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佐国
云南省漾濞彝族自治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漾濞672599
漾濞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大理州中部偏西,是中国著名的泡核桃原产地,县域面积1 957 km2,总人口10.6万人,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3.0%,属于典型的山区农业县。除了种植泡核桃是县域的特色经济产业外,养殖肉牛也是全县畜牧业的传统优势产业,为当前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但从目前看,漾濞县肉牛养殖的产业格局、生产水平、产品质量及经济效益等,与发达地区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促进肉牛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是漾濞县增加农民收入,巩固脱贫成果并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大举措。
漾濞黄牛体型中等,体躯结构紧凑,抗逆性强,肢细,蹄坚,善游走采食,行动敏捷,能爬陡坡,水旱均能耕作,性成熟早,繁殖力强,肉役兼用。平均初生重17.9 kg,平均成年牛体重168.7 kg。主要体尺,公牛平均为:体高100.9 cm,体斜长104.8 cm,胸围130.0 cm,管围13.0 cm。用于育肥的改良牛主要是肉用型安格斯和兼用型西门塔尔与本地黄牛的杂交一代,其生产性能除具有父母代的优点外,与本地黄牛相比,体格增大,体型改善,饲料报酬明显提高。在放牧条件下,夜里适量添加精料,18月龄短期育肥50 d,西本一代,日增重达0.86 kg,而本地黄牛仅为0.52 kg。在粗放饲养条件下,安本一代24月龄短期育肥日增重为0.76 kg,而本地黄牛仅为0.48 kg。西本一代,平均初生重27 kg,成年平均体重290.5 kg,主要体尺:体高113.8 cm,体斜长128.6 cm,胸围156.2 cm,管围15.9 cm。安本一代,平均初生重23 kg,成年牛平均体重259.2 kg,主要体尺平均为:体高112.7 cm,体斜长120.0 cm,胸围153.2 cm,管围14.7 cm。
漾濞黄牛习惯终年散牧,极少有补饲,饲养粗放,耐粗饲,耐炎热、潮湿,并能抗寒,对各种牧草的消化能力较强。放牧在山清水秀的环境中采食,可生产无公害优质的畜产品。但传统的散养放牧方式不利于进行母牛的发情观察和冻精配种,同时也不利于对杂交改良牛供给充足的营养和取得较好的增重,现在放牧饲养方式已经发生较大转变,舍饲正在成为发展主流。
2019年全县牛存栏63 814 头,其中黄牛存栏58 794 头,占牛存栏数的92.1%,水牛存栏4 858 头,占牛存栏数的7.6%,乳牛存栏162头,占牛存栏数的0.3%,黄牛除极少作为役用外,都作为肉牛生产。出栏肉牛22 539 头,出栏率35.7%。牛肉产量2 346 t,占全县肉类总产量的17.64%。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05%,养牛业的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20%左右,养牛业在全县畜牧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
由于本县地处山区,山地占国土面积达到94%,各乡镇均有较多的山地型天然草场,适于草食畜放牧,因此彝族及其他各族群众历来喜好饲养肉牛,形成了习惯和传统,并且具有较为丰富的养牛经验,养牛是农村一项稳定且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
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再加上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猪肉涨价等因素,为漾濞县加快发展养牛业提供了较好的市场机遇。另外,当前漾濞县政府明确了把畜牧业建成支柱产业的发展思路,并提出了优质肉牛的发展规划,还配套出台了相应的发展政策和措施。因此,肉牛养殖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漾濞县年平均气温15.3~16.8 ℃,年平均降雨量684.3~1 374.9 mm,全年无霜期约226~272 d,气候适宜畜禽繁衍和牧草生长。全县草山草坡面积达14.33万hm2,其中可利用面积3.27万hm2,各类草场年可产鲜草3.79 亿kg,年产秸秆可达10 万t。历年来人工种植牧草可利用尚有1333 万余hm2,草料资源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开发利用潜力。
