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山长城几个相关问题的探析

2021-12-03 19:53宋伟涛
保定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中山长城

宋伟涛

(河北大学 历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中山长城的发现,证实了《史记》关于中山国曾修筑长城的记载,丰富了研究中山国历史的考古素材,推动了相关专题史的研究,是中山国考古重大成果,对研究中山国乃至战国时期长城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目前对中山长城的修建时间、修建的原因背景等方面的研究较为成熟,但对于中山长城的几个相关问题还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需要进一步讨论。首先是关于中山长城的位置问题。这是研究中山长城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确定中山长城的位置是开展有关中山长城研究的基础,不仅可以丰富对于中山国国防的理解,也有助于探讨中山国的疆域等问题。其次是中山长城与中人城的关系。中人城不同于其他中山长城周围的附属建筑,它是中山国故都,是鲜虞族重要的聚居地,修建的时间也早于中山长城,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为中山长城的修建原因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也对探讨中山长城与其周围城堡的动态关系有着积极作用。最后是关于中山长城在国防中的作用以及中山长城与灵寿城的关系。中山长城是中山国多层次防御体系中重要的一环,是抵御外敌的首要屏障。灵寿城强大的防御体系同样在中山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既加强了中山国西北部的防御,也巩固了对中山国都城附近南部的防御,对构建中山国的整体防御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中山长城的这几个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希望为深入认识战国中山长城及相关中山国史等内容提供有益的帮助。

一、中山长城的位置

中山国是一个诸侯小国,迫于严重的战争威胁修筑了长城。根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成侯六年(前369),“中山筑长城”[1]2168,这是文献当中唯一一处关于中山长城的记载,只载明了中山长城的修建时间,对于其他情况没有说明,尤其是中山长城修建的位置,引发后代学者的推测与研究。目前,学界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中山长城位于中山国南部边界。不少学者持这种观点,但具体的位置则莫衷一是。张步天认为“此段长城地望不可考。根据中山国在今冀中一带的地理位置和修筑长城的防御目的去分析,可以认为此段长城在河北高邑、宁晋南境”[2]。张维华推断“以意度之,(中山长城)当在今新乐县境”[3]。段连勤在其专著中分析认为,“从当时的历史和地理形势看,中山国的长城有很大可能修筑在中山国的南部边境古槐水北岸,即同赵国相连接的房子、扶柳一线,以防止赵国对它领土的入侵”[4]。董耀会从中山国防御对象入手阐释,“中山国筑长城意在防御赵国,赵以邯郸为都城,而由此向北应是攻击中山国的主要方向,因此中山长城应分布在中山南疆。近些年的研究成果表明:公元前369年,中山桓公乘韩、赵与魏国大战之机,在其南疆的房子、扶柳两邑之间,沿槐水北岸营造了一道长城”[5]。

持南部边界说的史家大多侧重从当时中山国的防御对象、防御目的进行推测,缺乏具体的依托,中山国的南部边境有两座城市对于探讨这一问题有很大帮助,值得进一步研究。其一是房子,今赵州之高邑、临城二县皆房子地[6],是中山国的南部边界城市。赵武灵王时曾经“北略中山之地,至于房子,遂之代”[1]2175-2176。此次赵武灵王的行动应是带有侦查性质的,是为以后的大规模进攻作准备,如若中山国在房子一带修筑了防御长城,赵军冲破了这道长城防线到达房子,那赵军的此次行动未免过于声势浩大,势必会引起中山国的高度警觉,对之后赵军的作战不利。其二是鄗,鄗地长期处于赵与中山拉锯之中,是赵国与中山国长期争夺的地方,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归赵所有。公元前357年,魏侯和韩侯、赵侯都曾经在鄗相会过,《史记·赵世家》也记载,公元前323年,赵武灵王曾经在鄗地筑城以防御中山国[1]2173。而且,鄗地处于房子、扶柳两邑之间的偏北,若中山国在房子、扶柳一线修建长城,赵国不可能坐视不理。这两座城市均位于古槐水北岸,即前文所说的中山长城南部边界一带,基于当时该区域战争的频繁与疆界的拉扯,且此一线,与西北边界不同,均为平原地带,可供就地取材的资源十分有限,修建难度和工程量对于中山国而言未免过于巨大,中山国实难在此修建起绵延的防御长城。现在也并无相关长城考古发现,故而,南部边界说的证据十分薄弱。

