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郁 综述 朱正纲 审校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外科 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上海市胃肿瘤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25)
胃癌是全球范围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居全球肿瘤的第5位和第3位[1]。近50年来,随着对幽门螺杆菌的积极治疗和胃癌的早期诊断,以及卫生条件、饮食习惯的改善,全球胃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呈下降趋势。我国早期胃癌的诊断率虽逐年升高,但仍以进展期胃癌为主。有部分胃癌病灶中含有印戒细胞癌(signet ring cell carcinoma,SRCC)成分。近年来,胃SRCC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占胃癌的8%~30%[2]。胃SRCC为典型的弥漫浸润性胃癌,具有分化低、侵袭性强、易发生淋巴结转移、预后差等特点。随着对胃SRCC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现不同临床病理分期的预后差异明显。晚期胃SRCC预后极差,而早期胃SRCC的预后甚至可优于胃腺癌。因此,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选择合理规范的治疗模式,可提高预后。
WHO对印戒细胞癌的定义为肿瘤内50%以上的成分是由包浆中富含黏蛋白的腺癌细胞组成,黏蛋白充满细胞质并使细胞核移位[3]。女性胃SRCC的比例高于胃非SRCC,且胃SRCC通常出现在较年轻的病人中。既往,临床上普遍认为胃SRCC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近年来不少研究显示胃S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与分期密切相关。
(一)年龄和性别
胃癌好发于老年男性,而胃SRCC好发于年轻女性。一项基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SEER(Surveillance,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数据库的回顾性研究[4]共纳入10 246例胃癌病人,其中26%为胃SRCC病人。分析发现,胃SRCC病人较非 SRCC年轻(61.9岁比 68.7岁),女性病人比例较高(47.3%比 31.3%)。Chon 等[5]回顾 7 667 例韩国胃癌病人的资料,其中21.5%为胃SRCC,发现胃SRCC的初始诊断年龄(52岁)较高中分化腺癌(61岁)或低分化腺癌(56岁)年轻,且女性病人胃SRCC(50.6%)占比较高中分化腺癌(22.8%)或低分化腺癌(38.2%)高。类似的结果在其他胃SRCC的研究中亦有报道[6-8]。有学者认为可能与性激素相关。
(二)肿瘤位置、体积、大体类型
Taghavi等[4]分析2 666例SRCC和7 580例胃腺癌病人,发现胃腺癌大多位于胃体上1/3区(48.5%),而SRCC多在胃体中 1/3 区(30.6%)和下 1/3 区(30.7%)。Kao等[6]分别分析819例早期及2 152例进展期胃癌,结果显示SRCC多位于胃体中1/3区,早期SRCC和非SRCC在胃体中1/3区占比分别为 57.8%和 38.6%,进展期为 39.1%和 28.5%。但研究表明,胃SRCC与胃非SRCC在肿瘤位置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8]。
胃SRCC的肿瘤体积与胃非SRCC差异多无统计学意义[4-5]。但有报道提示,在进展期胃癌中,SRCC体积较大(6.72 cm 比 6.09 cm)[7]。在肿瘤大体类型方面,胃 SRCC 中Borrmann Ⅲ、Ⅳ型占比较高(85.6%比 68.5%)[6]。
(三)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远处转移