漾濞县地处滇西中部,距离滇西中心城市大理市仅30 km,同时大保高速公路穿县而过,大漾云高速路即将开通,交通便利,可以保障肉牛活畜及牛肉产品的就近销售及顺利外销。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认识加深,对无污染的山区的肉牛的需要量不断增大,发展肉牛空间广阔。
肉牛养殖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也是一个科技依赖度较高的行业,目前全县有牧业劳力2 万多人,可以为发展肉牛养殖提供充足的劳力支撑,同时县乡村各级畜牧科技机构设置健全,全县有畜牧推广科技人员70多人,可为推广养牛科技提供扎实的服务,注入有效的发展动力。
全县推广肉牛冻精改良已有多年,有牛冻精改良服务站点12 个,分布在9 个乡镇,但受制于山区有限的交通条件和传统的放牧饲养,相比于大理州内其他各县,漾濞县的肉牛良种覆盖率仍然较低,2019年全县完成冻精改良配种5 174 头,其中黄牛改良4 599 头,占冻精改良配种88.9%,虽然还有一部分由市场在做改良,无法统计,但改良数还是偏低,下一步必须努力扩大改良配种数和良种覆盖率。
对于西门塔尔及安格斯等杂交良种后代,必须辅以良法饲养才能充分发挥其生长性能和经济效益,目前全县杂交改良牛群数量已经有了显著增加,产业发展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但是受制于传统思维和科技意识的落后,部分养殖户的饲养管理仍然比较粗放,精补料投入和营养水平仍然偏低,跟不上发展需要,其中犊牛培育也是一个重要的薄弱环节。
秸秆青贮、氨化技术的推广面临重重困难。漾濞县虽有丰富的草山、草坡,但谷深、坡陡,加之超载、过牧、紫茎泽兰蔓延等原因,天然草场退化严重。秸秆的开发由于受基础设施、饲养习惯及适口性等问题的影响,发展一直举步艰难,秸秆青贮、氨化的实际利用率不到20%。
目前全县养殖肉牛仍以散户饲养为主,规模场和适度规模养殖大户稀少,2019年全县肉牛出栏50头以上的只有4 户,出栏肉牛377 头,出栏率和商品率低。2019年全县牛出栏率为35.7%,低于大理州15.1个百分点,生产力水平低下。
在行政和政策的层面上,要把养牛业的发展作为调整畜牧产业结构和增收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和主要着力点来抓,需要进一步完善全县的肉牛产业发展规划,并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层层落实责任目标,研究和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引导农民树立新观念,提高商品、市场、竞争和规模意识。
首先着重抓实冻精改良、犊牛培育和肉牛育肥3 个重要环节,为此需要建立完善3 个体系,即改良体系、饲料体系和兽医防疫体系。其次要大力推广“两转变”“六改革”和“四配套”等综合技术措施:“两转变”即转变饲养方式和转变繁育方法,把放牧改为舍饲,把本交改为人工授精冻精改良;“六改革”即:一改品种,二改厩舍,三改自由散牧为放牧与补饲相结合,四改慢出栏为快出栏,五改有啥喂啥为平衡供给,六改不预防驱虫为综合防治;“四配套”即良种繁育配套、草畜平衡配套、犊牛培育配套、疫病防治配套。
依托漾濞核桃产业发展,大力推行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养殖,施行在核桃林中种植优质牧草提供给饲养肉牛,再利用牛粪为核桃林积肥的良性循环。条件成熟时,打造地方优质肉牛产品和品牌,推向市场。
目前对养殖场和大户实行政策倾斜,采取资金、技术扶持,鼓励提升饲养规模,同时培养一批养牛业的行家能手,以点带面着力推动全县发展规模整体再上新台阶。
普遍开展技术培训,着重培训讲解母牛发情鉴定、饲养管理、犊牛培育、肉牛育肥、优质牧草种植、青贮饲料制作、疫病防控等综合配套技术,使养殖场户充分掌握相关知识和技术,切实应用到生产实际,有效提升养殖水平。
1)结合草地牧业和畜牧业扶贫开发项目,以改良草场为重点,加快草地建设步伐,努力提高草场生产力;2)加快调整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大力推广青贮玉米、紫花苜蓿、甜象草、黑麦草、燕麦草等优质饲料牧草种植;3)加速推广玉米青贮等青贮饲料加工制作技术,努力提升作物秸秆的饲料利用效率,为加快发展肉牛产业提供充足的饲草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