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亚茹 蔡 玲
随着真人秀节目的大热,各种类型的真人秀节目可谓百花齐放、不胜枚举,其中,职场类真人秀节目因其向观众展示了真实的职场生活,提供了实用的职场建议,同时兼具真人秀节目的娱乐和轻松,深受观众喜爱。职场类真人秀节目随着时代的发展,早已不满足于“演播厅录制”“嘉宾闯关,评委点评”的传统模式,而是采取了“演艺人员体验”或“素人+观察”的新模式。这种模式下也出现了很多爆款节目,如《令人心动的offer》以其独特的职场设定、新颖的节目形式、各具亮点的嘉宾以及传递的正确价值观被观众热议和追捧,但是也有一些职场类真人秀节目刻意追求节目效果,娱乐大众从而导致昙花一现。如何在保证节目收视率的同时传递正确积极有意义的节目内容,为大学生择业和就业提供正确的引导,是所有职场类真人秀节目需要深思的问题。
目前,国内的职场类真人秀节目有很多,以《令人心动的offer》为例,在节目中,不仅能看到全国各大政法院校的优秀学生同台竞技,也能看到带教老师们的专业与实力,无论是第一季的何运晨、梅祯,还是第二季的丁辉,抛去“律师”本身的精英光环之外,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作为“实习生”的努力与可塑。除了这种纯职场类真人秀节目之外,很多真人秀节目也在尝试加入“职场”元素,如《亲爱的客栈》第三季中,通过“挑选合伙人”的方式来筛选嘉宾,证明自己的工作能力。
而国外,职场类真人秀节目也有很多,韩国的职场综艺,如《超级实习生》《有问题的老板》《全知干预视角》《老板的耳朵是驴耳朵》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韩国的高人气综艺《新职员诞生记-Good People》节目是一档描绘初入社会的职场小白成长记的办公室真人秀,梦想着成为律师的年轻人们将在一定时间内加入律所,上演实习律师的工作日常。虽然节目主打“素人职场类综艺”,但模式依旧采取的是观察类综艺的大致框架,即“真人秀+演播室”模式的结合,该综艺备受好评,豆瓣评分高达9.5分。综合热播概况,职场类真人秀节目在众多节目中均斩获超高收视率。
首先,职场类综艺的市场是一片蓝海。基于《2020年应届生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高校毕业生GIER指数同比和环比均出现上升。据教育部统计,2020年高校毕业人数再创新高,达874万,2021年预计达909万,同比增加35万。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而这些95后年轻人,与网络综艺用户大比例重合,因此,对于职场类真人秀节目的需求大大增加,这是节目热播的主要原因。其次,节目形式新颖,紧跟社会热点,具有时效性和新鲜感,而且嘉宾本身具有话题性,节目制作质量较高。同时,职场类真人秀节目真正做到了服务受众,而不是像某些综艺节目只是单纯地追求节目的娱乐性,贪图高收视率。作为现代信息社会中有较高影响力的媒体,在履行社会责任这一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职场真人秀通过节目内容来呈现多元的社会现状,反映职场真实;帮助受众加强职场认知,树立正确职业观;了解职场现状,找准职场定位;获得价值认同,积极情绪引导;捕捉职场信息,进行就业指导。因此,职场类真人秀节目热度居高不下,被广大观众所喜爱。
职场类真人秀节目在播出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同质化严重”“抄袭成风、创新不足”“不够真实”“职业过于单一”等,为切实提高职场类真人秀节目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跨界尝试增加变化
从内容到形式上的跨界是节目生命力延续的关键。在节目形式上做跨界,如可与公益、纪实、直播等相结合,节目直接对接公益项目,如《令人心动的offer》中就有一期下乡进行法律援助,这一尝试就让节目变得更有意义,既让实习生们得到了锻炼,同时切实地帮助了村民,是节目形式与公益活动融合的一次成功尝试。在内容上做跨界,如可以在嘉宾选择上涵盖更多人群,既有演艺工作者也有素人,既有专业人员也有非专业选手,既有年轻人也有中老年人,这样嘉宾来源广泛,职业各异,既有CEO、合伙人、经理,也有医生、护士、交警、教师等涵盖不同职业不同身份,职业身份跨界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2.垂直区域扩大外延
不管大圈层还是小圈层,都有出现爆款的机会,招聘工作范围如果过于窄小,拘泥于特定的行业就会让潜在的参与者望而却步。目前针对网络平台上活跃的年轻人,小圈层更容易做出自己的特点,做出扩散圈层的内容,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所以无论是什么样的目标定位,都要扩大节目的外延,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提供多样化节目样式,对不同职业行业多做尝试,而非紧盯“金融”“证券”“经纪人”等职业,可以尝试对不同类型职业的挖掘和展示,如“教师”“医生”“警察”……甚至可以摒弃 “精英路线”,并不局限于“大城市”“办公室”“白领生活”,也可以有“普通人”“市井里”“烟火气”的呈现,重点在于“在平凡的职业中展示出的可贵与感动”。
3.新兴技术营造热点
