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吞并锡金与大国反应考论

2021-12-04 03:15:48杜常生
边界与海洋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锡金苏联印度

杜常生

关于“锡金”这个主题,虽然学术界已有不少的研究成果,但大多都侧重于近代锡金历史的研究。(1)关于“锡金”这个主题具有针对性或重点论述的专题研究中,比较直接而集中地梳理和阐释近代锡金历史的文献包括:王文静:《1641—1793年中国西藏与哲孟雄(锡金)的关系》,《中国藏学》1989年第3期;朱昭华:《藏锡边界纠纷与英国两次侵藏战争》,《历史档案》2013年第1期;梁忠翠:《论英国重要亲藏职官—驻锡金政务官——兼论英国内部关于中英涉藏职位官阶对照的讨论》,《南亚研究季刊》2015年第1期;张永攀:《乾隆末至光绪初藏哲边界相关问题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6年第3期;张永攀:《英印第一次侵藏战争前对藏哲边界地带的推进及与清朝的界务交涉研究》,《华西边疆评论》(第四辑),2017年4月1日;曾皓:《中印边界锡金段的历史由来与法律依据——兼议印度非法越界行为的国际法律责任》,《中国藏学》2017年第3期;张永攀:《“藏哲边界”争议与近代中印边界锡金段划定》,《边界与海洋研究》2017年第5期;达瓦次仁:《大吉岭历史归属问题研究——兼论锡金与中国西藏的关系》,《西藏研究》2018年第3期;张永攀:《1896年中英“藏哲边界”交涉与勘界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8年第4期;张永攀:《李毓森与“藏哲边界”交涉研究》,《中国边疆学》(第十一辑),2019年12月31日;吕昭义、陶亮:《1890年〈中英会议藏印条约〉谈判中的中锡边界交涉》,《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0年第2期;尕藏本:《甘丹颇章时期西藏与哲孟雄(锡金)关系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民族大学,2020年。锡金虽属南亚,但在文化上属藏系民族文化区,以藏语为官方语言。锡金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为藏学研究的一部分,(2)吕一燃主编:《近代边界史(下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95页。但中国的藏学界目前还很少有人对锡金问题以及世界大国对此问题的反应进行研究。锡金问题既是地缘政治问题,也是民族问题。锡金夹在印度和中国之间,先是通往西藏的门户,中国收回西藏后成为通往印度的通道。(3)Ranjan Gupta,“Sikkim:The Merger with India”,Asian Survey ,Vol.15,No.9,September 1975,p.786.因此,在中印地缘政治敏感和大国博弈日益“白热化”的今天,对锡金问题进行考察和分析就显得尤为必要。

在印度独立及中国建国初期,由于中印两国交好,锡金归属问题一直处于“暂维现状”状态。但“在印度的防御体系内,不幸的很,锡金的地理位置碰巧是其‘致命弱点’——即印度北部边境上的最弱之点。自从尼泊尔打开了同北方的关系而同印度疏远以来,锡金处于易受攻击的地位,这一点已得到充分的证明。尼泊尔和印度的紧张关系今天已经是明显可见,因为从中国通入这个喜马拉雅山国家的新公路可以容易地成为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的进军道路。与此同时,不丹仍然处在印度的羁绊下,但是它正在公开讨好北京。这样一来,在喜马拉雅山,就只有锡金是印度的最后一个桥头堡了。为了保持锡金的这种地位——印度已采取了大胆的行动。”(4)《德新社评印度吞并锡金》,《参考消息》1974年9月12日。印度做出吞并锡金的决策与其说是与中国在边界问题上的一种地缘博弈,不如理解为印度搞的政治赌博。因为他们在有了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的前车之鉴后,还在奉行本国的“扩张主义”政策。此举不仅受到印度“前进政策”的影响,还与中国及域外大国的反应及政策选择息息相关。

一、 问题制造者:印度吞并锡金及其原因

锡金在清朝时称为哲孟雄,为西藏的属地,位于中国与印度之间喜马拉雅山南缘的缓冲地带,属于藏文化圈的一部分。直至清末时期,驻藏帮办大臣升泰在其奏章中还提到:“哲孟雄、布鲁克巴皆西藏属藩,每届年底,两部长必与驻藏大臣呈递驾禀,驻藏大臣厚加赏赉以抚绥之……哲、布两部遇有争讼,亦禀由藏酌派汉藩办理,此哲、布系是藏地属藩之实在情形也。”(5)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525《藩部八·西藏》,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8年版,第3722页。清朝灭亡后,各省各地纷纷寻求独立,其中也包括当时的西藏。在1912—1950年这段时间内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理力不从心,也相应地削弱了中国对锡金的影响力。新中国成立后,中印两国继续寻找解决锡金问题的方法,互相指责对方在锡金事务中施加了不当影响。印度攻击中国在谈及和平友好的同时企图建立侵略据点,中国坚称印度要将锡金作为入侵中国领土的基地。(6)Amar Kaur Jasbir Singh,Himalayan Triangle:A Historical Survey of British India’s relations with Tibet,Sikkim and Bhutan 1765-1950,London:The British Library,1988,p.267.

(一)英(印)西藏“前进政策”下的锡金

锡金归属问题是在欧洲列强瓜分世界这一大背景下出现的。英国在与俄国角逐的过程中,确立了“一个内湖、两个同心圆及三个缓冲区”的印度安全战略。“一个内湖”,指印度洋。“两个同心圆”,一为“内圆”,由尼泊尔、锡金、不丹和阿萨姆组成;一为“外圆”,由沙特阿拉伯、伊朗、阿富汗、中国西藏及泰国构成。“三个缓冲区”,即中国西藏、印度洋和阿富汗。(7)周卫平:《百年中印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18—19页。“锡金”则是内圆中的重要一环。为了消除拉萨在喜马拉雅山以南的影响力,同时也为了阻止尼泊尔向东扩张蚕食锡金领土,英国最终介入锡金。然而,以上两个原因都服从于“英属印度决心开辟一条通过锡金到达西藏的贸易路线”。(8)Sunanda K.Datta-ray,Smash and Crab:Annexation of Sikkim,New Delhi:Vikas Publications,(Electronic edition),1984,p.70.

伴随着英国的殖民扩张以及英(印)实施“西藏前进政策”,英军于1860年进攻锡金,将其作为侵略西藏的桥头堡。1861年,英锡签订《英锡条约》,英国在锡金境内获得了自由贸易权、领事裁判权、自由居留权等权益。由于锡金在历史上为中国的属国,英国“对于哲之主权,不可不得中国之承认”。(9)张皓、叶维维:《1888—1947年英国攫取的侵藏权益及其危害》,《东北史地》2016年第1期,第15页。所以这项条约并未提及锡金与中国的关系,从法理上说,中国与锡金的宗藩关系并未改变,锡金既受英国保护和操控,又是中国的藩属国。(10)吕昭义、陶亮:《1890年〈中英会议藏印条约〉谈判中的中锡边界交涉》,《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0年第2期,第118页。1887年,英国宣布锡金受“英国”保护并向锡金派驻“政治专员”。英国政府于1889年设立锡金政务官(Political Officer in Sikkim)后,锡金过往的权力被彻底架空,担任锡金政务官的英国人成为锡金的实际统治者。(11)张永攀:《“藏哲边界”争议与近代中印边界锡金段划定》,《边界与海洋研究》2017年第5期,第37页。英国统治者在这里实行一种介乎间接统治和直接统治之间的统治制度。1890年的《中英藏印条约》划定了锡金—西藏边界;中国承认了锡金为英国的保护国以及英国对锡金的内政和外交实行直接而排他的控制。(12)“Political Situation in Sikkim”,26 August 1975,英国外交部档案,FCO 37/1674.至此,中国被彻底地剥夺了对锡金的宗主权,从此锡金被纳入英印帝国之中,沦为英王最高权力下的土邦。(13)林承节主编:《殖民主义史(南亚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2页。

