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科育人的教学方式变革
——“领学制”教学法的启示

2021-12-03 16:49郭庆松
江苏教育 2021年86期
关键词:学制变革教学法

郭庆松

教学方式变革历来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21世纪初,我国启动了影响深远的第八次课程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一方面指出了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明确提出了教学方式改进的具体要求,成为近二十年来教学方式变革的行动指南。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文件以“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明确提出要优化教学方式,并具体指出要“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要“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使得教学方式变革的方向更为清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探索指向学科育人的教学方式变革呢?泗阳双语实验学校历经多年实践提出了“领学制”教学法,虽然他们仍然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但在课程改革再出发的当下,“领学制”教学法及其探索历程给予了我们诸多有价值的启示。

一、实现育人价值:教学方式变革的应然追求

教学方式的变革不是为变而变,它承载着教育的目标与理想。教学方式变革的动因往往是现行的教学方式存在某种制约教育目标实现的弊端。因此,对现行教学活动弊端的分析和判断,构成了教学方式变革的前提。考察一段时期以来一些以变革教学方式为目标的教学实践活动,我们不能不对一些现象加以反省乃至警惕。以合作学习为例,自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小组围坐的现象明显增多,同时教师也会有意识地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某个问题、完成某项任务。但我们时常会看到这样的合作中所存在的显而易见的问题:有时合作的任务并非一定要通过合作来完成;有时教师的任务刚布置,一些学生就已碰头说开,其他学生则由此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更值得注意的是,因合作过程的无组织或者走向另一极端的过度组织,导致学生在合作交往中形成了一些不良的人际关系,或是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形成话语霸权,或是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逐渐自卑。同样,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时,我们也会看到有些学习活动的设计直接指向如何让学生更快速、更便捷地掌握某个知识,这样的设计往往将学生带入一个僵化的模式或通道中,经过这个通道,学生获得知识的速度是提高了,对所学的知识有时也的确印象深刻,但他可能并未获得探索新问题时应有的自然体验。如此种种,究其根源是缺失对人的关注,缺失对教学活动中人的成长的关注,最终也就迷失了通过学科教学活动实现育人价值这一核心目标的方向。

“领学制”教学法试图以让学生领学的方式,打破以往教师主导课堂的局面,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这种关系的转变并非纯粹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甚或在初期还需要教师和学生用更多的时间去构建和适应这种新型的关系。然而,这种关系的转变却是指向人的成长的。让学生领学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也意味着学生肩负着一种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不仅在学生自己先学会的过程中会感受到,也会在帮助同学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建立。在责任感的驱动下,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无疑是透彻和深入的。当然,需要我们进一步关注的是,如何让更多学生拥有领学的机会?领学者与被领者应该怎样建构出健康的人际关系,特别是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这样的关系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好在“领学制”在这方面已有所考虑,比如,领学者的产生有轮流制、报名制、竞争制等;领学者在开展领学之前,教师也会适当介入,以便在关键处点拨;领学的过程是个多向过程,领学组领学习组,学习组内还有个体领学,学习组也会随时产生问题反馈至领学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领学制”不仅有形成制度的形式,其更深层的目标是通过这样的形式切实实现学科育人的价值。有了这样的目标追求,教学方式的变革就会成为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可能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但实现育人价值已成为这一过程的应然追求。

二、注重传承发扬:教学方式变革的与时俱进

教学方式的变革并非以推翻以往的做法为目标。人们对学习的认识是个与时俱进的过程,教学方式的变革必然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一方面,不同时期的教育工作者都对教学方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由此积淀下了诸多有价值的经验和做法;另一方面,时代的变化使得受教育者面临新的社会环境,新时代也会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提出新的要求。在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然而,诞生于工业化背景下的集体教育形式在短时间内并未发生改变,而受到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已成为当下人们的迫切需求。因材施教、个性发展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但显而易见的是,这些并非全新的事物。教学方式的变革本质上是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就内在而言,传统教学中对人自身发展的关注是教育的永恒,是传承的核心内容。但就外在的形式而言,教学方式又受制于时代,如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决定了学习内容的变化,也影响着教学方式,更会通过影响人的生存空间带来社会关系的变化,这都要求教学方式的变革与时俱进。

“领学制”教学法固然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但透过其组织形式,我们不难发现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和曾在英、美流行过的“导生制”的身影。“小先生制”和“导生制”都是在教育匮乏的背景下,人们为了尽可能快速地普及教育而尝试的做法,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看来,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虽是不得已而为之,但这两种教学法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不仅是在迫切需要普及教育的当口发挥了其应有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担任“小先生”或“导生”的学生自身所获得的发展,这种发展显然不止于知识与技能层面,由此形成的素养在当今社会仍是有价值的。正是看到了这一点,“领学制”尝试从中传承其有价值的一面,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合乎时代要求的改进。领学过程中,学生在感受被尊重、被信任后而激发出的学习热情,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而表现出的合作精神,为了更好地完成领学任务而对知识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这些都是汲取了上述方法的精华而促成的。与此同时,在学生领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并没有缺位,不仅有领学前的恰当指导而保证领学的顺利进行,还有学生领学后的交流组织与目标达成评价,发挥了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应有作用。“领学制”的探索充分表明,教学方式的变革应在与时俱进中注重传承与发扬。

