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养老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探析——以陕西省为例

2021-12-05 00:44王晶晶高惠霞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19期
关键词:养老康复院校

王晶晶,高惠霞

(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银龄事业是最具爱心和彰显国力的朝阳产业。对播撒爱老敬老社会正能量,宣扬孝老人伦常情,弘扬中华民族尊老传统美德意义重大。养老康复专业人才作为对接银龄需求、践行银龄使命、落实银龄政策的重要力量,在助推老龄事业健康发展中不可或缺、无可替代。201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养老机构应当科学设置专业技术岗位,重点培养和引进医生、护士、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社会工作者等具有执业或职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1]。《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强调,深入养老机构开展老年保健、老年康复护理,维护和促进老年人功能健康[2]。高职院校百万扩招计划中,国家优先考虑发展“社会急需,领域紧缺,易于就业”的养老护理、健康服务等专业。从以上政策不难看出,职业教育是我国现阶段银龄事业人才队伍成长的摇篮。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我国银龄事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百万职教学子学有所成的就业教育。

1 养老康复专业人才界定

2016年,教育部、卫计委、民政部三方联合下发的《关于遴选全国职业院校养老服务类示范专业点的通知》明确了养老服务专业的范围,其中涉及养老康复服务的专业主要是社区康复(老年康复方向);在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目录中,涉及养老康复服务的主要是护理(康复护理)、中医康复技术、社区康复(成人康复)等专业。

养老服务人才是指为老年人直接或间接提供养老服务的人员,按性质又可分为养老管理员和养老护理员[3]。康复专业人才是指具备康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为伤残、功能障碍患者提供康复指导、康复治疗、康复护理的康复治疗士(师)或康复医师。对于养老康复专业人才,目前还没有明确定义,但养老行业对康复服务的需求毋庸置疑,养老康复专业职业教育势不可挡。依据其职业范围、职业特点、职业能力,可将其定义为从事于养老行业,在掌握老年医学知识的基础上,有较强康复作业治疗能力、对症康复训练指导能力,以及适时的康复心理关怀、必要的康复宣传及预防、康复辅助器具的正确选配能力等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养老康复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评价养老机构综合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是推进地区养老事业发展的软实力。

2 陕西省养老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90年代末形成规模,21世纪迈入快车道,在顺应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大潮下,陕西省作为我国教育大省,其职业教育有一定代表性。2000年,普通高职高专院校只有11所,到2009年已增加到38所[4],截至2018年底,共计40所,位列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第12位[5]。现以陕西省养老康复专业人才培养为缩影,深入剖析,挖掘问题所在,以点涉面,提出我国养老康复专业人才职业教育推进策略,为更好应对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人才需求挑战提供借鉴和参考。

2.1 人口老龄化问题严峻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陕西省65岁以上人口数为318.4万人,占总人口数的8.53%。老龄化比重位列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第14位[6]。2017、2018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该比重分别达到10.80%、11.38%[7-8]。一年时间,65岁以上人口增加了0.58个百分点,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可见,陕西省人口老龄化问题虽不及重庆、四川、江苏等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地区或沿海发达地区,但仍然面临老龄人口增长迅速、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局面。这不仅加剧了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压力,还极大地削弱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在活力。据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司预测,未来15年特别是2021—2030年,我国人口发展进入关键的转折期,60岁以上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将明显加快,80岁以上高龄人口不断增加[9],人口众多的国情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人口老龄化压力依然长期存在。

2.2 养老康复专业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按照我国老年残疾人占全国残疾人53.24%计算,截至2017年,我国对养老康复治疗师的需求量约16万人[10]。现阶段陕西省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已达130万人[11],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691个,共有养老床位17.1万个,收养8.8万人[8]。陕西省个别高职院校从2004年开始招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15年内,陆续有11所院校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目前在校生不足3 000人。按照国内专科院校招生计划人数约为本科人数的2倍[12]估算,陕西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在校生人数约4 500人。这与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康复服务需求差距悬殊,人才缺口巨大,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目前,我国养老服务行业“叫好、不叫座”“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用工荒”等共性问题将持续存在,养老康复专业人才培养迫在眉睫,养老康复人才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3 养老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3.1 专业设置的系统性建设有待加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258所,其中陕西省有11所(均无老年康复方向)。其他院校养老相关专业虽能围绕社会服务产业链打造特色专业群,但起步晚,生源少。2015年,66所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中仅2/3成功招生,在校生3 908人。45所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中职学校,在校生平均仅80人[13]。为积极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主动适应陕西省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要求,2014—2018年,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共增设护理专业5个、康复治疗技术专业8个、康复工程技术专业1个、健康管理专业2个、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3个。随着陕西省医养结合养老政策的不断推进,养老产业发展与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还将持续存在,有待合理解决。