受西藏改革鼓动,锡金产生了摆脱英国支配重建与中国传统关系的欲望。英属印度驻锡金政治官员贝尔(Charls Bell)在谈到西藏改革对锡金产生的影响时说:“中国的势力在锡金得到承认,那里的人公开讲中国人与英国势均力敌。不止一个权威人士告诉我,如果可能的话,锡金的大君和大君后宁愿置于中国之下,也不愿受制于英国。”(14)贝尔:《西藏:过去与现在》,牛津1968年版,第92页。转引自吕昭义、李志农:《麦克马洪线的由来及其实质》,《世界历史》2005年第2期,第41页。当英国政府宣布准备退出南亚次大陆后,锡金王国也开始了争取独立和归还领土的斗争。锡金要求印度承认其所处的地缘政治地位以及与西藏的亲缘关系,承认锡金国家的独立地位。英国方面承认锡金的地位不同于别的印度土邦,表示锡金没有加入印度联邦的义务,另一方面又要求锡金和印度达成一个有关防御、外务及交通的协定。(15)林承节主编:《殖民主义史(南亚卷)》,第408—409页。

(二)从“锡金王国”到“锡金邦”

印度在1947年获得独立后延续了英帝国的“前进政策”,并抱持“南亚大国主义”心态进一步扩张其在喜马拉雅山地区的影响力,锡金逐步被独立后的印度所控制。(16)张永攀:《“藏哲边界”争议与近代中印边界锡金段划定》,《边界与海洋研究》2017年第5期,第46页。1947年,中国正值内战无暇顾及西南边疆,独立的印度与锡金签订《维持现状协定》,继承了英印政府特权,对锡金的政、经、军主权予以逐步掌控。之后数年,印度不但派兵进驻锡金,接管政府、委任首相,且在两国签订《印度和锡金和平条约》后,将锡金正式置为印度的保护国。(17)卢暄:《南亚象的棋局——20世纪中叶以来的印度对华战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40页。由此可见,新德里继承了英国的殖民政策,以牺牲喜马拉雅小国为代价追求地区霸权。而对于印度来说,步英帝国主义的后尘和作为英(印)条约的继承者享受继承下来的权利同样令人尴尬。(18)T. T. Poulose,“Bhutan’s External Relations and India”,The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 ,Vol.20,No.2,April 1971,p.198.并且印度的这一行为是违反国际法的,根据国际法,一个国家的个人权利和义务不能转移给继承国,除非条约对此有明确规定。(19)Amar Kaur Jasbir Singh,Himalayan Triangle:A Historical Survey of British India’s Relations with Tibet,Sikkim and Bhutan 1765-1950,p.260.印度则辩称,作为继任政府,它享有英国人的所有权力、特权和责任。(20)Leo E. Rose,“India and Sikkim:Redefining the Relationship”,Pacific Affairs ,Vol. 42,No. 1 ,1969,p.33.印度总理尼赫鲁也强词夺理地声称“在英国放弃在印度的统治时,自然存在的边界就已经变成自由、独立的印度的边界了”。(21)“Border Dispute with India”,1963,英国外交部档案,FO371/170669.

1949年6月2日,印度政府向锡金派出军队,借口锡金王公已无法维护秩序,于6月4日命令驻锡金的行政专员接管了锡金的一切政务。(22)张敏秋:《中印关系研究(1947—2003)》,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7页。据当年7月27日的《印度斯坦时报》报道:“人们相信印度政府以急速行动取得锡金行政权,与最近西藏发生的动乱二者之间有不可分的关系,……。政府某一高级官员曾在私下透露,最近对锡金所采取的行政措施,并非仅仅为了补救锡金政局之故,而是与整个印度有关”。(23)王宏纬:《喜马拉雅山情结:中印关系研究》,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7页。

1950年12月,正值朝鲜战争爆发,印度趁中国举全国之力抗美援朝之际,赶忙向它还未实际占领的“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推进,并强迫锡金签订《印度和锡金和平条约》,赋予锡金“内部事务自治权”,将对外关系指导权完全留给印度,还赋予印度“对锡金的国防和领土完整负责”以及相应的“在锡金任何地方驻军的权利”。(24)“Political Situation in Sikkim”,26 August 1975,英国外交部档案,FCO 37/1674.这种关系不能解释为锡金放弃了它的主权和国际人格,或者印度给予锡金特殊地位。(25)“Political Situation in Sikkim”,2 October 1974,英国外交部档案,FCO 37/1534.然而,该条约未能保护受保护国免受保护者的侵害,其自主性不断受到侵蚀,甚至人口的种族也逐渐发生变化。(26)“Radio Commentary Raps Indian Annexation of Sikkim”,13 September 1974,美国中情局海外情报档案,FBIS-MEA-74-179.基于此种现实,1959年,周恩来总理声明:“中国愿意与锡金和不丹友好相处,互不侵犯,会一直尊重两国与印度的正当关系。”(27)Amar Kaur Jasbir Singh,Himalayan Triangle:A Historical Survey of British India’s Relations with Tibet,Sikkim and Bhutan 1765-1950,p.268.但印度不满足于现状,想要进一步控制乃至吞并锡金。

尼赫鲁在世时曾保留锡金的保护国地位,并将其作为印度与中国之间的一个缓冲国和交往窗口,并说“用武力占领锡金这样一个小国好比用来复枪打苍蝇”。(28)Sunanda K.Datta-ray,Smash and Crab:Annexation of Sikkim,p.47.1964年尼赫鲁去世后,印度开始为吞并锡金制造舆论准备,印度报纸中的一些消息中多次把锡金“说成是”印度的一部分。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后,印度进一步强化了对锡金的军事侵略。(29)孟庆龙:《从印度的心态看洞朗事件》,《边界与海洋研究》2017年第5期,第22页。英迪拉·甘地上台后,对维持锡金的独立地位感到厌烦,开始着手为吞并锡金制造条件。首先,印度延续了英国人的做法,继续鼓励信奉印度教的尼泊尔族人迁居锡金,使锡金的普提亚、雷布查等旧族成为了少数民族;其次,印度积极扶持锡金国大党,帮助党魁道尔吉(30)道尔吉为锡金末代首相,1973年逼迫锡金国王退位,1975年提出锡金应该并入印度,在印度正式吞并锡金后,出任了锡金第一任首席部长。。此两条“长线”为印度合法吞并锡金创造了条件。同时,印度情报机构“调查分析局”的情报人员也秘密潜入锡金进行策应。

1973年4月,印度政府开始对锡金实行军事占领,宣布接管锡金的一切权力,将锡金国王巴登顿珠朗杰降级为统治傀儡。在这以后,印度的军警特务遍布锡金全国各地。1973年5月,印度强迫锡金签订《锡金协定》,该协定使印度完全控制了锡金的内政外交。(31)《国际知识》第6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5页。1974年6月20日,印度当局操纵锡金亲印势力控制的议会,强行通过印度一手炮制的“宪法”草案。根据这部“宪法”,锡金将完全沦为印度的殖民地,同时该“宪法”赋予立法机关所有有效权力。印度专家在没有咨询锡金专家的情况下起草“宪法”草案,完全违背了锡金人民的意愿,严重损害了锡金的利益。(32)“Political Situation in Sikkim”,15 December 1974,英国外交部档案,FCO 37/1534.

