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服饰民俗色彩文化在职专美术中的运用

2021-12-05 20:12
纺织报告 2021年10期
关键词:民俗服饰色彩

汪 意

(上饶科技中等专业学校,江西 上饶 334000)

现如今,我国很多职专美术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色彩教学方面。教师往往不加选择地套用国外的色彩理论,轻视我国传统色彩文化,导致学生无法较好地了解本国的色彩文化,也没有充分理解国外色彩文化,严重阻碍了学生美术水平的提升。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我国传统服饰民俗色彩文化博大精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色彩审美,并充分体现各个时代的精神文化内涵与伦理道德。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服饰民俗色彩文化,必然会为学生的美术创作提供极大的支持。本研究主要阐述职专美术教学中如何有效应用我国传统服饰民俗色彩文化。

1 中国传统服饰民俗色彩文化的有效融入

我国传统服饰民俗色彩文化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1)正统的服饰色彩;(2)非正统的奇装异服色彩。在不同的时代,受不同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不同的颜色倾向。在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由于人们都居住在森林洞穴之中,服饰主要是动物的兽皮和树皮树叶、天然的贝类、动物的牙齿、颜色比较亮丽的矿石等,所以原始社会的服饰色彩主要是天然色彩。在夏商时期,我国进入奴隶社会时期,随着等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出现了五色之分,人们开始通过不同服色来区分等级。在春秋战国时期,服饰色彩得到进一步发展,首次出现了由人工合成的颜料,人们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来调色与染色。在秦汉时期,我国进入封建社会,服饰以袍为贵,其中,女子服饰特点依然承古礼,以深色为贵,在色彩文化方面注重黑色,甚至将黑色作为“正色”[1]。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纺织业和印染业得到飞速发展,使色彩实现多样化发展,当时的人们开始崇尚黄色与赤色。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发与王朝更迭加速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让民族与民族之间互相学习生产技术、思想文化及服饰特点。这一时期我国佛教兴起,使当时的服饰色彩与佛教文化产生紧密的联系。在隋唐和五代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进入鼎盛阶段,加上丝绸之路的打通,服饰色彩样式呈现百花争艳、博采众长的局面,而服饰文化中当属女装最为出彩,当时女装的形式和特点远远超过了前朝,代表服饰有襦裙装等。这些服饰色彩丰富、样式独特,展现了当时人们对缤纷世界的无限憧憬,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两宋时期,人们的审美在极大程度上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服饰风格特点为简练、质朴、自然,色彩文化完全与唐代的光鲜艳丽不同,不求标新立异,突出简约的“理性之美”。在辽金时期,人们的审美倾向于富丽堂皇,崇尚红色、黄色、紫色。在元朝时期,官员崇尚鲜明彩炽金锦的服饰,平民仅能着暗色;在明清时期,服饰讲究端庄大气,认为朱是正色,但只能由高级官员穿着,平民只能穿灰色、绿色、紫色等颜色的服装。在清朝时期,服饰色彩比前朝有所增加,讲究配色,如云锦妆花云纹常用红、蓝、绿进行搭配,且以浅蓝、浅红及浅绿为背景,呈现出色彩变化独有的美感与丰富的层次感[2]。

在当前的职专美术色彩教学过程中,针对色彩的来源及其背后的渊源往往只是一笔带过,导致学生在色彩的应用上带有强烈的主观性,无法充分了解色彩的意义。作品的表现过于单调乏味,意义过于浅显,艺术表现效果不佳,无法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喜爱。基于此,在实际色彩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我国传统服饰民俗色彩文化与色彩教学相融合,为学生详细且全面地讲解我国服饰色彩的变迁及服饰色彩的精神内涵等,使其充分了解我国传统服饰色彩文化,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树立文化自信,更加纯熟地应用色彩,有效提升美术作品的色彩表现力。

