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军
(芦溪县万龙山上海隆波希望学校,江西萍乡 337200)
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地理位置相对偏远,诸多原因导致学校的办学规模、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都不是非常理想。教师的教学理念相对陈旧,家长参与教育的意识普遍不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中途辍学的情况。这些问题都成了学校发展的阻力,同时抑制了教师和学生的良性发展,与目前新课标提出的指导方针相矛盾。对此,学校管理决策者必须立足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强管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校园教育活动,完成义务教育。
首先,重智育,轻德育。在教学上,学校依然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将升学率作为唯一衡量标准,严重忽视了学生品德、习惯方面的培养,加上农村学生普遍接受的家庭教育不够充分,学生容易出现道德品质或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
其次,重教学,轻科研。在教学和科研之间,管理者的决策经常会出现极端的倾向:一是完全不考虑科研,仅考虑学生的分数,导致学校教科研机构形同虚设;二是“为科研而科研”,仅立项、不研究,仅评比、不应用,科研实践大多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只是为了应付上级单位的检查或职称评聘而开展科研,无异于“走过场”,实际效果不显著;三是仅重视工作制度,不重视人文教育,管理决策者在教师的管理和统筹安排上,只重视在制度上形成控制和约束,忽视了对教师的培养和发展规划,一味地强调制度的规范性和教师的服从性,非常严重地限制了教师的主体精神和创造力。此外,还有一些学校只重视教师的业务能力,忽视了师德建设和教师的个人成长,师资队伍发展方向明显发生偏移。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工作的不断推进,农村家庭的家长进城务工,他们的子女因缺少充分、完善的家庭教育而出现心理问题,又很难得到父母的帮助,孤独感和失落感困扰着他们。这不仅影响学习,还会影响他们未来的人格发展。许多留守儿童在学习思想上不够端正,缺乏纪律观念,呈现出孤僻、固执的性格特征,且学习目标不够清晰、明确。随着留守学生群体的日益扩张,农村地区教育工作决策者面临着越发严峻的挑战,这也会在较大程度上制约农村地区学校的教育发展水平。
针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农村地区的学校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滞后性特征。由于薪酬标准、未来发展前景等因素,优秀教师逐渐流失,这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地区的师资力量。除此之外,大多数教师在认知上对学校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偏见,如大部分情况下,学校的法人代表都是校长,所以很多教师认为,做好学校管理工作是校长的责任,学校管理也是校长的“独角戏”。这些刻板印象导致教职工对于学校的管理工作缺乏较强的管理意识,往往被动地应付工作,在思想上有所差距,不够与时俱进,也无法主动参与、自我提升。乡村教师和城镇地区教师收入和工作环境上的差距,让很多教师不愿意“安贫乐道”。这些问题都间接或直接地影响了农村地区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学校管理水平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制约。
学校管理决策人员必须率先垂范,抛弃传统应试教育带来的滞后思想理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体系,打造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和评价方案。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并非考查教师业绩和学生品行的唯一标准,学校应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教师综合运用适应学生个人学习和发展的教育模式,开拓创新,全面发展,建设大课程体系,推进大阅读、大体育、大艺术、大创客、作业创新等行动,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积极变革课堂教学。
第一,管理制度是实现规范化管理的主要“抓手”,因此,学校需要结合目标任务和整体工作,制定责任落实清单,落实权责明确的目标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逐步实现精细化管理。此外,我们还需要构建有序、合理的学校管理制度,涵盖品德教育、学科教学、考核评测等系列教学管理机制,以及构建积极的用人机制,高效管理教师绩效。客观的管理制度可以避免人为因素带来的随机性和主观性。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教师是推动农村学校发展工作的主心骨,教师有热情,自然能让学校朝更好的方向发展。对此,学校管理者可以采取“人本管理+制度约束+量化评价”的综合型管理模式,促进教师积极参与工作,并在日常工作中逐步完善管理制度,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对学校而言,有效的人本管理是挖掘人才潜力的过程,每个人都应在工作中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实现专业化发展。例如,学校管理者可以设立教师成长档案和制订培养计划,为人才的塑造提供条件,或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组织骨干教师定期学习,参与“常态教研、专题教研、课题教研、移动教研”,开展“发掘问题、研究方案、展开讨论、明确措施、尝试实践、反思总结”的常态化教研。
农村地区的骨干教师比较容易流失,留在农村学校的教师也存在一定的懈怠情绪。因此,学校的管理者可通过激励制度留住人才,坚持“待遇留人+事业激励”,让教师逐渐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一方面,管理者可以积极激励师资队伍中从业时间长、业绩突出的优秀教师,提供经济或精神上的奖励;另一方面,针对本校的师资队伍结构,予以长期规划,为各个学科配备专业教师,同时按年龄合理分配、协调师资队伍,构建兼具年轻活力和成熟稳重的师资队伍。
对于普遍存在的留守、单亲儿童问题,学校要构建学生问题系统,从心理上予以疏导,提高学生自主生活和学习的能力。管理工作者必须尽快更新理念,从学校管理决策人员与普通一线教师的角度出发,与时俱进,优化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力。一方面,鼓励政教处安排教师做“代理家长”,指导留守学生、问题学生,提前干预,肩负对孩子的管理责任,强化沟通与交流,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偏差行为予以指导并及时纠正;另一方面,班主任应不断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建立学生档案,完善干预措施,从多方入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综上所述,农村地区的教学管理工作者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更新理念,改变模式,客观、合理地看待学校的日常工作,这不仅需要构建和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还要参考本校的现实情况,考虑到教师和学生的基本特征,强调以人为本,从而有效地实现学校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得到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多方支持,让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