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强音 凝聚力量
——《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传播与认同

2021-12-05 07:20:08韩叮咚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韩叮咚

以国旗、国歌和国徽为主体内容的文化符号已经成为了每个民族国家不可或缺的象征。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本身就包含了一套基于社会集体认同和政治共同体价值观塑造的意识体系。在涉及不同民族文化符号的创造和仪式的运用中,国歌是一项非常有趣且尚待进一步研究的精神文化符号和民族国家象征。它是歌曲,熟悉的曲调能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也是文本,歌词中反映着历史社会事件和政治文化的内容。在某种意义上说,国歌是了解一个民族国家集体认知与共同记忆的重要载体。放眼全世界,很少有国家的国歌不曾在创作和传播的过程中经历挫折和挑战。作为国歌的曲目,都必须符合一定的政治意涵,其旋律和唱词都要具备典型性和代表性,才能胜任民族国家身份认同与民族想象作用与功能的角色。

中国人耳熟能详、人人会唱的《义勇军进行曲》,无论是在政府外事外交活动,还是民众日常社会生活中,都是官方确认的国家歌曲代言。它代表着国家荣誉和民族形象,为共同体成员提供共时性和历时性的感知与想象。目前学界对《义勇军进行曲》的研究,有从音乐、文本角度对其进行艺术审美解读,①如童忠良:《论〈义勇军进行曲〉的数列结构》,《中国音乐学》1986年第4期,第85—95页;杨英:《当代背景下〈义勇军进行曲〉的审美解读》,《民族音乐》2010年第6期,第12—13页。也有从政党宣传角度对其进行分析,②如夏静:《在政党与国家之间——〈义勇军进行曲〉接受史》,《史林》2019年第3 期,第170—183 页;Tim F. Liao,Gehui Zhang and Libin Zhang:“Social Foundations of National Anthem:Theorizing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nging Fate of the National Anthem of China”,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r,vol. 42, no. 1, 2011, pp. 106-127;久保亨:《日本で生まれた中国国歌——「義勇軍行進曲」の時代》,东京:岩波書店2019年版。或细节性地探讨歌曲的创作过程和成稿时间等。③如向延生:《〈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前前后后》,《中国音乐》1983年第3期,第17—21页;向延生:《关于影片〈风云儿女〉及其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6年第3期,第1—8页;赵东:《〈电通半月画报〉及〈义勇军进行曲〉的发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4年第8期,第138—154页;孙继南:《从战歌到国歌——简析聂耳、田汉的〈义勇军进行曲〉》,《山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4期,第94—96页。本文将以此曲如何成为国歌作为切入点,系统地探究《义勇军进行曲》从出现、传唱直至被确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整个历史过程。从这首歌曲的叙事变迁中深入了解和理解经过历史流变后留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心中的文化符号记忆与集体认同逻辑。

一、《风云儿女》电影主题曲的出现

1931年1月,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在上海成立。该年10月,田汉以左翼作家的身份介入到电影工作中,并开始创作左翼剧本。1934年,田汉在《凤凰涅槃图》的最后,第一次写下了诗歌版的《义勇军进行曲》。④田汉:《田汉全集电影》第十卷,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200页。

1934年春,中共地下党组织成立的电影小组在上海创建了电通公司。作为地下党员的田汉很快撰写出影片《风云儿女》的脚本。《风云儿女》讲述的是两个东北青年,梁质夫和辛白华从流亡上海到走上抗日前线的故事。该剧所表现的是当民族和国家危难之际,热血青年为爱国的思想感情所激发,抛弃了不正常的爱情关系,逐步从忧郁、游移、彷徨而最终走上抗日救亡道路的故事。电通公司也非常看重这部号召中国青年参与革命抗战的电影叙事。1935年1月底,影片《风云儿女》正式开机拍摄,主题词采用的是田汉《凤凰涅槃图》结尾诗歌。电影开拍后不久,聂耳来找夏衍,看到了田汉留下的歌词,非常喜欢又激动,便主动提出要担任作曲的工作。

