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希平,王清宇
(山东省平度市农业农村局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山东平度 266700)
猪病毒性腹泻病分为多种,常见的有猪传染性肠胃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感染三种。具体来说:第一,猪传染性肠胃炎经常发生冬春季节,这两个季节温度较低,病毒传播速度也相对较快,常见于仔猪断奶后,哺乳期仔猪发病率较低。第二,猪流行性腹泻发病率较高,对断奶仔猪、哺乳期仔猪以及育肥猪均会造成不可预估的危害。结合当地饲养经验总结分析,通常每年11月份以及次年4月份属于该疾病爆发高峰期,一般断奶仔猪和成年猪感染率较高,哺乳期仔猪临床症状较轻,育肥猪在发病7d左右可以康复。第三,猪轮状病毒感染具有传播速度快特点,通常发生在冬季和早春季节,如果饲养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容易与大肠杆菌产生混合感染现象,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猪的患病率和死亡率。
1.2.1 病因复杂。猪病毒性腹泻的原因主要以以PEDV为主,通常在养殖场内部爆发,一般养殖人员需要通过日常观察判断养殖场内部是否流行该疾病,但只凭借观察无法对潜在病因进行合理控制。
1.2.2 流行时间长。以往的猪病毒性腹泻流行时间较短,一般在1h左右会消失,只需采用针对性措施即可控制病毒蔓延。但近年来的猪病毒性腹泻流行时间不断延长,轻则超过90d,严重会高达半年以上,并且传染性较强。
1.2.3 对仔猪负面影响大。猪病毒性腹泻对于仔猪而言,会带来致命危害,而对于成猪而言则相对较轻,如果猪在患有该疾病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很有可能会变成僵猪。通常7日龄内的仔猪患病后死亡率高达100%,随着日龄增加,死亡率也会相对降低,但会推迟育肥猪出栏时间,一般会推迟10~15d左右。
第一,猪传染性肠胃炎。该疾病潜伏期与猪龄有密切联系。如果仔猪感染该疾病,通常临床表现为水样腹泻以及呕吐,尤其10d内的仔猪患病率较高,并且会在患病后的2~7d之内死亡。如果母猪感染该疾病,通常临床症状为厌食和减少泌乳量,一般不会死亡。
第二,猪流行性腹泻。该疾病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与猪龄息息相关,通常猪龄越大,症状越轻。如果断奶前的仔猪患有该疾病,会出现严重脱水现象,并且患病后的仔猪死亡率高达50%。而哺乳仔猪患有该疾病临床症状则相对较强,会出现腹泻、呕吐等情况。
第三,猪轮状病毒感染。患有该疾病的猪临床症状表现为腹泻、呕吐,并且排除的粪便有腥臭味。如果气温过低,或者猪舍卫生条件较差,会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不仅会加剧临床症状严重程度,还会增加死亡率。
饲养人员作为养猪业管理人员,其专业能力直接影响仔猪成活率。所以想要避免养殖场爆发猪病毒性腹泻疾病,就要提高饲养人员管理水平。具体来说,养殖人员需要定期对猪舍进行清理并消毒,避免该疾病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从而增加患病率和死亡率。另外,养殖人员需要统一着装进入养殖场内部,并强化产房管理重视程度,并定期对猪舍进行通风,保证产房内部空气质量良好,环境适宜,将猪病毒性腹泻疾病扼杀在摇篮中。
从上文阐述可以看出,猪病毒性腹泻会对仔猪带来巨大危害,甚至会引发仔猪死亡,而仔猪患有该疾病的主要原因在于母猪免疫力差。所以,做好母猪护理工作极为重要,可以从根源上降低疾病传播。在母猪护理过程中,首先需要从喂养入手,保证母猪营养充足,以此来提高母猪免疫力。同时,还要对母猪注射抗菌药物,使母猪具备较强的抗菌能力。在此基础上,还要重视母猪产前护理的重要性,通常情况下,饲养人员需要在母猪产前对其进行全身消毒,具体可以在母猪乳房位置注射高锰酸钾,待母猪生产完毕后,在24h内为母猪注射氯前列烯醇。
相对于成猪而言,仔猪患有猪病毒性腹泻疾病的概率更大,并且死亡率更高,为了避免这一问题,需要做好仔猪护理工作。具体来说,就是在仔猪出生后,需要将其移动到温度在33于左右的空间内,并且在对仔猪进行喂奶前,需要先为其服用免疫球蛋白,如此可以有效抑制猪病毒性腹泻发生。另外,在仔猪进食时,需要将母猪第一滴奶挤出。
综上所述,养猪业是带动当地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产业,但近年来由于猪病毒性腹泻广泛传播,导致仔猪死亡现象层出不穷,为养殖业造成巨大困扰,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持续上涨。因此,本文对猪病毒性腹泻常见种类以及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可行性预防措施,希望能够为胶州养殖户带来参考借鉴,促进当地养殖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