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燕 何方 穆可丰 魏苏雄 陈鑫 冯乃龙 王伟 张新忠 何富强 李永 袁瑞华
(1.杨陵仁和中医医院,陕西 杨凌 712100;2.宝鸡市中医医院,陕西 宝鸡 721300;3.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
太白草医在治疗疾病时以“治病必求于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精气血津液、顺时顺脏、因地因人制宜”等为原则,遵循“少宜用平、中宜用削、老宜用通”的治则,“善用风药、喜用血药”,采用“七法(补、泻、宣、通、理、散、收)”“群君群臣”等方法临证组方。现将其治疗疾病的常用方法介绍如下,供研究太白草医药理论的众多医家学者以资参考。
1.1少宜用平 “少宜用平”是治疗小儿疾病总的治疗原则。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时期,脏腑娇嫩,不耐攻伐;形体结构、四肢百骸、气血津液等各种生理功能没有充实旺盛,对病邪侵袭、药物攻伐的抵抗和耐受能力都较低。常常会表现出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肾常虚的特点。临床常呈现出“变化迅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致病特点[1],故治疗时必须做到及时诊断、正确治疗、用药适当、剂量准确;若是失治、误治,则极易造成轻病转重、重病转危,正如《温病条辨·解儿难》所说:“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捉风捕影,转救转剧,转去转远”[2],所以治疗用药要体现一个“平”字:
一是小儿之疾,病情初起,多用推拿按摩,往往见愈,不愈再用方药。
二是用药时剂量要适宜。不可用量过大,要根据患儿的年龄大小、胖瘦程度,使用药物剂量,以免损伤“稚阴稚阳”之体。
三是选用药性平和的药物。攻而不猛,补而不腻。攻邪不能伤正;使用大量补药时,不能阻碍气机运行,从而出现气机壅滞,脏腑功能受损之证。同时要避免补偏救弊之品伤人阴阳之气。
四是用药中病即止,以防伤津伤气,伤脾伤胃。
五是巧用阴阳配。小儿稚阴稚阳,脏腑清灵,随拨随应,用药之时,应顺其生理,阴阳配伍,寒热并用,升降并用,清补并用[3]。
太白草医的小儿名方红黄消积散就是对“少宜用平”理论的具体实践,方中用红石耳、华黄消食散积,又用党参、白术补脾健胃,四味攻补兼施。干姜、黄三七一热一凉,相互监制,勿令太寒太热,太白米、偏头草一里一表,表里兼顾,用太白米调理气机,防治积滞;用偏头草疏通肺卫,以防邪袭。配伍之中,攻补并用,表里兼顾,既消食积,又防外感,充分体现了太白草医医治小儿之学术特点。
1.2中宜用削 “中宜用削”是治疗中青年患者总的治疗原则。中青年形体壮实,气血旺盛,精气充沛,阴阳平衡,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机能完善,对内外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病邪侵袭时,其发病多见正盛邪实之证宜使用峻猛攻下、药性猛烈之品,以达到迅速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治疗用药要体现一个“削”字。
中年人因各种因素发病,多表现脏腑实证为主,如心系病多表现为气滞血瘀,心血瘀阻;肝系病多表现为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肺系病多见于痰湿蕴肺、气火犯肺;肾系病多见于风水相博、水湿浸渍;脾胃病多见于湿邪困脾;六腑病多见肠痈、淋病、胆结石、胃炎、肠炎等症。治疗总原则以“消”为主。或活血化瘀、或清肝降火、或祛风除湿、或清肺化痰,随证治之。
现代中年之人,生活幸福,营养摄入相对过剩,湿邪易积于体内,加之体力活动少,运动量不足,饮食不节制,易出现湿邪困脾、气机阻滞之证。由湿生饮生痰,湿、痰、饮随经络气机流于人体,轻则出现湿困脾胃、肥胖等症,重则痰饮流入胃肠、胸腹四肢,或结于局部,或流串经络,或蒙闭心窍,出现水肿、痰饮、肿瘤、癫痫等证,多表现为实证,治疗上以“削”为主,多以祛湿、化痰、理气、开窍、通络为治疗原则[4]。
