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增

2021-12-03 14:33郭广伟杨英法卢玲玲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跨文化汉语交际

郭广伟,杨英法,卢玲玲

(1.河北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邯郸 056038;2.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河北 石家庄 050024;3.河北工程大学文法学院,河北 邯郸 056038)

在全球化和我国国力迅速增强的大背景下,汉语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国外学习汉语的人群逐年增加。加之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高的认同,我国汉语文化的国际传播获得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文化契机,使得汉语国际化的势头日益强劲,很多人志愿成为国际汉语教师,投身汉语文化的国际传播事业。汉语文化的国际传播属于跨文化交际,但由于中外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别,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在跨文化适应上面临重重障碍,严重影响了汉语文化的国际传播。因此,必须溯源追因,精准施策,设法予以破解。

一、提升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跨文化适应能力是当今时代推进汉语文化国际传播的当务之急

“跨文化”一词在近年来得到社会各界和各种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国是迄今为止向世界传播语言文化拥有悠远的历史的国家,不论是秦朝还是清朝,在中国的每个朝代或多或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文化传播来将中华文化传播到国外。

自21世纪以来,在中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国际形象的关注度,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关于汉语学习的一股风潮,以此为良好的发展方向和传播环境提供契机。以北京举办的第一届“世界汉语大会”比赛为文化机遇,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在做好外籍学生来华留学接待工作的同时,把开放的眼光投向世界,以汉语国际教育为推广机会,国际留学生在被中国“请进来”的同时,更需要把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派出去”,从而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指由中国风俗文明汇聚而成的,这都是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的文化结晶,中国民族文化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各种观念形态的总和,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物质和意识形态。海外孔子学院作为中外语言文化交流和文化软实力的枢纽,以汉语文化国际传播作为一种表达形式,在教学过程中传播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态度,到目前为止已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跨文化适应能力成为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羁绊的成因

跨文化适应理论是埃林斯沃斯(Huber Ellingsworth)在1983年提出,核心观点是:由于所有传播活动都涉及不同程度的文化差异,所以对跨文化传播活动的解释应从人际传播入手,同时要纳入相关的文化要素来进行考察。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利用文化语言相互依存、相互交流,中外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汉语学习的国际需求逐渐扩大,使得全球孔子学院的建设快速发展。

国际汉语教师的跨文化适应基于国家文化交流传播,从中华文化走出去,走向全球的视野中。然而,中外间存在的文化差异,使得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在外跨文化适应的障碍也日益明显。孔子学院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跨文化适应不仅仅是单向宣传下的适应,还是一种双向交流下转变的纽带。

中华文化自主交流走出去体现的是一种文化自信心和各种积极且理性的文化态度。中西文化相互交融日渐频繁,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此同时也影响着外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队伍是保证孔子课堂和孔子学院质量的核心要素。从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任务和目标来看,需要兼具汉语言教学者和中华文化传播者的两个重要角色。国际汉语教师的跨文化适应离不开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在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的表现。

(一)跨文化适应下的认知层面

汉语文化的国际传播作为国际的发展战略之一,不仅仅具有传播中华文化的价值内涵,还具有实现世界多元化和谐发展的有利条件。我国凭借当前全球“汉语热”为发展契机和传播条件,加强汉语文化的国际传播,以孔子学院为媒介,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着中国文化价值,然而中外文化交流缺少不了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是当今全球化现象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交融现象,身为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应当积极培养跨文化意识,客观合理看待出国任教。在教学中注重人的理性和情感的均衡发展,实现认知与经验的结合。

截至2020年中国人口即将突破近14亿,汉语成为世界上以其为母语的人数最多的语言。倘若加之以汉语为母语的海外华侨华人,那么以汉语为第一语言的人口数量则比之增加。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一席之地越来越重要,作为联合国代表国之一,汉语作为工作语言的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随之在此背景下汉语已逐渐成为一种国际性语言。吴应辉(2014)曾根据社会交流功能的不同层次将语言分为六类,即民族语言、族际通用语、国家通用语、区域性语言、国际性语言和全球性语言。其中,全球性语言是指作为母语、第二语言或外语的使用者人数众多,且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媒体等领域广泛使用的语言。由此看来,如若以此标准来衡量比对,那么汉语的使用者数量众多,大部分是作为母语而来,世界范围内以汉语为第二语言或是主要外语的学习者在数量上还是不容乐观。汉语的使用范围也具有局限性,使用范围以中国为主体,海外华侨华人使用汉语的频率并不高,在重大专业领域中使用汉语的频率更是少之又少。

