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瑶光
学校封闭式管理模式从一出现,人们对其利弊的争论就一直存在,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感慨:封闭管理是最迅速的“成长摇篮”;也有人抨击:封闭式管理是“魔鬼式管理”。那么,于青少年而言,中学封闭式管理究竟是益还是害呢?
正方观点
封闭式管理有利于学生成长
中学封闭式管理通过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日常学习生活,除特定时间外学生不得随意离校,各项活动一律在校内进行。中学处于青春期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受身心发展的影响,会出现叛逆冲动、自控力差、分辨能力不足等情况,此时,合理规范的封闭式学校管理就发挥了积极性的作用。
第一,封闭式管理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安全。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缺乏辨别能力和抵御能力。将学生的管理置于一个无限扩大的空间,无疑是一种不负责任而又极端危险的做法。生活中,常有学生在上学、放学途中遭遇侵害,有的学生因结识“社会人士”,受到不良诱惑而误入歧途,荒废了青春。而实施封闭式管理,却能有效地规避这些问题,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二,封闭式管理有利于锻炼自主能力和团队精神。众所周知,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有的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固执、没有责任感;而封闭式管理在开展集体活动上独具的优势,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强化集体意识。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自主管理衣食住行、学习生活,自主处理人际关系;这样的锻炼,在独生子女自主能力普遍缺乏的当下,更具有现实意义。
第三,封闭式管理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封闭式管理能够帮助学生充分利用零散时间,使学习时间更灵活充裕,获得学习成绩的提高。更值得肯定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学生能形成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和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若二者有机结合,利用碎片化时间,专心致志地学习,不但成绩有质的飞跃,还利于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可为未来学生的成才铺路。
反方观点
封闭式管理不利于学生成长
一般而言,封闭式管理方式的基本特点是严格管理和大学习量。严格管理就是剥夺学生的大部分自由时间,整齐划一,排斥个性差异:大学习量就是学习持续时间长,作业量大。这种管理方式短期内可能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从长远看,这种方式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首先,会阻滞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中小学阶段正是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最关键时期,学生长期被封闭在学校这个小天地里,人为地减少了接触社会的机会。学生在学校的任务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每天都是“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一成不变。学生如笼中鸟,易产生无形的压力和禁锢感。
其次,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得不到满足,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应试教育的单一目标使得学生的思维模式固化,课余知识获取途径窄、内容少,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动手能力。封闭式管理的校园如工厂,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上都是一种模式,创新意识缺乏,且很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
再次,易诱发学生的心理疾患。行为的无拘无束和思想的天马行空是青少年学生的特点,而封闭式管理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会让一些学生的心理充斥压力,进而产生扭曲。不少学生会因此产生厌学情绪,回家后不愿返校或请假离校后长时间不归;有的学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以辍学相抗争,力求摆脱学校封闭式管控。
最后,对学生的身体发育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一方面,学生课余活动时间少,缺乏适宜强度的体育锻炼;另一方面,有些学校食堂的条件有限,难以做到营养均衡。
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封闭式管理绝对不等同于把师生与外界联系隔绝、封闭他们的视野、禁锢他们的思想,而是体现一种统一管理、规范行为、锻炼学生自立能力的理念。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将严格的封闭管理和开放式办学相结合,应不失为当前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封闭式管理是教育改革发展道路上的一种选择和尝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将会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