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睿 刘 曦 张伟宏
SAPHO综合征为一组罕见的临床综合征,此概念由Chamot等[1]于1987年提出,选取其5种特征性疾病的英文名称首字母对该疾病进行命名(Synovitis-Acne-Palmplantar pustulosis-Hyperostosis-Osteitis)。该命名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得以沿用至今。既往文献报道的SAPHO综合征发生率极低,仅约为0.0144/10000(日本人)~1/10000(欧美白人),属于罕见疾病[2]。近年来,随着各科医生对SAPHO综合征认识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患者被确诊,文献报道中病例数也逐渐增加,引发了更多的关注[3~9]。
SAPHO综合征好发于40~50岁的成年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偶可见于儿童及青少年[5, 10]。通过其命名可知,SAPHO综合征的5个特征性疾病为滑膜炎、痤疮、掌跖脓疱病、骨肥厚及骨炎,上述病变可单独或合并发生,多种疾病可同时或先后发生[5, 9]。由此可见,SAPHO综合征涉及多器官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患者常辗转于皮肤科、骨科、风湿免疫科和中医科等多个科室就诊,确诊十分困难[11]。SAPHO综合征虽预后良好,但是病程迁延反复长达数年,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精神负担和经济压力[12, 13]。正确地认识SAPHO综合征,对于此罕见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及进一步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影像学检查在骨关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评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SAPHO综合征患者而言,滑膜炎、骨肥厚及骨炎可累及全身各部位的骨骼与关节,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2, 13]。本文对SAPHO综合征骨关节病变影像学表现及其研究进展做以下综述,以提高各科医生对此疾病的认识。
高达60%~92%的成年SAPHO综合征患者有前胸壁(anterior chest wall, ACW)受累,主要包括肋骨-肋软骨连接(52%)、胸锁关节(48%)、胸骨-胸骨柄连接(34%)及胸骨-肋软骨连接(7%)[14]。有研究者提出,ACW最初期的病变为肋锁韧带附着点炎,CT可以显示增粗的肋锁韧带及其附着点处小灶性骨质破坏。随着疾病的进展,炎症扩展至邻近的胸锁关节、锁骨、胸骨及肋骨,引起胸锁关节滑膜炎和相应骨骼的骨质硬化和骨皮质肥厚,X线和CT均可显示相应骨骼髓腔内不规则形骨质硬化区,以及骨皮质的增生、肥厚。疾病进一步进展,可引起胸锁关节、胸骨-胸骨柄连接等处的关节炎,最终导致关节强直[14]。对于ACW的病变,X线和CT可以显示其中后期的病变,而MRI可以对其早期的韧带水肿、骨髓水肿等病灶做出明确显示[14]。在99mTc-MDP全身骨显像上,病灶部位可显示异常放射性浓聚。由于ACW的解剖学特征,当SAPHO综合征患者的双侧胸锁关节、第一胸肋关节及胸骨-胸骨柄连接同时受累,其可在全身骨显像上表现 “牛头征”征象[15]。
与成年患者不同,对于SAPHO综合征的儿童患者而言,最常发生的ACW病变为锁骨的无菌性骨炎。病变由锁骨近端向远端进展,较少累及邻近关节。X线和CT显示病变锁骨增粗、形态不规则,内部骨质破坏与骨质硬化并存;MRI可更清晰地显示病灶内部骨髓水肿及其邻近软组织肿胀[16, 17]。
2012年,Depasquale等[14]指出,约有32%~52%的SAPHO综合征患者有椎体受累,且多为成年患者,病变可分布于各脊柱节段,其中胸椎所占比例最高。2017年,Xu等[9]基于SAPHO综合征患者的全脊柱CT的研究则表明,腰骶椎为最常受累的脊柱节段。笔者认为,Xu等[9]研究所做的检查更为全面,病例数更多,因此该研究结果更为接近真实。
1997年,Toussirot等[18]对8例SAPHO综合征患者脊柱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做出描述,并提出SAPHO患者中的椎体病变与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的非特异性椎间盘炎相同。此类病变可仅累及单一椎体,也可同时累及多个连续或不连续的椎体。X线和CT可显示病变椎体终板处的局灶性骨皮质侵蚀、伴邻近骨松质内的片状不规则骨质硬化。MRI可显示椎体内局灶或弥漫性的骨髓水肿[19,20]。2007年,Laredo等[21]描述SAPHO患者脊柱病变的MRI特征,提出SAPHO的椎体病变发生于椎角,与AS中的Romanus病变一致,再一次将SAPHO和AS紧密联系到一起。椎角病变的最早期阶段为韧带附着点处的骨髓水肿,随着病变的进展,骨髓水肿消退,转变为脂肪沉积,MRI可对此过程进行非常清晰地显示[20, 21]。随后病变部位逐渐发展为小灶性骨皮质侵蚀、邻近骨松质硬化,于X线及CT上呈“闪亮椎角”的改变[14, 21, 22]。2016年,McGauvran等[23]提出当多组连续的椎体同时受累,其椎角病变表现出来的“半圆征”或对SAPHO综合征的诊断具有提示意义,且该组SAPHO患者的关节突关节及棘突的受累比例分别为39%及28%,前者多为双侧受累。该研究提出SAPHO特有的与AS不同的影像特征。2017年,Xu等[9]分析了69例SAPHO综合征患者的全脊柱CT图像,提出椎体多以“对吻状”的连续性受累方式为主,椎旁韧带骨化病灶以棘上韧带改变为显著,椎小关节及胸肋关节无异常改变,再一次提出了SAPHO和AS的不同。
2002年,Steinhoff等[24]总结了5例骶髂关节受累的SAPHO患者的X线特征,提出SAPHO患者的骶髂关节多为单侧受累,以髂骨骨质硬化性改变为显著。而徐文睿等[6]和邵暇荔等[7]基于骶髂关节MR和CT的研究则发现,SAPHO综合征患者的骶髂关节病变多为双侧受累,骶骨侧病变为主,且具有新老病灶并存的特点,较少引起关节强直。
在SAPHO综合征中,长骨受累多发生于儿童,发生率约为30%[14]。其中,最常受累的部位为胫骨和股骨,其次为锁骨和腓骨[24,25]。常为多骨受累且双侧对称,偶有少数单发病灶[14]。关于其影像学特征,相关文献报道较少。Orui等[26]回顾性分析了7例SAPHO患者的11处长骨病灶,提出该病灶早期表现为溶骨性病变,在X线和CT上表现为低密度骨质破坏区、伴周边薄厚均匀一致的高密度硬化缘。随着疾病的进展,以溶骨性病变与成骨性病变共存为特征,骨质硬化表现为发生于骨松质内的、边界不清的片状高密度区,骨肥厚则表现为骨皮质的膨胀性增厚。
在SAPHO综合征中,下颌骨为最常受累的外周扁骨。Suei等[27]回顾性分析了25例SAPHO患者的下颌骨影像学特征,提出下颌骨内不规则骨质破坏与弥漫性的骨质硬化、伴层状骨膜反应为其主要表现。在SAPHO综合征中,最常受累的外周关节分别为膝关节、髋关节及腕关节,手足小关节偶有受累[3, 4, 13]。
影像学检查对于骨关节病变的诊断、认知、治疗效果评估均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对于SAPHO综合征患者骨关节病变影像学表现的研究较少,且多为个案报道及小病例数的回顾性研究,均尚未提出SAPHO综合征特异的影像学征象。因此,对较大样本量的患者在相同情况下进行统一的影像学检查,对于发现并总结其影像学特征尤为重要。在总结SAPHO综合征影像学特征的基础之上,为此类患者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并进行规范化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