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人高等艺术教育协同育人教学研究

2021-12-05 15:50刘虹刘洪波
国画家 2021年6期
关键词:聋人专业课程思政

刘虹 刘洪波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聋人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作为新时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参与者、改革者,他们有着传播价值观的远大理想和重大职责。但长期以来,受单考单招、听力损失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与专业课程相比,聋人大学生在思政方面学习相对薄弱,导致有些学生思想政治水平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及企业、自身发展需求。因此,重视专业课程的思政功能,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两者协同育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聋人高等艺术教育协同育人的目的、意义

协同育人是新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即“课程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课程”。聋人艺术专业课程与思政协同育人的主要目的在于,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为基础,融入适当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对“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在培养专业人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目标追求与正确的价值观。

二、聋人高等艺术教育协同育人改革的可行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长期以来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主要依靠普遍的思政课程,而忽视了艺术专业课程在思政教育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导致学生在设计实践中难以正确理解文化设计、偏离核心价值观。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主动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目标,积极探索并实践“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的道路,充分发挥课堂思政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艺术课程本身蕴含审美意识培养、艺术价值评判、传统文化传承、绿色环保理念传播、创新思维构建、爱国情怀等隐性思政教育内容。教学过程中,艺术专业课程思政要与学生特点相契合,聋人艺术大学生个性突出,情感充沛,思想活跃,艺术表达愿望强烈,专业情结浓厚,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应充分结合聋人大学生对专业知识需求、思想认识需求、表达渠道需求和专业情结需求,围绕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结合他们的思想实际,通过课堂展示、实践教学,结合课程关于文化艺术的讲解,以不落俗套的语言、教学相长的方式方法阐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立场,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艺术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潜移默化中接受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三、聋人高等艺术教育课程协同育人的具体内容

思政资源融入聋人艺术教学时,应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育人为主的作用,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协同教学的全过程,着力将教书育人的责任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深入发掘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发挥课程育人功能,落实教师育人职责,以带给学生更深入的教学体验,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夯实理论基础,提升政治人文素养。

艺术专业课程理论知识是我们认识和理解各门课程的基础,如在设计概论、美术史课程的概述章节中,教师要以马克思历史和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带领学生准确客观理解图案基本理论知识。课程积极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进行讲座指导,如对马克思恩格斯现实主义艺术创作论的讲解,有助于聋人大学生理解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艺术的发生虽然是多元决定的,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万万不能走入唯心论和唯物论的误区。

(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树立文化自信的设计理念

在讲述中外设计的历史演变内容板块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文化多样性意识,这类似生物多样性,是全人类共同财富,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和“人类文明共同体”倡议的文化前提。文化是人类所共有的财富,世界各国的文化都是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发展繁荣的。正如鲁迅先生的格言“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

中国的传统和民间艺术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巨大财富。在课程讲授时,应积极带领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历史,树立文化自信,树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开放包容设计理念。文化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从来都把民族文化传承作为自己的责任担当。著名美术教育家、艺术家常沙娜先生提出艺术设计的发展要承上启下、寻古探今,一方面要在传统文化中挖掘、汲取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另一方面强调要在大自然中捕捉美,并寄予未来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以深切的厚望。她曾长期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下进行敦煌图案的临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20世纪5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指导,对设计风格提出来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要坚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常沙娜先生以敦煌图案为蓝本,完成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建筑装饰设计,受到了包括周恩来总理在内的国内外领导人的高度赞扬。作品不仅表达了中国古典艺术的精巧韵味,还显示出新中国的大国气度,表达了常沙娜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粹的提炼与升华,体现了一名优秀设计师对祖国的远大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国家荣誉感。

(三)设计主题实践和比赛带来艺术教学与思政教学协同育人的完美结合

作为残疾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我们的聋人高等教育必须通过思政进课堂的教与学改革,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潜移默化的氛围中认识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2018年经我院课程思政改革团队精心指导,学生分获第二届全国高校大学生思政课艺术作品主题创作展大赛一等奖和三等奖。作品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学生通过手中的画笔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通过传统文化为主题设计实践可以深入对传统图案的理解和认识,从传统装饰艺术中提炼出相关元素,改进传统艺术的色彩、形式和内涵,从天马行空的碰撞中赋予其新的意向,带给人全新视觉体验,培养聋人艺术大学生对设计图形的发散、联想能力,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元素相融合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对传承与创新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

我院学生参加并获得2021红色纹样全场大奖作品,用纹样之美礼赞建党100周年,以版画形式表现革命、建设、改革三个时期的场景,记录了新中国发展历程的转折点,在文化中体现坚定了红色精神传承。2018年,获得第二届高校文创设计大赛的铜奖作品,则以磁州窑的艺术作为设计灵感,设计灵感来自磁州窑艺术,传统文化艺术融入当代设计,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通过设计竞赛和课堂实践提升了聋人大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提升了文化自信。

其次,在设计主题实践中要带领学生关注城市文化发展,结合红色资源和文化特色展开设计,服务家乡及就读城市发展。

天津有着600多年的历史,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红色革命资源众多。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利用好天津的红色资源,带领学生走进平津战役纪念馆、觉悟社、周邓纪念馆、中共中央北方局旧址等场馆,通过现场沉浸式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新中国的来之不易,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精神,并且将其传承和发扬。学院学生参加首届周邓纪念馆文创设计大赛并获二等奖,授课团队以周邓纪念馆有关藏品为元素,通过创意设计,挖掘研究,将周恩来、邓颖超光辉灿烂的一生,通过精彩设计呈现两位伟人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思政教育内容与教学学习巧妙融合,润物无声地解决了传统思政教学理论枯燥乏味的缺点,丰富了学生对艺术创新的思路和能力。

对就读高校进行校园文化纪念品图案设计也是有益的尝试。有助于推广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大学生的校园凝聚力。天理印象文创产品是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充分调研天津理工大学校园典型建筑物和景观基础上进行的设计,为千万理工人留下了钟楼广场、图书馆等的景观的美好回忆。通过校园纪念品专题设计不仅获得了设计应用能力的提升,也让学生加深了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增强了对学校的感情,在实际设计中达到了专业教学和立德育人的完美结合。

同时,结合新冠疫情防控,学生积极参加主题海报设计和抗疫展示设计,聋人大学生既加深了对中国抗击疫情的决心,也通过设计增强了思政课提到的“四个自信”要点,协同育人成效显著。

结语:中国梦是民族梦、国家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也是每一个残疾朋友的梦。在协同育人平台下将校内外专业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师资源加以聚集整合,可以形成育人合力,产生较大的协同效应,达到专业素养与立德树人相统一的教学目标,使聋人大学生成为具有坚定信念、品德优良、过硬本领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进而推动中国聋人高等艺术教育的高水平发展。

猜你喜欢
聋人专业课程思政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中日聋人大学生体育参与比较研究——基于社会支持视角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基于“互联网+”的聋人团队管理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