中年人社会活动、室外运动较多,工作流动性大,接触病邪、疫毒、邪气机会较多,易外感病邪,出现感冒、温病、疫毒、痢疾等病,这些疾病治疗上以“削”为主,多采用祛邪、攻邪、泻下等方法治疗。
现代中年人,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在工作生活中负担较重,如思想不开朗,易患郁证,甚至癫、狂、痫等证,这些疾病以邪实为主,总的以“削”为治疗原则,或疏肝解郁、或化痰开郁、或涤痰泻火。如饮食不规律,饥饱不均,迟早不定,极易诱发消化系统疾病,或出现腹胀腹痛,或便秘腹泻,或消化不良,总的治疗原则以“削”为主,或消食导滞,或调和肝脾,或调和胃肠,随证治之。
这里所述之“削”,何不用“消”,是取其削斩之意,比消字的含义更强更快也。
1.3老宜用通 “老宜用通”是治疗老年疾病总的治疗原则。老年患者元气渐衰,推动无力,脏腑功能不足,对内外环境适应性和应变能力变弱,病邪侵袭时,其发病多见正虚邪实,脏腑气血津液郁滞之证,因此老年病在治疗时,宜多用疏通脏腑气机、活血化瘀、理气通络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5],所以治疗用药要体现一个“通”字。
老年人特有的疾病:如耳聋、痴呆、健忘、中风、眩晕以及现代医学诊断为老年疣、老年性白内障、绝经后阴道出血症、前列腺增生症、老年性痴呆等,这些疾病的病机均为年老脏器衰弱,阴阳气血虚损,鼓动无力,气血运行障碍而引起的疾病,其总的治疗原则在扶持正气的同时,应以“通”为治疗原则:或活血通窍、或活血通络、或活血消癥、或补血活血、或益气活血、或活血祛瘀、或健脾祛湿等随证治之。
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如眩晕、胸痹、消渴、痹症、颤证、腰痛、肺胀、咳嗽、哮证、喘证以及现代医学诊断为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痛风、震颤麻痹、老年性骨关节病、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老年性白内障、老年骨质疏松症、消化性溃疡、便秘、高脂血症、颈椎病、前列腺肥大、胆囊病、股骨骨折等病,以及老年人病死率较高的肺炎、脑出血、肺癌、胃癌、急性心肌梗塞等。这些疾病的病机更为复杂,临床既可见脏器功能衰退,阴阳气血亏损的表现,又可见气滞血瘀、痰湿内阻、水湿内停等症状表现,临床治疗要攻补兼施、平衡阴阳、疏通气血,始终要体现一个“通”字。
此外,补法肯定是治疗老年病临床经常应用到的,有不少病得从“补”法上入手。但在应用补法时,根据其不同的临床表现,时刻不忘应用“通”的疗法,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故其总的治疗原则为“老宜用通”。
“老宜用通”是太白草医药泰斗李白生先生常说之法,他在用药之时,头部血脉不通头晕、头昏、头痛善用大救驾、红毛七、川芎、白芷等药,以通神通窍;心血不通胸痛、胸闷亦常用大救驾、金刷把、狮子七、凤尾七、木通、太白韭等,以通心脉,特别善用木通,以通心气、利水、清心等等。他在补益药中或治五劳七伤、筋骨病痛中,常加入大黄、木通以做佐药,加重通利血脉,推陈出新作用,由于他常用木通,多人称他为“木通道人”。
总之,“少宜用平,中宜用削,老宜用通”是太白草医治疗疾病的总原则,临证时,可根据患者的年龄,结合具体病症,选用不同的方法予以治疗。临床中也有同一个疾病,根据年龄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但总以“少宜用平,中宜用削,老宜用通”为其治疗总原则。
太白草医认为凡以祛除外风或息止内风,治疗以“动”为主要症状的风湿痹证,以及躁动不安的失眠等病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风药”。风药涵盖范围非常广,包括解表药、祛风湿药、部分平肝熄风药等[6]。
