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秋
教育部要求,各地要将“双高计划”作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先手棋”。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1]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徐工院”)高分子专业群积极对接高分子产业链,扎根徐州市、融入淮海经济区、拓展长三角、辐射全中国,推动高分子专业群向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融合“产科教”,打造“小而美”。
“产科教融合”指产业企业、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相互结合、相互融合和螺旋式互促共进,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经路径。科教融合侧重培养师生应用技术研究的能力,产教融合侧重培养师生应用实践的能力。高职院校的“产科教融合”多存在政策支持不足、观念转变不够、校企合作动力不足、企业参与度不够与合作水平不高等问题。在我院高分子专业群的建设过程中,经过调研和深入思考,“转变思想”“顶层策划”,从高度上解决产科教融合“不畅”的问题;通过“理顺关系”“平台建设”“改革评价机制”,从深度上解决产科教融合“不顺”的问题;在产科教融合的基础上,确定和突出以“教”为核心的建设目标,实践推行“产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以致用、学用统一、学用融合的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
高分子专业群从全国高分子行业层面建设平台,通过职教集团引领和行业协同,制定国家高分子专业标准、修订专业目录和绘制行业人才需求谱系图,搭建高分子行业职教框架。
1.职教集团引领和行业协同。
高分子专业群牵头建设全国高分子材料(橡胶)职教集团,积极与180余家企业、40余家学校等会员单位加强协作,成立“绿色橡胶产业学院”。不断创新运行机制,互融共生、共建共享,激发各会员单位工作积极性,促进集团成员的深度合作,打造职教命运共同体,促进建设绩效目标的实现。
2.绘制高分子行业人才需求谱系图。
高分子专业群从整个行业的视角确定人才培养的需求,每年开展行业、企业和院校调研,系统分析统计我国东部、西部和中部高分子企业布局和生产情况,摸清高分子人才培养规模和需求现状,梳理中职、高职、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和核心课程设置情况,归纳总结行业企业对人才规模和能力的需求,绘制高分子行业人才需求谱系图,指导集团内院校根据不同地域企业的具体需求,调整完善专业的布局和建设。
3.制定高分子专业职业教育相关标准。
徐工院是全国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类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江苏省石化行指委材料专指委主任单位和江苏省橡胶工业协会理事长单位;高分子专业群牵头制定了全国高职院校橡胶工程技术专业标准、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标准、中高职衔接橡胶工程技术专业标准,并牵头负责教育部的高分子材料类专业目录修订及专业数字化改造工作。
一直以来,高分子专业群都是从国家职业教育、全国高分子行业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谋划布局,转变教育理念,把做好产科教融合工作作为高分子专业群的建设途径和抓手。徐工院利用一流的科技和社会服务工作优势,把科研与教学融合起来,出台《教科研成果奖励办法》《促进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加大激励力度,科研项目师生组团共同参与、共同提高,产科教融合协同促进。
徐工院开展科技和社会服务工作的层次和效益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均名列前茅,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中连续4年获评“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2018—2020年,由专业群教师作为第一完成人的《废旧轮胎连续绿色生产环保高品质再生胶的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新型固固相变复合材料及其应用生产温控纤维和温控建材的关键技术开发》《高性能非公路型轮胎设计与生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连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笔者师生团队与常州大学、南通回力橡胶有限公司、南京绿金人橡塑高科有限公司协同研发,授权了36项专利,实现了废旧轮胎工艺技术、设备技术、配方技术和环保技术的集成,引领橡胶循环利用产业的科技进步。
基于高分子专业群开设的“徐工院橡胶培训超市”和“苏橡”培训品牌享誉行业。学校依托全国高分子材料(橡胶)职教集团、江苏省橡胶协会、橡胶技术网等平台,根据企业不同的产品性质、不同的生产工艺、不同的操作设备、不同的岗位需求,形成一线操作人员、质量控制人员、设计研发人员等多层次培训模块体系。依需要、按模块、分层次开发大量可组合的“超市菜单型”信息化教学与培训资源,开展了覆盖校内校外、国内国外、线上线下灵活多样的培训活动。先后为安徽中鼎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三角轮胎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员工培训及技术服务工作,学校被誉为橡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
高分子专业群中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橡胶机械方向)也与徐工集团开展了深入的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共同建设江苏省区域开放共享性实训基地、教育部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训中心、徐州市重大装备实训中心等;与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徐州徐工基础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共同申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培养2018级、2019级100余名现代学徒制学员;与徐州鑫科机器人有限公司共建特种机器人产业学院。与徐工集团共建的工程机械产业学院成立技师培训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工装工作室。技师培训中心近几年开展旋挖钻机手培训58期、水平定向钻机手培训10期、挖机中级服务工程师培训2期,培训人数共计16000余人次。
产科教融合促使高分子专业群学生职业素养提高,一个最突出的指标就是创新创业和技能大赛成绩优异。2020年第12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我校学生“废旧地膜再利用新途径”项目荣获“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组国赛金奖,“绿色高性能防火材料的推广及应用”项目获“科技创新和未来产业”组国赛银奖。徐工院也成为2020年度江苏省唯一捧得“优胜杯”的高职院校。专业群学生两年内获得省级“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创业大赛各级奖项28项;近3年专业群学生在国家级技能大赛中获奖5项,省级技能大赛中获奖16项;专业群学生自主创业率达7%以上,在全省高校中处于前列。
