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媛
(贵州省关岭自治县畜牧技术推广站,贵州 关岭 561300)
场地选择要综合考虑地形地势,环境条件等要素。选址要处于当地政府依法划定的禁养区域以外,可选择林地、草地、果园或农闲地等。①地势条件优越。地势高燥,坡度平缓,环境清幽,采光充足,利于排水。②环境条件适宜。水源充足,供电稳定、交通便利。③便于防疫。建议选择能利用地形地势条件及自然林木资源形成天然隔离带的场所,远离其他畜禽饲养、化工厂、屠宰加工等污染源。
合理布局场区,便于今后防疫和饲养管理。划分生活办公区、养殖生产区和无害化处理区,各区域相互隔离,净污道分开,消毒设施完善。生活办公区位于上风向,养殖生产区次之,无害化处理区处于养殖生产区下风头,地势较低处,坡度小于25°为宜。养殖生产区内放养场地应有围栏分隔;无害化处理区要健全病鸡隔离室、干粪池、污水处理池、无害化处理池等基础设施。
鸡舍建造按简单实用、节约成本原则,满足遮阴防雨,御寒保暖、利于采光通风、防天敌需要。其墙体和地面应耐磨、耐酸碱,便于彻底清洗和消毒。育雏舍根据育雏方式、雏鸡数量配备取暖、光照等设施,放养鸡舍采用木质或钢架结构均可,建议搭建成移动式鸡舍,按每栋8~10 m2修建,饲养密度8~12只/m2为宜。鸡舍内靠墙或中部设置梯形栖架,一般长度根据舍内长度而定,高度1.5 m左右,每间隔0.3 m搭横木呈阶梯式排列,适应鸡生活习性,减少鸡与鸡粪接触,降低发病率[1]。
生态鸡养殖采用舍饲放养结合方式,根据当地实际环境气候条件,选用符合市场消费需求和适宜生态放养的品种。建议选择适应力、抗病力和采食能力强的地方优良品种或含地方血统的杂交鸡种。一般羽毛“黑、红、麻、黄”,鸡爪为青色的鸡种深受消费者青睐。选择具备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和动物防疫条件等相关资质,未发生如禽流感、鸡新城疫等疫病的种禽场。
1)育雏准备。避开雨季和寒冷天气,一般在3-5月进行育雏,根据育雏方式和舍内面积确定育雏数量。提前检修供电、供暖等设备,备齐饲料、抗病抗虫药物,疫苗、消毒药品等育雏用品。进雏前7 d用2种以上消毒剂交替喷洒,彻底清洗消毒育雏室(含舍顶、墙壁、地面及设备用具);用40%福尔马林液18 mL和高锰酸钾9 g(先放高锰酸钾于消毒器中,再倒入甲醛液)进行密闭熏蒸,24 h后开窗通风(或使用三氯异氰脲酸钠烟熏剂)。雏鸡入舍前1 d预热育雏室,温度33℃~35℃为宜。
2)先饮水后开食。为防止高温脱水,雏鸡入舍1~2 h给予温开水,加入适量电解多维和抗菌药物连用3~5 d,对于无饮水行为的要诱导饮水。饮水后2~3 h适时开食,开食在浅盘或硬纸上进行,选用全价雏鸡饲料,自由啄食,勤添少喂。4~7日龄后定量饲喂,随日龄增加减少饲喂次数。
3)严格环境控制。温度、湿度、通风、光照和密度的调节直接关系到育雏阶段雏鸡存活率的高低,必须细心控制。①密度:随日龄增加而减少,1~7日龄40~50只/m2,28日龄左右密度降至20~30只/m2。密度过大,鸡的活动受限、长势慢、抵抗力下降,易引发啄癖。②温度湿度:1~3日龄,温度33℃~35℃,第4~7日龄30℃~33℃,之后每周按2℃~3℃降幅调节温度,28日龄后逐渐过渡与外界温度一致。1~7日龄相对湿度保持在65%~70%,之后保持55%~60%。注意温湿度调控,高温高湿易滋生细菌,诱发球虫病。高温低湿易脱水脱毛,引发啄斗。③光照:1~7日龄每天全天光照,灯泡40 W,之后光照时长每周递减3~4 h,灯泡25 W,28日龄后降至自然光照。按3.5~4 W/m2要求设置灯泡数量,灯泡到地面距离2 m左右,灯与灯间距为3 m,均匀悬挂,光照均匀。强光刺激下鸡群易兴奋,影响鸡群休息,易引起啄癖。④通风:适度通风利于有害气体排出,降低雏鸡呼吸道疾病发生率,提高存活率。冬季预先提高室温2℃~3℃,再进行通风换气。
4)合理分群饲养。针对生长发育不整齐的情况,进行强弱分群,保证雏鸡均匀发育,提高成活率。加强对发育迟缓、体质弱的雏鸡的饲养管理。
3.2.1 放养时间和密度
放养地采用“全进全出制”,便于彻底地清扫、消毒,避免交叉感染。雏鸡20日龄后脱温,放养时白天气温不低于l5℃,气温低的季节,42日龄后开始放养。放养前淘汰病弱、残肢个体,放养初期一般放养2~4 h,以后渐增,夏季自然饲料丰富,可延长放牧时间,冬季应晚出早归。注意天气变化,烈日、雨雪天气应停止放养,防止中暑或受寒生病。放养密度根据草地、林带、果园等不同环境承载能力确定放养数量,宜稀不宜密,一般饲养生态鸡2批次/年,放养数量不超过50羽/亩(1亩≈667 m2)。
3.2.2 放养调教
育雏后期,喂料时以口令、口哨声或敲击声对雏鸡进行适应性训练。放养初期阶段,进一步强化调教,饲养员继续采用一边吹哨或敲盆边,一边抛撒饲料的方式,让鸡跟随采食,并用相同方式进行归巢训练,形成条件反射。
3.2.3 饲喂管理
一是做好饲料过渡。脱温鸡进入放养场地后,继续使用雏鸡全价料过渡1周,同时让其自由采食虫、草等自然食料。二是早晚补饲。放养地自由采食天然虫、草等远不能满足生态鸡生长需求,需进行早、晚补饲各一次,早上补料时喂半饱,有助于在自然环境采食更多的有机物和营养物,晚上补饲要喂饱。饲料搭配要均衡,育雏期为满足生长营养需求,采用雏鸡全价料为主,放养逐渐改为浓缩料与玉米混合饲料。放养地可种植优质牧草作为补充,如紫花苜蓿、金荞麦等,夏季还可人工饲养昆虫补充蛋白,降低饲料成本。
3.2.4 间歇养殖
严防过度放牧造成放养地草地退化、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一般不超过50羽/亩。每批次生态鸡养殖间隔时间为 2~3月,利于生态环境修复。
3.2.5 公母分群
公鸡与母鸡饲料转化率,竞食能力,体重增速存在明显差异,建议49日龄左右分群饲养提高群体成活率与整齐度。
不得使用霉变饲料。喷洒过农药或施用过化肥的放养地,需间隔至少7 d以上才可放养,防止误食导致中毒、药物残留。检查鸡舍、放养区域围栏,及时修补漏洞,减少天敌侵袭。
放养前应佩戴可追溯用脚环,及时隔离病鸡、无害化处理病死鸡,严格进行程序化免疫接种,保持环境卫生,定期彻底、全面消毒,拒绝外来人员进入养殖场地。药物应适时更换,或采用多种药物交替使用,以免产生耐药性。
要配备粪便、废弃物的处理设施,及时处理鸡粪、病死鸡和废水等污物,不能造成周围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