据《风云儿女》的编导许幸之回忆,聂耳初创《义勇军进行曲》时,“从接受任务起大约花费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来构思,初稿则一气呵成的,两夜工夫就写好了”⑤中国聂耳、冼星海学会:《聂耳冼星海创作学术讨论会材料》,星海音乐学院图书馆特藏文献(内部资料)1985年版,第10页。。草稿完成后,聂耳又修改了十几天,还把此曲唱给许幸之、吕骥、司徒慧敏、孙瑜等人听,并征求他们的试听意见。在歌曲修改过程中,聂耳“经常拿着小喇叭把曲子吹给各个阶层的人们听,请他们多提意见”。⑥中国聂耳、冼星海学会:《聂耳冼星海创作学术讨论会材料》,第11页。

1935年4月1日突然传来了一条噩耗:国民政府已经决定把聂耳列入逮捕名单。聂耳在当天的日记中这样写道“睛天的霹雳到来了,到日本去,我要留欧!”⑦《聂耳全集》编辑委员会:《聂耳全集下卷·资料编》增订版,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版,第295页。一直想进音乐院校读书的聂耳,此时也有了出国考察进修的念头。为了更好地保护聂耳,也为了进一步教育培养他,党组织决定答应他临时去日本隐蔽一段时间。4月15日,聂耳搭船启程离开了上海。之后在日本完成了《义勇军进行曲》的基本修改及补充工作,并于月底将手稿从东京寄回上海。

至于歌词本身,田汉的歌词初稿写的是: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血肉来筑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每一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大炮飞机前进!⑧李国才:《国歌的诞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51页。

对比最后定稿歌词,其最大的一项修改是将“冒着敌人的飞机大炮前进”改写为“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这其实是聂耳从诗歌作曲家和音乐艺术家的视角,对原有诗词形式里的字、辞、句,按照诗歌音乐在韵律节拍上的规律作了有机重构。田汉的原作,采用的是当时流行的新诗写法,语句长短不一。经聂耳等人修改后的歌词更符合艺术的审美要求,⑨音乐理论家童忠良在论文《论〈义勇军进行曲〉的数列结构》中认为:《义勇军进行曲》符合0.618黄金比例分割。聂耳是我国现代歌曲中运用数列结构的伟大开拓者,而《义勇军进行曲》则是运用数列结构的光辉典范。也使这首歌曲有了独特的曲式结构,便于传唱。

从现代诗歌到乐曲、从文字到歌声,《义勇军进行曲》和聂耳的其他音乐曲目一起,成为了新时代歌曲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唤醒大众的先声。这种新左翼歌曲以遒劲、雄烈、新颖、悲壮为特色,在当时的文化艺术环境中,与都市曲风和西洋歌曲相比,给人以不同一般的视听体验。影片开始,字幕出现,同时播放《义勇军进行曲》。片子的结尾,辛白华北上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与千千万万拿起武器的百姓一道,高举火把,再次唱响主题曲,以激扬的情绪收场。这种首尾呼应的手法,使观者欣赏了电影后,更能从精神上受到振奋震撼,使该部电影作品的目标得到达成。

二、“前进!前进!”:《义勇军进行曲》的传播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不久,就制定了一系列文化宣传措施,以控制舆论掌握话语权。文化艺术方面,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随着国内左翼文学影响的扩大,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左翼作品的检查和审核,并相应地设立了一套文艺检查管理制度,还成立了相关的文艺监察检查机关,甚至对革命作家实施逮捕。⑩汪朝光:《影艺的政治:民国电影检查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7页。左翼作家田汉完成《凤凰涅槃》后不久就被捕入狱,聂耳也由于遭到政府通缉而被迫逃往日本。

