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海
(绥芬河市农业农村局,黑龙江 绥芬河 157399)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农村部分家庭依靠养牛获得经济收入。但是,随着我国养牛业的飞速发展,牛寄生虫的种类越来越多,而且面临人畜共患传染病。如果养牛过程中出现牛寄生虫病,牛的抗病能力会不断降低,严重情况下会引发大面积感染情况,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不断发展,牛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为了降低寄生虫等疾病对养殖效果的影响,提高牛的抗病能力,需要加大对牛寄生虫病的预防力度。同时,饲养人员需要定期对牛进行全面检查,完善防治措施,主要目的是减少养殖损失,为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1]。
2.1.1 发病情况。调查发现,青海省牦牛牛皮蝇蛆病感染情况比较严重。
2.1.2 发病原因。由于部分养殖人员文化水平较低,不了解且未掌握牛皮蝇蛆病的预防措施,没有对此疾病进行及时控制,导致母牛的产奶量大幅度下降、犊牛正常发育受到严重的影响。
2.1.3 发病特征。牛皮蝇蛆病是由狂蝇科皮蝇属牛皮蝇和纹皮蝇的幼虫,寄生于牛的背部皮下组织所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牛皮蝇蛆病主要发生在炎热的夏季,成蝇飞翔产卵,骚扰牛群不得安宁,影响牛的采食和休息,严重的引起母牛流产。幼虫寄生在牛背部皮下时,刺激局部结缔组织增生,常形成包囊,皮肤穿孔后易引起化脓。病牛长期受侵扰会出现严重的消瘦、贫血、泌乳量下降现象。
2.1.4 防治措施。要想有效预防牛皮蝇蛆病,不仅要注意牛生活环境的卫生,而且需要保证其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为有效治疗牛皮蝇蛆病,用手指压挤或向肿胀部、小孔内涂擦或注入2%敌百虫等,杀灭幼虫。如果病情比较严重,可用200μg/kg伊维菌素进行皮下注射,或者用亚胺硫磷乳油30 mg/kg泼洒病牛背部皮肤[2]。
2.2.1 发病情况。螨病主要发生在我国东北和西北等地区。
2.2.2 发病原因。牛螨病发病因素较多,主要在春末夏初发生,因为此时温度过高,为螨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环境。牛螨病传染性极强,病牛与健康牛接触会导致螨虫传播而致病,还可以通过被虫卵污染的畜舍、用具等间接传播。
2.2.3 发病特征。牛螨病会引起牛皮肤瘙痒、脱落和增厚。
2.2.4 防治措施。要想有效预防牛螨病,需要做好牛舍通风工作,定期对牛舍进行清理、消毒,保持牛舍干净、整洁;必要的时候引进外地牛种,分开饲养外来牛群,对其进行综合观察,在确保其不携带寄生虫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养;对牛的食槽等进行定期消毒。为有效治疗牛螨病,对病牛皮下注射伊维菌素,严重的可间隔7~10 d再次注射[3]。
2.3.1 发病情况。春秋是牛肺线虫病的主要感染季节,潮湿多雨、气候寒冷等季节也是牛肺线虫病的高发期。
2.3.2 发病原因。牛肺线虫病是由丝状网尾线虫和胎生网尾线虫引起的一种寄生性线虫病,主要是放牧青年牛及后备牛易感染。丝状网尾线虫和胎生网尾线虫一般寄生在牛的肺部。
2.3.3 发病特征。该病初期症状为咳嗽,初为干咳,后变为湿咳,且咳嗽次数逐渐频繁;流淡黄色黏液性鼻涕;消瘦,贫血,呼吸困难,听诊有湿啰音,严重的可引起病牛死亡。
2.3.4 防治措施。为有效预防牛肺线虫病,要经常清扫牛舍并定期消毒,保持牛舍干净、卫生;春秋两季牛由放牧转为舍饲时,集中进行驱虫;对病牛及时进行隔离,避免寄生虫病在养殖过程中继续扩散[4]。为有效治疗牛肺线虫病,可皮下注射驱虫净6~8 mg/kg,或者一次性口服乙胺嗪50 mg/kg。
