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旋, 胡永超, 何燕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诊断血管疾病,尤其是脑血管疾病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有效明确病变部位、形态、数量以及血管痉挛等情况,为疾病的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参考依据。DSA介入手术虽然疗效肯定,但仍会对患者造成不可避免的创伤,可能引发相关并发症,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1]。术中积极有效的护理配合是保障手术顺利完成以及改善预后的关键。鉴于此,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213例DSA介入手术的护理配合,旨在为保障DSA介入手术的顺利开展以及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现作以下报道。
收集2017年4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213例行DSA介入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1例,女92例;年龄23~76岁,平均年龄(48.39±6.52)岁;文化程度:初中及初中以下100例,高中及高中以上113例。
2.1 术前护理 由护理人员向患者详细讲解疾病及DSA相关知识(包括疾病形成原因,治疗机制以及可能发生的相关并发症),对患者的疑惑进行正确解答和指导,告知患者积极配合对疾病康复的益处。同时,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采用注意力转移法以及倾听音乐法等方式帮助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并正确引导患者宣泄负性情绪。此外,术前对患者的病历进行认真阅读,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检查,切实掌握适应证,明确插管目的。进行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以及心电图等检查,术前4 h不摄入固体或难以消化的食物。
2.2 术中护理 术前注射镇静剂时和患者积极交流,缓解其紧张、不安等情绪,并在镇静情况稳定后帮助其留置导尿管,摆放正确的体位。随后根据患者的信息对相应器械以及药物进行核对,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遵医嘱予以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做好手术巡回,严格无菌操作。手术开始后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心率等情况,并完善相关记录,一旦发生心率或血压异常等及时反馈医生。
2.3 术后护理 术后4~6 h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以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进行密切观察。以绷带对术侧伤口进行12~24 h的包扎,沙袋压迫6~8 h。叮嘱患者禁止肢体的屈曲和翻动,卧床24 h。同时,保持穿刺部位的干燥清洁,常规应用抗生素1周。加强病房巡视,每隔1 h对患者的具体状况进行检查1次,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并遵医嘱进行对症处理。
2.4 并发症护理 术后叮嘱患者保护头颈部位,严禁大力按压、碰撞,避免支架坍塌;术中一旦发现脑血管痉挛,立即停止手术,并予以罂粟碱静脉注射,待痉挛消失后再行手术;对于术后发生的脑血管痉挛,予以药物解痉,并进行12 h的生命体征持续监测;针对恶心呕吐或(和)意识障碍患者,可考虑为高灌注综合征,予以止血、降颅压以及营养神经等治疗;对于术后1周仍存在明显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患者,予以胃复安以及吗丁啉等药物对症治疗。
213例患者均手术治疗成功,无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中,发生血管痉挛4例,出血5例,支架内血栓形成5例,其他并发症7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86%。
对患者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非常满意116例,满意87例,不满意10例,总体满意度95.31%。
患者的生活质量QOL评分有明显提高,入院时(49.33±5.39)分,出院时(40.23±5.64)分(t=17.024,P<0.001)。术后患者的主观幸福感量表评分也较术前明显提高,见表1。
表1 手术前后患者主观幸福感情况对比(分,
作为常规血管造影术和电子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DSA在血管疾病诊治中的价值已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2-4]。然而,该检查技术毕竟属于有创检查,会对患者造成不可避免的损伤[5],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配合方案对改善患者预后非常重要。
我们的护理方式贯穿患者整个围术期,通过术前充分的准备以及严密配合医师,可在最大限度上减少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应激反应以及不良影响。与此同时,术中的密切监测可及时掌握患者的一系列异常情况,从而有助于及时实施对症处理,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意外情况的发生。此外,通过术前向患者详细讲解疾病、治疗相关知识以及注意事项,有效避免了患者因对上述相关知识未知而产生的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全方位的护理服务使得患者感受到源自医务人员的人性化关怀,继而促进了医患关系的良好建立,患者总体满意度为95.31%,QOL评分及主观幸福感也高于入院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