纵观中国医学史,风药在临床应用历史悠久,根据历代草医不断探索总结,风药已成为草医临床各科常用的一类基本药物。《素问·风论》对风病的病因病机、发病特征及证候分类作了详细的论述。《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就有了风药的记载,《伤寒论》《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中风药被广泛应用。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把药物分为“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收藏”五大类[7],在“风升生”中归纳了诸多治风之品,历代医家推动了风药的应用和发展。
太白草医常用的风药有:
麻黄、桂枝、细辛、长春七、偏头草、鹅不食草、金柴胡、薄荷、葛根、晕头鸡、防风、红升麻、桃儿七、金牛七、雪山林、穿山龙、追风草、祖师麻、鸡矢藤、蜈蚣七、钮子七、金刷把、罗布麻、天麻、钩藤、大救驾等。
风药运用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
2.1风能祛风 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中,寒湿燥热毒诸邪,多依风入侵。凡感冒、温病、痹症、水肿、风湿病、疮疡等等六淫所致诸病,皆必用风药,以祛邪安内。
2.2风能胜湿 风寒湿邪侵入人体,阻滞经络。郁久不去,以致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而为痹症。其风邪当祛风、寒邪当祛寒、湿邪当利湿。然上三邪,均可用风药除之。因风药引领诸邪从表而解。又因风能胜湿,如湿衣当风则干此意也[8]。
2.3风搜伏邪 人身各种顽疾,多因伏邪郁滞所致。故太白草医在治各种顽疾之时,多用风药配伍。因风即为百病之长,能引邪入侵,亦能引诸邪外出。常用之药有细辛、九眼独活、长春七、追风藤、追地风、千年见等[9]。
2.4风动生机 万物生长,赖阳光雨露,以阴生阳长,阳气温煦,阴气濡养,然只有惠风和畅,风和日丽,万物才更能生机盎然。故太白草医在各种补剂中,少加风药以助生机,助其补益。如在六味丸中加少许长春七3~5 g,在归脾汤中加太白羌活3 g或川芎3 g等等。
2.5风佐兴阳 肾阳虚弱,腰酸腿软,或阳痿不举,应温补肾阳。除补肾填精,温补肾阳外,佐用风药,犹添薪助燃,稍加煽风,火势自旺之理也。故用风药方可推动生机,升举阳气,鼓舞气血生长。
2.6风能疏肝 肝气不疏,久则郁结,累及他脏,变证横生。总当疏肝解郁,中医多用柴胡疏肝散、逍遥散之类养肝柔肝,理气解郁。但如加少许风药如长春七、偏头草或川芎、薄荷之类,则事半功倍。柴胡疏肝散之用川芎、逍遥散之用薄荷即此意也。然肝病用风药,量不宜大,味不宜多,只起助肝条达,勿郁勿滞即可[10]。
2.7风能医郁 太白草医认为“郁”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既是疾病机制,又是病理阶段。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之“郁”指所谓之“郁症”,肝气郁结而已;广义的“郁”为人体一切正常之生理物质、气血津液运行不畅,郁滞不通,或人体一些病理产物如痰、饮、水、毒、瘀血、结肿、癥瘕等反成病因,以致阻滞不通的病理现象。太白草医认为,风性属阳,其性升发,善行,各种郁症均为各种郁滞不通,用风药以推动疏散,实为四两拨千斤之用。
2.8风助退热 风药中疏散风热药本身就有退热作用,而辛温解表之风药发汗作用强,退热作用亦强。因此在感受外感风热或温病中,发热较甚者,加用辛温解表的风药,以增强退热作用[11]。如银翘散中用荆芥,另外属阴虚发热、气虚发热或其它不明原因发热时,亦可加少量风药,亦有较好的效果。再如更年期之潮热盗汗在阴阳汤中加用晕鸡头、偏头草;盗汗潮热时加用桑叶等等,此为夏热用扇之意也。
凡以活血化瘀主要功效,治疗瘀血病证的药物称为血药或活血药。太白草医用药,不论男女老少,何病何证,凡病程超过一年者,均可视其病情,随方加入血药,因为久病多瘀,郁多致瘀,损多挟瘀,衰多挟瘀。其瘀只是瘀轻瘀重,在脏在腑,在经在络之别。使用血药,要在其量,巧在佐使,量重则破血逐瘀,量中则活血通络,量少则生血动血。且血药可君可臣,可佐可使,一切妙用全在分量佐使之中,用法之广、治病之多、疗效之奇、全在心悟,此即“喜用血药”。血药之所用有八。