把互动技术运用到节目中,让观众观看时成为参与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AI技术的运用比如云剪辑、个性化推荐将带来全新制作方式、传播方式,把互动技术运用到节目中,拉近观众与节目的距离,让观众观看时成为参与者,从而带来沉浸式的体验。又或者真人秀节目可以以短视频的形式呈现,在传统媒体上播出的节目需要观众用一段较长的空闲时间来观看,可能会受到时间与地域的限制,新媒体的兴起为职场类真人秀节目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综艺节目可以参考电视剧的呈现形式,剪辑成5~8分钟,选取节目的精华部分,让观众可以随时进入手机客户端观看,节省时间,自由选择,从前端出发,改变构成元素、叙事策略和表达方式,新形态真人秀综艺节目的诞生就有可能。即便内容核心不变,表达方式和叙事手法的全新研发一样极具价值。疫情期间,“云录制”的制作方式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它让节目嘉宾在非演播厅通过视频设备连线交流进行节目录制,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节目的如期录制、播出,同时“云录制”相对于“现场录制”更加日常。例如,浙江卫视推出的《我们宅一起》居家远程互动节目,在节目中分享了疫情期间演艺人员们的居家生活日常,嘉宾阵容集合了跑男家族、王牌家族等各路演艺人员,大大满足了观众们想看演艺人员日常的愿望,增加了节目与观众的互动性,提升了节目的吸引力。
2015年7月22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就发出了《关于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对真人秀节目进行引导和调控,坚决抵制真人秀节目的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化。“工业社会可以借助各种媒介和舆论工具包括电影、电视、广告等媒介对人们心理进行暗示和干预,最终丧失掉个体的内在自由。”①目前,较多网络综艺节目由民营企业制作,节目内容则多由各级广播电视台和互联网公司提供,作为节目制作主体应该加强自律意识,严格把控“娱乐元素”的分量,合理把握节目内容题材和尺度,坚持适度原则。同时节目中的职场达人,也应该坚守社会道德底线,在求职者求职的过程中减少过分夸张的表演,要给求职者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求职经验,避免过度娱乐化,要真正做到服务性与娱乐性的统一,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督体系。该类节目要秉持服务社会的宗旨,做到节目的创新发展,实现节目多元化展现。在此基础上,更多的行业从业人员才能着重进行优质节目生产,坚持不碰触底线,进而使行业取得健康可持续发展,拒绝过度娱乐。
扩大节目嘉宾来源与类型,不再以演艺人员为主,实现星素结合,通知中也提到,不要让演艺人员成为节目的“万金油”,在挑选嘉宾时,嘉宾本身的风格也应与节目相契合,演艺人员不要成为节目的“背景板”和“装饰画”,应该让更多的行业专家进入,能够给出更加专业的意见及建议。例如,在《职来职往》节目中就设置了“Mr.Job”的角色,Mr.Job是一个引导者,能够指引求职者,给他们专业合理的建议。Mr.Job由三位嘉宾组成:潘力,从业20年,任职国内多家知名企业管理岗位,拥有丰富的人员招聘和团队领导经验;雷明,法学系毕业,拥有心理专家、管理学专家、企业培训专家、电视策划人等众多头衔;花蕾,东方证券高端财富管理业务总监。三位嘉宾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毋庸置疑,这样既提升了节目的专业性和可看性,也实现了节目娱乐性与专业性的结合。
职场类真人秀节目之所以引发关注是因为它真实地展现了职场生活与环境,但是有些节目为了吸引受众、提升收视率,对节目进行了过度的“美化”——办公环境是精心装修的,节目嘉宾是精心挑选的,各种任务是精心设计的,于是观众就看到了一群衣着时尚的俊男美女们在节目中“表演职场生活”——但是真实的职场生活并非如此,这种脱离实际宛如“空中楼阁”般的职场童话也不能真实反映职场现状。“无论大众媒介致力于怎样的社会,它们都对社会负有责任,而且每种媒介都要对依赖它们而获知信息的公众、团体负责。不管是私有制媒介,还是政府所有制媒介。不管有无新闻控制存在,也不管这种控制来自新闻机构本身,还是来自外部力量,责任都是存在的。”②例如在一些职场类综艺节目中,几位“实习生”的教育经历就让人眼前一亮,他们多为知名学府毕业生,且大多有个人擅长的领域及方向。这样的求职者人设尽管完美,但在观众看来却并不接地气,缺乏参考意义。很多职场类综艺都想通过节目向更多普通职场人提供一些有指导意义的观点,并进行一定职场价值的输出,但“教导性意义”往往违背了观众想看节目的初心。毕竟大部分毕业生的现状是毕业后进入普通的公司,在普通的工作中经历挫败和欢喜,因此,职场类真人秀节目应贴近真实,避免过度美化造成节目失真。
总体来说,职场类真人秀节目应该紧跟社会热点,给更多的求职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平台。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的节目主创团队,所创造的生产价值应该让位于社会价值,帮助社会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因此要根据节目的专业性需要去接受培训、学习,并向专家请教,选择具有权威性和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参与其中,让节目的专业性、真实性、服务性不断提升。首先,在节目创作中要注重体现媒体的核心价值,让各种媒介参与其中,从而显示节目的权威性;其次,要展现媒体的社会责任,媒体是节目价值观传播的核心,在传播的过程中要体现传媒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以传播良好的社会风尚、倡导积极的人生导向为主,进而适当地添加“娱乐”这剂调味料;最后,嘉宾的选择尽量是符合大众现状的,贴合现实,避免过于美化而让普通的求职者难以企及,争取给观众展现真实的求职状态。
注释:
①魏婧婧、梁婧:《对电视职场真人秀节目的“冷思考”》,《记者摇篮》2020年第4期,第113-114页。
②丹尼·埃利奥特:《负责的新闻业》,台湾贤明出版社,1986年,第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