SEER数据库[4]表明,SRCC侵犯胃壁浆膜层及邻近器官的比例明显高于非 SRCC(45.8%比 33.3%,P<0.001),且易发生淋巴结转移(59.7%比 51.8%,P<0.001)和远处转移(40.2%比 37.6%,P<0.001)。Chon 等[5]回顾性研究 7 667 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其中1 646例为胃SRCC。发现胃SRCC是一类“极端”的肿瘤,在T和N分期上出现两头多、中间少的特点,T166.2%,T420%,N074.2%,N311.8%,而 T2、T3、N1、N2均占比较低。上述两个结论有差异,可能系前者纳入的胃腺癌和胃SRCC病人中,有部分未行手术治疗,缺失相关病理分期资料;而后者纳入的胃癌病人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分期较准确,且得益于胃镜检查的普及,早期胃癌占比较高。
近来研究表明,早期和进展期胃SRCC的临床病理特征截然不同。我国的单中心211例胃SRCC与2 104例非SRCC回顾性对比研究[7]发现,胃SRCC中早期癌占比较高(25.6%比 10.2%),且早期 SRCC多局限于黏膜层(59.3% 比43.7%)。进展期 SRCC 中,T4占比也较高(50.3%比 44.8%)。Kang等[9]回顾性分析822例早期胃癌,发现早期胃SRCC淋巴结转移率并不高于分化型胃癌(5.5%比 9.0%)。Li等[8]回顾性分析4 759例进展期胃癌发现,SRCC胃壁弥漫浸润(T476.3%),淋巴结转移率高(75.7%),易发生腹膜转移(9.1%)和R0切除率低(87.3%)。
Taghavi等[4]发现胃SRCC与胃腺癌中位生存时间差异不大,分别为13个月与14个月。按照AJCC第6版分期,Ⅳ期胃SRCC预后比胃腺癌略差(中位生存时间6个月比7个月,P=0.01)。两组之间Ⅰ期(P=0.429)、Ⅱ期(40个月比30个月,P=0.194)、Ⅲ期(20个月比19个月,P=0.671)的预后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其他相关报道也证实早期胃SRCC预后优于非SRCC[5-7],而进展期胃 SRCC预后较差[5-6,8]。Li等[8]研究发现,进展期胃SRCC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HR=1.496,95%CI:1.212~2.015,P=0.01),而后者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HR=1.349,95%CI:1.289~1.412,P<0.001)。这表明进展期胃SRCC预后较差的原因之一是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我国台湾的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819例早期胃癌和2 152例进展期胃癌病人。分析发现SRCC更易复发(26.3%比 18.6%)。与非 SRCC相比,SRCC较易发生腹膜复发(17.2%比 6.9%)及远处淋巴结转移(7.5%比 3.7%)。SRCC 的5年无病生存率明显低于非 SRCC(28.6%比 35.2%,P=0.041)。SRCC 是胃癌复发的独立影响因子(HR=0.859,95%CI:0.769~0.968,P=0.009)[6]。
综上所述,胃SRCC好发于年轻女性,肿瘤多位于中、下1/3处。早期SRCC多局限于胃黏膜内且较少发生淋巴结转移,而进展期SRCC通常胃壁弥漫性浸润,易发生淋巴结与远处转移。早期胃SRCC恶性程度较低,一旦发展为进展期胃SRCC,则恶性生物学行为明显升高。因此,如何早期发现胃SRCC,对病人的生存与预后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影像学检查对早期胃癌诊断缺乏灵敏度,故积极探索内镜特殊检查技术、努力寻找与SRCC相关的分子标志物是提高早期SRCC诊断水平的关键。
根治性胃切除加第1、2站淋巴结清扫术(D2)是胃癌手术治疗的金标准。研究表明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早期胃癌采取内镜治疗的效果与胃癌根治术相似。第5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将内镜治疗未分化型(包括SRCC)早期胃癌的适应证扩大为无溃疡、直径≤2 cm肉眼可见的黏膜内癌。
