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私奉献 情暖人间
——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初心往事

2021-12-04 05:45黄昌莉黄昌智
晚晴 2021年6期
关键词:毛主席母亲

文 -- 黄昌莉 黄昌智

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此时此刻,提起母亲,一位曾和毛主席握过手、与周总理跳过舞,91岁高龄的老共产党员,禁不住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虽相隔千山万水,母亲慈爱的面容依然清晰地印在远在他乡的儿女心中;纵时光流逝,母亲为革命默默奉献、为百姓不辞辛劳的往事依然历历在目。

走上革命道路

母亲叫韦国珍,1930年出生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一个叫纳坪的偏远苗寨。

1951年3月,罗甸县和平解放,随后进行土地改革。当土改工作队进入这个麻山深处的苗寨时,二十余岁的母亲正在给地主家织布。她从未出过大山,不会说汉话。工作队组织苗寨的年轻人开会,动员他们加入土改工作。当时有一位女队长问母亲愿不愿意参加革命,母亲就问:“参加革命还给地主织布吗?”工作队说不给地主织布,我们要做自己的主人了。于是,母亲就兴高采烈地参加了革命工作。

1953年,23岁的母亲在工作队队长的介绍下庄严宣誓,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把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作为自已一生追求的目标。每每回忆起热火朝天的土改工作和在党旗下宣誓入党的庄严场面,母亲的脸上总是漾起幸福而自豪的笑容。她说当时大家特别兴奋,干劲十足,田间地头、乡间小道,总是飘荡着母亲人生中学会的第一首汉语歌:

“嘿啦啦啦啦嘿啦啦啦,天空出彩霞呀,地上开红花呀…… ”

不难想象,母亲那样的年纪,朝气勃勃,工作十分努力,赢得了组织和苗族同胞的认可。很快,她从苗寨调到县城,进入到县政府工作,成为组织重点培养的少数民族干部。她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白天拼命工作,晚上开会学习,学汉语、写汉字。因为她的勤奋努力,被选送到西南民族学院进修学习了两年。这一宝贵经历使母亲从一个一字不识的苗族青年迅速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少数民族妇女干部。

和毛主席握手

1960年春,受党中央邀请,贵州、内蒙两地组成少数民族参观团,到北京、大连、天津等地参观学习,时任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妇联主任的母亲,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妇女干部,与贵州、内蒙两地少数民族先进个人代表一起,前往北京。

母亲回忆说,三八妇女节的头一天,代表团接到中央通知,敬爱的毛主席与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将在三八妇女节的当天接见代表团。代表们欢呼雀跃,载歌载舞,激动得一夜难以入眠。第二天上午,代表们精心整理妆容,穿上民族盛装,急切地等待着出发的口令。大约八九点钟,几辆大巴缓缓驶入代表团下榻的宾馆大院,代表们坐上车后,带队的同志宣布说,中央安排先参观天安门和故宫等,然后再到中南海等待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一路上,代表们一边参观,一边交流着见到主席、总理后要向主席、总理报告家乡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要代表乡亲们表达对党和国家关心少数民族同胞的感激之情。

下午五时左右,大巴缓缓驶入中南海,代表们下车走入中南海勤政殿的大厅,排队等待着。大家的目光都齐刷刷地望着勤政殿的大门口,热切地期盼着幸福的时刻马上到来。不一会,队伍中突然有人一声喊:“主席来了!”人们一愣,大门口未出现主席的身影啊。随即,勤政殿大厅的右侧传来了亲切和蔼的“同志们好”“同胞们好”的问候声。代表们向右一看,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面带微笑,挥着手,从大厅右侧向代表们走来。人们欢呼着,勤政殿大厅洋溢着幸福欢乐的气氛。让母亲终身难忘的是,毛主席步入接见大厅时,她是第一个与主席握手的人,原先想好的、在脑海里过了无数遍的要对伟大领袖毛主席说的话,因为激动紧张,竟然一句也没说出来,只紧紧地用双手握着毛主席温暖的大手,流下了激动而幸福的泪水。随后,工作人员安排大家排好队与国家领导人合影留念,主席招手示意母亲及三位女代表一起站在主席与总理的身后。