2 带领学生深刻感受传统服饰民俗色彩文化的魅力

在职专美术色彩教学过程中,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仅向学生传授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了最终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教师需要紧跟新时代发展的步伐,有效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先通过网络等途径收集关于我国传统服饰民俗色彩文化的图片、文本、视频等资料,然后结合具体色彩教学内容制作精美的PPT课件,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服饰民俗色彩文化,领略传统服饰色彩的独特魅力。

我国传统服饰民俗色彩与西方的服饰色彩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服饰强调原色表现,多为纯色对比。西方服饰色彩以“变异”、多色混合为主。两者在色彩上的区别也体现在各自的美术作品中,前者突出单色的艺术表现,追求对事物的全盘还原,风格非常鲜明,后者常用夸张的色彩混合,突破事物的原本面貌,注重意识表现。对于中国学生而言,由于长期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对事物的表现方式也倾向于中庸,若刻意突出西方的超自然表现方式,将会如同东施效颦,丧失本身的文化特色[3]。基于此,教师应注重纠正学生的思想,在西方色彩应用上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比中西方色彩的差异,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我国服饰民俗色彩文化的魅力。在具体的美术创作中,自觉主动地应用我国传统服饰民俗色彩,强化中式色彩的表现力,有效提升美术作品的视觉效果,更好地继承与发展我国传统服饰民俗色彩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与心理认同感。

3 注重对学生色彩运用能力的培养

为有效开展传统服饰民俗色彩文化教学,提升学生的色彩运用能力,主要可从3个方面开展教育工作。

3.1 色彩辨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对于我国传统服饰民俗色彩文化而言,和谐是基础前提和重要落脚点,而我国传统服饰民俗色彩的表现方式主要是使用不等值配色,立足于大面积主色调,借助颜色对比鲜明的小色块组合获得更强的色彩表现力。我国传统服饰民俗色彩推崇一些艳丽的颜色,主要原因:自古以来,中国人都热衷于对吉祥如意等喜庆寓意的追求,服饰看起来色彩夺目,但并非是肤浅夸张的“艳”,而是借助其他颜色的搭配与渲染,利用面积大小的差异,创造出一种色彩和谐的效果,这种色彩的和谐搭配也是美术创作的基准。在实际的职专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向学生教授如何正确、科学地搭配各种色彩,鼓励学生尝试多种色彩的多种搭配方式,找出最适宜的搭配组合方式,并引导学生合理应用于自己的美术作品中,提高美术作品的艺术效果,提升学生的色彩应用能力[4]。

3.2 学生个性的培养

我国传统服饰民俗色彩文化涵盖诸多非正统的奇装异服,既体现在服装的款式上,又体现在妆容饰物上。多元化的色彩形成强烈的反差,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在职专美术教学中,教师可对这些奇装异服进行详细讲解,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打破成规,也就是原有的色彩规则,多观察、思考他人的服饰设计作品,然后结合自己的想法进行大胆创作,有效提高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形成个性化作品。

3.3 学生创作潜能的深挖

在职专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合理设置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的比例,适当增加实践课程,带领学生亲手制作中国传统服饰,包括妆容、饰物、发簪、香囊、发钗等。也可带领学生到较好保留中国传统服饰民俗色彩文化的小镇、民族集聚区等进行实地写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中国传统服饰民俗色彩文化的魅力,强化对色彩的心理感应能力,不断拓宽其视野,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学习到更多的色彩搭配方法,提升美术创作水平。

4 结语

我国传统服饰民俗色彩文化历经上千年的发展,拥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人们进行各种创作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素材和源源不断的灵感。在实际的职专美术教学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我国传统服饰民俗色彩文化的应用,积极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服饰民俗色彩文化并感受其独特魅力,引导学生将这一色彩文化应用到美术创作中,提升学生的美术创作水平和能力。

猜你喜欢
民俗服饰色彩
动物“闯”入服饰界
民俗中的“牛”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民俗节
漫画民俗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