淋巴结转移状态是决定早期胃癌治疗策略的关键指标。为证实早期胃SRCC病人是否可行内镜治疗,很多学者进行早期胃SRCC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分析得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Kang等[9]回顾性分析822例早期胃癌,发现早期胃SRCC淋巴结转移率并不高于分化型胃癌(5.5%比9.0%)。Pyo等[10]分析 1 544例局限于 T1a的胃 SRCC 病人,发现淋巴结转移率为3.8%。肿瘤直径>1.7 cm、隆起型、脉管侵犯是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Lee等[11]分析652例早期胃SRCC,发现局限于黏膜内、无脉管侵犯且肿瘤直径1 cm的早期胃SRCC未发现淋巴结转移,因此推荐这类病人可行内镜黏膜下切除(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一项荟萃分析指出,女性、黏膜下侵犯、脉管侵犯和肿瘤直径>2 cm的早期胃SRCC与淋巴结转移有关[12]。
近期研究发现,胃SRCC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组织中印戒细胞(signet ring cell,SRC)占比有关。Chu 等[13]分析 231 例早期胃癌病人,其中116例为SRCC,115例为混合型SRCC。总体淋巴结转移率为16.0%,SRCC淋巴结转移率为6.9%,而混合型SRCC淋巴结转移率高达25.2%,明显高于SRCC。
ESD手术创伤小,完整保留胃的功能,术后康复快、生活质量高。ESD用于早期胃SRCC的治疗已普及。Abe等[14]分析ESD治疗97例早期未分化胃癌(其中77例为胃SRCC)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发现整块切除率高达99.0%,根治性切除率达63.9%。导致非根治性切除的原因主要是黏膜下浸润(19/35)、肿瘤直径>2 cm(14/35)、存在溃疡(9/35)。对根治性切除的46例病人进行生存分析,在76.4个月的中位随访期间,无局部或远处复发,根治性切除后的5年总死亡率为7%,但死亡原因均与胃癌无关。Kim等[15]分析126例行ESD治疗的早期胃SRCC病人,发现根治性切除率为64.3%;边缘阳性是非根治性切除的主要原因,其中27例存在侧缘阳性,6例垂直边缘阳性。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大小是根治性切除的唯一独立影响因素(OR=1.05,95%CI:1.015~1.087,P=0.005)。当肿瘤直径>2 cm时,内镜下肿瘤大小低估率显著升高(79.5%比 14.9%,P<0.001)。在 22.3 个月的中位随访期间,仅2例(1.6%)复发,与分化型早期胃癌ESD术后复发率相似。
韩国的最新研究也发现,SRCC具有沿胃黏膜下扩散的特点[16]。在86例病人中,有62例(72.1%)存在黏膜下扩散,扩散的平均距离为 1.13 mm,最远可达 6.00 mm,且黏膜下扩散的范围与原发肿瘤灶大小无关。因此,对于行ESD治疗的早期胃SRCC病人,内镜医师应严格掌握指征,尤其当肿瘤直径>2 cm时,要保证足够的切除范围,以达到切缘阴性。
多项欧美专家共识认为,对于弥漫性胃癌必须行胃切除手术,因此不推荐早期胃SRCC进行内镜治疗。有关ESD扩大适应证的安全性研究,大多采用日本的胃癌病理分类法。然而,欧美学者普遍采用的Lauren分型或WHO分类与日本分类无一致的对应关系。事实上,日本胃癌病理分类中的未分化型包括Lauren分型的弥漫型和低分化肠型以及WHO分类中的SRCC。
总之,需更多研究来评估早期胃SRCC行内镜治疗的安全性,从而严格掌握内镜治疗的适应证。目前尚缺乏内镜治疗早期未分化癌长期预后的证据,期盼JCOG1009、JCOG1010临床试验结果早日问世。
目前尚未见早期胃SRCC行内镜治疗的远期临床结果,且由于肿瘤T分期的术前检查准确率差异较大,故多数临床医师更倾向对胃SRCC施行标准胃癌根治术。手术治疗胃SRCC需关注胃切除范围和淋巴结清扫范围。
胃SRCC好发于胃体远端1/3,而非SRCC多发生于胃近端1/3。荟萃分析表明,幽门和胃窦部癌施行根治性远端胃次全切除术病人的术后5年生存率高于全胃切除者(55.9%比49.6%),且全胃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远端胃次全切除术(RR=1.76,95%CI:1.31~2.36,P<0.001)[17]。传统观点认为,胃SRCC分化差,侵袭转移能力强,凡进展期胃SRCC均应施行全胃切除术。但近来研究并不完全支持这一观点。Arer等[18]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表明,胃SRCC行部分胃切除安全、有效。该研究共纳入46例胃SRCC,其中26例行全胃切除,20例行胃次全切除,两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 42.2%、58.2%(P=0.417)。