几十年过去了,已过耄耋之年的母亲忘记了许多过往的事,但毛主席亲切的问候、温暖的大手,周总理和蔼的面容、爽朗的笑声始终没有离开过母亲的脑海。母亲每每说起这些,她的眼睛都会闪过一丝光芒,继而湿润。

坚持原则 大公无私

从北京返回家乡后,正值国家重工业建设时期,需要从农村紧急调拨大量劳动力到省城参与建设,母亲也被抽调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第七冶金建设公司(现为贵州省七冶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工会工作,负责协调管理这些调拨的农民工。本应在办公室工作的母亲,每天都到工地,跟农民工一起干活,脏活累活从不嫌弃。用她的话说,年轻时不知道累呀,恨不得一天24小时都是白天,恨不得一天就把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好!

在那个“人多力量大,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时代,党员与群众一起,干部与工人农民一起,同劳动,同生产,同生活。党员、干部用行动鼓舞带动群众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他们挥汗如雨,加班加点,按时按量完成工厂建设工作和生产任务。

省城的建设工作完成后,母亲卷起铺盖跟农民工一起坐着大货车返回了家乡,又投入到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在水利建设工地扛石头,担泥土,挥汗如雨;农忙时节,与农民一起栽秧犁田,收麦子割稻谷;走乡串寨,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做好妇女儿童的工作,运用政策、法律法规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诸如此类平凡普通而又辛劳的工作,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却彰显着一个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甘做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颗小小的螺丝钉的奉献精神。

为了有更多精力投入工作,母亲把一岁多的小女儿送回苗寨老家一年之久。再见到孩子时,这个全身长满虱子,既不会说苗语也不会说汉语的孩子已经不认识妈妈。母亲抱着孩子大哭了一场,把她接回了家。

1966年至1980年,母亲在县下属的边阳区工作,任供销社主任,主管物资分配。

那是整个国家在物质上极为匮乏的时期,所有物资都是限制性配给,按人口少量分配票证。除了计划分配的部分,母亲是边阳区里唯一有权利批准物质配给的人,权力之重可想而知。因为这个原因,她走在大街小巷,或者田间地头,常常被老百姓拦住找签字,得到购买许可的条子。小到肥皂牙膏,香烟白酒,大到汽油煤油化肥自行车缝纫机等等。母亲从未利用手中的权力谋私利,从不滥批条子,而是先要调查了解需求者的实际生活状态来决定是否给予批条,尽量做到救急解困,公平公正。

供销社的工作,常常需要人力翻山越岭送货下乡,这样的苦差事,母亲自然首当其冲。挑着重担,走几十里山路,上山下山再上山,送到大队小队农民的手中。母亲不以领导而以党员身份要求自己,走最远最偏僻的路,到山村,到苗寨。白天送货下乡到田间地头,与农民同劳作,晚上还要挨家挨户走访,宣传党的政策,组织农民党员开会学习党中央的文件精神。

于母亲而言,永远把党员身份放在第一位,母亲身份放在第二位。

母亲说,党引领我走出苗寨参加革命工作,我又是一名共产党员,必须廉洁奉公,不谋私利,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是我们这代人的信念。

母亲这一生,有过辉煌却放低自己,有过权力却不谋私利。她主动让位给年轻人,住旧房,持清贫,却心系大山里的乡亲,退休后,依然陆陆续续资助她走出的那个苗寨的那些有需要的人们,那些想要读书却负担不起学费的女孩,那些需要看病的“亲戚”,那些未能通水通电的村庄……她时时刻刻知道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她真正做到了为人民服务,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人民公仆的职责。