为使吞并锡金“合法化”,锡金议会也一致投票废除君主制,寻求在印度联邦中获得完全的联系邦地位。(33)“India-Sikkim:Another Step”,Top Secret,April 16,1975,General CIA Records,CIA-RDP79T00865A000800020001-2,p.3,https://www.cia.gov/readingroom/document/cia-rdp79t00865a000800020001-2,visited on 1 April 2021.1975年4月14日,印度就“锡金并入印度”在锡金举行全民公投。在97000名选民中,61133 人参加了公投,其中 59637 人投赞同票,1496 人投了反对票,这意味着 97% 的投票者同意将锡金王国并入印度。(34)“Electorate Supports Merger With India”,16 April 1975,美国中情局海外情报档案,FBIS-MEA-75-074.由于亲印的尼泊尔族占锡金人口的大多数,印度得以“公投”的名义将锡金“合法吞并”(35)印度为了加强对锡金的实际控制,鼓励亲印族群(尼泊尔族)移民锡金,并让这些移民获得锡金公民权。而印度在锡金所进行的“公投”则是在原锡金人口的比重不断降低以及亲印族群移民不断上升的情况下进行的。(1873年锡金还没有一个尼泊尔人,一个世纪以后他们已经占到了锡金总人口的四分之三。),由此废除了巴登顿珠朗杰的统治。1975年5月16日,印度签署了宪法修正案,使锡金成为印度的第22个邦,结束了这个古老但鲜为人知的山地王国的独立存在。(36)“Political Situation in Sikkim”,26 August 1975,英国外交部档案,FCO 37/1674.

(三)印度为何要吞并锡金?

锡金北接中国的西藏,南临孟加拉平原,东西两侧分别是不丹和尼泊尔。这个拥有332年历史的王国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心脏位置,与不丹和尼泊尔一起构成了中国和印度之间的战略夹心地带。(37)“Radio commentary raps Indian annexation of Sikkim”,13 September 1974,美国中情局海外情报档案,FBIS-MEA-74-179.处于这样一个十字路口的锡金一直被视为是从恒河平原通往西藏乃至中国内地的最好通道,也是西藏的门户。印度认为,尼泊尔、不丹和锡金在战略位置上都属于印度北部边境,很容易受到来自中国的压力,这种脆弱性直接危及其自身的安全。(38)“The outlook for Nepal,Bhutan,and Sikkim”,Washington,November 24,1959,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以下简称FRUS),1958-1960,South and Southeast Asia,Volume XV.锡金不仅在正常情况下是印度和中国西藏交流的主要渠道,也是喜马拉雅中部以印度教为主的文化群体与喜马拉雅东部以佛教为主的文化群体之间的连接纽带。(39)Leo E. Rose,“India and Sikkim:Redefining the Relationship”,Pacific Affairs ,Vol.42,No.1,1969,p.32.美国中情局认为,“自从中国共产党收回西藏以来,位于喜马拉雅山脉高处的锡金对印度的战略重要性变得越来越明显。这个印度的小保护国长期以来一直是印与拉萨进行大部分贸易的传统门户,然而印度现在面临的事实是,锡金已成为共产主义宣传渗透的主要途径,并可能最终形成对印度的军事入侵。”(40)“Geographic Intelligence Review”,Confidential,May 1,1955,General CIA Records,CIA-RDP79-01005A000200060007-1,p.9,https://www.cia.gov/readingroom/document/cia-rdp79-01005a000200060007-1,visited on 1 April 2021.考虑到印度对中国进一步“入侵”的恐惧以及沿春丕河谷相对容易进入的路线所构成的威胁,锡金对于印度东北部防御的重要程度相应增加,(41)“Political Situation in Sikkim”,26 August 1975,英国外交部档案,FCO 37/1674.因此锡金在中印边界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相当大的政治意义。

同时,印度东北部与中国毗邻的几个邦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就开始有叛乱活动,这个地区与印度本土的联系仅靠一条十三四公里宽的狭长地带——俗称“西里古里走廊”。(42)赵蔚文:《印中关系风云录(1949-1999)》,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年版,第233页。而锡金就处于印度和东印度之间的西里古里走廊的“卡脖子”位置,是连接印度东西的关键地带。印度要想对东印度和藏南地区实施有效的管辖,就必须保证西里古里走廊的安全,也就是要控制乃至吞并锡金。印度“若干评论家”“强调印度北部的战略地位”,印度高级官员频繁“访问阿萨密部落区域”,某“喇嘛”公开主张“由印度中央政府直接管制拉达克”。(43)《印访藏专使下周返新德里》,《中央日报》1949年12月3日,第3版。转引自张皓:《1949—1951年印度针对中国对尼泊尔实施的“前进政策”研究》,《史林》2020年第3期,第194页。在这系列“号角”声中,印度“并锡金不丹,压迫尼泊尔”,“加紧控制西藏南面之小国”。(44)《西藏问题》,《中央日报》1950年10月14日第8版。转引自张皓:《1949—1951年印度针对中国对尼泊尔实施的“前进政策”研究》,《史林》2020年第3期,第194页。

二、直接当事方:中国的反应及原因

锡金、尼泊尔、不丹等国曾是中国的藩属国,同时又兼具中印之间“缓冲国”的角色。此三国中尽管锡金国土面积不大,但战略位置突出。锡金的战略位置攸关周边国家的地缘利益,特别是印度吞并锡金的后续效应将影响到尼泊尔和不丹,西南缓冲地带则会逐渐被印度所控制。有鉴于此,“中国坚决不承认印度对锡金的吞并,坚定支持锡金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捍卫国家主权、反对印度扩张主义而进行的正义斗争”。(45)《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人民日报》1975年4月30日第1版。

(一)中国对印度的强烈谴责

印度独立后,其扩张主义者继承殖民主义的衣钵,沉湎于建立大印度帝国的美梦,把邻国置于自己的控制、干涉、颠覆和欺凌之下。(46)“Political Situation in Sikkim”,29 April 1975,英国外交部档案,FCO 37/1673.1962年战争后,在边界问题上对华强硬成为印度国内的“政治正确”。20世纪70年代,印度政府公然吞并锡金,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强烈谴责印度的这一扩张主义行径。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称:“扩张主义者永远不会有好下场,印度政府也不例外。它不能认为它可以奴役一个民族、吞并一个国家而不受应有的惩罚。印度政府吞并锡金的罪行,必将激起锡金人民和包括印度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的抵制。可以肯定的说,以伤害他人为开端的印度政府,最终将以自我毁灭而告终。”(47)“Political Situation in Sikkim”,11 September 1974,英国外交部档案,FCO 37/1533.同时,在1975年4月29日发表的一份政府声明中,中国强烈谴责印度最近对锡金的所谓“合法吞并”,保证中国“坚定支持”“锡金人民”反对印度“扩张主义”的“正义斗争”,并将印度的行动与苏联的影响联系起来,(48)“Trends in Communist Propaganda”,Confidential,April 30,1975,General CIA Records,CIA-RDP86T00608R000200170020-1,p.10,https://www.cia.gov/readingroom/document/cia-rdp86t00608r000200170020-1,visited on 2 April 2021.指出印度扩张主义者的横行霸道都是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纵容和大力支持的结果。(49)《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人民日报》1975年4月30日第1版。这是近几年来北京第一次通过政府声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是自1971年印巴战争以来对印度最高级别的批评。(50)“Chinese Affairs”,Top Secret,May 12,1975,General CIA Records,CIA-RDP86T00608R000300080011-0,p.20,https://www.cia.gov/readingroom/docs/CIA-RDP86T00608R000300080011-0,Visited on 2 April 2021.