1935年1月,蒋介石致电中央电影检查委员会,严查影院放映宣传中共生活的影片,尤其点名禁放歌片《国际歌》《少年先锋歌》,并撤销相关影院准映执照。蒋中正“总统”文物档案详见《一般资料——民国二十四年(四)》,编号:002-080200-00202-120,台北“国史馆”藏。由于《风云儿女》故事情节的主线是进步青年从文人知识分子变为抗日大军中的一员走上前线的故事,没有“煽动阶级斗争”等违规的情节。而且,制作团队事先也已经想出了应对特务审查的办法,在拍摄中有意规避过于政治冒险的场景,使之符合国民政府的文艺政策要求。另外,由于当时不少观众看厌了武侠片和西方爱情片,渴望反映社会现实的电影上映。投资人为把新的作品搬上屏幕则积极推动影片审核通过。夏衍:《夏衍电影论文集》,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版,第71页。所以,尽管电影采用的是左翼作者所写的底本,但由电通公司所摄制的影片《风云儿女》并没有遭禁,而是于1935年5月8日在上海金城大戏院成功公映。《〈风云儿女〉电通公司声片即将在沪公映》,《大公报》(天津版)1935年5月13日,第15版。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全国各地各大影院陆续上映。《电通公司第二炮〈风云儿女〉今日国内各大埠同时开演》,《大公报》(天津版)1935年5月26日,第16版。为了更好地宣传这部影片,电通公司还将片中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印成精美歌谱,免费赠送给观众。《电通赠送新歌曲》,《大公报》(天津版)1935年5月14日,第16版。

《义勇军进行曲》所体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的呼声,适时地表达出中国人民誓死不做亡国奴的情感,很受大众欢迎,在社会上出现的场景越来越多。5月25日,《义勇军进行曲》的首张唱片由百代公司制作出售。5月25—27日,《申报》连续三日刊登了百代公司的唱片广告。《风云儿女》广告在《申报》中是这样描述的,“片中王人美唱《铁蹄下的歌女》暨电通歌唱队合唱之《义勇军进行曲》已由百代公司灌成唱片出售。”(内容详见《申报》1935年5月25日,第22 版;《申报》1935年5月26日,第27 版;《申报》1935年5月27日,第23版。)1935年6月,上海广播节目开始播放《义勇军进行曲》。接下来连续四个月的时间里,电台不间断地播送该曲。不仅如此,专业的歌唱家也会做客电台,教授这首热播的歌曲。如“刘良模先生每星期二下午六时半至七时在交通部上海广播电台教授民众歌唱。第一次教授的是义勇军进行曲。”(参见《电音一束》,《申报》1935年9月3日,第20版。)又如“作曲家吕骥先生,近已与交通部无线电台合作,定于每星期一三五下午六点半至七点,教授各种歌曲,现已决定于三月二日开始播音,其教授之第一支歌曲为义勇军进行曲。”(参见《余音》,《申报》1936年3月2日,第21版。)这样一来,拥有着简洁直白的语言、雄壮高昂音调的《义勇军进行曲》,很快就在各大城市中流传开来。

这首歌因其独特的感染力和号召力,被群众自觉地选用于集体活动和社会运动之中。1935年12月9日,北平的广大学生们在严寒的冬日里上街游行,在与国民政府军警的镇压对抗中,高声咏唱《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开展抗日救国活动。1936年1月28日,在上海市召开的“一·二八”四周年纪念会议上,沈钧儒首先对民众作了报告。随后,青年合唱团领唱《义勇军进行曲》,歌声悲怆激昂、响遏行云。《“一·二八”四周年 市民举行纪念大会》,《申报》1936年1月29日,第12版。1937年11月7日,上海救亡演剧队在汉口举行了救亡歌咏活动集会,最后由全体艺人和听众齐声合唱了《义勇军进行曲》。刘诚:《救亡歌咏大会记》,《大公报》(上海版)1937年11月13日,第4版。可以说,在各地广大抗日爱国救亡团体的热烈歌咏声和呼声中,它是传唱最多的歌曲。其中“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这两句歌词尤其具有号召力。

不仅如此,随着上海为数众多的抗日演剧队分散到后方和根据地,这首歌也被带到了前线和农村。演剧队和文艺工作者在前线演出并教唱包括《义勇军进行曲》在内的多首抗战歌曲,部队和农村剧团学会后将其作为重点节目,于根据地内流动演出。据丰子恺描述,1938年他从杭州至江西、长沙到汉口,抗日歌声未绝于耳。连荒野山林中的村子里,也有“起来起来”“前进前进”的歌声出之于村夫牧童之口。丰子恺:《谈抗战歌曲》,《战地》1938年第4期,第98页。

