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融入新时代高等教育全过程机制探析

2021-12-05 07:40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美育人文素养

吕 琳 李 墨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美育与高等教育工作,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及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等诸多重要论述中,都明确强调美育与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做好新时代美育与高等教育工作提出了诸多重要要求。这些重要论述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发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为发挥新时代美育在高等教育中的独特作用指明了方向。

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持续做好美育工作定位明向

(一)做好美育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支点

“美育即审美教育,指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离不开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构建,而美育正是其中的重要支点与关键一环。一方面,立德树人寓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于培养德才兼备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美育教育实践之中,为坚定理想信念、塑造美好心灵提供了基本遵循;另一方面,美育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审美能力的塑造养成,往往是融合音乐、美术、舞蹈、影视、文学等艺术形式为一体的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日常教育活动,有利于学生通过艺术熏陶,潜移默化地感受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至善至美,树立高尚人生追求,更加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与自觉践行。

(二)做好美育工作是促进祖国青年一代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②新时代,促进各学段学生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已成为美育工作成风化人、启人心智的刚性需要,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社会的整体进步都离不开美术、音乐、舞蹈、文学等美育要素的精神滋养。但一段时期以来,美育在整个国家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定位不够清晰,特别是在高等院校美育教学中,诸如课程内容空泛乏味、美育形式单一、实施推动乏力等问题仍时有出现。以高等院校美育为例,表现为学校对开展美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公共理论教育、专业技能教育与美育相互衔接不够,针对性与协同性较弱,美育师资与配套资源缺乏等方面,对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带来阻滞。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推动教育事业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宏阔视野,将做好美育工作定位为促进祖国青年一代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为涵养青年一代“美丽心灵”、补齐教育体系中的美育短板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做好美育工作是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重要抓手

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③。中华美育精神蕴含着深厚璀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日益成为深化各国了解互信、增进民众情感友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面。以艺术为载体积淀形成的中华美育精神,以其特有的人类艺术语言的共通性,不断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谐之美与人文主义精神的崇高之美,以书法、京剧、昆曲、诗词、国画为代表的中国特有艺术表现形式,散发着“和合共生”“自强不息”“天人合一”等厚重的人文情怀与审美趣旨,体现出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光辉形象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推进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要求美育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在开展美育教学研究与艺术创作中更具世界眼光与大国格局,在深入挖掘和传播中华美育精神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优质美育产品,使世界各国人民切身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中华美育精神的独有魅力。

二、美育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一)美育有助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与高等精神

美育是培养学生感知美、体认美、创造美的一种素养教育和情感教育,其内在指向是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品格养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将长期接受美的陶冶视作一种“心灵体操”,认为美育能够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变得精神正直、心地纯洁、信念端正。对高等教育而言,“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意在培养学生具备思想性、情感性、伦理性和人文性的综合素养,而非仅仅强调应用技能的专业教育。这一理念将有助于平衡部分高等教育中过度专业化与实用至上的教育倾向,通过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美育资源与高等教育课程的融合渗透,与学生专业技能和人文审美素养的培养形成良性互动,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人文精神塑造。

(二)美育有助于开发学生审美能力与创造潜能

创造本质上是人自由地掌握和运用客观规律,对象化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种合目的性劳动,是人的认识与实践的能动性的高度体现。在发挥人的聪明才智进行对象化的劳动过程中,人意识到自身的创造力量并为之感到喜悦与兴奋,于是产生了与艺术模仿相关联的审美能力,希望以艺术再现的方式再度体验由劳动创造所产生的情感愉悦,这一审美方式在原始人类的“狩猎舞蹈”中早有体现,而审美能力的提升无疑将有助于激发新的创造潜能。现代美育理念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发现新知、启蒙美感、滋养心灵以及改造新事物的实践动手能力,强调通过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的综合审美能力培育,激发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创造活力。这就要求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会职业需求的专业技能,更须通过实训培训、社会实践、技能教学、实习辅导、校园文化等渠道,增强学生对真、善、美的鉴别欣赏能力与审美品位,引导他们在长期持续的审美实践体验中感知掌握专业知识、开展劳动创造所带来的快乐。