3.2 课程体系的结构性建设有待推进

调研显示,陕西省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中,绝大多数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仍然是康复医疗机构,对接康复治疗士(师)岗位特点,以改善、恢复、重建病、伤、残者(包括先天性残疾)的身心和社会功能为主,开展相关康复知识体系的课程构建。11所院校中有2所无法在官网上查到数据,其余9所中只有1所开设老年心理与康复咨询、老年医学、老年社会工作等与老年护理相关的课程,4所院校开设社区康复课程,1所院校开设康复护理技术课程,其余院校均没有设置与养老康复相关的课程。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缺乏对口、正规的职业院校养老康复专业教材。高职康复专业教材中与养老相关的知识点零星分散于运动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等六大主干核心课程之中,不仅削弱了养老康复知识体系的针对性、连贯性和专业性,也很难在教学中激发学生专业认同感和学习热情,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养老康复知识的学习与探索兴趣。

3.3 培养机制的导向性有待明确

目前,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仍然以传统的“2+1”模式占主导(两年在校康复理论学习,一年到医疗机构顶岗实习)。部分院校虽探索“1.5+1.5”或“1+1.5+0.5”医教协同育人模式,但总体上仍将学校和医院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养老机构作为学生未来就业的另一个主渠道,很少有院校将其作为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实训基地。学生与养老行业的接触多局限于在校期间社团组织的短暂敬老公益服务,如打扫卫生、推拿按摩、谈心聊天等。没有实践就没有话语权,不深入养老行业实践锻炼,就无法深知行业的优势和亮点。而这又是导致岗位吸引力不足、社会认知偏差、学生缺乏职业兴趣等诸多问题的根源。

3.4 教师队伍的量和质存在突出短板

从量上看,陕西省11所设有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目前在校生约3 000人,从事康复教学的专职教师不足90人,远远达不到教育部要求的高职(专科)院校生师比17.9∶1的标准[14]。

从质上看,上述教师本硕均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者较少,教师专业对口情况可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种:(1)本科为针灸推拿专业、中医专业、临床医学专业,硕士为康复医学专业,或本科为康复医学专业,硕士为医学其他专业。此类教师具备基本的康复知识体系和科研能力,但探索能力不足。(2)直接由未接受过康复系统教育的针灸推拿、临床医学、口腔等专业的教师转岗而来,后期通过自学、培训、临床实践等方式构建康复知识框架。此类教师康复知识体系不完善。(3)本科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以实验员身份进校,但由于师资缺乏,因此从事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理论教学工作。此类教师动手能力强,有基本的知识体系,但科研水平不高,对专业的前沿指导力和领域把控力薄弱。

3.5 学生志趣调动机制的建立难度较大

我国养老行业时下面临的一个共性难题是不易招到具有康复专业知识、较强专业技能的高校毕业生,老年人难以得到优质、专业、规范的康复服务。一方面,养老机构以独居、高龄、空巢、伤残等老年人居多,需要耐心细致的生活照料、心理疏导、康复保障,与20岁左右的毕业生心性多变,喜欢追求现代化、快节奏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加之养老机构又多处在人口分散或环境相对安静的城乡交界区,生活设施配备有限,娱乐活动少。在性格情志、人生阅历、“三观”上都很难与老年人达到同频共振。另一方面,多数年轻人对养老机构的工作存有偏见和歧视,认为是“伺候人”的活,社会地位低,收入少,宁可选择偏远地区待遇不高的医疗机构,甚至专业不对口的岗位,也不愿从事养老服务工作。职教司发布的《全国养老服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情况调研报告》显示,从2012年起,养老行业的高职毕业生中,80%的人已跳槽到其他岗位[15]。可见,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志趣调动问题,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达成的。

4 优化高职院校养老康复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青年就业、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途径。如何发展医学高职教育,培养养老康复专业人才,应对老龄化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需要医疗单位、养老机构、职业院校多方协作,综合应对,形成具有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美好愿景的地方方案。

4.1 抓重点,加大一流专业建设力度

《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引导和鼓励职业院校增设老年服务与管理、社会工作、健康管理、康复治疗技术、康复辅助器具应用与服务等养老服务相关专业[16]。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设置了老年服务与管理、老年保健与管理、社会工作等专业,增设老年护理、养老护理与管理、养老产业经营管理、老年辅具应用等专业方向[17]。职业院校要想落实方针政策,紧跟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必须综合考虑,精准定位,不可一哄而上,盲目跟风。在聚焦养老服务产业一流专业的基础上,做精、做强、做细、做标杆,形成头雁效应,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兄弟院校相关专业建设,形成一批专业素质高、养老服务业务熟的人才梯队,进而辐射周边省市、影响全国,提升我国养老事业整体服务水平,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4.2 破难点,加强养老课程及教材建设

