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尔兰·沙依勒别克,波拉提江
(新疆伊宁县畜牧兽医发展中心,新疆 伊宁 835100)
马立克氏病是由马立克病毒感染而引发的鸡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病毒感染后可侵染鸡的多处部位,如神经、内脏、眼球、皮肤等,病灶处表现肿瘤样病变,该病也可称之为家禽的“癌症”。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该病在我国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只是在个别地区零星散发,受感染的鸡场损失非常大[1]。
马立克氏病毒是一种疱疹病毒,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分离于英国,呈近球形,在组织内和细胞相结合存在,存在形式有2种,第一种是不完全病毒,表面无囊膜,直径在85~100 nm;第二种是完全病毒,在羽毛的上皮细胞及脱落的皮屑中存在,为成熟型病毒,表面有囊膜,直径在250 nm以上。马立克病毒株有多种,不同毒株毒力差异较大,对环境不良因素有较强抵抗力,粪便中的病毒能存活3个月以上,对热的抵抗力不强,56℃条件下存活30 min,60℃条件下不到10 min就失去感染力,零下65℃条件下能保存200 d。病毒对甲醛敏感,发生本病的鸡场可用甲醛对环境熏蒸消毒。在pH 5.5以下或pH 8.4以上的环境中病毒感染力很快下降。
除了鸡之外,火鸡、野鸡、珍珠鸡也有感染的病例,传播方式有很多种,鸡群饲养密度越高,本病暴发的概率越大。病毒可通过空气进行扩散,粪便、垫草中的病毒其毒力能维持2个月以上,病鸡将病毒排入环境后可依附环境中的尘埃粒子、气溶胶等进行扩散。病鸡和隐性感染鸡是主要传染源,体表分泌物、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病毒,如果污染饲料和饮水也能经消化道传播。吸血类昆虫如某些甲虫、螨虫、蚊虫等也可作为媒介传播本病。病鸡自然康复后体内仍会携带病毒,临床防控时须予以重视。应激对本病的发生有促进作用,尤其是长期营养不良、饲料霉变、环境高温高湿、饲养密度过大等条件下,本病容易出现流行。
病鸡精神萎靡,体表羽毛粗糙,生长发育不良,采食量下降,粪便不成型,经常出现“料便”,鸡冠、肉髯等颜色变淡,常独自卧于一角。雏鸡可出现一定的死亡率,随着日龄增大,死亡率下降,大部分鸡都是因为营养不良,机体不断衰竭而死[2]。具体表现和病变视病毒感染的部位不同而差异较大。由于本病以神经型发病率最高,临床有很多神经麻痹症状的鸡,表现出走路不稳、乱拍翅膀、脖子歪扭、采食量下降等。
当病毒侵染神经时,以周围神经发生病变为主,腹腔神经丛、臂神经丛、坐骨神经丛和内脏大神经是病毒最易侵染的神经。感染鸡剖检后能见到神经比正常粗好几倍,呈灰白色或黄色,好像在水中浸泡过一样,有时能发现小的结节,神经干变得粗细不均。病变的神经多为一侧性的,很容易与另一侧变化轻微的神经形成对比。病毒侵染内脏时可见到内脏有多个淋巴性肿瘤病灶,肝脏、肾脏、肌胃、腺胃、脾脏、卵巢等最易出现病变,表现体积增大,颜色变浅,组织检查可见里面有弥漫性的肿瘤组织浸润,表面有类似的大理石样斑纹。有些病鸡的器官实质中还可见到大小不等的灰白色肿瘤结节,结节可突出器官表面,小的如粟粒,大的如桂圆,数量多少不一。病毒感染皮肤时能见到病灶处有淋巴样细胞形成的小结节,疾病后期结节转变为疥癣样,表面有淡褐色的结痂,民间俗称“瘤皮症”,还伴发羽毛干燥,表面无光泽,脱毛明显的症状。病毒侵染眼睛时病鸡视力下降,对采食和饮水造成影响,能见到眼球部位有肿瘤组织浸润,严重者可导致失明。
本病可以根据病鸡表现的神经麻痹症状、全身进行性消瘦、尸体病理变化等进行初诊。确诊须借助实验室检查,琼脂扩散试验是实验室检查本病的最常用试验,具有操作简单、结果准确、耗时较短的特点。该法是用马立克病毒高免血清来检测病鸡的羽毛囊中有无病毒存在,或用已知的马立克病毒抗原来检测病鸡血清中是否含有特异性抗体,是基于抗原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的原理来检测判断的。除了琼脂扩散试验外,也可使用PCR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检测。
本病目前没有特效的药物能够治疗,发现病鸡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淘汰,而淘汰鸡群无疑会给鸡场带来非常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防控本病必须将工作重心放在预防上。
预防本病须做好传染源的控制,鸡群中如果检出病鸡必须予以淘汰,尤其是种鸡场,应将检疫安排到日常工作中。发现病鸡时及时淘汰处理,病鸡尸体可进行焚烧或深埋,深埋时挖坑的深度不低于2 m,边埋边撒生石灰,从而将病原杀灭得更加彻底。康复鸡也会长期携带病毒,并将病毒向环境中排放,因此,对于自然康复的鸡群必须做好隔离工作。实验室采集的病料在使用完毕后,最好在2%火碱溶液中或酸溶液中浸泡,待其中的病原体完全被杀灭后再丢弃。
曾发生过本病的鸡场必须将环境卫生彻底打扫,尤其是残留的羽毛、皮屑、粪便等务必清理干净,之后再将鸡舍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以彻底杀灭环境中的病原体。空舍时间尽量延长至1个月,期间保持舍内通风干燥,禁止动物、人员进入。雏鸡对马立克病毒易感性最高,必须与成年鸡分开饲养,不同品种、批次的鸡禁止混合饲养。有条件的种鸡场应该注意选育对马立克病有抗性的品系。
健康鸡群做好疫苗接种,首日龄鸡出壳后第一时间接种疫苗[3]。马立克病毒有3种血清型,分别为Ⅰ型、Ⅱ型和Ⅲ型。Ⅰ型病毒多为致病毒株,Ⅱ型病毒为天然弱毒株,Ⅲ型病毒为火鸡疱疹病毒,该型毒株与马立克病毒有交叉免疫作用,但对鸡和火鸡无致病性,是当下养殖生产过程中使用最为普遍的毒株。免疫时每只鸡肌肉注射稀释后的疫苗1 mL,一般在1周之内鸡群可形成有效的保护力。需要提醒的是,疫苗稀释后必须立即使用,放置时间越长免疫效力会下降。
马立克氏病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重点防控的禽病之一,目前防疫措施主要在种鸡场完成,雏鸡出壳首日龄就进行免疫以获得保护,该措施使得本病在近20年未出现过大范围流行,只有个别场有零星报道,对于养鸡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之前人们对病鸡采用对症治疗的方法,个别鸡也能存活,但实践证明康复的病鸡会长期带毒,因此,最新防控本病的观点就是病鸡不治疗,直接淘汰无害化处理。另外,本病的感染率、病死率等与毒株的毒力、单次感染剂量、感染途径、鸡的品种、性别、日龄等因素都有关系,疫情出现后,虽然有些鸡不表现症状或表现症状较晚,也应做好病原检查,以确保鸡群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