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世民 邹振洲 苏五珍 白 玲
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怀化418000
牛肝片吸虫病是由肝片吸虫寄生于牛的肝管、胆管内所引起的一种常见寄生虫病[1]。该病主要引起牛消瘦、贫血、异食、腹泻、发育不良及生产性能下降等一系列临床症状,严重感染时可直接导致牛死亡[2]。该病流行范围广,全球均有相关报道,多发于雨多且潮湿的夏秋两季,且流行范围较为固定。放牧牛群的感染率高于圈养牛群,某些区域感染率高达100%。目前,我国中南、东南部等地区的牛群饲养模式大多为山地放养,大大增加牛群感染肝片吸虫的几率,牛肝片吸虫病已严重阻碍了我国养牛业的发展。因此,在流行区域,对该病进行科学合理的诊治和检测,可为以后我国在该病的监测和防控方面提供一定技术支撑。下文是1例牛肝片吸虫病的诊治报告。
2019年5月26日,湖南省怀化市新晃县某养殖户反应在其所饲养的30 余头牛中,有1 头犊牛出现异常症状。该病牛体格消瘦、反应迟钝、精神不振、食欲废绝、时而腹泻时而便秘等。养殖户曾用青霉素、链霉素、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等药物进行治疗,病情未得控制反而愈加严重。笔者闻讯赶到现场,发现病牛的眼睑、额下、胸腹等部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肝区疼痛拒检。
该犊牛体温39~40 ℃,早期出现精神沉郁、食欲下降、体格消瘦、毛焦易断,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等一系列症状。后期,该病牛的眼睑、额下、胸腹等部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尿液呈黄褐色,可视黏膜苍白;叩诊肝区,发现肝区浊音变大,疼痛敏感。
根据该病牛所表现出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用药情况、临床诊断经验初步判定该病为肝片吸虫病。
从牛场采集新鲜羊粪10 g,放于自封袋中,带回实验室进行虫卵检查。将10 g粪便捣碎,加入10倍清水,搅拌均匀。用0.3 mm 孔径铜筛过滤,去大块物质,用离心机离心2 min;离心沉淀后,倾去上清液,再加入清水,搅匀再沉淀,再离心2 min,如此反复3 次,至上清液透明,倒掉上清液,保留沉淀物。用滴管吸取沉淀物,滴在载玻片上,再加入适量甘油,放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可见椭圆形黄褐色虫卵,虫卵前端有不明显的卵盖,卵内充满卵黄细胞。将收集到的吸虫置于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结构,发现该虫的形态结构符合肝片吸虫的形态结构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确诊该病为牛肝片吸虫病。
根据确诊结果及该养殖场的用药情况,我们采用氯氰碘柳胺钠+中药驱虫配伍方式对该病牛进行治疗。清晨,空腹时灌喂氯氰碘柳胺钠,剂量为5 mg/kg体重,1 次/d,连用5 d。傍晚,归栏时用绵马、贯众各45 g,槟榔、茯苓、龙胆草各30 g,木通、泽泻、苏木、肉豆蔻、甘草、厚朴各20 g,研磨成粉末,混匀加开水搅拌后灌服,1 次/d,连用5 d。该犊牛的病情得到好转,2周后基本恢复正常。
养殖户在进行饲料配比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粗饲料和精饲料的搭配比例,适当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提高牛的身体素质,增加抵抗力,同时也要保证牛群的饮水和饲草卫生。及时清扫牛圈,定期对牛圈进行消毒。掌握放牧时间,不在低洼处放牧,以尽量减少牛群感染肝片吸虫的几率。粪便置于一偏僻且低洼处进行堆积发酵。
定期驱虫是预防肝片吸虫最有效的方法,每年春秋两季各进行1 次驱虫,驱虫后的粪便要置于一偏僻且低洼处堆积发酵。
肝片吸虫的中间宿主为淡水螺。根据淡水螺的生活习性,在牧区内使用1∶5 000 的硫酸铜溶液对淡水螺进行灭杀。
每年派兽医技术人员深入养牛、养羊专业户,讲解牛羊肝片吸虫病的防疫知识。努力提倡养殖户通过自学等方式来提高肝片吸虫的诊治技能及防范意识。
牛肝片吸虫病是牛的一种常见寄生虫病,它主要引起牛消瘦、贫血、异食、腹泻、发育不良及生产性能下降等一系列临床症状,严重阻碍我国养牛业的发展。轻度感染的牛一般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导致养殖户常常忽略该病的存在及危害性[3]。传统的检测技术操作过于繁琐,造成诊治过程不方便,而利用分子技术检测不仅克服传统检测技术的缺陷,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检测结果的精确性,为养殖户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便捷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