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市循环经济协会编制的《2021 上海市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于8月27日正式发布。报告由10个部分组成,包括9个篇章和1个附录。报告概述了2020年上海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状况及特点,客观分析了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2021 年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翔实反映了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产业的最新进展、新特点、新机遇,从中可领略到置身于“两个百年目标”历史交会期的上海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新轨迹、新担当、新作为,感受到国家和上海市各级政府对高质量发展循环经济的新期待。
报告指出,上海市循环经济和综合利用产业的企业、科研院校和社会组织,围绕“五个中心”和生态之城建设,积极应对新冠肺炎冲击,将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抓手,以“源头减量、循环使用、再生利用”为主线,全面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展现出五大特点:一般工业固废和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再创历史新高,废旧电子电器物利用提质增效,再制造业总体发展平稳,再生能源产业化持续快速做大,建筑垃圾、污水污泥处置利用能力继续增强;创新转型升级凸显积极变化,空间布局渐进优化,重点领域提质发展,传统企业调整转型;“两化”建设纵深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取得新进展,产业绿色化发展取得新成效;长三角绿色一体化发展稳步推进,区域会商机制常态化运作,研讨会展活动丰富多彩;行业服务管理向精准化提升,政策服务突出“广覆盖”,市场服务突出“标准化”,企业服务突出“社会化”,确保了全市主要资源产出率达到1.2 万元/t,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圆满完成“十三五”目标和任务。
报告全面阐述了上海市循环经济和综合利用取得的新进展。
一是主要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又有新提升。2020年,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4.50%,同比提高2.88个百分点,其中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9.50%,同口径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广泛应用于生产建筑砂浆、砌块、路面砖等建筑和市政工程材料。建筑垃圾、污水污泥处置利用能力继续增强,上海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率达到92.5%。到年底,上海市已建成装修垃圾和拆房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10 座,合计资源化利用能力450 万t;工业再制造平稳发展,再制造总产值达43亿元,其中航空发动机120台、汽车发动机8 000台、变速箱3万余个,大型工程机械零部件5 000多个,小型工程机械零部件10万余个。再生能源规模快速增长。利用余热、余压、余气发电的6家企业期末发电设备容量80.3 万kW,全年发电量31亿kWh。垃圾发电企业10 家,期末发电设备容量41 万kW,全年发电量31.7亿kWh,同比增长30.9%。全市餐厨废弃油脂回收利用量64 511 t,其中市内利用38 591 t,全年生产生物柴油共28 351 t。3家生物质燃料生产企业利用农作物秸秆、三剩物量12万t。
二是空间布局渐进优化。继续完善《上海市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企业全要素产业地图》,多维度反映产业发展最新进展情况,不断推进“区域化、基地化、园区化”发展新模式。“十三五”期间上海市基本形成了“五大产业基地”:一是以宝武环科、中冶环工为骨干的冶金渣循环利用产业基地;二是以伟翔环保、鑫广再生资源、森蓝环保公司、上海电子废弃物交投中心、新金桥环保为骨干的废旧电器电子物处置利用基地;三是以临港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为主的临港再制造产业基地;四是危险废物处置及循环利用基地,包括以集惠瑞曼迪斯环保科技公司、升达废料处理公司为主的上海化工区危险废物处置及循环利用基地,以宝武环科、天汉公司为主的危废处置及循环利用基地;五是以中器环保科技公司、正丝农业科技公司等为主体的再生能源基地,实现了在空间和产业链上的集聚发展。
三是传统企业调整升级。“十三五”期间,上海市持续大规模推进以工业固废为主的综合利用企业调整升级,企业数量从期初的近300家调整至目前的近100家。经调整,留存企业的规模、技术能级、市场占有率等均得到不同程度提升,促进了细分行业转型提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向超细、复配、大掺量、高附加值方向发展,确保了“当年排放,当年利用”。工业再制造企业数量明显增加,机床、通信设备、船舶发动机等领域再制造有新拓展,汽车五大总成及其它零部件、汽车外观件、文办设备等领域发展较快。电子废弃物拆解利用向深度化、规模化发展。上海市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年总产值达150亿元左右。
四是创新突破成果累累。中冶环工和宝武环科公司的钢渣利用、宇培特种建材脱硫石膏系列、海笠公司改性S95级矿渣粉制备、电子废弃物交投中心公司含汞灯具处置成套装备、鑫晶山公司污泥淤泥利用成套技术、萌砖公司DE烧结淤泥保温砖等技术和产品的创新成果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鑫晶山公司的“大宗固废大掺量利用关键技术及其在绿色建筑围护结构中的产业化应用”,获上海市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冶宝钢COREX(熔融还原)竖炉清空技术、上海市建科院大宗固体废弃物用于绿色建材的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等获“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科学技术奖”。上海英科实业公司、上海新宇墙体材料公司、上海自立塑料公司等6家企业获“上海重点产品质量攻关成果奖”。
五是“互联网+”成为新业态。突破传统发展模式,推动“互联网+”与工业园区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发展有机融合,初步形成了企业自身回收体系、公共信息化服务、市场化电商平台三种模式。钢联网的“百年邻建”、城建物资的“绿智汇”、电子废弃物交投中心的“恒缘宝”、焕境环保的“东方循环”等“互联网+”模式运营成功,年网上交易额超过20亿元。“互联网+”有效提升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园区环保和固废资源化利用逐渐形成新业态。
六是园区循环化、产业绿色化深化推进。上海市工业园区已有24家完成循环化改造报告并通过评估,其中国家级13家、市级11家。共梳理出项目方案295项,项目投资总额约986亿元,项目包含产业构链补链、绿色基础设施改造、节能技术改造、可再生能源应用、环境污染治理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领域。项目实施后,可节约2万余tce,减排CO2约5万t。2020年,上海市共创建市级绿色工厂100家、绿色园区20家,开发绿色设计产品116项,打造绿色供应链企业11家。其中,获得工信部授予的绿色工厂56家,绿色供应链5家,绿色园区3个,绿色设计产品26个,绿色设计示范企业3家,超额完成了全年计划目标。
七是产业政策助推综合利用企业稳步发展。据统计,2020 年享受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企业有99 家,就业人数4 568 人,完成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劳务)产值74.51 亿元,实现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劳务)税后利润4.81 亿元,享受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减免税总额3.02 亿元(其中享受增值税减免企业88 家,增值税减免总额2.44 亿元;享受所得税减免企业32 家,所得税减免总额0.58 亿元)。
八是开放合作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循环经济与资源综合利用合作机制初步建立,区域资源循环利用互补互利,上海市和长三角地区三省固废协同利用量约1 000万t,包括一般固废、废纺、废塑料、废纸、废电池等。上海市资源综合利用龙头企业发挥技术、人才、信息、资本等方面的优势,主动对接长三角地区,已有10多家企业的近20个项目成功落地。“长三角固废资源化产业联盟”和“长三角塑料循环利用产业联盟”筹备工作有序推进,近期将揭牌成立。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暨中日节能环保在线交流会议成功召开。
上海市经信委节能和综合利用处、上海市综合利用重点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共七十余人参加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