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凤 杨彦武 杜彩玲 马 琪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西安710016
西安市未央区曾是以农业为主的城市郊区,畜牧养殖的保有量一直处于全市前列,牛羊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也曾一度流行。2007年以后,西安市未央区被定位为新行政中心区域,城市形态、发展方式和群众生活水平向城市化快速转变。近年来,虽然规模养殖场户已经全部搬迁或关闭,但未央区散养户的畜间布病阳性病例却屡禁不绝。为了进一步掌握未央区畜间布病的流行情况,制定科学的防控措施,本研究采用虎红平板凝集初检、试管凝集复检的方法,对2016-2020年未央区10 个街道采集全年牛羊血清进行了布病疫情流行趋势的调查,旨在为新形势下的布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1)样品来源与分布。采集对象为2016-2020年未央区10 个街道养殖场(户)的6月龄以上牛尾静脉血、4月龄以上羊颈静脉血。此次调查涉及10 个街道,191 个社区,81 个行政村,共采集有效血清5 166份,其中牛血清1 483份,羊血清3 683份。
2)主要试剂。标准阳性、阴性血清,布鲁氏菌虎红平板凝集抗原,均由西安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拨发。
3)主要仪器设备。高速离心机、微量移液器、采血管等。
1)流行病学调查。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1],通过全区采样方式、实验室血清学检测以及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方式相结合,获得牛羊布鲁氏菌病的血清学流行特点及风险因素。2016-2020年,对全区10个街道进行牛羊养殖现状调查,全区牛羊养殖散养户遍布全区264 km2,区域内无定点牛羊交易市场,无定点屠宰机构,养殖方式均为粗放散养。
2)检测方法。按照《动物布鲁氏菌诊断技术》方法(国标GB/T18646-2002),将待检血清通过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进行初检。
3)结果判定。实验结果判定在5 min 内完成,阳性(+)结果判定标准为出现肉眼可见凝集现象,阴性(-)结果判定标准为无凝集现象呈均匀粉红色。对于疑似布病阳性血清样品由第三方检测机构采用试管凝集试验进行复检。
以全区为研究单位,统计2016-2020年牛羊养殖状况,结果显示未央区牛羊养殖量呈整体下降趋势(表1)。
采用布鲁氏病国标法对5 166 份有效血清进行检测。2016-2020年牛羊布鲁氏菌病血清学检测情况统计结果显示,阳性病例共34 头,其中牛阳性病例6头,羊阳性病例28头,总体阳性率为0.682%,牛阳性率0.409%,羊阳性率0.796%。未央区羊布鲁氏病疫情总体上较牛布鲁氏菌病疫情严重(表2)。
将2016-2020年牛羊布病所在街道阳性病例进行统计(表3),从表3可知,阳性病例涉及全区6 个街道,覆盖面积较广,汉城街道阳性病例占全区阳性病例的55%,说明该街道布病防控形势严峻,应加大对该街道布病疫情的防控力度。同时进一步提升家庭养殖布病防范意识和生物安全意识,降低人畜共患感染风险。
本研究结果显示,2016-2020年西安市未央区牛布病的阳性率为0.409%,羊布病的阳性率为0.796%。牛羊布病阳性率高于国家稳定控制区标准(牛0.1%、羊0.2%)[2]。连续5年,未央区对检出的阳性病畜全部进行了扑杀处理。从此次监测的结果来看,西安市未央区的牛羊布病阳性率总体水平略高,离国家标准还有差距,但未央区牛、羊布病阳性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上线1.78%[3-4],而且羊布病呈现出波动态势,牛布病呈现出下降趋势,相对较好。2018年8月31日未央区规模化养殖场(户)全面搬迁或关停,养殖规模大幅缩减,西安市未央区宏观上不存在畜间布病疫情传播的风险,但仍需要做好相关布病防控和日常监测筛查工作。
未央区布病疫情主要来源为周边区域内阳性病畜的交叉引进,其次是阳性养殖场(户)消毒不彻底。1)区域内的家庭散养户认识不足,外购家畜不及时向西安市未央区动物卫生监督所申报检疫,或未达到隔离时间标准就混群饲养,导致环境中的布病病菌长期存在并交叉传播。2)养殖户混养牛羊等易感动物的习惯难以改变,且对牛“两病筛查”、羊布病筛查等日常防疫监测工作存在抵触、抗拒等现象,造成检疫不及时,病菌得不到有效控制,交叉感染传播几率增加[5]。另外,因牛羊病畜的无害化扑杀补助金额较低,部分养殖户宁愿违规私下低价转卖病畜而不愿上报扑杀。3)散养户防疫意识薄弱,家庭散养环境差,不重视饲养环境消毒,或消毒措施不严格,不能有效地净化家庭养殖环境内布鲁氏菌的量。
新形势下要做好西安市未央区牛羊布病防控,需要重视组织管理层面和家庭养殖户层面的工作。在组织管理层面上,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加大布病防控意识,统一协调实施规划方案,加大宣传布病防控及自行报检力度,提高群众认知水平,自觉接受布病筛查,同时加大防疫监督检查,加大对违规转让病畜等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于家庭养殖户,应该培养其较强的自我保护观念,做到生活区、饲养区的严格分离,尤其是养殖户进入到养殖场区工作时,应该穿戴必要的防护器材,在对牛、羊接产时更要做好个人防护[6]。同时,要持续推进区域内的规模化畜禽禁养工作,防止复养现象的发生,坚决执行“检疫、监测、扑杀”综合性防治措施,防止疫情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