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童童
(北方铜业股份有限公司铜矿峪矿,山西 运城 043700)
铜矿作为重要的金属矿产资源,经过开采与加工后,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建筑、电气等多个行业领域。我国是铜矿资源储量较高的国家之一,斑岩型铜矿、矽卡岩型铜矿是主要的铜矿类型。在找矿勘探的过程中,需要具体了解铜矿床的地质特征,准确鉴别和划分矿床类型的同时,深入研究成矿机理,进而为探采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在铜矿峪铜矿床的探采工程中,进行蚀变矿化分带、矿石组构及成矿过程的分析。
铜矿峪铜矿床是位于我国山西省中条山北部地区,该区域为地形陡峭的构造侵蚀中低山区。在铜矿的勘查工作中,需要具体了解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在矿区内,溪流是主要的地表水体,含水体位于基岩构造裂隙带。矿区的地下水受到季节因素的影响,降雨是地下水补给的主要途径。关注矿区地下水的动态变化,在降水比较集中的6~8月,雨季地下水位会出现明显的上涨,其流向为由北向南。岩石的片理发育程度,会影响到岩层的透水性。与此同时,构造断裂的分布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岩层透水性。在矿床中,风化裂隙、构造裂隙共同构成含水体系,以裂隙含水层充水,便于自然排水。岩石的稳固程度,会影响到铜矿探采工程的进展。铜矿峪铜矿围岩及含矿岩石属稳固及中等稳固,矿石采出后原岩石应力平衡遭到破坏,使围岩产生变形、位移、开裂、冒落,甚至产生大面积移动。
通过对铜矿峪铜矿床的勘探,矿体赋存于下元古界绛县群铜矿峪变质火山岩组,并处于中上部。在铜矿峪变质火山岩组中,由变富钾流纹岩层(厚度1200m左右;上层:变富钾流纹岩、变富钾流纹质凝灰岩;中层:变质火山砾凝灰岩;下层石英岩夹层)、变钾质基性火山岩层(长6.5km、厚度800m,绿泥石片岩层)、变凝灰质半泥质岩层(厚度1300m以上;上层:绢云母石英岩;中层:绢云母石英岩;绢云母石英岩)、变石英晶屑凝灰岩层(上层:绢英片岩;下层:绢云母石英岩)组成。在变富钾流纹岩层中,各岩层重复交叠,无矿化情况。变石英晶屑凝灰岩层具有沉积特征,与基性火山活动存在一定的联系。
(1)矿区构造。分析矿区的构造情况,矿区位于铜矿峪复式同斜向斜的南翼,该向斜从岩层产状来看,南面产状较陡,向北逐渐变缓。矿区岩层呈反“S”形构走向,同时形成复杂的断层,结合主要的3条断层进行研究分析。在铜矿峪-大豹沟一带,断层F1为平移正断层(水平断距:200m;垂直断距:160m;倾角:60°),将矿体切割、破坏,形成产状不同的两部分,分别位于东(倾向北东16°,倾角35°~45°)、西(倾向北西320°~330°,倾角45°~58°)。在矿区西南部,F2为正断层(面倾向北偏西,倾角65°),断层与矿体存在一定的距离,并未形成切割、破坏作用。在断层的两侧,表现为岩石挤压破碎或糜棱岩化等情况。在矿区东南部,F3为中条山山前大断裂(倾向南东,倾角60°),断层与矿体的距离较远。F3断层主要分布于担山石石英岩,内部充填火山杂岩体。
(2)矿区岩浆岩。在矿区内,进行岩浆岩的观察,存在变质情况(变质花岗闪长岩、变基性侵入岩、石英闪长岩)。变质花岗闪长岩(长:900m;宽:200m)是规模较大的容矿岩石,主要出露于5号矿体的周围,局部分布于矿区东北部(宽:6m~7m),呈岩脉状。变基性侵入岩(厚:200m)具有岩性复杂、蚀变强烈的特征,整体规模不及变质花岗闪长岩。在变基性侵入岩的岩体内,主要表现为铜矿化,局部有富矿体形成,尚未形成规模的矿床。石英闪长岩分别倾向西北(长:1400m,宽:6m~10m)、东南(长:600m,宽:8m~10m)延展,将较老岩层切穿。石英闪长岩在北部存在岩脉分布,但是整体规模较小[1]。
铜矿峪铜矿床属于斑岩型矿床,存在着钠硅酸盐化蚀变、钾硅酸盐化蚀变、青磐岩化、石英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等围岩蚀变特征,并形成明显的分带现象。
在铜矿峪铜矿床,钠硅酸盐化蚀变是早期的蚀变类型,表现为含钠矿物的形成与发育,以钠长石、电气石等矿物为主。在斑岩体内,形成弥漫状钠长石,整体规模相对较小。蚀变带的钠长石化,则会导致大量电气石的形成与发育,分布于钠长石的裂隙。在流体流动的过程中,石英硫化物脉的两侧形成围岩蚀变,可见蚀变晕。钾硅酸盐化蚀变的发生,主要表现含钠矿物在矿体内的形成与发育,其中以钾长石、黑云母为主体,同时还会形成磁铁矿、石英等矿物。在钾硅酸盐化蚀变的发生过程中,早期表现为钾长石化,然后出现黑云母化。钾长石化的发生,表现为多种不同的形式。弥漫状钾长石化的发生,主要位于岩体深部,常见于石英斑岩、花岗斑岩中,发育成为基质中长石类矿物。脉状钾长石化的形成,表现不规则细脉状的钾长石脉(脉宽0.2~3.0mm)或石英-钾长石脉(脉宽0.5mm~5.0mm)。脉体晕的形成,与流体流动有关,脉体两侧的斜长石被交代,磁铁矿、黄铁矿等矿物在脉体中表现为线状连续分布。