对于印度要把锡金变为“联系邦”的行动,据路透社报道,“中国党的主要报纸《人民日报》斥责说,印度‘要把锡金吞并’,对‘这种可耻行径’必须‘强烈谴责’。这篇文章的署名是权威性的‘评论员’。”路透社认为,“中国以前也对印度同锡金的关系问题发表过评论,但是这一次的措辞特别厉害。”(51)《路透社就我谴责印度吞并锡金评中印关系》,《参考消息》1974年9月7日。法新社发表社论说:“当印度议会订立宪法修正案,使锡金成为印度一部分之后,中国领袖们公开表示了他们的愤怒。北京报刊谴责了‘印度的扩张主义’,并宣布支持锡金人民。他们称锡金人民是‘坚决爱护他们的独立的’。锡金并入印度,巩固了新德里在该区的地位,并使印度与中国的共同边境上,再加上一百五十公里。北京对甘地夫人锡金之行的可能反应,将显示出中国目前是否已认为锡金问题已告结束,或者,相反说来,中国将继续利用此问题来公开批评新德里的政策。”(52)《印度总理到锡金访问》,《参考消息》1975年11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名批评了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还指责说印度不只是对锡金有野心。社论说:“印度的扩张侵略野心,绝不限于吞并这一个小小的喜马拉雅山国。它以次超级大国自居,梦想称霸南亚。”(53)《强烈谴责印度吞并锡金的可耻行径》,《人民日报》1974年9月3日第5版。

中国对印度的强烈谴责自然而然引起了新德里的猛烈回击,“中国从来不知道民主,因此对民主进程也一无所知,所以不适合评估锡金的事态发展。它反对废除乔格亚尔的统治表明它是封建主义的推崇者而不是进步主义的支持者,中国最好的做法是停止干涉印度内政。”(54)“Delhi bridles at PRC Anti-Indian propaganda”,06 May 1975,美国中情局海外情报档案,FBIS-MEA-75-088.同时,英迪拉·甘地也质疑中国是否有权批判印度在锡金的行为,并指出“锡金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一直是印度的一部分。”(55)“Gandhi says Sikkim part of territory”,17 October 1974,美国中情局海外情报档案,FBIS-MEA-74-202.

197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根据联合国宪章关于各国间友好关系与合作的国际法原则宣言》就明确要求:“不应承认由威胁或使用武力而取得的领土为合法。”因此,中国长期不承认印度对锡金的兼并。(56)曾皓:《中印边界锡金段的历史由来与法律依据——兼议印度非法越界行为的国际法律责任》,《中国藏学》2017年第3期,第7页。世界上仅中国一国明确表示不承认锡金属印,而所有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或明确承认、或默认锡金属印的现实。由此,锡金归属问题成为了中印两国进一步改善关系的一大障碍。(57)《中国永远的痛:印度吞并锡金始末》,观察者网,2020年7月11日。 网址: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344823,登录时间:2021年9月9日。按照印度媒体的说法,中国是世界上最后一个依然承认锡金是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路透社注意到“除了偶尔有印度代表团到中国来而外,现在在任何一级都没有多少来往可以作为和解的基础。中国方面继续保持冷淡态度的一个原因是印度同苏联的关系。中国对苏联在印度洋的活动特别猜疑,并且说印度在这方面充当了帮手。在锡金问题上,北京的疑虑可能同中国本身的安全有关。不管关系僵持的原因何在,反正中国新近对印度的口头攻击已使改善关系的前景变得很暗淡。”(58)《路透社就我谴责印度吞并锡金评中印关系》,《参考消息》1974年9月7日。中印关系的改善一度因“锡金问题”而搁置。锡金危机结束后,随着中印敌意长城的倒塌,中印都决定继续致力于两国关系正常化发展。(59)Sibaram Badatya,“Border Dispute,War and the Changing Dynamics of India’s China Policy”,The Journal of Central Asia Studies,Volume XXV,2018,p.78.1976年初,印度政府主动提出希望同中国恢复互派大使。3月底,双方终于达成协议。新任印度驻华大使于1976年7月到任,同年9月中国新任驻印大使到任。从此双方结束了15年间两国事实上只维持代办级外交关系的局面,为中印关系朝着逐步改善方向发展创造了条件。(60)李同成、喻明生:《中国外交官在亚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页。2003年,印度前总理瓦杰帕伊访问北京时重申了中国对西藏的主权,中方也对锡金属于印度的既成事实予以默认。(61)Iskander Rehman,“Sino-Indian Border Skirmishes:Towards a Limited Confrontation?”Institute of Peace and Conflict Studies ,No.177,September 2009,p.1.2004年中国外交部网站调整了世界“国家和地区”名单,将锡金从列表中注销,间接认可了锡金对印度的从属关系。(62)卢暄:《南亚象的棋局——20世纪中叶以来的印度对华战略》,第41页。2005年,中国出版的地图上不再把锡金标示为主权国家。

(二)中国为何要谴责印度?

1.法理依据

印度吞并锡金是循序渐进的,而且还制定了法理依据。(63)孙挺进:《说周边历史话疆域变迁(下)》,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6年版,第735页。印度占领锡金的所谓依据是伪“麦克马洪线”,但中方坚持“麦克马洪线”是不具有任何约束力的“非法条约线”。中方认为,所谓“麦克马洪线”是英帝国主义对中国西藏地方执行侵略政策的产物,是非法的,没有任何一个中国中央政府曾经承认过的。(64)韦良:《从国际法角度看所谓麦克马洪线》,《国际问题研究》1959年第6期,第47页。因为“麦克马洪线”是英国代表麦克马洪和西藏地方当局的代表夏札司伦背着中国中央政府的代表以秘密换文的方式强行划定的边界线,而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西藏地方当局的代表并不能代表中国政府行使缔约权,因此关于“麦克马洪线”的换文不具法律效力。事实上,英国主持下的西姆拉会议的召开以及麦克马洪线的确立也违反了1907年的《英俄条约》,该条约规定英俄双方“除非通过中国政府为中间人”,否则不得同西藏地方当局谈判。1906年的《中英续订藏印条约》也规定英国“不得吞并西藏领土”。(65)Karunakar Gupta,“The McMahon Line 1911-1945:The British Legacy”,The China Quarterly,No.47,July-September 1971,p.522.总而言之,边界问题不能由一方片面决定,这是公认的国际法则;条约生效需要签字国的正式批准,这也是公认的国际法规范。“麦克马洪线”的设置不符合国际上边界确立的原则和国际法规范,同时还违反了契约精神,因此是无效的。