产科教融合从内部和外部两个维度解决了高分子专业群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动力源问题,并对接社会需要和产业需求,其落脚点和切入点在“教”上。
1.打造“三制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高分子专业群创新构建“三制一体”(现代学徒制、学业导师制、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凭借高分子职教集团和江苏省橡胶行业协会搭建“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的桥梁和纽带,[2]校企共同完成高职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解决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弹性学分制为现代学徒制的教学管理提供便利,学业导师制保证了现代学徒制的师资质量和来源。融三制为一体,共同保障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
2.构建“七关键节点产教融合”发展模式。
“七关键节点”是典型企业、产品和案例的遴选,校企共建结构性混合“典型教学创新团队”,共建产教融合“典型教学平台”,根据职业能力需求重构人才培养方案,产教融合开发教学资源,“五教合一”(教学团队、教学资源、教学场所、教学方法和教风学风)夯实教学成效。每个节点都是产教融合工作必不可缺的部分。比如第一个节点,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团队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从企业的综合实力、国际影响、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规模、教学案例对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影响几个方面来遴选系列典型产品和案例,是产教融合工作成败的基础和关键。
为了保证教学成效,高分子专业群重视五个要素的产教融合。一是教学团队随动产业。高分子专业群分四个层次来构建结构性高水平教学团队。第一个层次是领军人才,包括引领专业与行业发展的专业带头人和企业领军人才;第二个层次是技能大师、技术能手和产业教授;第三个层次是骨干教师,包括专业技能精湛的教师和具有技术开发、项目管理经验的工程师;第四个层次是“双师型”教师,包括专业技能娴熟的教师和企业一线工程师。同时,学校实施团队教师能力提升方案,鼓励教师持续进行企业锻炼或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培训、咨询工作,跟踪企业发展最新动态,把新工艺、新技术和新需求及时融合到教学中去。二是教学资源要随动产业。校企双方对产业企业的岗位、产品、技术进行系统总结,以案例或项目的形式开发成新形态一体化教材、活页式教材和工作手册式教材,建设数字化、网络化教学资源用于教学。三是教学场所随动产业。围绕典型企业典型产品,校企共建实训中心、研发中心和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实现教学场所环境、设备和管理与企业的紧密对接。四是教学方法和设计随动产业。根据典型产品的企业标准,设计项目方案,分模块开展实训和实习。如以轮胎加工作为典型案例,遵循产品生产过程,改造教学流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现场教学、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等产教融合的方式方法开展专业综合实践、毕业设计和职前训练等教学环节。五是教风学风随动产业。师生共同对接企业文化和技术进步,将职业素养、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实施之中。
3.实践“科教一体化”教学模式。
高分子专业群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科研团队和基地建设,深化产科教融合。学校建立专业社团,开放实验室,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激发创新热情;完善专业技能竞赛和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展示创新特长;建设“导师工作室”,教师和企业导师依托科研项目为学生量身定做“个人精英计划”;[3]开设创客教育空间,通过企业和科研真实项目,指导学生把好的创意付诸行动,引导学生开展真实创业实践。
专业群师生与企业技术人员及其他高校教授共建10个省级结构性教学科研团队,校企共建省市级研发基地40家。将师生协同科技开发过程转化为科教一体化的教学过程,科技创新团队和基地转化为校企混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和实践教学基地,有47项科研项目和专利技术转化为科研成果教学案例、创新型学生竞赛实训项目、新技术讲座、融合行业前沿技术的课程和教材。教师的科研教学能力与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创新创业能力、职业素养同时得以提升。
如刘郁教授团队不断把企业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规范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他们与徐州华光化工有限公司合作优化橡胶防老剂RD合成工艺、开发质量标准,填补了橡胶防老剂RD国家标准的空白,同时把该研发成果引入课程、教材,开发“橡胶防老剂RD的质量提升工程案例”和“提升橡胶防老剂RD质量的工艺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教师、企业工程师和学生通过产科教融合形成一个共同体。
确保高分子专业群高水平建设成效,深化产科教融合工作,还要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
一是进一步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建立产科教融合利益和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协同育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授权—赋能—激活”机制,实现学校与二级学院、二级学院与企业、教师与企业的主体自觉和互促共进,激活二级学院与一线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活力。[4]构建适应产科教融合的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模式,完善学校和二级学院责权利一体化清单制度,让行业协会、企业、政府机构与部门、科研院所等多方参与办学,优化基层学术组织,实现多元协同办学和治理。
二是建立双系列教师评价机制。教学岗教师评价主要看其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上取得的业绩与贡献,科研岗教师评价主要看其在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上的业绩与贡献。在双系列教师评价机制牵引下,鼓励教师走进企业,各展其能,或积累教学素材和更新知识结构,或开展基于企业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研究,与产业行业专家共学相长,实现协同育人。
三是完善产科教融合平台建设。学校现建有产教融合平台、科研管理平台、大学科技园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等各种平台,应充分发挥平台的效益,促进产科教融合工作。如通过完善成果统计、成果供需、成果鉴定、财务管理、法律咨询、信息咨询等服务,激活科研管理平台;通过特色办园、形成产业链条、打造人才基地等手段,激活绿色橡胶产业学院、徐工院大学科技园平台和徐工院联合技术转移中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