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盼泓,任瑞娜
(运城职业技术大学,运城 044000)
语言是英语的基本属性与功能,英语学习通常以语言词汇为基础、以文学作品作为铺垫,学习过程中必然涵盖有关英美国家文化的知识内容。在当前全球化视域下,英语教学及培养模式对于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应推动以语言能力为中心的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变革,要求英语教学立足于英美文化语境、以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聚焦语言、文学、文化等维度进行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增进学生对于中西方在语言、心理、文化、价值观上存在差异性的理解,培养学生跨语言环境与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能力,以此更好地践行英语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目标。
《英语语言·文学·文化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专题性论文集,收录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共48篇。其内容大体涵盖以下三部分:一是英语语言学及其教学研究,既包括语言价值观、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等语言学内容,同时也包含语篇阅读、二语写作教师反馈研究等英语教学理论,以及话语类型研究等语用学研究内容[1];二是文学与文化研究,研究作品体裁涵盖小说、诗歌、电影等类型。例如:小说层面体现在对《一只白苍鹭》的生态批评、基于历史语境的《仁慈》等内容的研究;诗歌层面体现在对《拉文纳》将语言作为“纨绔”的方式、《小夜曲》中语言真实性等内容的研究;电影层面体现在对《原野奇侠》《正午时分》中的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反思等内容的研究[2];三是翻译研究,大体包含翻译技巧、翻译实务以及口译中蕴含的文化理解障碍等内容。
该论文集中收录了囊括英语语言、文学与文化三个维度的研究内容,由学者在针对文本与文化现象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创意性与跨文化色彩的新见解。例如:马壮寰针对《语言学教程》在推广语言学基础知识中发挥的作用持认同态度,但他认为不应忽略非语言环境下产生的“自由变异”情况,并且提出应基于“兼而有之”态度开展语言学研究;朱晓琳针对托尼·莫里森创作的《秀拉》《爵士乐》《宠儿》等作品中描述的暴力世界进行解读,认为小说中展现的暴力行为实则是为唤醒大众对于种族主义、“复仇式”泄愤暴力行为的反思与批判,并提出了对现有理论的质疑和批判实则源自对真理的探究;李美霞等针对汉字改革“新说”提出了质疑,认为汉字字形已逐渐呈现出“去表意化”特点、朝向“表音化”发展,并且主张秉持怀疑精神从事学术研究工作[3]。
2.采用对比分析研究法
该论文集中收录的多篇学术文章均运用对比分析法进行研究,通过比较揭露出事物、现象背后蕴含的根本性规律。例如,张娟针对《与狼共舞》《不可饶恕》以及《火车大劫案》等美国传统西部片进行研究,将前两部影片中刻画的具有反传统特质的英雄人物形象与《火车大劫案》中刻画的传奇式英雄形象进行比较,揭露出美国传统个人英雄主义背后实则隐含着个体心灵世界的匮乏与精神寄托的缺失等思想内涵[4]。
1.认知体系
基于英美文化语境进行英语教学体系的重构,首要前提是在认知维度进行革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因材施教为原则,改变以往通过灌输与训练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固有教学模式,将知识、情感、行为、文化、价值观等要素融入现有教学体系中,并协调处理好本土文化与英美文化、英语学科功用价值与人文属性、语言习得与文化教育等关系,综合运用归纳分析、反思对比、多层次合作等教学方法,为学生跨文化认知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情感体系
从文化情感视角出发,强调尊重英汉文化的平等性,在跨文化交际场景下克服“中国文化失语症”与母语负迁移问题,引导学生明确英汉语言、文化及思维模式存在的异同,并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增强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使学生在建立对于英美文化认知、理解的同时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促进学生母语的正迁移与交际能力的发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耐药性和耐热性合金铜箔的镀液和制备方法,镀液包括氯化锌、氯化镍、氯化钾、缓冲剂、配位剂、表面活性剂和辅助添加剂。配位剂为柠檬酸、酒石酸、磺基水杨酸和/或氨基磺酸及其盐;表面活性剂为十二烷基磺酸钠和/或十二烷基硫酸钠;辅助添加剂为胡椒醛、氯苯甲醛、肉桂醛、抗坏血酸、苯甲酸和烟酸、木质素磺酸钠、芳香烯酮和/或苯乙基酮;镀液至少包括7种以上的化合物。用本发明制造的铜箔镀层细密、平整、光亮的镀层;铜箔具有较高的热力学稳定性,锌镍合金镀层还具有良好的耐高温腐蚀性,可用于高密度、多层化、细线路印制线路板的制造。
3.行为体系
从学习行为视角出发,要求针对现行英语教材体系进行创新,在教材内容安排上应将语言与文化、特色与内涵相结合,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内容的渐进化、层次化设计,使学生在英美文化语境下习得语言、阅读作品、了解文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语言技能水平与文化素养的提升。
4.教学体系
从教师开展教学层面入手,应加强对教师跨文化意识与交际能力的训练,引导教师立足于多元文化视域进行教育理念的持续更新,在关注西方文化的同时兼顾本土文化,基于批判性思维审视文化异同、增强跨文化素养,进而将跨文化语言与文化内容融入教学策略设计环节,建构英美文化语境下的课堂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动态发展。
1.构建立体化教材体系,丰富教学研究内容
影响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根源在于现行英美文学的教材内容结构存在单一性问题,其多采用“文学史+选读”模式,依照时间或作者进行文学作品的排序,导致学生在学习时首先接触到生词较多、语法复杂、阅读理解难度偏大的作品,由此产生畏难、焦虑等情绪,无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进而影响到教学实效性的发挥[5]。
对此高校应推动教材体系与课程结构的重构,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材内容的由易到难安排,以题材或体裁为线索进行教学内容的梯度化、渐进式设计,在讲解语言点的同时关注文学作品背后蕴含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心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融入到文学作品提供的生态文化场景与语境下,为学生批判性思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创设充足的空间。从教师层面出发,教师应在课堂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引领与主导作用,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以文本细读为先导的主题性教学课堂,引导学生在探析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掌握不同作品中蕴含的比喻、象征、用典、双关等修辞技巧,从中领会不同表达方式传达出的文学效果与情感体验,在此过程中促使学生逐步掌握文本细读技巧方法、归纳出一类文学作品背后刻画的文化背景与文化知识,以此促进学生跨文化思维的动态生成。