2.道义责任

锡金人民对中国是有一定认同感的,锡金统治者的家族渊源实际上是西藏人,他们在西藏拥有财产。(66)[英]阿拉斯泰尔·兰姆著《中印涉藏关系史——以英帝国外交史为中心(1914—1950)》,梁俊艳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421页。锡金土王乔格亚尔曾承诺“无论好坏,我们都不会离开中国西藏的庇护”,(67)林承节主编:《殖民主义史(南亚卷)》,第408页。并指出锡金在政治、社会和宗教方面与西藏的联系更为密切,锡金人民认可达赖喇嘛为其精神领袖。(68)Sunanda K.Datta-ray,Smash and Crab:Annexation of Sikkim,p.69.在印度吞并锡金的过程中,锡金民族党曾经谋求中国出面干涉。据2005年印度外交协会解密的资料显示:1974年5月至6月,锡金民族党向中国驻南亚各国和驻联合国外交机构、商务团体、民间团体发送请求“政治调停”和“武装干预”的电函149封。(69)《中国永远的痛:印度吞并锡金始末》,观察者网,2020年7月11日。网址: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344823,登录时间:2021年9月9日。正因为我们与锡金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宗教情感,锡金国内部分民众对中国也存在着民族文化认同,所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有维护锡金独立自主的道义责任。

3.现实处境

20世纪70年代上半叶的中国正处于文革内乱时期,再加上中苏交恶,苏联支持印度吞并锡金,因此,中国无力援助锡金。同时,锡金问题已严重损害了中印关系改善的前景,中国更直接的介入可能会导致双方关系进一步恶化。所以除了发表声明表示“绝不承认印度对锡金的非法吞并”之外,中国并未向锡金提供实质性的政治军事援助。(70)《中国永远的痛:印度吞并锡金始末》,观察者网,2020年7月11日。网址: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344823,登录时间:2021年9月9日。中国驻联合国代表乔冠华明确称印度在锡金的行为是“吞并”,并补充说,这是“印度政府在武力肢解巴基斯坦后实施的又一次赤裸裸的扩张主义行为”。谴责成为了当时中国与印度战略竞争的“话语武器”,成为了打击印度、建构印度行动非法性、分化印苏同盟与赢得国际支持的主要方式。在与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成员佩尔的会晤中,时任中国副总理的邓小平说道:“给印度的行动贴上明显的侵略行为的标签就足够了。”(71)‘Teng Hsiao-Ping’s [Deng Xiaoping] Remarks to Codel [Congress Delegate] Percy’,(G. Bush),12 August 1975,Wikileaks cable:1975PEKING01503_b.转引自:Andrew Duff,Sikkim:Requiem for a Himalayan Kingdom,Edinburgh:Birlinn,2015.审视当时中国的处境,言语揭露印度政府的本质是当时中国政府基于现实条件的选择。

三、间接参与者:苏联的反应及原因

20世纪70年代初,“苏印特殊关系”进一步发展。自1971年的南亚危机开始,苏联就与印度结盟并支持印度以军事手段解决东巴问题。1973年,印度挟第三次印巴战争胜利的余威对锡金实行占领,并于1974年在取得苏联“外交默认”及背后支持的情况下加紧了吞并锡金的步伐。

(一)苏联对印度吞并锡金的支持

1.加强军事同盟关系是苏联的介入方式

关于印度兼并锡金,“是什么因素促使英·甘地政府从事扼杀其他国家珍贵的独立的冒险呢!答案可以从一九七一年印苏签订的和平友好条约、英·甘地政府在肢解巴基斯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印度的第一次核爆炸中找到。”印度统治者不停地横冲直撞,推行扩张主义,是同印苏条约有关的。如果苏联不怂恿印度,不替它的侵略意图打掩护,并撤回对印度的军事支持,印度绝不敢吞并独立的主权国家。(72)《尼泊尔和巴基斯坦报刊继续发表社论:谴责印度在苏修支持下吞并锡金》,《人民日报》1974年9月15日第6版。

20世纪70年代,苏联一面增加对印度的经济技术援助和扩大两国贸易,一面大量向其供应新式武器。印度进一步加强与苏联的友好关系,寻求苏联的支持,推动正在进行的印苏友好合作条约的谈判,以应对美国或中国可能的干涉。(73)戴超武编:《中国与南亚》,载沈志华、杨奎松主编《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1948—1976)第8辑,第14编,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版,导论第21页。70年代印苏关系的一个重大发展是在军事合作方面从供应武器发展到订立军事盟约。(74)林承节:《印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413页。1971年8月9日,印度同苏联签订了为期20年具有军事性质的《苏印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勃列日涅夫定义此条约为“第一个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国家和亚洲最大的爱好和平国家之间的条约,对发展苏印双边关系的影响是怎么估计也不会过高的,并称这个条约具有国际意义。”(75)《勃列日涅夫言论(第九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11页。据此条约,苏联会公开在外交、宣传和物质上支持印度,苏联的实力和政策会有效地服务其盟友。莫斯科在一段时期内一直相信,与印度保持密切关系是维持其在南亚长远利益的关键。(76)戴超武编:《中国与南亚》,导论第21页。该条约为甘地政府提供了它所需要的保证——警告北京,中国对印度的任何军事行动都可能会导致苏联的回应。此外,在条约签署后,苏联的有限军事援助加强了印度的军事地位。(77)Christopher Van Hollen,“The Tilt Policy Revisited:Nixon-Kissinger Geopolitics and South Asia”,Asian Survey ,Vol.20,No.4,April,1980,p.348.印度把苏联视为防御中国的关键因素,并把同苏联的关系视为一种“特殊关系”,该关系一直延续到苏联解体。苏联视印度为其全球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和第三世界最密切的盟友,而印度则将苏联看作其最可靠的安全后盾和外交支柱。(78)冯绍雷、相兰欣主编:《普京外交》,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44页。从实质上来讲,印度与苏联紧密关系的形成是由于两国间利益的互补,但很大程度上是苏联支持印度“利益和事业的结果”。(79)V.P.Dutt,Indian’s Foreign Policy,New Delhi:Vikas Publishing House,1984,p.135.军事同盟成为了苏联介入南亚的途径,印度业已成为苏联扩张主义和苏联领导反华包围圈的工具。同时,苏联对印度吞并锡金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也唤起了人们对苏印条约重要性的重新审视。

1974年7月,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关于印度发展的评估中写道:“印度是中国的直接邻国。它曾与中国交战,还有悬而未决的边境纠纷,是中国在亚洲的主要敌人和竞争对手。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印度成为其邻国苏联的亲密朋友之一,最近勃列日涅夫访印足以证明这一点。苏联考虑利用印度反对中国,把它看成苏联倡导的亚洲安全条约组织的关键一方,还将其作为维持南亚及周边地区稳定的力量,印度的作用是相当大的。”(80)戴超武编:《中国与南亚》,第321页。苏联的幕后支持,是外强中干的印度向外不断扩张与黩武的原因。而苏联支持印度吞并锡金,只是利用印度反对中国的一次牛刀小试。美国总统尼克松也曾提及:“印度本身对中国不是威胁,但一个由苏联支持的印度对中国却是一个即时的威胁。”(81)张威:《1971年南亚危机对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析论》,《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第107页。中国则认为,事实再一次证明,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和印度扩张主义是南亚各国人民独立主权的严重威胁,是南亚次大陆局势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82)《强烈谴责印度吞并锡金的可耻行径》,《人民日报》1974年9月3日第5版。而在北京的战略观点中,南亚和邻近的印度洋是苏联政治的一部分,苏联在此区域的军事渗透可能严重危害中国国家安全利益。(83)“Chinese-Indian Relations:1972-1975”,Top Secret,September 1975,General CIA Records,CIA-RDP86T00608R000600170014-4,p.1,https://www.cia.gov/readingroom/document/cia-rdp86t00608r000600170014-4,visited on 2 April 2021.