此曲还被做成唱片广泛流传海外,或被国外的导演用来作为有关中国抗战的纪录片和电影插曲。如著名苏联艺术家克利曼蒂克基马利夫曾将十五首中国抗战歌曲翻译成俄文,录制成唱片,在苏联发行。《中国抗战歌曲流行到苏联》,《大公报》(重庆版)1939年9月15日,第3版。美国的黑人歌王保罗·罗伯孙和美国华侨合唱团以这首歌作为蓝本,共同在纽约录制了专辑出版销售,并将这部唱片的所有收益无条件地捐献赠送给了中国,用于抗日救国运动和宣传活动。贾璟婕:《论左翼电影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如何成为国歌》,《戏剧之家》2021年第14期,第67页。荷兰编导尤利思·伊文斯所制作的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电视纪录片《四万万人民》,主题音乐采用的就是在中国已经非常流行的《义勇军进行曲》。由于这种纪实影片和唱片一样具感染力,让全世界人民都通过影像了解了中华民族在日本侵略者的刺刀炮火下抵御外辱、奋起反抗的事迹。

三、时局变化中的歌曲意涵转向

随着我国抗日战争临近尾声,国共两党矛盾冲突也日益突出,双方的态度和立场观点逐渐走向分化。国共两党的对立和斗争,集中反映在对歌曲的诠释和话语权的争夺上。因此,《义勇军进行曲》在抗日战争结束的一段时期内呈现出了新的艺术特征和复杂的政治意涵。

1946年2月4日至11日,美、英、苏三国在雅尔塔会议上缔结了《苏美英三国关于日本的协定》(又称《雅尔塔协定》)。协约的秘密文件规定了苏联对外蒙、中国大连、旅顺港及中东和南满铁路拥有特殊权利,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的政治和经济主权。消息一经传入中国,随即引发了广大学生的上街游行和示威抗议。江沛:《1946年春反苏运动述评》,《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第67页。由于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苏联的抗日军队一直持续驻扎在东北,还在不断地捣毁或拆运东北的军工厂房、机器,试图在最终的撤离前最大限度的为本国争取利益。2月22日至23日,由重庆和上海的爱国学生组成的示威队伍迅速走向街头,高举着强烈抗议的旗帜和标语,唱着“前进、前进”的《义勇军进行曲》,一路大声高喊着“铁血保卫东北”等口号,强烈要求苏军迅速撤离中国东北,抗议国际社会把东北地区“特殊化”的行径。《重庆学生爱国大游行,要求苏军退出东北,国土与主权不容侵损》,《申报》1946年2月23日,第1版;《沪市数千名学生昨冒雨游行,曾包围苏领属口号示威》,《申报》1946年2月24日,第1版。

国民政府抓住东北问题舆论高涨的机会,于1946年5月23日在《申报》《申报》在抗战期间为日军强占,战后经国民政府接管、重组,于1945年12月22日复刊,被国民党内以陈立夫、陈果夫兄弟为首的“CC系”控制。上发表一篇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为标题的专论,指出苏联意图构建起另一个“大东亚共荣圈”,并将舆论的矛头指向中共。文称中共在捣乱和破坏国家交通、货币,毛泽东参加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也没有表现出任何诚意,根本就不考虑如何才能解决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问题,一心想的只是“建立他所理想的社会主义的苏维埃国家”。谢云翼:《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申报》1946年5月23日,第2版。文中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华民国’将不再是中国,而将使整个国家变成‘九一八’以后的‘满洲国’,这样便做了别人的傀儡”。谢云翼:《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文章具有明显的反苏反共意图,并明确号召广大人民群众“不要做苏联的奴隶”,要联合起来反对苏联和中共。

接下来一段时间内,《义勇军进行曲》多次出现在社会游行示威场合中。因为战后一段时间内国共关系、中苏关系的转变,学生在游行示威活动中再次大声唱起《义勇军进行曲》时,歌曲的意味和内涵已经发生了改变。尽管仍然是维护中国的国家主权和利益,然而,此时青年学生所打的旗号明确从抗日转向了“反苏”。

