站在福建省南平市召开了全国茶叶全程机械化生产培训班,开展了茶叶全程机械化生产现场作业演示观摩、茶叶机械推广鉴定大纲解读、茶园生产机械最新研发技术与装备介绍、各地茶叶生产机械化情况交流等,对全国17个茶叶主产省份的农机鉴定、农机推广人员进行了培训。
据2019年农机化统计年报数据,全国现有茶树修剪机56.13万台、采茶机18.90万台、茶叶加工机械154.27万台(套)。2020年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茶叶规模种植主要集中在17个省份的469个县,茶叶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29.7%,同比增加约5个百分点,其中,各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为:茶园宜机化改造11.24%、施肥9.75%、中耕16.39%、修剪30.79%、植保40.34%、采收31.22%。茶叶生产基本解决了“无机可用”问题。
茶产业的两重性矛盾问题。一方面,过度追求名优茶产品,原料侧重细嫩茶青,以手工劳动密集型生产为主,导致人工成本居高不下,茶叶单产偏低而茶价偏高,国际市场竞争力不足;另一方面,茶叶生产综合机械化仍处于初级阶段,茶园宜机化程度低,茶叶初加工还以家庭作坊式为主。
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由于部分关键环节适用机械与装备相对缺乏,导致各地茶园普遍存在土壤板结、肥力流失、农残超标、资源浪费等问题。据统计,全国茶园面积每年以100万亩速度增加,但每年约有40%的产量未能采收,大量夏秋季茶叶滞留树上,影响了茶农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
解决我国茶产业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必由之路是实现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需要强化技术创新和示范推广,补齐短板、加大供给、引导需求,推动我国茶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提出,“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茶产业要向生态、绿色、有机方向发展,向深度加工发展,提升茶叶质量,打响本地品牌”。中央一号文件和农业农村部2021年农业农村重点工作部署也明确提出,要解决特色农产品机械化薄弱环节和薄弱区域等问题。因此,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努力构建茶叶机械化发展协同创新机制,推进为茶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我国超过60%的茶园位于陡坡地带,平缓坡地带茶园不足40%,种植环境复杂,适用机具较少,加大了茶园生产机械推广难度,也构成了茶叶生产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各地要以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为契机,加快茶园宜机化改造和中低产茶园标准化建设,为茶园全程机械化作业创造有利条件;选择优良茶树品种,采用规范化种植,定型修剪统一树高和蓬面,满足机械化作业要求。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完善、品种结构合理、标准化管理的绿色、生态、高效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开展技术集成配套,增强示范效果。
要充分利用好地方扶持政策和财政专项,以茶业合作社为抓手,培养作业服务能力强的新型经营主体,推出一批率先发展的典型案例,引导构建具有适度规模、运行良好的茶叶全程机械化经营体系。同时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技术试验示范等扶持政策引导作用,加快补齐茶园开垦、耕作、施肥、名优茶采摘环节机械化短板,提升茶叶生产机械化水平。
我国茶园栽植、管理、采摘等专用机械缺乏,大多是通用类小型挖坑机、微耕机、园林修剪机等,高性能采茶机和专用茶树修剪机还依赖进口。近年来,以农业农村部南京农机化研究所为代表的科研单位,攻关突破了其中一些关键技术,如:适应不同茶园地形的动力平台、茶园深耕施肥技术装备、高效智能名优茶采摘部件、茶园负压捕虫装置等。
要继续支持协同创新,推动产学研推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引导,健全茶叶全程机械化产业体系。对于技术推广部门来说,要发挥紧密联系实际优势,持续做好关键环节技术与装备需求分析,加快研发生产急需急用的茶机装备以及结构简单、易于携带的小型茶机,突破不同地形茶园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攻克名优茶机械采收难点,增强高效、节本、绿色、智能的茶叶机械供给能力。
要发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机化岗位专家、全国农机化科技创新专家组和各省专家要发挥作用,围绕茶叶生产机械化需求,加强技术指导,开展重点机具研制和技术集成示范。根据农业农村部农机化司工作部署,2021年将成立茶叶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充分发挥专家组在决策咨询、技术指导、培训交流、验收考核等方面的支撑服务作用,整合行业优势资源和智库,共同推进特色产业机械化快速发展。
当前,我国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还不健全,各地农机鉴定推广机构要大力开展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效果综合测评、对比试验,提炼技术模式、形成技术规范、总结操作规程,指导茶农开展机械化生产作业。
加强农机农艺结合。园艺、土肥、植保、工程等多领域协同推广,加强茶园渗灌技术与机具、茶园冻害防控技术与装备、名优茶选择性采摘技术与装备、绿色无污染新能源茶园机械、茶园可变量与可变位施肥技术与机具等领域研究和集成,在节水抗灾、肥药减施增效、智能化轻简化少人化作业等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机械化技术模式,进行区域示范和推广应用。
完善茶叶机械化标准体系。充分利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等渠道,建立健全覆盖茶叶机械装备整机及零部件设计、制造、安装、运行、维护等环节的标准,补齐现行装备标准的短板。
抓紧补充完善茶叶机械鉴定大纲。要满足企业新产品鉴定需求,引导企业改进熟化新技术新产品,生产先进、适用、可靠的茶机装备。受茶叶文化特色和地域属性影响,需求多样性导致茶叶加工机械的多样性,在茶叶杀青、做青、萎调等初加工环节,专用机械生产企业难以形成量产规模效益。各地农机鉴定推广机构要继续以制修订茶叶机械推广鉴定大纲为抓手,不断提升茶叶机械鉴定检测能力,满足企业产品鉴定需求,有效保障机具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