2.苏联对印度吞并锡金的舆论支持

关于印度吞并锡金与苏联之关系,《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称“在印度政府吞并锡金的过程中,苏联社会帝国主义一直在幕后怂恿,并开动宣传机器为它摇旗呐喊,说什么‘为了加强印锡友谊,有必要让锡金人民在印度的政治机构中享有代表权’。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这种卑劣做法,加剧了南亚次大陆局势的动荡”。(84)《赤裸裸的吞并》,《人民日报》1975年4月13日第6版。苏联塔斯社大肆宣扬印度的行径,宣称印度政府在锡金方面做得很好,“宪法的制定和通过消除了在该国建立民主政府的最后障碍”,等等。(85)“Political Situation in Sikkim”,13 July 1974,英国外交部档案,FCO 37/1533.中国外交部进一步暗示,印度“继承了帝国主义的外衣”,“一直对锡金实行殖民主义政策”。中方提出,印度政府吞并锡金的无耻行径,受到了所有维护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强烈谴责。而只有苏联,却公然为印度欢呼,表示支持英迪拉·甘地政府,这又一次证明,苏修社会帝国主义是印度扩张主义的幕后黑手和教唆者。(86)“Political Situation in Sikkim”,11 September 1974,英国外交部档案,FCO 37/1533.中方斥责道,苏修这样颠倒黑白地对印度的扩张主义行径大加赞赏,这不仅说明苏修是印度扩张主义者的靠山,而且也暴露了苏修自己对南亚和印度洋地区怀有不可告人的野心。(87)《强烈谴责印度吞并锡金的可耻行径》,《人民日报》1974年9月3日第5版。

中国批评称,为了帮助印度与国际上的谴责做对抗,“莫斯科社会帝国主义者毫不知耻的把印度吞并锡金说成是‘民主力量’的胜利,”苏联的话语展现出了帝国主义者的逻辑。苏修这样干“就是为了实现在亚洲的霸权计划,在印度洋建立他们的常驻基地,把这一地区变成侵略亚洲主权国家的跳板。”(88)《阿尔巴尼亚《人民之声报》谴责印度吞并锡金的扩张主义行径》,《人民日报》1974年9月13日第5版。苏联塔斯社的报道中,把世界人民对印吞并锡金的正义声讨说成是“干涉印度的内政”。莫斯科《真理报》的报道指出“中国在奉行大国沙文主义的政策下,中国领导人正在亚洲大小国家尤其是在印度及其邻国间播下敌意和不信任的种子。”(89)“Pravda on Indian Communist’s remarks on PRC expansionism”,24 September 1974,美国中情局海外情报档案,FBIS-SOV-74-186.

莫斯科还倒行逆施地指出,“北京加大了对企图破坏印度联邦民族团结的米佐族和那加族分裂分子的支持。针对锡金事件,尽管锡金人民的愿望是进行民主改革并与印度人民更紧密地联合起来,但中国的激进分子和亲政府机构还是对印度发动了猛烈攻击。”(90)“Commentary analysis China’s Asian policy”,15 May 1975,美国中情局海外情报档案,FBIS-SOV-75-095.在莫斯科的语境里,锡金被认为是中国反印运动中的一个主要目标。并认为“北京长期以来对在南亚占据重要战略地位的锡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近年来,中国领导人积极支持该国分裂分子,并组织抗议印度政府的示威活动。”(91)“PRC uses Sikkim in pursuing Anti-Indian campaign”,7 January 1975,美国中情局海外情报档案,FBIS-SOV-75-004.

同时,莫斯科还对北京在亚洲的所谓“制图侵略”进行指控。“1962年,中国书店开始销售世界地图集,其中许多外国领土被列为中国的一部分,该领土包括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不丹、锡金、尼泊尔、蒙古等整个主权国家。”并认为“如果认为毛主义者的这种被称为‘制图侵略’的大国沙文主义只是理论上的,那就太天真了。中国的许多邻国都经历过被公然插手国内事务、煽动部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激情。”(92)“Peking ‘Cartographical aggression’ in Asia charged”,12 August 1974,美国中情局海外情报档案,FBIS-SOV-74-156.莫斯科对中国的言语攻击及对印度的舆论支持,都服务于其在南亚的政治利益。

(二)苏联为何要支持印度?

中苏关系恶化后,无论在美苏对印度洋地区的争夺中,还是在苏联在中国实行的遏制战略中,印度都成了苏联重点拉拢的对象。针对中国对印度的政策,赫鲁晓夫宣称,中国在同印度发生争端时使用武力是错误的。他甚至对中方对中印边界上一些地区的主权要求提出了疑义,批评中方“为了几平方公里的不毛之地”,而同在不结盟国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印度发生争端,是不明智的。(93)杨奎松主编:《冷战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3页。与此同时,由于印度与中国、巴基斯坦等邻国之间所存在的边界问题,为了寻找“靠山”和支持,印度一直视苏联为其战略上的亲密盟友。苏联也把印度作为其在亚洲地区头号战略盟友,与印度长期修好。(94)胡志勇:《冷战时期南亚国际关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第105页。在一次采访中,英迪拉·甘地说道:“印度与苏联有着深厚的友谊,在美国拒绝援印的情况下苏联挺身而出。”(95)“Gandhi interviewed on foreign policy objectives”,29 October 1974,美国中情局海外情报档案,FBIS-MEA-74-209.

美国驻加德满都大使卡罗尔·莱兹(Carol Laise)在报告中写道:“一位知情的外交官告诉她,他认为没有苏联的绿灯,印度是不会吞并锡金的。”(96)‘Disturbances in Sikkim:Nepalese Views,Plus an Isolated Chinese One’,(C. Coon),12 April 1973,Wikileaks cable:1973KATHMA01485_b.转引自:Andrew Duff,Sikkim:Requiem for a Himalayan Kingdom,Edinburgh:Birlinn,2015.对此事件,乔冠华向联合国大会重申了苏联是“印度扩张主义幕后老板”的说法,称他们是被“打开印度洋走廊的梦想”所激励,乔暗示,锡金事件表明大博弈在喜马拉雅地区仍然存在。(97)“USUN Unclassified Summary,No.32”,3 October 1974,Wikileaks cable:1974USUNN03660_b.转引自:Andrew Duff,Sikkim:Requiem for a Himalayan Kingdom,Edinburgh:Birlinn,2015.20世纪70年代,苏联成为了印度在国际事务中获取军事援助和政治支持的主要来源,整个70年代中国的对外政策也始终没有脱离反对苏联霸权这个焦点。苏联解体使印度失去了冷战时期的亲密伙伴和战略依靠,印度学者V.P.杜特在分析这一时期印度人的心态时指出:“苏联一直是使印度能够抵御任何外来的与其根本利益相悖的不可忍受的压力的平衡力量。这一平衡力量的消失,使印度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98)V.P. Dutt,India’s Foreign Policy in a Changing World,New Delhi:Vikas Publishing House,1999,p.31.