与肠型胃癌相比,弥漫型胃癌转移至第3站淋巴结的发生率较高。迄今,将D2胃癌根治术作为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标准术式已达成普遍共识。但有学者认为对于有较高淋巴结转移风险的弥漫型胃癌或胃SRCC病人,施行D3淋巴结清扫术与D2术相比,可望进一步降低局部复发风险[19]。
随着ACTS-GC、CLASSIC研究结果相继问世,胃癌根治术后续贯S-1单药或Xelox双药作为辅助化疗方案已纳入多个亚洲国家胃癌诊疗指南。但较少研究针对病理类型进行亚组分析。ACTS-GC研究结果表明,分化型或未分化型胃癌均能从S-1单药治疗中获益。但另有研究表明胃SRCC具有化学耐药性。Chen等[20]回顾性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胃癌病人行辅助化疗的疗效。该研究共纳入991例R0切除术后的胃癌病人,其中141例为SRCC,196例为混合型SRCC。分析发现SRCC病人并不能从化疗中获益,单纯手术组中位无病生存时间(median disease free survival,mDFS)10.1 个月,奥沙利铂化疗组 15.1 个月,多西他赛组18个月(P>0.05);而辅助化疗却能明显改善混合型SRCC病人的预后。上述3组 mDFS 分别为 8.6、29.9、50.1 个月(P<0.05),多西他赛组显著优于奥沙利铂组。Shu等[21]发现辅助化疗可使胃非SRCC病人生存获益,而对胃SRCC病人预后的差异不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约25%的胃SRCC病人肿瘤组织可出现CLDN18-ARHGAP26/6基因融合,而存在该基因融合的病人难以从奥沙利铂/氟尿嘧啶化疗中获益。这与体外表达CLDN18-ARHGAP26细胞株化疗耐药的实验性研究结果一致。
辅助化疗策略可显著改善胃非SRCC病人生存,而对胃SRCC病人的疗效尚不明确。由于混合型胃SRCC病人也可从化疗中获益,因此通过术后病理检查分析,确定肿瘤组织中SRC比例,可合理地指导胃癌辅助化疗。但仍需开展前瞻性大样本临床研究,进一步评估胃SRCC病人的化疗疗效。
基于FLOT4临床试验,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推荐基于氟尿嘧啶的 FLOT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方案为进展期胃癌的标准治疗方式。
胃SRCC具有特殊的临床病理特征,因此部分学者对胃SRCC的NAC进行研究。Heger等[22]分析310例cT3/4的食管胃结合部SRCC病人,其中192例接受NAC,另118例作为对照。结果发现两组术后病理检查的pT4(23.9%比35.6%,P=0.035)、pN0(28.3%比 12.5%,P<0.001)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NAC可实现肿瘤降期,提高R0切除率(76%比 60.7%,P=0.010),并带来生存获益(中位总生存时间28.5 个月比 14.9 个月,P<0.001)。但有不同的研究结果。法国食管胃结合部肿瘤临床协作组发表一项回顾性研究[23],分析1997年至2010年间的924例进展期胃SRCC病人,其中有18.5%接受NAC。结果发现NAC组中位生存时间较短(12.8 个月比 14.0 个月,P=0.043),NAC 组与直接手术组的R0 切除率相似(62.3%比 65.9%,P=0.222)。此外,两组术后病理检查的pT、pN、淋巴结平均清扫数及肿瘤pTNM分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表明NAC并不能使SRCC降期。另一项纳入723例进展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病人的回顾性分析[24]也发现,SRCC 对 NAC 的反应率低(16.7%比 28.9%,P<0.001)。传统NAC方案通常包括铂类和氟尿嘧啶类。有发现,以紫杉醇为基础的围术期化疗方案可实现进展期胃SRCC病人80%R0切除率,中位生存时间达40.8个月。但该研究样本量较小,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25]。Li等[26]分析36例NAC后手术病人与108例直接手术病人的预后。配对临床病理特征后发现,NAC未能提高R0手术切除率(88.9%比86.1%)。虽然 NAC 组 pT 达到部分降期(T113.9%比 0,P=0.039),但两组在pN分期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AC并未提高胃SRCC病人5年生存率(50%比65%,P=0.235)。考虑到NAC的毒副反应及其对NAC灵敏度较低,且存在化疗期间肿瘤进展的可能,故推荐对于可切除胃SRCC,先行手术治疗续贯术后化疗。