自1946年开始,美国政府为保护其在远东地区的权益,对日逐渐采取了扶植的政策。日军受到了美国的积极帮助,企图迅速再起。这对远东地区甚至全国人民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国民政府当局却选择依顺于美国的对日扶植政策,悍然任命前侵华日军最高统帅、战犯冈村宁次为秘密军事顾问,这激起了我国民众的愤怒。1946年三四月份,上海市各大、中学学生开始举办“反美扶日”研讨会、宣讲会。5月4日,上海市大、中、小学生一万多人,在上海交通大学集合,纪念五四运动,宣布建立“挽救民族危机联合会”,并电告全国,号召国民参与运动。是月22日,上海市学生发起“反美扶日”签名运动。五六月间各地学生开始集会、游行示威,社会各界人员亦奋起投身运动。北平四百余名学校老师向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发起了抗议书,南京、上海市社会各界名人、大学教授近四百人对美发出了抗议书。马洪武等主编:《中国革命史辞典》,北京: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221页。

此时,还在被国民政府声讨的中国共产党,矛头一转,公开指明蒋介石一直以来“亲美”的政治倾向。并不断在公众场合和自办的报纸报刊中披露并声讨蒋介石的亲美意图,通过舆论宣传,将这一“反美”的社会运动造成的影响同时波及蒋介石政府。时人根据《义勇军进行曲》的音乐曲谱再次修改填词,创作了《反美扶日进行曲》。《反美扶日进行曲》(调寄《义勇军进行曲》),《风下》1948年第131期,第7页。新的歌词矛头指向美帝国主义,前后对比耐人寻味。

在战后不到一年半时间里,歌曲的意涵和斗争对象发生了三次大幅度转变。在不同政治势力和国家的对抗较量之中,曾经只被用作反抗日敌的宣传歌曲,重新被广泛用于反对抗战时中国曾经的主要盟友苏联和美国。这是由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陆续出现的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形势和政党利益所决定的。

四、从“战歌”到“国歌”

1948年底,国共内战接近尾声,中共执政的大局既定。1949年6月15日至19日,由周恩来负责召开了新政协筹备会常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一致批准成立六大工作领导小组,以讨论建立建设新中国的具体事务。其中,第六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组织调研,指导并编制新中国的国旗、国徽和国歌事宜。田浩:《开国大典》,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版,第70页。1949年7月4日,叶剑英主持六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会上,分别推举郭沫若、田汉、茅盾、钱三强、欧阳予倩为新中国国歌词谱评审委员会委员田浩:《开国大典》,第59页。,同时还向社会各界发布了新中国国旗、国徽图样和国歌词谱的初选征集启事。

启事刊登后,工作组共收到歌曲词谱694件。经过多次点评与筛选,最后总共筛选出了十三首作品一并编成《应征国歌歌词复选集》。9月25日,在新国歌的协商讨论会上,马叙伦首先简单说明了此前的工作进展情况,并称新政府即将成立,而国歌目前一下还不能制定出来。《新政协筹备会常委会第四次会议记录》(节选,1949年8月26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国歌档案》上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版,第123—124页。国徽和国旗的初定工作已经完成,只是在所有应征国歌的作品中,没有一件能尽如人意。全国政协会议开幕在即,国歌还未确定。他提议以《义勇军进行曲》暂作为新中国的国歌,请大家讨论是否可以。此话一出,立刻引发在场人员的讨论。最终,毛泽东拍板,与会代表一致赞成通过了以《义勇军进行曲》暂代新中国国歌的方案,并交全国政协大会表决。工作会结束时,毛泽东、周恩来和与会者共同唱响了《义勇军进行曲》。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奏响了高昂雄伟的《义勇军进行曲》。11月15日,《新华社信箱》刊登了如下评论文章:“《义勇军进行曲》是十多年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中最流行的歌曲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选择其作为国歌而不加任何改动,是希望充分激发民众回顾中国共产党在创建新中国过程中的艰辛忧患,鼓舞全国民众发扬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热情,坚持将革命斗争进行到底。”《关于国旗国歌和年号》,《人民日报》1949年11月15日,第1版。