四、美国的反应及原因

在谈到中印关系时,无处不在的美国因素也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99)任佳、张晓东:《南亚国情研究(第二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62页。美国特别关注冷战时期的中印关系,尤其是两国在西藏问题、边界问题上的矛盾和分歧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为了避免印度完全投入苏联的怀抱,尼克松在外交方面施展拉拢手腕。他第一次把印度称为“大国”和“南亚最强大的国家”,说美国和印度并没有利益冲突,美国准备就双方未来的关系进行认真的对话,并说改善两国关系是个“双行线”,其成功取决于双方的努力。(100)A.Appadorai and M.S. Rajan,India’s Foreign Policy and Relations,New Delhi:South Asia Publishers,1985,p.251.由于美巴关系的升温及美国对印度核试验的不满,美印关系在这一时期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进展。所以,为了不完全“失去”印度,美国在锡金问题上选择沉默。

(一)美国的政策选择

1975年对美印关系来说不是一个好年头,当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Daniel Patrick Moynihan)在担任了两年的美国驻印大使并于1月初离开印度时,他对两国关系如此“单薄”和“脆弱”表示遗憾。(101)Norman D.Palmer,“India in 1975:Democracy in Eclipse”,Asia Survey ,Vol.16,No.2,February 1976,p.108.在莫伊尼汉的指引下,美方非常清楚他们必须在整个南亚地区扮演平衡者的角色。因此面对状态欠佳的美印关系以及在锡金问题与美国无直接利益关系的情况下,美国对锡金问题进行研判过后采取了“不干涉政策”。

1975年4月16日,美国国务院在给驻印大使馆的电报中总结道:“我们已经完成了对锡金局势的审查,并决定继续坚持基本的不干涉政策。”美方认为,自锡金问题开始以来,其采取的“不予置评”的做法是正确的,因为他们认为谴责印度对其没有任何好处,也无法在锡金人面前扮演有用的角色。虽然美国政府公开批评印度或者支持锡金要求联合国调查这个问题,可能会受到尼泊尔、巴基斯坦或中国的欢迎,但他们认为这不会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唯一的结果将是与印度产生新的且严重的双边问题,并有可能加剧喜马拉雅地区的紧张局势。因此,国务院建议不干涉锡金问题并将公众对锡金局势的评论限制在以下几个方面:“正如我们之前所说的,锡金问题不是美国参与的问题;印度和锡金有着长期而亲密的关系,我们认为锡金的地位问题是他们应该解决的问题。”美国国务院叮嘱驻印大使馆在与东道国政府官员讨论锡金问题时需限定在以上范围且不能主动提出锡金问题。(102)“Telegram 86460 From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to the Embassy in India”,April 16,1975,0019Z,FRUS,1969-1976,Volume E-8,Documents on South Asia,1973-1976.这份电报给驻印使馆提供了一个政策指导,情势要求美国当局行动倾向于谨小慎微。

(二)美国不干涉政策出台的战略考量

1.对中国反应的研判

在印度吞并锡金初期,美国并没有将研判重点转向事件本身,而是更多的关注中国对此事件的反应。1973年4月10日,美驻印大使馆给国务院的电报中写道:“在印度政府接管锡金并任命印度官员为锡金首席行政官后,锡金似乎正在平静下来,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中国会对锡金的发展态势作出反应。”印度外交部东亚事务联合秘书帕兰杰佩(Paranjpe)认为,在中国似乎有意逐步改善与印度关系之际,中国不太可能在锡金问题上小题大做。”(103)“Telegram 4127 From the Embassy in India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April 10,1973,1326Z,FRUS,1969-1976,Volume E-8,Documents on South Asia,1973-1976.

1974年9月13日,美国驻香港总领事馆在致美国国务院的电报中阐述了中国在锡金事件上秉持的立场和态度:中国外交部9月11日发表声明强烈谴责印度吞并锡金的行为,该声明是中国对印度吞并锡金的首次正式表态。北京认为新德里是莫斯科在南亚地区图谋霸权的一个自愿的、关键的辅助者,并强调了北京方面对苏联在南亚制造事端的高度关注。然而,这份声明只是对锡金人民的口头支持,拒绝承认吞并,并警告说这样的行为不会有好结果。鉴于中国目前有意对抗苏联侵入南亚地区的行为,北京方面可能会加大努力改善与其他南亚国家的关系,因为这些国家可能也会对印度的行动感到担忧。(104)“Telegram 10183 From the Consulate General in Hong Kong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September 13,1974,0603Z,FRUS,1969-1976,Volume E-8,Documents on South Asia,1973-1976.美国中情局还预测道:“在不久的将来,北京不太可能采取直接的军事行动援助包括巴基斯坦在内的任何南亚国家以抵御印度的攻击。中国可能会继续按照原则行事,就像在印巴冲突时那样,在不直接关乎中国国家利益的情况下避免与印度产生直接的军事接触。”(105)“Chinese-Indian Relations:1972-1975,Top Secret,September 1975”,General CIA Records,CIA-RDP86T00608R000600170014-4,p.2,https://www.cia.gov/readingroom/document/cia-rdp86t00608r000600170014-4,visited on 2 May 2021.

2.对印锡形势的研判

对于印度与锡金的发展态势,美驻印大使莫伊尼汉研判道:“我认为,现在将会发生的是,印度政府将像以前一样由一名印度行政长官掌管锡金。……对印度人来说,更长远的问题将是制定出一套代表制度,既能满足占人口75%的尼泊尔族多数派的利益又能保护土著少数民族的权利,并保留乔格亚尔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地位。根据1950年与锡金签订的条约,印度控制着锡金的防御、外交、商贸以及对外通信。印度人可能更愿意保持现有的条约关系,而不是进一步将锡金完全纳入印度宪法框架。”(106)“Telegram 4127 From the Embassy in India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April 10,1973,1326Z,FRUS,1969-1976,Volume E-8,Documents on South Asia,1973-1976.但后期事态发展表明莫伊尼汉的研判出现偏差,印度并不满足于“现有条约关系”的制度约束,而是要完全吞并锡金。偏差的出现是有情可原的,因为时任中国副总理的邓小平也疑惑道:“印度的政策非常奇特。例如,他们已经很好地控制了锡金这个小王国,为什么还要吞并它?”(107)“HAK Talks with the Chinese”,November 27,1974,p.13.www.ford library museum.gov(Scanned from the Kissinger Reports on USSR.China,and Middle East Discussions(Box 2-November25-29,1974-Kissinger’s trip(3))at the Gerald R.Ford Presidential Library),visited on 2 August 2021.关于印度的动机,美国也很困惑,为什么印度人已经有效地控制了锡金,还决定让自己暴露在某些国际批评面前。可能是锡金国王在现有条约的约束下还在继续努力维护自己的独立权威,促使印度在这个时候采取了一个“永久”的解决方案。(108)“Briefing Memorandum From the Acting Assistant Secretary of State for Near Eastern and South Asian Affairs (Sober) to Secretary of State Kissinger”,September 7,1974,FRUS,1969-1976,Volume E-8,Documents on South Asia,1973-1976.