(三)美育有助于培养学生优秀人格与全面发展

从古至今,美与审美都被视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体现。古有儒家“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美育理念,最早体现出真、善、美的人格教化价值。近代西方学者席勒通过审美完美人性、改良社会的美育伦理主张,视美育为唤醒个体自由发展、培养内在道德情感的重要方式。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完全由分工造成的个体艺术活动的局限,将在共产主义这一新的社会形态中消失,人人都能凭借全社会提供的优质美育资源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全崇高的人格。包括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在内的新时代美育旨要,正如儒家提出的“修身”“正心”“诚意”“礼义”等理念那样,既是促进学生情感的社会化、行为的高尚化与发展的全面化的价值指向,也是一种需要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行为规范,需要融合富含中国智慧与中华美育精神的人文素养与审美创造,用美育方式将尽善尽美、精益求精、美美与共等中华美育精神弘扬传播,促进学生优秀人格的培养完善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落实美育贯穿高等教育全过程全方面的具体举措

(一)构建体现高等院校特色的美育课程体系

高等教育作为普通教育类型中的重要教育范畴,其美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应体现出高等教育与高等院校特色。一是科学定位高等院校美育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与审美能力为核心,将丰富优质的美育课程开足上好,挖掘整合各学院、各学科、各专业中的美育课程资源,打造由思政课、公共选修课、人文素养课、专业技能课、社会实践课等课程组成的美育课程体系。二是深化美育教学在课程体系、方案设定、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创新,完善高等院校人文与美育通识课程的改革创新,立足应用技术类、理工类、人文社科类的专业理论和方法,创新专业课程教学中的美育德育话语体系,实现专业教学中知识传授、审美培养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美育目标。三是实施美育活动的课程化管理,完善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美育活动课程方案的制定,从学分设定、活动内容、活动组织、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一整套教学管理内容上进行制度化设计,为学生增强审美感知、启迪创造智慧、陶冶品格情操打下良好基础。

(二)提升高等院校美育教育资源“供给侧”水平

加强美育师资资源供给,挖掘艺术类高等院校和高等院校内部人文、艺术学院的美育师资资源优势,加强美育师资队伍培养培训的系统规划,把美育意识与美育能力培养纳入到专业课与公共课教师日常培训体系,多种途径提高美育师资整体素质与专业教师美育教学能力;加强美育文化资源供给,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美育价值,营造优美向善、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美育环境,深化美育与校园文化、思政教育的渗透融合,如在理论教学、专业课程、社会实践中有机融入人文审美素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挖掘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精神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重德尚艺的“美美与共”思想以及崇尚自然的“天人合一”理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文化认同与价值理念;加强美育制度资源供给,统筹制定规划高等院校美育发展规划,将美育工作纳入学校章程,探索建立美育工作与教务、科研、人事、宣传、文艺团体等部门的合作协调机制,促进美育教师在培养培训、科研创新、教学交流等机制的一体化建设。

(三)建立高等院校与家庭、企业、社会多位一体的美育协同育人机制

一方面,要整合校外各类美育课程资源,以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美育课程的覆盖面,加强基于移动新媒体的家庭、学校、企业与社会互通的美育平台建设,发挥新媒体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雅艺术课程进校园上的独特功能,建设一批学生喜闻乐见、富有高等院校特色的线上美育精品课程。另一方面,建立美育网络协同育人机制,挖掘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直播录播等网络技术优势,发挥学校官网微博微信、美育教师网课、艺术社团公众号等新媒体矩阵宣传功能,推动美育资源信息共享。此外,还要建立美育科研协同育人机制,更好发挥美育在产学研结合、校企联动创新中的独特作用,促进校内外美育教育链、产业链、科研链、人才链有机衔接,完善美育科研成果考核评价体系,实现高等院校美育教学科研成果向产业需求、技能需求、人才需求、市场需求的生产力转化。

(四)加强高等院校美育实践基地建设

一是注重与实践基地建设相结合,强化美育经费、师资、活动和设施保障,充分整合校内、校级、企业、社会的优势资源,创建集美育教学培训、创作研究、产品开发、技能竞赛、“课程思政”、宣教服务于一体的美育实践教学中心,将特色实训文化、高等文化融入美育实践基地建设始终;二是注重与“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通过对文学、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形式的参与体验与感知认知,以及对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古迹等地的实地参观考察,促进他们人文素养、人格修养与审美能力的实践养成;三是注重与文艺活动相结合,完善团委、学生社团、院系班级文艺活动联动机制,做到美育课堂教学与学生艺术活动的结合延伸,大力开展对外交流与艺术展演,依托美育实践基地打造体现中华美育精神的艺术团体和美育品牌,采用更为契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艺术审美方式鼓舞情感、陶冶品格、启发创造。

注释:

①刘钰涵、刘茂平:《高校美育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融合》,《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年第12期,第65—67页。

②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第1版。

③《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论述摘编》,《中国青年报》2019年2月11日第2版。

猜你喜欢
美育人文素养
论公民美育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集合学习中的数学素养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美育史料·陈抱一谈儿童美育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