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东,王效杰,刘桉茁,田 伟,曾 亮,张 忠
(沈阳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医学生是建设中国卫生事业的“预备役”和医药领域的未来。因此,把握源头,巩固和加强这些“准医生”的医德培育就极具重要性[1]。新时代医学高等教育面向的供需侧结构性需求已发生重大变革,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也是当前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重要内容。从医德的维度审视和思考何为“好医学”,回归医学大学之道,更是起源于党和国家对培养“时代新医者”的关切。解剖学是医学生进入学校后接触的第一门医学专业知识的基础理论课程,将医德修养渗透并融合在解剖学教学中,让医学生在学习伊始就能接受良好的医德熏陶,使职业道德潜移默化地成为他们未来职业生涯中的航标[2]。本文以解剖学教学实践为例,探索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增加“课程思政”内容的实践。
医学知识与道德培育应互相渗透、互为补充,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3]。例如教师在讲授循环系统时,结合临床静脉给药中由于医务人员的一时疏忽而给患者输入错误药物,最后导致患者死亡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重点强调医生具备责任心的重要性和相关医疗法规,使学生认识到未来医疗工作的责任重大,绝对不能掉以轻心,否则会给自己和患者带来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又如:讲授阑尾的体表投影麦氏点时,可结合腹部肌肉及腹膜等层次结构,讲解一些阑尾手术中的注意事项,并列举某些外科医生术前索要红包、术中遗忘医疗器具于患者体内、术后护理不负责任导致伤口愈合差等不良现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日后为医的工作准则。再如在讲解角膜的结构时,因角膜没有血管是免疫赦免组织,所以不同个体的角膜可以进行移植,告知大家有意愿可将角膜捐献给眼科医院角膜库,进而拓展到可将遗体捐献给医学院供医学生解剖学习,瞻仰并传承遗体捐赠者的奉献精神。将生命教育、医德培育等“课程思政”思想融入基础解剖课程的方法以引领学生反思自身三观、塑造职业道德观念、审视医生责任与担当、感悟医学事业的内涵、思考生命的意义,从而培养具有高尚医德、精湛技术以及医学人文关怀精神的未来医生,实现解剖学教育与医德培育高度融合。
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主要是利用人体尸体标本进行人体结构和功能的认证学习。在实验课前、课后有必要进行德育,组织学生每次实验课在尸体前集体默哀,组织第一次参加解剖实验课的学生到人体科学展览馆了解遗体捐献者的故事,同时默哀致敬,使学生正确认知生命、珍爱生命和尊重生命,认识到没有这些无私大爱的人把自己奉献给医学教育事业进行学习研究,医学生将无法更直观地学习人体结构,从而无法成为好医生[4-5]。
解剖学课后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布置课后讨论题,涉及当堂课所学知识以及在临床实际中涉及的医德方面的内容。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QQ群和微信群讨论交流、查找文献,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此外,可组织学生参观校内人体科学展览馆,通过参观标本学习,促进学生对解剖学基本知识的深刻理解。部分学生被招募为志愿者,担任讲解工作,在准备及练习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意义。解剖学教研室联合学校科协定期举办与解剖学有关的思政学习活动。每学期大学生科协定期举办解剖学第二课堂活动。活动中被邀请的解剖学教师讲述遗体捐献者背后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附属医院的优秀校友讲解临床工作中的趣事并以身作则地讲解职业道德。这些教师充分运用正确的伦理观和生命观,为学生铸就了坚定刻苦的人格力量,他们既精心传授医学知识,更通过讲述自己的工作经历和体会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医德、职业纪律,传递忠于职守、救死扶伤、不辞劳苦、舍己为人的思想[6]。同时科协还组织学生参观学校动物实验中心、实验动物纪念碑和解剖标本制作室,学生感念“实验动物”“无言良师”在其医路成长的默默奉献,身临其境地领悟其中的医德精神。
调查显示,有81.8%的学生来自临床医学专业,14.6%的学生来自预防医学专业,3.6%的学生来自康复医学专业;其中49.1%的学生学习过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两门课程,50.9%的学生学习过系统解剖学课程,这些学生学习的解剖学课程均实施了上述“课程思政”的过程。
解剖学中“课程思政”的接受度如下:53.6%的学生非常喜欢“课程思政”加入解剖学课程,28.5%的学生比较喜欢,17.0%的学生表示一般,0.9%的学生比较不喜欢。
关于解剖学课堂中加入“课程思政”对学生三观塑造、整体精神面貌、未来职业塑造等方面是否有影响,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课程思政”对他们树立正确三观、改善精神面貌、未来职业塑造各方面有显著影响;仅有较少一部分学生表示不确定或影响较小,见表1。
表1 “课程思政”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73.6%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正常融入课程学习;24.6%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与学习稍有不合,尚能接受;1.8%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耽误基础课程学习。
大部分学生更支持课堂上融合知识讲解及参与课外活动,较少学生愿意课后自主学习相关课程或查阅相关资料,同时也有近40%的学生喜欢通过师生交流和权威讲座学习“课程思政”,结果见表2。
表2 学生对“课程思政”学习方式的喜好
学习了“课程思政”的学生在思想层面、实验科研方面以及日常生活和工作上均有较大比例的正面成果反馈,结果见表3。
表3 “课程思政”对学生思想和能力的提升
在本问答题中,学生各抒己见,道出了“课程思政”与时事结合的教育作用。学生表示在疫情下,可以真正理解尊重生命、珍惜生命,认识到集体的力量,体会到配合国家工作抗疫的爱国情怀和责任心、自愿参与志愿服务的奉献精神和使命感,并且以后将更加尊重医护人员,进一步认识到了医生的职责和医德的重要性。
在解剖学教学实践中,将医学专业知识和德育内容融会贯通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为课堂“调味增色”,还能使学生破除迷信思想,相信科学和唯物主义。从现实情况和未来临床中可能遇到的事件参照来看,可以使学生更早地代入医务工作者的身份;把某些知识点与相关的真实事件和故事共同讲述,可以使学生从专业角度领悟职业精神;在课后增加一些医德讨论问题,可以使单调而朴实无华的解剖学讨论变得更加具有活力;在课外通过参观展览馆,学生在学习了解剖学知识的同时更多地了解了捐献者和优秀医生背后的故事,感受到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得到更趋完善的医德教育。我们的实践证实,专业课讲授与医德培育无缝连接,使学生在获取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还树立了正确的三观、培养了职业道德。经历了“课程思政”洗礼的学生,在学习中态度更加严谨,生活中思想更加奋发向上,观察标本和动手解剖时更加细致而全面,处置实验动物时更加珍视,面对无言良师时更加严肃和敬仰,对人体结构与临床事件结合的领会更加深刻。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虽然大部分学生接受“课程思政”加入解剖学教学中,认为有必要并愿意参与学习,也认为对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改善精神面貌、未来职业塑造有较大作用,但同时部分学生认为“课程思政”影响正常学习,教师在“课程思政”与基础课程讲解的结合处有待提升,应该从学生接受和喜欢的学习方式入手,使“课程思政”与解剖学课程完美结合。
解剖学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探索具有360度德育“大熔炉”的教育合力作用,力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7]。将感念先辈思想与医德医风树立糅合于基础知识教学中,极大地提升了解剖学课堂教学效果[8]。由此,我们应以“课程思政”在解剖学课堂中的效果为精准切入点,进一步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挖掘和提炼医德培育的要素,对教学大纲增添医学人文和感恩教育等元素。立足于解剖学课程教育教学,搭建第二课堂、三下乡和医学科普、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平台,积极开拓、延伸发展医德培育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