一方面,可依据文学作品的体裁进行教材内容体系的重构,将《贝奥武夫》这类难度较大的英雄史诗作品进行后置,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渐进式教材内容结构的设计,倾向于选取情节性强、语言简洁、结构明确的作品内容,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到不同文学流派、创作风格的作品学习中,进而探索文学作品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与文化现象;另一方面,还可依据文学作品的题材进行文本结构调整,完成主题性学习活动的设计。例如,将《看不见的人》与《我母亲的自传》相结合,引导学生探究其中蕴含的反种族歧视与逆殖民化思想,在探究、质疑与互动的过程中建构起立体化、研究型学习模式,以此更好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跨文化认知能力,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6]。
2.运用对比分析教学法,明确语言表达差异
英语通常被划分为英式英语、美式英语两大类型,不同语言派系的特征与英美两国文化存在显著关联性,对此教师可采用对比分析法开展英语教学,聚焦语言表达、社会交际等层面进行教学设计与文本分析,引导学生夯实语言基础、掌握文学作品内涵、提升文化素养,促进英语教学价值的发挥。
一方面,针对语言表达差异进行分析。在单词拼写上,英式英语拼写更加传统、单词偏长,美式英语则将赘余字母进行省略;在单词发音上,英式英语发音较为圆润,美式英语发音更加活泼;另一方面,针对社会交际差异进行分析。在文学作品风格上,英国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作家创作出的文学作品风格较为温和,对冲突的刻画较为隐晦;美国以海明威为代表的文学家则侧重于利用文字宣泄自身情感,语言表达更加生活化、具象化。在文学评论特点上,英国社交遵循守旧原则、强调绅士风度与传统礼仪,因此其文学评论多遵循先扬后抑规律,在作品末尾含蓄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美国的社交风格更加直接,因此其文学评论风格更加犀利,往往直接点明作品不足。
3.创设多元化教学情境,强化文学知识渗透
在教学理念、思维认知更新的基础上,教师可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创设不同主题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针对性教学情境中深化文化体验、增强文化认知。
在历史文化知识层面,教师可利用古希腊、古罗马历史文化创设故事性教学情境,引入西方神话中文艺女神缪斯(Muses)、春季植物之神阿多尼斯(Adonis)等人物形象,在叙述神话故事的基础上引出灵感(muse)与美男子(adonis)等英语词语,使学生认识到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对于英国文化、英语词汇的影响,进而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探寻文化现象背后蕴含的罗马帝国对英国的殖民侵略史实;另外,教师还可以选取英美两国的著名历史事件创设故事情境,借此既有助于营造趣味性、探究性教学氛围,同时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于英语生词的记忆,并增进其对于语言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知识的理解。
在宗教文化知识方面,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选取英美国家的典型节庆活动作为素材,搭配影视剧、纪录片等视频片段完成情境建构目标;在社会文化习俗方面,教师可创设英美两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交际情境。通过在语言教学中构建英美文化语境,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社会文化与习俗差异,能够帮助其形成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避免在交际过程中因文化差异造成误会与矛盾,有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建立翻转教学课堂,培养践行跨文化意识
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高校应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混合式课堂,依托慕课平台的建构探索新型教学模式,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跨文化意识与能力的综合发展。对此,教师首先应调整教学设计方案,通过增设课前学习任务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创设良好的平台与空间,使学生在自主观看视频、调整自身学习进度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创造能力;其次,是创设小组讨论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分工协作完成教师安排的学习任务。当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可通过组内探讨或向教师求助的方式进行解决,激发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热情;最后,是课后练习的设计。教师可为学生布置开放式练习题目,如介绍某所英美高校的校园文化及所在地的社会文化习俗,或选定某一生活场景进行即兴情景剧的创编与表演等,借此促使学生在搜集、查阅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同时,立足于英美文化语境锻炼自身的语言技能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好地达成英语教学改革目标。
《英语语言·文学·文化研究》这一论文集将英语教学研究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与精华进行整合提炼,针对英语教学存在的难点、问题、误区进行系统性剖析,并聚焦高校人才培养、英语教学体系改革、文化研究等多重视角提出创新性思维见解,兼具学术研究与现实应用价值。总体来看,大学英语教学应立足于英美文化语境,围绕认知、情感、行为与教学等视角建构起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体系,并综合运用对比分析、翻转课堂等研究方法与教学手段,更加深入地挖掘英语教学的学术与实践价值,培养出具备良好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正确价值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助力英语学科与教学体系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