同时,美国也对印度赋予锡金的新地位作出分析。1974年9月7日,负责近东和南亚事务的代理助理国务卿在给基辛格的简报备忘录《印度与锡金的合并》中说道:“1973年9月5日,印度议会通过了一项宪法修正案,将锡金并为‘联系邦’。与1950年的《印度和锡金和平条约》所隐喻的保护国地位相比,锡金的新地位表现出与印度内部更为有机的联系。目前尚不清楚印度对锡金所保留的1950年条约规定的‘内政自主权’的自主程度,另一个不确定因素是,印度是否会同意保留锡金的统治王(Chogyal)的职位,过去这一职位代表了锡金国家的特殊身份。”(109)“Briefing Memorandum From the Acting Assistant Secretary of State for Near Eastern and South Asian Affairs (Sober) to Secretary of State Kissinger”,September 7,1974,FRUS,1969-1976,Volume E-8,Documents on South Asia,1973-1976.

3.对美国利益的研判

简报备忘录《印度与锡金的合并》表明:“印度吞并锡金并不直接关涉美国利益。我们从未质疑过印度对锡金的保护权力,印度赋予锡金的新地位也没有提出美国对一个现有主权国家负有直接法律责任的问题。尽管如此,美国公众还是对锡金问题感兴趣,因为乔格亚尔迎娶了美国社会名流霍普·库克(可能会有一些领事利益,但没有其他利益)。到目前为止,她还没有就此事发表任何声明,尽管她此前曾直言不讳地宣称锡金人民应获得更大的自治权。”同时表明:“关于锡金问题,我们目前还没有接受到媒体的询问。如果被询问,我们计划采取用‘无可奉告’来回复。”(110)“Briefing Memorandum From the Acting Assistant Secretary of State for Near Eastern and South Asian Affairs (Sober) to Secretary of State Kissinger”,September 7,1974,FRUS,1969-1976,Volume E-8,Documents on South Asia,1973-1976.而美方为帮助其驻南亚人员应对媒体询问,特地向其驻南亚各国的大使馆发送了一套准备好的问题和含糊其辞的回答,问答的准备展现了华盛顿对此事件的极度敏感。(111)问:你对印度接管锡金有什么要说的吗?锡金显然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答:不,我没什么好说的。这是一个我们没有参与的问题。问:那大国接管小国的原则呢?答:我不想在这里评论锡金和印度之间的事情。问:你的意思是,当一个大国接管一个小国时,你们实际上并不担心?答:这是新德里正在讨论的一个非常复杂的议会问题,我不愿对此进行评论,也不愿评论锡金国民议会的审议情况。我想你们可以自己去了解一些细节。内容来源:‘Department Press Briefing’,(H. Kissinger),11 September 1974,Wikileaks cable:1974STATE197329_b. Andrew Duff,Sikkim:Requiem for a Himalayan Kingdom,Edinburgh:Birlinn,2015.如果这是为了改善美印之间的关系而精心策划的举动,那么它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两天后,印度外交事务部门写信给大使馆,“对美国政府在锡金问题上保持的高度敏感表示感谢”。(112)‘Sikkim-State Department Press Briefing’,(D. Moynihan),11 September 1974,Wikileaks cable:1974NEWDE12115_b.转引自:Andrew Duff,Sikkim:Requiem for a Himalayan Kingdom,Edinburgh:Birlinn,2015.华盛顿也意识到,他们含蓄地承认印度对锡金事务的控制权,可能是他们与印度建立更广泛关系中的一个有用的谈判筹码。

1975年4月10日,主管近东和南亚事务的代理助理国务卿桑德斯向主管政治事务的副国务卿西斯科提交的简报称:“一个名为‘锡金之友’(113)“锡金之友”为霍普·库克说服朋友约翰·特莱纳(John Train)所成立的一个组织。(佩尔参议员和辛明顿议员是赞助商)的组织一直在敦促美国向联合国提出锡金事件。美国‘坚持不参与这一问题的立场,认为没有理由根据目前的事态发展改变自身立场’”。(114)由于未能让美国驻联合国代表注意到锡金的困境,他们转而求助于英国驻联合国大使艾弗·理查德。针对印度吞并锡金的态势愈加明显,美国也在这种紧迫的形势下审查这一事态发展将会带来的政治影响,并准备应急新闻指南以及回应国会质询的谈话要点。与此同时,美国也在研究如何处理乔格亚尔可能向美国提出的政治庇护请求。(115)“Briefing Memorandum From Acting Assistant Secretary of State for Near Eastern and South Asian Affairs (Saunders) to the Undersecretary of State for Political Affairs (Sisco)”,April 10,1975,FRUS,1969-1976,Volume E-8,Documents on South Asia,1973-1976.此举也是美国基于自身利益而做出的考量。

由此可见,在锡金事件中,美国基于自身利益对问题发展的态势及南亚地区的战略形势进行了研判和评估,最终选择了“不干涉政策”。这与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自身实力的衰退和在全球冷战战略态势中逐渐收缩不无相关。也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的南亚政策,充分体现了美国对于非战略要地所采取的“维持均势”的基本方针。美国对锡金问题的反应及政策选择是基于对自身利益考量后而采取的博“势”取“实”的“平衡术”,以保证卷入南亚的主要域外大国的“活动”有某种平衡。而美国的此种反应以及微妙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印度的吞并行为。

余 论

依据现代国际法,兼并是侵犯国家主权的严重不法行为,以此取得领土在法律上是无效的。(116)曾皓:《中印边界锡金段的历史由来与法律依据——兼议印度非法越界行为的国际法律责任》,《中国藏学》2017年第3期,第7页。联合国成立后,对用威胁或使用武力侵犯别国领土完整与政治独立所造成的领土变动与条约,采取不承认主义,成为了一项国际法规则。(117)[英]J·G·斯塔克著:《国际法导论》,赵维田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第137页。虽然目前中国已默认了印度对锡金的主权,但中国与锡金接壤的地区仍具地缘敏感性。而2017年中印“洞朗危机”的起因则为中印边界锡金段的划分问题。由此可见,锡金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印度仍将长期将其视作中印边界的极端敏感与重要区域。(118)卢暄:《南亚象的棋局——20世纪中叶以来的印度对华战略》,第41页。

印度吞并锡金是继1971年南亚危机后发生在南亚次大陆的又一次地区性危机,其中既充斥着印度对邻近小国锡金、不丹、尼泊尔的虎视,也充分体现了中美苏三个大国围绕南亚次大陆而展开的战略博弈。印度吞并锡金所引起的中美苏的反应是“战略大三角”的又一次“均势演习”,与1971年南亚危机所体现出的苏印与美中巴对立所不同的是,此次“均势演习”增添了更多的理性与务实。苏印的紧密合作并没有推动美中的相互支持,美国出于向南亚渗透和维护自身利益又不致过多损伤美印关系等方面的考虑,对印度的侵略行为采取了不干涉政策,充分体现了美国对于非战略要地所采取的“维持均势”的基本方针。锡金的事件表明大博弈在喜马拉雅地区仍然存在,如何在博弈中维护自身利益是中国需要考量的问题。

猜你喜欢
锡金苏联印度
今日印度
中外文摘(2021年23期)2021-12-29 03:54:04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幼儿100(2021年8期)2021-04-10 05:39:44
1975年,锡金被印度吞并
百姓生活(2018年3期)2018-03-26 08:19:52
被吞并42年后,锡金对印度有多忠诚?
1975年,印度“撕下面具”吞并锡金
环球时报(2017-08-08)2017-08-08 12:01:25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9
印度式拆迁
海峡姐妹(2015年5期)2015-02-27 15:11:02
印度运载火箭的现在与未来
太空探索(2014年1期)2014-07-10 13:41:47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