1950年1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开场曲,改用《义勇军进行曲》,国际电台同时播放。《中央人民电台开始曲改用国歌》,《人民日报》1950年1月1日,第3版。1951年4月5日,在全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上,决定以国歌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即《打败美国野心狼》)两首歌为当年全国人民在“五一”劳动节示威游行时唱的基本曲目。为了使全国民众都学会唱国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各地方广播电台开始教唱。各级工会组织、工人夜校、农民协会,各地中小学音乐教师、大中学学生会,各部队、机关、妇女团体、青年团体组织,各处电影院、文化馆、读报组等社会单位,负责推广教授。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关于“五一”劳动节示威游行时唱歌的通知》,《人民日报》1951年4月6日,第1版。国歌的教唱活动在全国乃至海外迅速开展起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义勇军进行曲》频繁应用于官方和社会性的纪念仪式和活动中。

“文化大革命”爆发,受词作者田汉的政治身份和定性影响,《义勇军进行曲》在所有正式场合一度不能唱歌词,仅能演奏旋律。直到1976年“文革”结束后,新任国家领导人华国锋指示公开面向社会重新收集征选国歌。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京举行,会上审定并通过了新版国歌歌词。《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文件汇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80页。新版国歌仍然坚持选用聂耳创作的原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曲调旋律,《人民日报》社论称这是“绝大多数人的意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征集小组:《继续革命的战歌》,《人民日报》1978年3月9日,第3版。然而,新版国歌歌词向社会大众公布后,却并未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反响和热情支持。时任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表示:“《义勇军进行曲》是几十年来在中国广大人民的革命斗争中最流行的歌曲,已经具有历史意义。”顾育豹:《叶剑英为国歌做的事》,《中国人才》2009年第7期,第77页。1979年,田汉得以平反。6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京举行,全国人大文艺界代表们向大会提交议案,要求在大会上恢复《义勇军进行曲》原来的歌词。代表议案中称原先的歌曲版本,是由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亲自参加大会确定的。加之它的原作词者田汉已经平反,并有了明确的结论。他的作品也理应得到平反并受到充分的尊重。顾育豹:《历经曲折的〈义勇军进行曲〉》,《文史春秋》2009年第1期,第26页。

1982年底,在京举行的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前夕,会议组收到多封群众和单位的信件,提议恢复《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人民解放军某部战役战术指挥员称“这首歌曲我们在部队已经唱了很多年,一唱起来就使人感到有力量。”《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收到来信来电四千三百多封》,《人民日报》1982年12月3日,第2版。1982年12月4日,会议正式审议批准了“恢复《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撤销本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决议》(1982年12月4日),《人民日报》1982年12月5日,第4版。此前各方面对于修改歌词的做法一直有不同意见邹爱国:《我们万众一心,前进!——夏衍谈〈义勇军进行曲〉》,《人民日报》1982年12月5日,第5版。,至此得以确定。

结 语

为构建现代国家政治共同体,需要创造和维护人们对共同体的想象与认同所产生的文化产品,选择可以代表自身特征、塑造民族认同感的文化符号。国歌就是各种文化产品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类。通过奏唱国歌等方式,国家在共同体内部营造出特定的场域和爱国主义文化氛围。它是现代民族国家象征物的标准配置,是表现国家核心诉求和理想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精神和国家意志的重要表征。

《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抗日战争初期,在全民族统一抗日时期广泛流行,后在国共角力下发生了歌曲意涵的变化。从《义勇军进行曲》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它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见证了中华民族从自由解放、国家独立到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历史。作为一首承载中华民族几代人革命记忆的歌曲,它成为了一种精神文化符号,也将持续塑造着国人对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认同。

猜你喜欢
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抗日义勇军英雄
——李海青
兰台内外(2022年9期)2022-10-10 07:43:46
化险为夷靠淡定
聂耳,你是中华民族的英灵
民族音乐(2019年4期)2019-09-13 06:26:04
春之进行曲:看现场春意盎然
科学中国人(2018年8期)2018-07-23 02:26:30
MAKE COOL 夏日清凉进行曲
Coco薇(2017年7期)2017-07-21 22:19:48
永远的进行曲——田汉和聂耳
1934年是我的音乐年——聂耳的歌曲创作
《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
连环画报(2010年1期)2010-10-26 09:10:08
“包饺子”进行曲等
回顾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朝鲜义勇军
军事历史(1995年4期)1995-08-21 02: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