相比于钾长石化,黑云母化的形成与发育相对较晚,其产出形式包括细脉状黑云母、弥漫状黑云母、脉体晕等。细脉状黑云母(2.0mm~5.0mm)具有长柱状、小颗粒的特征,呈黑色,填充于岩体的微裂隙。弥漫状黑云母存在次生黑云母以及弱黑云母化等不同类型。脉体晕作为黑云母化的主要类型,表现为粗大颗粒,往往伴随有绿泥石化。
在铜矿峪铜矿床,青磐岩化是常见蚀变矿化类型,多发生于矿床的浅部、外围。在蚀变带的外带,能够发现以绿泥石、绿帘石、绢云母为主的蚀变矿物。在细脉状青磐岩化中,可见绿泥石脉(呈他形)、绿帘石脉(柱状、粒状)。矿体裂隙较大时,往往有绿泥石、绿帘石的形成,主要呈团块状。弥漫状青磐岩化以绿泥石、石英、绿帘石为主,其中绿泥是占据主体,沿黑云母解理。绿帘石呈细小颗粒,形成于长英质矿物颗粒之间。在斜长石颗粒的裂隙中,也会有绿帘石的形成。在石英硫化物中,形成绿泥石脉体晕(鳞片状、叶片状),可见粗大颗粒。
在找矿勘探的过程中,具体了解地质特征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了解矿体特征。区内铜矿体赋存于下元古界绛县群铜矿峪复向斜的正常翼(南翼),是火山气液变质铜矿床,矿体受地层控制。针对铜矿峪铜矿床进行生产勘探,选择4、5号矿体进行分析。4号矿体(北东-南西走向,倾角20°~54°)为隐伏矿体,在矿体上部,表现为倾角稍缓,具有板状特征,存在分支复合现象。矿体的东端、西端的形态存在显著差异,前者较为完整,后者相对复杂。勘探容矿岩石(变石英晶屑凝灰岩)、顶板围岩(黑云片岩、绢英片岩)、底板围岩(绢英片岩、绢英岩),夹石(变石英晶屑凝灰岩)的特征,了解矿石的结构和构造[2]。
5号矿体(东-南西走向,倾角12°~67°)主要位于4号矿体下盘,在矿体上部,表现为倾角稍缓,具有板状特征(中间厚、两边薄),存在分支复合现象。勘探容矿岩石(变石英晶屑凝灰岩)、顶板围岩(变石英晶屑凝灰岩、绢云母石英岩)、底板围岩(变石英晶屑凝灰岩、绢云母石英岩、绢云母石英片岩),夹石(变石英晶屑凝灰岩)的特征,了解矿石的结构和构造。根据矿石的结构类型,主要分为氧化矿石、硫化矿石。氧化矿石的结构类型单一、简单,主要表现为网状结构。硫化矿石的结构类型较多,具体包括斑状结构、晶粒结构、叶片状结构、固溶体格状结构等。矿石的主要构造存在散点浸染状、细脉充填以及团块状等。
在铜矿峪铜矿床的成矿演化过程中,在石英斑岩中,早期形成石英-钠长石脉,以磁铁矿、电气石、黑云母等矿物为主。在脉体的两侧,形成规则、线状、连续的钠长石,并存在浸染状分布的黄铜矿化。在脉体中。电气石呈针状,具有浸染状分布的特点。成矿演化过程中,在钾硅酸盐阶段,少量钾长石细脉(不规则状,脉宽1mm~2mm)形成于石英斑岩内,钾长石分布于脉体边缘(蚀变晕)。在脉体中,黄酮矿的含量逐渐增加,磁铁矿、钾长石、黑云母是主要的蚀变矿物。在石英硫化物阶段,则会产生新的脉体,主要分为石英-黄铁矿亚阶段、石英-辉钼矿亚阶段、石英-斑铜矿亚阶段。在石英-黄铁矿亚阶段,矿脉两侧可见白色晕,金属矿物分布于脉体边缘,具有线状连续的特征。在石英-辉钼矿亚阶段,则存在着脉体构造破坏的情况,多表现为错断,可见浸染状分布于脉体的矿体(黄铜矿、黄铁矿)以及细脉状、薄膜状的矿体(辉钼矿),脉旁可见绿泥石化。在石英-斑铜矿亚阶段,在脉体中,分布有浸染状的斑铜矿、黄铁矿、黄铜矿等,脉旁可见黑云母化、绿泥石化的蚀变情况,并成为铜矿峪铜矿床的主要产出形式。
石英碳酸盐阶段产生的脉体中,石英+方解石+黄铁矿脉为主要类型,表现为细脉状,脉体边缘形成绢云母晕,黄铁矿为主要矿体。在石英+方解石+黄铜矿脉中,表现为宽脉状,脉旁可见浸染状黄铁矿,,脉体中存在团块状的黄铁矿、黄铜矿。碳酸盐阶段产生的脉体中,以方解石+黄铜矿+斑铜矿脉为主,脉体中分布有团块状的黄铜矿、斑铜矿,脉体边缘有黑云母化的特征[3]。
综上所述,铜矿的探采工程,需要对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全面的了解,掌握水文地质、矿区地质等信息。根据矿区构造、矿区岩浆岩,分析蚀变矿化分带情况。蚀变矿化主要存在钠硅酸盐化蚀变、钾硅酸盐化蚀变、青磐岩化、石英绢云母化等特征,进一步分析矿石组构,了解成矿过程,了解从岩体到围岩方向存的基本规律,能够为探采工程各项工作提供重要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