第二,中山长城位于中山国西北边界和西部边界。寿鹏飞曾推测“此城(中山长城)盖北起泰山南山,经长城岭,纵贯恒山,并太行而南下,凡倒马、井陉、娘子、固关皆属之”[7]。这一观点得到路洪昌[8]、郑绍宗[9]等学者的支持。2002年《光明日报》报道:“经文物考古专家多年现场考察,在石家庄市境内发现多处古长城和遗址。石家庄境内最早修筑的长城是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古长城。其位置起于河北省平山县和山西省交界处,纵贯恒山,从太行山南下,长约250公里。因当时长城多用土筑,仅留下少量遗迹。”[10]此篇报道一经发出,不少学者据此推测中山长城不仅应该包括保定一带经过考古调查的古长城,而且还应该包括向南延伸的石家庄一带古长城。如何艳杰在其著作中就认为“中山长城应该更向南延伸至石家庄地区,保定地区的中山长城应该是中山国长城的北部”[11]。刘树林也有相似的看法[12]。

此种观点是基于中山国的疆域与中山国都城灵寿的防御得出的,但是关于中山长城绵延到石家庄境内的观点,存在诸多疑问之处。一是中山国国力弱小,可能无力向南继续修建中山长城。二是综观之前的战争,西部地区并未遭受到战争的威胁,中山国修建此段长城的决心并不大。三是对于相关学者提出的“长城短小,既不能屏障中山旧都顾,也不能屏蔽新都灵寿”[13],关于顾(今定州)的地望现在还不清楚,新都灵寿就位于河北省平山县,对于灵寿城的防御分析下文会有展开,暂不作详细介绍。灵寿城拥有多重的防御体系,在灵寿城附近建造长城的迫切程度远比不上刚刚经过战争的中人城。

第三,中山长城位于中山国西北边界。此位置即保定的西部山区,大体沿唐河东岸蜿蜒曲折。李文龙等以实地考古调查为依据指出:“中山长城分布于保定西部太行山区的涞源、唐县、顺平、曲阳四县,总长约89公里。”[14]李文龙进一步认为中山国因为受到战争和国力的影响,未能继续沿太行山修筑长城,其长城仅有保定一带共89公里[14]。景爱与李文龙的观点基本相同,认为“顺平县、唐县境内的古长城,在中山国西北境,应是赵成侯六年中山国所筑之长城。中山国前期都城在顾,后期都城在灵寿。然而现存的中山长城却终止于定州西北、灵寿东北,甚为短小,没有把旧都、新都屏障在内,很不合于情理。中山长城应是从北端开始修筑,向南方延伸,但是,并没能全部完成,只修筑了北半段”[15]。

西北边界说是结合实地考古调查得出的结论,认为保定西部山区的此段长城为中山长城的判断应当是十分准确,并且据调查者介绍,再向南未再发现有战国长城的遗迹。据调查可知,中山长城的城墙墙体主要是石砌或土石混砌,然石砌的墙体只是用略经打制的石块堆砌,土石混砌的墙体也不见战国时期其他国家经常使用的夯筑技术,只是内部填充碎石块和褐土,可见此段经过考古调查的中山长城遗址建造较为粗糙、简陋[11]。考虑到当时中山国的外部局势,中山国是在赵国与魏国战争,无暇顾及自己的间歇修筑长城,时间较为紧张,故而应建造的十分匆忙,以致于未能完工。