3.1活血化瘀 用于一切瘀血阻滞之病,只是用量应重,多用药队以增强药性,避免副作用,且用药之时,少佐温药,慎用寒凉。
3.2血药调经 月经之病,以血为本,“活血调经”为其重要一法[12]。应视其经前、经后、经中之时,犹如月之盈亏,药物用量要变,经行前后,应因势利导,用量宜大;月经中期犹如月圆,只宜调和阴阳,少佐活血;月经中期至下次往来,此为月亏待补,故应温补肾精,使以活血。故调经活血,贵在审时,要在用量。
3.3血药益损 郁久则损,久劳则损。虽机体受损,气血虚弱,然“损多挟瘀”,切不可见虚补虚,宜少佐血药,佐以化瘀,以推陈出新。
3.4血药疗衰 大凡郁久则损,损久致衰。损久之人,损亏他脏,诸脏皆损,衰弱日甚。虽衰宜益之,但久衰之体,气血运行不畅,正气不支,体内升降出入运行受阻,清浊气化不足,瘀血水湿痰毒滞留不去,故衰多挟瘀,衰多挟邪,活血治衰为其一要[13]。
3.5血药治痹 痹虽为风寒湿邪所致,然气血阻滞经络,痹阻不通是为痹症病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14],此为医家大法,不论痛麻肿胀,均可活血化瘀给予治疗[15]。
3.6活血补血 盖补血之药,少用活血之品以活血动血,医家多用。当归既能补血,又能活血,一身之用,相得益彰。太白草医对虚劳血亏之人,往往少用红毛七、狮子七等活血,取其祛瘀生新之用。
3.7血佐益气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为阳,血为阴,阴阳互根,故补气之时,佐用血药,为医家大法,如补中益气汤中用当归之理。
3.8血佐安神 盖心主血,心藏神,神赖血养,方能神安守舍,血不养神,自然神不守舍。安神之法,当养血为要。然血虚之人,多都挟瘀,故补血佐用活血,方能推陈出新。太白草医之“寐三味”用大救驾、金刷巴、竹叶,其中金刷巴有安神之功更有活血之力,为了加强疗效往往在“寐三味”中加红毛七以活血安神。
太白草医在方剂立法上有补、泻、宣、通、理、散、收“七法”之说,与中医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内容基本相同,相互涵盖某些治法于其中,只是叫法不同,但均遵循中医基本理论,临床运用各有特色,其大致立法意义为。
4.1补法 “补可扶弱”弱既是虚弱之意,用补益之品以治体倦神疲、正气不足等证;临床多用于阴虚、阳虚、气虚、气陷、血虚、精血不足、津液亏损以及脏腑“衰”“损”之证。
4.2泄法 “泄可去闭”闭既是闭塞之意,用开泄之品以治腑实便秘、肺实气急等郁闭证[16],临床用于大便不通,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苔黄燥起刺,脉沉实的阳明腑实证;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大便秘结,短气烦躁,脉沉紧的结胸证;风热壅盛,表里三焦皆实,发表攻里并用法的防风通圣散证;以及肺气郁闭之喘证、产后瘀血不下之证等“郁”证。
4.3宣法 “宣可去壅”壅既是壅塞不通之意,用宣散、踊越之品以治胸闷、呕恶等壅塞证,具有开郁除塞的作用[17]。主要由宣开散郁药物组成。临床治疗气郁、火郁、湿郁、痰郁、血郁、食郁。《沈氏尊生书·要药分剂》曰:“徐之才曰:宣可去壅,生姜、橘此之属也。王好古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皆宣也。”[18]
4.4通法 “通可去滞”滞既是留而不行之意,用通利之品以治乳汁不通、湿痹留滞经络等证,治中风痰厥,昏迷卒倒,不省人事;喉痹,牙关紧闭;沙石淋,疼痛不可忍;湿热痢里急后重;湿痹四肢缓弱,皮肤不仁,天阴雨时身体沉重酸痛;水蓄不行膀胱气化功能失常等证[19]。
4.5理法 包含了理气、理血、理湿、调理五脏六腑等治疗方法。
理气剂,是指具有疏畅气机,调整脏腑功能,消除气滞、气逆等作用的一类方剂。主要治疗肝胆、脾胃气滞。如胸胁胀痛,脘腹胀满,嗳气吞酸,恶心食少,大便失常;或疝气痛,月经不调、痛经,以及胃气上逆、呕吐、呃逆;肺气上逆,咳喘等证。根据作用不同,理气剂可分为补气剂、行气剂、降气剂。