热心善良 乐于助人

或许是因为曾经被毛主席接见,这件非同寻常的事情使母亲平凡的人生有了一些传奇的色彩。加之她身材高大,做事雷厉风行,为人善良热情,她被边阳当地百姓视为无所不能的“老韦”“韦主任”,有困难必找老韦,老百姓亲切的称之“韦孃”。农村妇女更是把她当自己的亲姨妈姊妹,大事小事往我们家跑,甚至半夜生孩子的妇女也来找她送去医院心里才安稳。左邻右舍,夫妻吵架打架,都来找母亲评理,母亲总是客观公正地调解,化解了一场又一场的婚姻危机。

有两件小事至今记忆犹新。大约是在1975年的春天,开学后的某天,家里来了一个十五六岁的男孩,他是来向父母亲告别的,说是不读书了,要外出干活谋生。父亲当时是边阳中学的校长,他知道这位男孩品行端正,学习用功,极力劝说他继续读书,完成学业,母亲也安慰他,说有啥困难我们一同去面对,放弃学业实在可惜。可他说,家里兄弟姊妹多,父母亲又无工作,经济负担重,他是长子,要给家里减轻负担,加之遇到了一位木匠师傅,愿意收他为徒,既可以学到手艺,又能挣点钱贴补家用,因而要辍学外出谋生。劝说无效,父亲对他说了些“要注意安全”“要尊敬师傅,学好手艺”“想回来继续读书就来找我”之类的话,母亲也叮嘱他要保护好自己,学好手艺,随后,母亲从装衣服的箱子底掏出面值30斤的全国粮票和20元钱塞到了他的手里。男孩感激涕零,连声说谢,流着泪走了。

上小学时,我们兄妹几人,对母亲常常去调解他人的家庭矛盾颇有怨言,因看到别人家吵架打架的场面很恐怖,担心母亲去拉架调解受到误伤。有一对夫妻,丈夫是小学老师,妻子是农民,结婚一两年了,都没有怀孕,当时医疗条件较差,去医院也查不出原因。夫妻俩互相责怪埋怨,三天两头吵架打架,婆婆也站在儿子一边,责骂儿媳生不出一儿半女,怂恿儿子离婚再娶。矛盾越闹越大,丈夫非离婚不可。妻子哭着来寻求母亲的帮助。了解到事情的原委后,母亲多次上门做丈夫和婆婆的工作。母亲又积极主动帮夫妻俩寻医问药,带他们上县医院检查,又因为认识省城大医院的医生,带他们上省城看病治疗。后来夫妻俩怀了孕,生下一个大胖小子,全家一起到我们家来感谢母亲,夫妻俩执意要认母亲为亲大姐,看着他们一家其乐融融的样,母亲当即爽快地认下了这“弟弟”与“弟妹”。

其实,像这样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善举,母亲还有很多很多。

随着岁月流逝和年龄的增长,我们才慢慢懂得母亲当年的善举是母爱的溢出,善良的表现,尽显“润物细无声”的人文情怀。我们庆幸有这样的母亲,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她的一件又一件平凡普通的善举积淀在我们心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完善着我们的品德,规范着我们的行为。可以骄傲地说,我们兄妹几人,包括我们的后代,都承继着母亲的热心与善良,把关爱施与社会和他人。其中有到边疆支教的,有到农村扶贫的,有助学捐款捐物给边远地区穷孩子的,有帮助边远地区乡村小学修建校舍和球场的,有给生病学生垫付或支付医疗费并照顾其住院期间的生活起居的,有给农民工的孩子免费教授钢琴的……善良的承继与发扬,世界因此而美好。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用平实朴素的语言讲述母亲的往事,表达我们对母亲,以及像母亲这样千千万万平凡普通的吃苦耐劳、兢兢业业、为党为民鞠躬尽瘁的共产党员的敬仰。

猜你喜欢
毛主席母亲
母亲的债
读毛主席词《渔家傲》“不周山”的注
壮锦献给毛主席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给母亲的信
读毛主席《沁园春》感怀
母亲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
我们紧跟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