综上分析,基于战争和防御的考虑,结合考古发现的情况来看,关于中山长城的位置,本文倾向于西北边界说。

二、中人城与中山长城的关系

中人城,文献中也作中山城,在中山国历史上,中人城与中山城实为一城,前人已作考证[6],中山国名即因中人城而得,而且中人城在历史上曾做过中山国的都城。在今唐县西北约6公里北城子村南发现战国中山国古城北城子,经过文献和考古发掘资料,可以推断其就是中山国的中人城[11]。北城子遗址,西北距长城干线约5公里,位于唐县南城子村与北城子村之间,遗址面积约120万平方米[14],中山长城附近共发现了8座城址,北城子的面积远大于周围的城址。北城子城址内发现了排列密集的战国墓葬,有的时代可早至春秋至战国早期,稍大型墓葬出土青铜器,有的甚至有杀牲殉葬现象,小型墓葬出土陶鬲、陶罐。这证明北城子城址春秋战国之际曾经居民众多,并且贵族墓葬与平民墓葬有明显区分[16]。如此广阔的面积和众多的人口,可见作为中山故都的北城子是这一带的中心城市。另外,中人城(即唐县北城子遗址)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处于中山的边境,是对外战争的咽喉部位,向北是燕国,向西是赵国,加之特殊的政治地位,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然中人城所处位置无明显的山河之险,十分容易受到攻击,不利于防守。中山长城修建于公元前369年,即中山国复国后不久,此时中人城作为故都仍然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况且城内人口众多,所以保定境内中山长城的修建必然会考虑保卫中人城的需要,而不是简单的护卫边境,故而中山长城的走向呈现出拱卫中人城的形态。

中山国复国之后,政治和经济重心逐渐迁移到新都灵寿附近,中人城的政治经济地位下降,但是中人城因其地理位置,其战略意义依然十分重要,是中山国北部最为重要的边境城邑之一,对保卫中山国的边境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史记·赵世家》中载,赵敬侯十一年(前376),“伐中山,又战于中人”[1]2168,此次战役中山国应该取得了胜利,因为在《战国策·齐五》中记载“中山悉起而迎燕赵,南战于长子败赵氏,北战于中山克燕军,杀其将”[17]186。王先谦以为长子距中山国甚远,或为房子之讹[18],中山国以千乘之国化解了赵国与燕国的南北夹击,显示出一定的实力,同时,也反映出中人城军事防御的不俗。中山长城所经过的顺平、唐县、曲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属鲜虞故地,特别是唐县,是早期鲜虞、中山国活动的重要区域,境内有许多这一时期的古代城址、遗址和墓群,如中人、左人等都是中山国西北部的重要城邑。在中山长城内外约10公里的范围内,除了北城子之外还发现了5处古城址:顺平县中下邑遗址,唐县南固城遗址、西城子遗址、伏城遗址,曲阳县党城遗址。这些城址是保卫中山长城的屯戍点,大多数位于唐河东岸,与中山长城走向大致平行,同烽燧一起,是中山长城沿线的重要附属建筑[14],与中人城相搭配,共同护卫中山长城。这些城邑与中山长城之间具有密切的战略依存关系,后者是前者的保护和屏障,前者是后者的军事和经济依托与支持。一方面,中山长城的修建使得长城一带成为这些中山国城邑与燕国、赵国之间的缓冲地带,在很大程度上保卫这些城邑,减轻了它们的战争压力,增强了防御能力。另一方面,这些城邑是中山长城的兵力来源、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的基础,属于中山长城沿线军事防御的重要据点,它们与中山长城干线、支线构成一道完整的防御体系,与中山长城的主体城墙一起形成点线结合、互为依托的整体防御阵地,是防御燕、赵进攻的重要屏障。

综上所述,中人城与中山长城的关系密切,保定一线中山长城的修建是为了护卫中人城这一中山国故地。中人城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中山长城修建时,其虽失去政治中心的地位,但依然能够起到护卫边疆,充当长城戍堡的作用。

三、中山长城的防御与中山灵寿城

修建中山长城是中山国复国之后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中山长城承担着防御赵国东侵的作用,是整个中山国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与南部灵寿城的防御相结合,保卫着中山国最易受到战争威胁的两大地区。

中山地处赵国“腹心”,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赵国将其视为眼中刺,不断发动战争。《史记·赵世家》载,赵敬侯十年(前 377),“与中山战于房子”[1]2167,赵敬侯十一年,“伐中山,又战于中人”[1]2168。这两次战役对中山国触动很大,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山国修筑了长城。中山长城位于唐河左岸,沿唐河走向,构成天然河水与人工建筑长城两道防线,修筑长城之后对中山国的影响是深远的,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中山国此后数年的和平与发展。