2.4.1 发病情况。牛疥螨病主要发生在我国东北地区及内蒙古自治区。
2.4.2 发病因素。牛疥螨病一般出现在冬春季,是疥螨和痒螨寄生在动物体表而引起的慢性寄生性皮肤病,传染性较强。
2.4.3 发病特征。感染初期,病牛局部皮肤上出现小结节,继而出现小水泡,患部发痒,严重的病牛皮肤患部的毛会出现部分脱落和全部脱落情况。而且病牛食欲减退,渐进性消瘦,生长停滞。
2.4.4 防治措施。首先,需要积极搞好牛舍卫生,保持圈舍干燥、通风良好,对圈舍、用具加强消毒,以免病原散布。还要勤刷拭畜体,让其皮肤时刻保持清洁。其次,加强检疫,对新购入的家畜进行隔离检查后再混群。最后,对于病牛,可以用2%敌百虫溶液涂擦患部,或者选用0.025%~0.030%林丹乳油水溶液等进行药浴。
2.5.1 发病情况。牛壁虱病主要发生在我国东北和华北等地区。
2.5.2 发病因素。牛壁虱主要发生在冬春季,属于体外寄生虫病,幼虫和成虫在牛体表寄生和吸吮血液。
2.5.3 发病特征。牛壁虱会引起牛贫血、营养障碍,导致牛骚动不安,影响牛的生长发育及身体健康。
2.5.4 防治措施。保证牛舍干燥、清洁,经常刷拭牛体;可以将百部100 g浸泡在烧酒1 000 g中,大约24 h后用酒涂擦患部;可以用烟叶末100 g、干石榴皮50 g研成细末,用棉油调匀后涂擦患部。
2.6.1 发病情况。毛滴虫病发病率非常高,主要发生在我国华北和东北等地区。
2.6.2 发病因素。毛滴虫病是由阴道毛滴虫感染而引起的一种疾病,多发生于配种季节。通过交配感染,患病公牛或带虫公牛对于该病的传播起主要作用。
2.6.3 发病特征。如果不对该病进行有效控制,会导致母牛早期流产。毛滴虫寄生在母牛的阴道中和公牛的包皮中,所以母牛怀孕后,胎儿体内和胎盘中会有大量的虫体[5]。
2.6.4 防治措施。需要对人工受精器械进行消毒,保持卫生。尤其是在交配时,需要保持牛的卫生,对怀孕母牛进行控制,从而预防早期流产的发生。
2.7.1 发病情况。这种疾病属于寄生性原虫病,焦虫分布比较广泛,主要寄生在黄牛的血细胞及网状内皮细胞中。
2.7.2 发病因素。牛焦虫病是由焦虫在蜱体内繁殖,牛、羊放牧时蜱叮咬而感染的。该病以散发和地方流行为主,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以7—9月为发病高峰期,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非常高。
2.7.3 发病特征。主要临床症状是高热贫血或黄疸,反刍停止,泌乳停止,食欲减退,消瘦严重者则造成死亡。
2.7.4 防治措施。有蜱的地区应定期灭蜱,牛舍内1 m以下的墙壁用杀虫药涂抹,杀灭残留蜱;对牛体表的蜱要定期喷药杀灭。对病牛肌肉注射6%三氮脒3.6 mg/kg或者1%黄色素4 mg/kg进行治疗。
2.8.1 发病情况。调查发现,牛肝片吸虫在我国的3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现过,多雨季节是此病的高发期,潮湿地区发病率在30%~60%。
2.8.2 发病因素。蠕虫主要寄生在牛羊的肝脏胆管中,从而引起动物消瘦、贫血等。
2.8.3 发病特点。幼畜大量感染时可出现急性型症状,即体温升高,精神萎靡,偶有腹泻,肝区触诊敏感,很快出现贫血,几天内突然死亡或转为慢性。乳牛泌乳量减少,耕牛耕作能力下降,严重时孕畜流产,甚至极度衰弱死亡[6]。
2.8.4 防治措施。驱虫是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的重要手段。该病主要发生在10月至第2年5月,所以春秋两次驱虫至关重要,不仅可以杀死当年导致牛染病的幼虫和成虫,而且能杀灭越冬虫卵,避免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养殖户需要认识到对牛主要寄生虫病防治的重要性,了解常见寄生虫病的发病原因、时间、特征等,并掌握其防治对策,以降低养殖损失,从而促进我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