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倩 安徽省人民政府机关幼儿园
在幼儿园开展传统音乐教育,能够帮助幼儿建构丰富多元的音乐经验,学会自主享受、欣赏、感受及表达音乐,也为我们展现了童年的秘密,让我们为孩子的每一种状况欣赏和陶醉,开拓了一个崭新的成长氛围及环境。
在幼儿园开展中国传统音乐课程,我认为目的就是激发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在聆听、了解、模仿中逐渐喜欢中国的传统音乐,再进一步的运用、创造,提升音乐素质和音乐能力,在相关联的知、情、意、行等方面都能得到整体的发展。
对此,我有三点感想:
让孩子生活在一个他自己能够运作的生活环境之中,一个既适合探索也能够玩乐的环境之中。即一个一切以儿童为主体的环境,按儿童成长发展的需求而加以设计,并给予他们更多选择的自由和移动的自由,让儿童产生对环境的爱,有自发性的学习意愿。
随着《在幼儿园开展传统音乐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的推进,我们课题研究的内容涉及越来越广,从国粹戏曲到民族音乐再到说唱音乐、词调音乐等等,从班级环创、区域游戏到融入传统音乐的早操活动、生活活动、“周五大放送”,再到各种各样的主题活动、有趣的亲子游园会、运动会等,都是为了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氛围中感受中国的传统音乐,喜欢中国传统音乐。在看、听、唱、玩中,幼儿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才能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音乐。
对于新入园的小班幼儿,我们会从简单的戏曲音乐、民族音乐入手,在喝水、起床等生活环节中渗透播放一些民乐,例如:蒙古族的“吉祥三宝”、维吾尔族的“小弟弟早早起”“苗族舞曲”“我们的名字叫苗族”、湖北民歌“买菜”、凉山彝族民歌“小花伞”等。幼儿刚开始会静静地听,然后会有部分幼儿开始尝试在音乐氛围中自由地唱和动。就这样,孩子们通过随意地听、注意地听、有思考地听,逐步获取到音乐经验,激发了幼儿学习、模仿、探索的兴趣。
在区域材料投放方面,例如:益智区内投放器乐、戏曲、民族方面的拼图材料;美工区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制作戏曲头饰、苗族刺绣包;图书区投放民族、器乐、可操作的电子音乐书籍;表演区、角色游戏区根据孩子们的需要,生成不同的主题游戏内容,鼓励自制和创造。
各种主题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在中国传统佳节“元宵节”来临时,各班室内外张灯结彩。我们通过猜灯谜、摸红包、摸手鼓(寓意:一鼓作气)、摸大葱(寓意:聪明伶俐)、摸苹果(寓意:平平安安)、摸橙子(寓意:称心如意)、摸棒棒糖(寓意:甜甜蜜蜜)、唱歌曲“卖汤圆”、看灯展、做汤圆、煮汤圆、吃汤圆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多姿多彩的传统民族节日,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清明节通过古诗词新唱,用传统音乐的旋律唱出清明节相关的诗词,如杜牧的“清明”,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等;端午节则在欣赏民族乐器中拉开帷幕。例如琵琶、扬琴、二胡、笛子等演奏的《花好月圆》《喜看公社粮满仓》《春到湘江》《龙船调》《拔根芦柴花》、西北风格的《黄土情》。并开展相关游戏活动,如赛龙舟、包粽子、做香囊和五色丝线等。让孩子们感受到一个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
母亲节、儿童节开展了“亲子画展”“戏曲进校园”“宝贝唱大戏”,孩子们从听、想到动和说,到敢于用身体动作及简单的线条、绘画、手工来表现音乐,从而喜欢中国传统音乐。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因为这是孩子自发的、自主的,没有任何社会功利目的,只为获得满足和快乐。为了尊重孩子的选择和需要,倾听他们的想法,捕捉其参与的兴趣。除了在一日生活中渗透传统音乐,更是将大班的教育戏剧变身为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把戏剧的内容、目标、方法、步骤、环境都交给儿童。
例如:投票选举剧本的主题,请孩子们说说想增加哪些游戏区,有没有和故事有关的游戏角色区?武松打虎里说到了几个地方?景阳冈里有谁?还可以有谁?小动物可以在景阳冈里做什么呢?景阳冈是什么样子的?哪些音乐合适呢?武松打斗的场景里适合放入节奏怎样的音乐?等等。
教师只需要心无旁骛,长时间陪伴在孩子们的身边,持续不断地观察孩子,记录他们最喜欢的活动和行为方式,给予关注和自我解决的时间、空间,就能发现孩子内在的需求和兴趣。
我们班正在进行的是教育戏剧“武松打虎”,剧本和每次游戏中的参演角色、人数、出场顺序、情节等都由孩子们自己决定,充分让幼儿真正成为的“主角”。
除了武松和老虎,景阳冈上的小动物都是由孩子们投票选出来的,有小鸟、兔子、猴子、狐狸和小鸭子。有一天,两个小朋友争着当主角武松,为此争吵了起来,谁也不服输。这是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种情况,会出现控制与被控制、主导和服从的关系,此时的教师希望依据固有思维,按性别选择角色这一方式,通过自己的介入来化解矛盾,平息事件,维持和谐的秩序。于是教师开始帮助协调。“女孩当小动物,男孩当武松,这样分配角色应该合适吧。”可是这样的建议却惹怒了女孩,此时被控制的孩子心里很不喜欢,不舒服,不是自己想要做的,这个时候,斗争开始了,反控制和反依附的心理活动出现了,于是她说:“因为我是女孩,所以就要当小动物吗?这不公平!”教师的介入并没有能帮助这两个孩子,于是不再介入,而是选择退在孩子身后,继续观察孩子们的行为方式,过了一段时间,教师发现两个孩子又在一起玩了,而且很和谐。就问:“你们是怎么样解决前面的问题的?”“今天他当武松,我就是老虎;明天我们交换。”原来,他们建立了一个规则,在其中,有一方学会了放弃,满足了对方的需求。
的确,大班的孩子对规则高度感兴趣,常会在一起玩时先建立规则,对方同意后才玩,这实际是一个承诺和契约,有趣的是,许多时候,这都是在成长中自发完成的。而在现实的游戏活动中,我们教师的状态常希望孩子们,能按照自己的规则来游戏,在高控的环境中游戏,殊不知儿童是拥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设计出解决问题计策的自由。
游戏之所以受幼儿的喜爱,取决于它所具有的享受功能和教育功能。游戏过程中,幼儿的身体和精神上能够得到放松。“玩”在日常生活谈话中使用之多,没有人会去追问“什么是玩”。所谓的“玩”,也就是游戏。游戏伴随着童年的生活,游戏的过程就是孩子发展的过程。
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得的。幼儿园应把游戏作为“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
没错,玩中学!而教师只要做好“观众”的角色,将剧本的创作权交给每一场的导演,这就是我们的传统音乐教育!属于孩子们自己的音乐舞台,看着每次孩子们随乐而动,开心地玩耍,享受地表演,共同创作出有趣的戏曲剧本,再认真的研究适合的音乐,即使课题活动结束,我们也会继续玩下去,继续玩转中国传统音乐,享受着它带来的乐趣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