另外,中山长城的构成是一整套完备的军事防御系统,从点到线,再从线到面,将城堡和关隘进行了整合;并且在长城沿线修建烽隧和戍堡,两者互成犄角之势,具有强大的军事防御性能。中山长城的附属建筑烽燧和城址与中山长城的主干线、支线一同,构建出一组完整的军事保卫设施,增强了对燕国、赵国的军事防御,减轻了战争的威胁。

中山长城是中山国西北防线的重要依托,因都城灵寿城具有强大的自身防御体系,故而中山国可以先在具有较大战争压力的西北边境修筑长城。灵寿城的防御有两大特征:第一,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从选址上来看,灵寿城在选址时充分考虑到了山川形势,建在滹沱河北岸的台地上,地势北高南低,北面倚靠东灵山和牛山,南面有滹沱河,灵寿城的西面、南面、北面都被太行山所环绕,地理位置极佳[19]。另外,中山国将山圈于城中,整个城市的制高点是位于城北的黄山,其瞭望、监视功能可见一斑。从城墙的修筑来看,灵寿城的城墙依靠自然的地势修建,夯土版筑而成,整个平面呈现出不规则的桃形,东西南三面皆为河流,起到护城河的作用,城墙修建在河流河沟内侧的断崖上面,充分利用河沟之险,顺着河流的流向来构筑城垣,由此,城垣、河沟和滹沱河共同形成了防线。第二,强调制高点。灵寿城城墙周围发现有四处“城垛”式的夯土建筑台,这些是为了加强灵寿城城墙防御性能的附属建筑。在灵寿城外东面的高坡上,有一座夯筑小城,推测其可能是灵寿城的外围城堡,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位于通向华北平原的关键位置,当时可能主要用于军事防御。夯筑小城的城外东部另行修筑了一座夯筑土台,这可能是烽火台性质的夯土高台建筑。夯筑小城的西部中央修建有一座夯土筑成的高台建筑,当地人称这个高台建筑为“召王台”[19]。灵寿城外“召王台”和城内的小黄山在战时相互转达当时军事情况,互为瞭望,具有协同一体、共同作战的特点。这些高台建筑作为城的制高点可以用来观察城内外的情况,战争的时候可以用作瞭望和军事指挥,平时可以用来监督百姓的日常活动,都可以保障灵寿城内统治者的安全。

与同一时期其他国家的都城相比,中山国灵寿城更加注重利用自然的地形地势进行选址修建,城垣根据自然地形的变化而蜿蜒曲折,依自然较多,又广筑高台建城邑及附属建筑,在融合了自然因素的同时又融合人工因素,这种多层次全方位的军事防御体系在整个战国时期也很鲜见,对后世的军事防御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发。

中山国以千乘之国的实力修筑长城,在战国并不多见,中山长城的兴废与中山国历史及东周时列国关系息息相关,因此历来受学界的关注。从文献与考古发掘的实际情况入手,笔者认为中山长城位于中山国的西北边界,不仅保卫西北边境,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都城灵寿的防御压力。中人城与中山长城的关系密切,长城作为一项系统的防御工程,一道孤立的城墙是起不到多大的防御作用的,它必须和一系列的城堡、烽燧结合,才能形成一道严密的防御系统[14]。其中,中人城是中山长城沿线最为重要的城邑之一,中人城作为中山国故都,它的修建早于中山长城,两者的关系是动态的,中山长城的修建起到了对中山国故都中人城的保卫作用,当中人城的政治经济地位逐步下降的时候,其作为中山长城的附属建筑的功能越来越突出,是中山长城重要的后勤保障基地,大大增强了中山长城的防御能力和功能。中山长城体系与灵寿体系相结合,对中山国的整体防御有着积极的意义。由于沿线戍堡的考古工作还比较薄弱,关于中山长城沿线的戍堡、要塞和关隘的年代及其与长城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中山长城
比深圳离前海更近 3年超500亿打造中山“前海”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下)
丘树宏黄刚携手打造中山首部城市传记《中山传》
守护长城
中山君有感于礼
中山靖王的动物园
登长城
历史上的“中山人”
我爱多姿多彩的长城
长城,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