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丁少华
科技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全球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在互联网技术的帮助下,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沟通互动已经不再是一件新鲜事。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心理学教育领域也受其影响,互联网影响着我国高校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并且对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传统心理学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满足新时代的要求,对其进行优化和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如何做好高校心理学教育教学的相关工作是摆在相关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笔者结合自身的学习和工作经验,尝试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心理学教育进行分析与探索,以期为促进我国高校心理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互联网不但可以提高高校心理学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而且为高校的学生提供了不计其数的信息和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社交能力,促进了他们的个性化发展。但是,互联网也是一把双刃剑,由于互联网具有信息碎片化、虚假性、依赖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以下五点。
首先,大学阶段是高校学生人格完善的关键时期,该时期的学生对各种新鲜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但是他们身心不够健全,缺乏较强的明辨是非能力,并且自制力也比较差,极易被互联网上不良的内容所吸引,从而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其次,由于生活和学习的压力较大,部分高校学生为了逃避现实,逐渐对网络产生了依赖性,最终沉迷其中。另外,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高校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其行为丝毫不顾及道德和法律的约束,感觉自我价值得到了实现,很容易在其中获得认可和满足,进而“网络成瘾”。
互联网是一种十分便捷的人际交往手段,具有及时、方便等特点,可以让交往双方毫无拘束地表达思想和情感。互联网不但拓展了高校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而且使他们获得了自由、平等交流的机会,从而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但是,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交往双方隔着电子屏幕,减少了人与人之间近距离的交往和接触,只是用虚拟世界的人机交往来代替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交往。长此以往,高校学生将会忽视触手可及的亲情和友情,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情况严重的话将导致心理空间的封闭,最终造成人际交往障碍。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人际交往具有自由、隐蔽、平等、开放等特点,导致人性中各种阴暗面会肆无忌惮地暴露出来,使得高校学生能够轻松跨越现实世界中的各种道德伦理障碍,没有社会角色的定位,失去了现实世界中的自我。在虚拟世界中发表各种违背道德和法律的言论,随意放纵自己的行为,满足他们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得到的心理需求,最终互联网成为他们逃避现实生活的“防空洞”。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寻找精神寄托,实现自我价值,高校学生在网络中通常会扮演着与自己身份不相符的角色,言行举止与现实生活的自己判若两人,长年累月地沉迷其中,极易造成自我认知出现偏差,从而形成人格障碍。
价值观是在思维感官的基础之上,人们对社会中的各种事物所做出的认知、理解、判断以及抉择,从而可以对人们自身的行为起到一定的导向和调节作用,间接反映了人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互联网是一个知识的宝库,但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一方面可以拓宽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另一方面也可以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使他们学习更多的新技能。但是,高校学生的人生阅历较浅,价值观还没有完全确立,如果长时间沉浸于互联网中,高校学生极易受到互联网有害信息的蛊惑和影响,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不良的价值观。
首先,互联网是一个非常开放多元的环境,不可避免地充斥着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观念,高校学生一般都具有非常强的猎奇心,但是自控能力比较弱,明辨是非的能力也十分有限,极易受到这些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其次,高校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识都比较强,但是部分学生在面对现实世界中的挫败时极易将不良情绪转移到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进一步弱化了他们的自控能力,使其做出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对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严重的伤害。
互联网背景下的心理学教育具有双重含义:(1)互联网环境中的心理学教育;(2)基于互联网的心理学教育。从互联网背景下的心理学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分析与研究可知,上述两种意义属于不同的层次以及方式,两者互相影响,缺一不可。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发展高校心理学教育,笔者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四点。
依托互联网技术,开设丰富多彩的心理学相关课程,这些课程不但可以对高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而且还可以满足部分高校学生对心理学知识以及相应技能的需求。其中,这些课程可以让高校学生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心理健康观以及自我心理保护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他们掌握心理健康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自我心理调节的方式方法,进而可以健全人格,完善自我,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与此同时,心理学的相关课程的设置应注重多元化,进而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构建完善和全面的心理学课程体系。
目前世界主流的网络心理咨询以及治疗方式主要有三种:(1)电子邮件;(2)在线聊天;(3)视频通话。我国的网络心理咨询以及治疗方式比较单一,以文本的形式为主,不可以观察对方的表情以及动作,也不可以根据对方的声音判断被咨询者和治疗者的情绪,因此,应该将国内的心理咨询以及治疗方式分为两种:(1)实时咨询;(2)非实时咨询。无论哪一种网络心理咨询和治疗方式,其目标都是以心理问题为主,但是这些方式并不能有效解决任何问题,例如一些障碍性的心理问题应该转化为面谈咨询。高校网络心理咨询可以将网络与现实相结合,进而能够互补互进,从而提高高校心理学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如果想要构建心理学教育的相关网站,必须先构架一个对应的功能系统,利用互联网强大的功能为高校心理学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其主要作用有以下三点:(1)将传统的教师主导模式转变为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以及互动,提高心理学教育的交互性;(2)拓宽心理学教育的空间,让学生可以在完全自主的状态下进行学习;(3)有助于对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优化,深入了解学生的身心状态,从而及时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心理学教育是一个主体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对于从事心理学教育教学的工作人员而言,不但应该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而且应该熟练掌握互联网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影响心理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三点:(1)专业能力;(2)个人素质;(3)实践能力。相关工作者应该充分了解互联网对高校学生的心理以及行为所造成的影响,并且可以熟练操作计算机和相关仪器设备,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心理学教育实践之中。同时,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具备良好的个人品质以及较强的爱心与责任心。
总而言之,互联网和心理学教育的有效结合对高校心理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目前,高校心理学教育依旧处于发展阶段,不同学校之间应该加强交流和联系,并且积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根据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案,提高心理学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与此同时,高校还应该积极构建互联网背景下的心理学教育新模式,将各种先进的技术渗透到高校心理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优化,为高校心理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