汉语文化的国际传播是以语言教学为基础,以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目标,为构建语言多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和谐世界而努力实践着。孔子学院是在世界各国本土上开设的非营利性机构,开设的目的是推动汉语加快走向世界,提升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力。其宗旨是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化发展,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其主要职能是:面向社会各界人士,开展汉语教学;培训汉语教师;开展汉语考试和汉语教师资格认证业务;提供中国教育、文化、经济及社会等信息咨询;开展当代中国研究。社会各界人士在孔子学院直接接触的是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志愿者们需要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去了解和探索文化差异,才能做好志愿者的基本内容——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两个部分。孔子学院的建设使得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成为一个优秀的跨文化交际者,同时也是文化示范者、文化倾听者、文化引导者等多重角色。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要在全面发展自己的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同时,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二)跨文化适应下的情感层面

随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利用文化语言进行交流日益频繁,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跨文化交流的机会也在日益增多,交际参与度的逐渐频繁促使交际信心提高。从教师情感层面来看教师的情感需要通过内化于人的过程才能发展作用,交际愉悦感以及差异认同感不管是何种媒介都需要发现一种特定文化。与此同时,思乡和焦虑是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群体在外容易产生的情感问题,影响交际困难和语言教学障碍,随着时间的推移,适应过程逐渐好转。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乐观地去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使得自身的海外生活和工作更加称心如意。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实践中的跨文化意识,不断增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得到跨文化适应,在提升教学效果地同时在教学培养方面重视跨文化交际的培养。

跨文化适应下的情感除了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知识带来的异族文化情感,还有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无论是教学还是在学习中,跨文化适应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不可或缺。作为汉语语言文化教学者和文化知识的直接传授者,都应该通过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来培养自己的跨文化适应,提高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在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学习汉语语言文化知识的学生克服汉语学习和理解上的困难,及各个国家存在的观念意识方面的差异和习俗方面的差异,与中华文化进行相对比较,以便更好地融入到各自的生活环境中。如若是因为教学过程中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懈怠,导致学生对汉语语言文化产生较为片面化的理解,以至于等到学生来华后才发现与之前了解的相不符合,此时产生的落差感都是跨文化不适应导致跨文化意识培养中所面临的问题。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要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凭借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跨文化意识,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其次要正确看待文化差异性,再者积极培养跨文化适应。在自身跨文化适应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和谐客观对待异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存在差异,要了解对外汉语教学中培养意识存在的一些障碍,可以通过询问聊天的方式了解异国学生状态以及难以克服的困难,在相互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跨文化适应也会有所提高。

语言是一种文化先走出去的象征,在全球第一家孔子学院成立之际,汉语就担任着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使命。而完成这一使命的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更是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传播主体。目前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在数量上呈现可观的增长趋势,但相比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传播机构,在国际影响力和传播效果还是非常有限。不可否认的是孔子学院的数量迅猛增长,直接导致了师资质量的缺乏,需要加强对每个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而志愿者本身也应该带着积极情感加强学习融入异国。通过积极的情感培训帮助他们不断提高和跨文化意识,加大中外文化比较的信息量,在适当的跨文化安排过程中让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能够更快的获得跨文化适应下情感层面的交流,从而更好达到跨文化适应。

(三)跨文化适应下的行为层面

在全球化格局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影响语言和文化国际传播有效性的因素除了教师自身持有的文化价值观,还有更重要的是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所持的跨文化适应下的行为。身为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应当努力加强语言学习,减少跨文化带来的冲击与困难。即使教学的对象是外国学生,但如果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和学生之间缺少对互相间国家文化的真实认识,仅仅通过书本知识来进行授课,学生语言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许多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大部分的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本身缺乏一定的跨文化实践经验,由此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最理想化的学习状态是在国外学习或是生活至少一年以上,并且自身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体验,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可以有效地历练和学习到教学经验。

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应该积极提升跨文化意识。不管是在自我学习过程中还是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都应该积极提升自身的跨文化意识,以此来调整自身对跨文化的适应,从而不断培养自身的多元化意识以及和谐客观看待不同于本族文化的立场和态度。在跨文化适应中,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行为适应主要体现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不仅仅局限在课文中所要授课的文化知识,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为了提升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还要有意识地通过不断引导和鼓励来使学生进步。在各种社会语言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和汉语语言学习的兴趣,并且引起重视。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少用甚至不用学生的母语上课,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汉语语言及中华文化的语言环境,并在此语言环境下进行教学。

在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群体的教学培训过程中,一再强调要深化对跨文化适应的训练。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作为授课汉语的一方,不仅要对自己本族的文化及语言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还要能通过举一反三来进行教学案例讲解,进而在授课过程中了解其他文化,与此同时也提高自己的跨文化适应。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需要掌握跨文化交际中所需要具备的生活技能和知识文化,快速培养学生使之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跨文化适应能力培增的推进路径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领域,当务之急是提高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教学能力,但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综合素质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至关重要,他们不仅影响着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同时也关系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