理血剂,是指活血化瘀、治疗瘀血病证为主要功效的方剂,其中既能活血又能补血的称为和血剂;活血药作用较强者称为破血剂,或逐瘀剂。临床用于瘀血阻滞的胸痹、腹痛、胁痛、胃脘痛、症瘕积聚、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关节痹痛日久、跌扑损伤、疮疡肿痛、月经不调、痛经等证。
理湿剂,是指以治疗湿邪为患的疾病,“燥可去湿”用燥湿、利湿之品以治水肿腹胀、小便不利等水湿内停之证。
调理脏腑之剂,有中医的“和法”之意,具有调和脏腑功能,梳理脏腑间相互关系,使人体脏腑经络正常运行的作用。如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寒热互结于中焦,运用健脾和胃降逆的方法以调理肠胃;通过疏肝健脾、调理气机,使肝脾协调的治法,以调和肝脾;应用疏肝和胃之法,治疗肝气犯胃,胃脘疼痛、呕吐吞酸、或胃虚肝乘,痞满呃逆等。
此外还有和解少阳、开达膜原、调和营卫、调和肝胃、交通心肾、调和气血、平调寒热、清热温中等治法均属于理法之列,临床应随证辨证运用。
4.6散法 散法是指能疏肌解表、促使发汗,用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的治法,一般将其分为发散风寒、发散风热、解表祛湿、解表祛暑、清宣风燥五类。
4.7收法 收法是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以治疗各种滑脱症候的方法,用以敛汗,止泻,固精,缩小便,止带,止血,止嗽等治法。临床多用于自汗、盗汗、遗精、带下、各种出血、日久咳嗽以及肾虚小便频数等证。
“群君群臣”是太白草药组方又一特色。所谓“群君群臣”是指针对病情组方时,采用多味药物组成君药和臣药,以增强疗效,便于临床使用的一个组方原则。
“君臣佐使”理论源于《内经》,其依据为《素问·至真要大论》中三处论述,即“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中下三品之谓也”[20]。其在方剂中的主要作用大家熟识,在此不再赘述。
《神农本草经》有“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宜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21]之说,但张从正在《儒门亲事》中讨论奇方和偶方时说:“君一臣三、君三臣五亦合阳之数也”“君二臣四、君四臣六亦合阴之数也”[22],拓展了《神农本草经》“君臣佐使”论述中药物的数量约定,这也是草医“群君群臣”组方原则的理论依据。
太白草医在治疗疾病组方过程中,亦遵循“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既遵《内经》奇、偶、大、小的组方办法,又在实践中运用“群君群臣”的组方原则,用一个或数个药物作为君药或臣药;或用药对配伍、阴阳配伍的药物作为君药或臣药;或以一个经典方剂为君药,另一个经典方剂为臣药,临床运用既便于记忆,又方便组方,是草医组方的又一特色。
5.1“群君群臣”组方的意义 “群君群臣”组方可集中药物的某一治疗作用,起到药力集中,见效迅速的目的;可避免单味中药为君药或为臣药,用量过少药力不剂、用量过大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可避免单味中药为君药或为臣药,难以治疗主要疾病之外疾病的问题;对于复杂的病情,一组方剂起到多种病情兼顾治疗,共同起到治疗效果;使用的药对,其实是一个个小方剂,其药力集中,药对中各个药物已配伍到最佳状态,能充分发挥药物在处方中的作用。
5.2“群君群臣”组方注意事项 方剂应以辨证论治为前提,制定正确的治法,选择合理的组方;方剂须以君药为主导,臣佐使药并不一定样样皆备,药味多少应视病情、治法及药物性能而定。以切中病情,法度严谨,君臣有序,用药精准为要;少而精专,多而不杂,“法随证立”“方从法出”“方即是法”;注意常用的中药配伍方法: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