目前,对于胃SRCC病人,开展NAC抑或辅助化疗孰优孰劣尚不明确。一项针对胃SRCC病人进行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NCT01717924)正在进行中。期待更多相关的研究结果为选择胃SRCC最佳治疗策略提供充分的循证医学依据。
有关新辅助放、化疗对胃SRCC病人疗效的报道尚不多见。Charalampakis等[27]发现,围术期放、化疗的反应程度与肿瘤组织中SRC比例相关。该研究共纳入107例进展期胃癌病人。发现SRCC病人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PCR) 率低于非 SRCC(11%比 36%,P=0.004),且SRC比例与肿瘤退缩分级相关。SRC占比越高,PCR越低(P=0.03)。因此,制定治疗方案前明确肿瘤病理类型及SRC比例尤为重要。
INT-0116试验证实术后放、化疗可显著延长胃癌病人的生存。近期,Smalley等[28]公布其临床研究10年随访结果,并进行性别、Lauren分型等亚组分析。结果证实弥漫型或女性胃癌病人不能从术后放、化疗中获益。其原因可能与女性病人中弥漫型胃癌居多(56%)有关。ARTIST研究[29]也发现,病人有无淋巴结转移(3 年 DFS:76%比 72%,P=0.04)或是否为肠型胃癌(3 年 DFS:94%比 83%,P=0.01)与能否从放、化疗中获益直接相关。对于弥漫型胃癌,与化疗相比,放疗联合化疗并未改善预后(P>0.05)。近期一项基于SEER数据库的回顾性研究经临床病理特征配对后,多因素分析显示,化疗并未显著改善胃SRCC病人预后(P>0.05),而放疗则可延长进展期胃 SRCC 病人生存(HR=0.778,95%CI:0.644~0.940,P=0.009)[30]。鉴于目前对胃SRCC放、化疗有限的研究报告,结论尚有争议,因而期待更多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来进一步阐明。
胃癌的早期诊断率低,很多病人就诊时已属晚期,错失最佳手术时机。目前,针对晚期胃癌的治疗已基本达成共识,应首先采取以化疗为主的转化治疗,并视疗效决定是否实施手术。Lemoine等[31]研究203例接受一线化疗、不可切除的晚期胃癌病人,其中57例为SRCC。分析发现68.4%的晚期胃SRCC病人伴有腹膜转移。胃SRCC组对化疗的客观反应率明显低于胃非 SRCC(5.3%比 28.1%,P<0.001)。其预后极差,中位生存时间仅5.6个月,而胃非SRCC可达 9.4个月(P=0.008)。Mariette 等[32]研究发现,与单纯化疗相比,姑息手术可提高晚期胃癌病人的生存期(11.9个月比 8.5个月,P<0.001),但并不能使伴有腹膜转移的晚期胃SRCC病人获益(P>0.05)。Pernot等[33]发现多西他赛+氟尿嘧啶+奥沙利铂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胃SRCC,可获得较高的反应率(66.1%),26例成功施行转化手术治疗,中位生存时间达26.2个月。研究发现,胃SRCC易发生腹膜转移,建议开展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来预防或治疗SRCC腹膜转移。治疗性HIPEC可改善伴有腹膜转移或脱落细胞学阳性病人的生存[34]。Hotopp等[35]报道一组26例伴腹膜转移的晚期胃癌,发现应用FLOT(氟尿嘧啶+四氢叶酸+奥沙利铂+多西他赛)+细胞减灭术+HIPEC+FLOT治疗模式可使伴腹膜转移的胃癌病人总生存时间延长至17个月,而采用传统治疗仅6个月。但亚组分析显示,相比于胃SRCC病人,胃腺癌病人总生存时间更长。此外,通过构建评估生存获益的术前评分系统,发现女性胃SRCC病人并未从FLOT+细胞减灭术+HIPEC+FLOT治疗模式中获益,因此对女性胃SRCC病人不作推荐。继续探索晚期胃癌有效的治疗方案,以进一步延长病人生存。随着分子肿瘤生物学研究的不断进展,分子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也成为胃癌综合治疗的热点。期待更合理的综合治疗策略,为晚期胃SRCC病人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