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也是跨文化适应的阶段,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除了不断提高学习者的自信心,增强汉语语言及文化的参与度之外,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关注度和差异认同感,注重文化知识的吸收和学习,通过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提高跨文化适应程度。要不断的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和生活状态,即使是在实际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也应该具备一种应变的行为,在面对各种各样学生的时候要适当地使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让被授课一方的学生能够更有效快速地解决问题并且从语言文化不适应方面中走出来,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正确理解汉语语言文化,运用技巧进行教学

学会正确理解汉语这一门语言,有效传播中华文化这一价值内涵。在基本语言要素的教学过程中,国际汉语教师不仅要把汉语语言知识的语音、语法等教授给学生,而且还要将其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价值观念教授给学生。孔子学院里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跨文化适应,不仅仅是单向宣传下的适应,还是一种双向交流下的适应。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在双向交流所具有的文化意识是指教师对汉语语言文化知识有一定的深刻了解,与此同时对学生的母语文化也有一定的深入探究,在授课教学中能够自觉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化知识对比。注重双向交流的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帮助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跨文化适应,加大中外文化比较的信息量,更好地组织教学并且及时发现学生在汉语语言文化学习中,因中外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偏误,从而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理想的跨文化交际方式为平等对话,是双向交流,而不是那种以自我为中心或者控制对方的行为举止都会引起学习者的反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基本技巧,如与学习者进行换位思考,在尊重对方的同时设身处地地体会别人的喜怒哀乐。跨文化适应的培养对教师的信任程度也是重中之重,甚至可能会影响汉文化的形象。长期的实践证明有效的教学能力是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在教学方面专业素养的试金石,深入了解各国各民族文化运用技巧进行教学,从学生接收汉语语言文化的效果来看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

(二)培养跨文化交际策略能力,树立良好的在外形象

培养跨文化交际策略能力也是跨文化适应的培养。在跨文化交际中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应了解一定的交际策略,这也是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在跨文化适应中本身必不可少的交际策略。尝试亲身实践尽可能多的给自己创造一些真实的跨文化交际,积极主动地接近外国人的日常生活,让中华文化和汉语语言也影响着他们,例如在日常生活中,遇见了一个节日可以联想到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茶余饭后之际和朋友间沟通讨论,借此进行隐性文化传播。与之对立的即是显性文化传播,例如通过一些国外旅游和学习的经历与他们多交流多沟通,通过短期获得实践理论培训,通过观看国外经典影视节目书籍的形式,积极主动学习跨文化交流案例以此不断地学习来提高自身的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还需要真正理解汉语和学生母语文化的内涵。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不仅要成为学生眼中自尊自强自立的中国人,还需要努力做一个具有全球化心态的多元化文化人,以包容开放的姿态将中华文化的魅力渗透到跨文化交际和传播过程中。许多研究者在提到孔子学院在马来西亚传播时,因为名字所遭遇的文化误读而被当地政府认为是具有宗教传播性质的机构,要求改名为华文学院。跨文化冲击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在全球传播语境中能树立良好的在外形象,有效了解并且找到根本原因进行沟通解决,从而避免矛盾升级等问题。

(三)减少文化差异矛盾,避免消极的跨文化适应态度

毋庸置疑的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存在大量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障碍。双方造成的困扰最为常见的就是文化差异产生的相关矛盾,在学习过程中代表或者体现什么样的文化。一方面国际汉语教师代表的是汉语语言和文化,对象却是来自异文化群体,两者为了更好的适应,在教学中难免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文化差异的相关矛盾。另一方面学习者代表的是各民族各国或者各地区的文化,而汉语语言文化必须在以汉语为语言环境下进行文化交流,站在国际汉语教师的立场而言,学习者应当入乡随俗,学习汉语语言文化并维护本民族的文化。虽然汉语作为目的语,但是只要一离开以汉语为语言的环境,汉语就派不上用场,在学习中难免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文化差异的相关矛盾。出了汉语语言这一环境时,失去了对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者是符号,为了消除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国际汉语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文化差异矛盾的解决能力。通过文化自信心的逐步提高及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汉语老师志愿者不仅在得到学生肯定的同时,还能够从他们解决文化差异的矛盾中检验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是否具有良好工作能力。

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在国外短期从事汉语教学工作,工作性质在教授汉语语言和传播中国文化之间,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跨文化适应培养也应该是双向互通的,既要保持中国文化传统,又需要和赴任国主流社会成员建立并且保持良好的关系,由此产生互动性的文化交流影响,这也是一种文化融合。倘若国际汉语教师采用丢弃中国文化,只与赴任国主流社会成员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样一来并不能教好汉语并且传播中国文化;倘若国际汉语教师采用只使用中国文化,不与赴任国主流社会成员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样一来不利于中国在外的友好形象。以上两种跨文化适应的消极态度是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应当避免的。

猜你喜欢
跨文化汉语交际
情景交际
学汉语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交际羊
两块磁的交际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