三、基于学科特质:教学方式变革的实践取向

从具体实践层面看,教学方式的变革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学科教学活动中,因而不可回避地需要考虑学科自身的特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又进一步指出:“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数学学习而言,教学方式变革必须关注上述“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否很好地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得到体现。

我们常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句话不妨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一是数学本身是严密思维的产物;二是数学是训练思维的有效工具。学会思维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如何通过适当的方式实现这一目标呢?首先,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体会数学内在的逻辑与结构。其次,要让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的阐述,学会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最后,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过程中的质疑、争论,追求思维的严密性。“领学制”教学法的展开过程,试图尽可能去契合上述过程。领学的准备过程即探究发现的过程,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完成后续的领学任务,领学者还要学会引导他人去发现,这就决定了领学者对所学知识不仅仅是理解和掌握,还要弄清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进入领学阶段,有条理地进行表达至为关键,这里的表达不仅是领学者的表达,也是被领者通过表达展现自己思考的过程。不可避免地,质疑、争论往往伴随其中,随着质疑、争论的不断深入,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其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自然也得到了发展,最终实现个人智力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注意的是,在上述过程中,领学者的探索发现和被领者的探索发现过程并不完全一样,这种探索发现也与不同类型的数学知识有关,这就需要教师在实施“领学制”时考虑其适用性,特别是针对不同性质内容背后思维方式的差异,需要教师给予更加富有针对性的设计和指导,这需要教师脚踏实地地展开更多研究,需要他们积累更多的经验。

四、坚守科学立场:教学方式变革的基本原则

教育是艺术,教育更是科学,是科学意味着教育活动有规律可循,有基本的原则不可违背。陶行知先生有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求真即追求和探索真理、尊重和信仰科学。数学本身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数学学习亦有规律可循,小学数学教学还必须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理解数学、理解学习、读懂儿童是进行数学教学的科学基础,有关数学教学方式的变革都应建立在此基础之上。

“领学制”教学法研究团队对“领学制”作出的描述是:以领学为手段,以挑战为抓手,以问题为驱动,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相互协商形成的规则、规范和分工下互学、合学、竞学。基于此,他们进一步提炼出了“领学制”的具体操作范式:研习交流→小组领学→组际挑战→教师挑战。同时,他们还明确表示,范式主要在中、高年级施行,低年级运用其部分思想。显然,他们考虑到了不同年级学习内容的差异,考虑到了小学低年级学生与中、高年级学生在认知能力、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在“领学制”范式的适用性上,他们秉持了谨慎的态度,这一方面来源于他们基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考量,另一方面表明他们在探索过程中能够坚守科学的立场。

一种教学方式从提出到推广其适用范围,都离不开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打磨,其过程往往表现为典型课例的不断积累。在这样的课例打磨与积累过程中,至为重要的乃是坚守科学的立场,实事求是地面对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既不能因为实践中遇到的波折困难而轻易否定一些创新做法,更不能因为对自己所提出的新做法的偏爱而不顾现实的问题。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完善就是在这种从遇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不断循环中实现的,这常常需要漫长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既需要经验的积累与提炼,更需要实证的研究与辨析。

五、立足长远发展:教学方式变革的全人视角

学科教学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中从全人的视角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这里的全人视角并不只是学生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将学生看作一个整体的人去帮助其协调发展。伴随着知识学习的,不仅有智力活动的过程,还有情感意志的体验、价值观念的形成过程。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当下的知识获得,更要考虑其对学生将来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领学制”以小组群体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领学、助学、合学为主要学习方式,共同的学习任务将每个小组凝聚成一个小型的学习共同体,在小组内尽可能形成友好的合作氛围。“领学制”所追求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判断,在学习中敢于表达、敢于挑战,希冀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有思想、有主见的独特自己。这样的追求正是基于全人发展的视角,既让学生享受当下的学习,也指向学生未来的成长。虽然达成这样的目标仍需要漫长的艰苦探索,但这正是当下的教学改革必须坚守的信念。鲁洁先生曾对“塑造知识人”的教育信条提出批判,她认为,知识原本是人们用以生活的手段,生活本身才是目的;使教育回归人自身、回归人的生活,这才是教育的出路;知识的学习对于人来说,其本质的意义应该是为了完善和提升自我,是为了人与世界的和谐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教学方式变革的实质就是找寻实现回归人自身、回归人的生活的教育实践路径,教学方式变革必须立足全人视角,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虽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需在已有教学法中作出简单的选择或组合,面对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学方式的变革需要创新。“领学制”的提出告诉我们,创新者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开拓的新方法,也在于他走过的曲折道路。让我们期待,在课改再出发的道路上,关于教学方式变革,有更多扎根实践的科学创新。

猜你喜欢
学制变革教学法
初中英语“三段四部式”写作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异步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改革开放后,城市的变革之路
教育部辟谣小学学制变5年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三个经济”体现“三大变革”内涵
五行真经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学理与法理:中小学学制变革的依据
学制不缩短,那要怎么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