4.2.1 以课程促发展 高职养老康复专业课程设置依照教学大纲要求,紧扣养老行业需要,围绕康复教学实际,遵循老年人疾病谱特点,鼓励引导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增设老年康复、社区康复、健康服务与管理、中医养生保健学、中医康复学、康养休闲旅游等热门课程。通过课程的导向作用,促进银龄事业多样性发展,培养学生康复医学思维,增强学生服务养老行业的普适性。

4.2.2 以教材强合作 在国家规划教材建设等项目中,加大对高职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教材建设的支持力度。鼓励高职院校与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机构、慈善机构等合作。引入医疗行业中老年人临床常见病的康复诊疗思路,优选养老机构中老年人康复需求的真实案例,引进智能养老产品的开发创新与应用推广,植入养老金融行业需求,联合编写切合专业特点、符合养老需求、融合学生兴趣、贴合国情民情的特色校本教材。开发一批专业性强、实用性强、特色鲜明的养老服务相关专业职业教育创新教材,加强与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商业机构、金融机构合作,增加就业渠道,使养老职业教育之路走得更宽、更广。

4.3 通堵点,加强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建设

精湛的职业技能是高职院校学生的铁饭碗,在养老康复专业人才培养上,必须依托院校和医院的双重作用,突出养老机构的主阵地效应。三者紧密联系,相互协同,集中优势资源建设一批养老服务实训基地,打通人才培养的堵点。(1)以实操稳技能。开发满足老年人需求,体现养老行业发展特点、青年学生职业特性、医疗康复职业特色的实训指导方案。使学生在日常实践技能训练中有标准可依,有规范可循。(2)以实践筑认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确保养老机构与学校和医疗机构无缝对接,搭建连接人才培养与岗位需要的桥梁,使学生深入养老行业,摸清岗位对养老康复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养老行业日常的点滴实践加深学生对银龄事业敬老、爱老、孝老的认知。(3)以实践促结合。在部分实力雄厚的高校试点增设医养家政、医养护理等专业,将学历教育与专业技能培训进行捆绑、高校培养与企业培训相结合[18]。通过上述举措,使学生在养老机构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养老行业的价值和前景,产生职业认同感、社会责任感、时代使命感。促进教学过程与养老需求充分融合,提高学生操作能力,推进养老实训内容合理配置与资源共享。

4.4 强支点,加强养老康复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软实力,是促进人才成长的关键,没有高水准的专业教师,必然没有高素质的养老康复专业人才。在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花大力气提升教师个人修养、专业能力、科研水平、实践技能。发挥教师的价值引领作用,组建一支结构合理,拥有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1)增加培训,保证素质教育的多渠道。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开展养老康复相关专业教师培训,扩大培训规模。增加教师在国内外知名康复医院、养老机构进修、学习的机会,鼓励教师“走出去、开眼界、强技能”。(2)培养骨干,保障专业发展的能动力。注重对养老康复专业带头人和骨干人才的培养,以超前的科研理念,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全面过硬的专业能力,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发挥“领头羊”作用。发挥带教作用,形成良好教学风气。(3)加强合作,确保兄弟院校的共同进步。院校间、教师间增加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我国培养一批业务水平高、敬业精神强、创新能力突出的养老康复教师团队。

4.5 聚焦点,完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教育根植于爱,如何在老龄化形势严峻、养老行业吸引力不足、用工荒显著的现状下,真正满足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需求,让学生主动投入敬老、爱老、尊老、孝老的温暖夕阳事业,人文素养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1)以思政教育为靶点,激发学生敬老、助老热情。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挖掘敬老、孝老、爱老、尊老思政元素。积极开展助老孝老班会、讲座、征文比赛、交流会,举办进社区、进养老院帮扶公益活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激发其从事养老服务事业的热情。(2)以传统文化为支点,培养学生爱老孝老情怀。通过开设孝经、弟子规等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营造爱老尊老氛围。以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养老服务情怀。

迈入老年是人生无法选择而又必须经历的,随着高龄、空巢、独居、失能、失独老人的不断增加,老年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更需要各行各业集最大力量给予呵护和照顾。传承良好家风、弘扬优良传统,集全社会之力,将养老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尊老、敬老、孝老、爱老、助老的种子在职业教育的沃土中生根发芽,硕果累累。

猜你喜欢
养老康复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