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探讨

2021-12-03 13:58王艳梅管晓莉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传统家长文化

王艳梅,管晓莉

(白城师范学院a.文学院;b.学报编辑部,吉林 白城 137000)

文化人类学家认为:“就其本质而言,文化传承不仅是一个文化过程,而且是一个教育过程。”[1]任何时代、任何地方的家庭文化熏陶在人类文化传承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对伦理道德、艺术审美、哲学思想的积累沉淀。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德行养成相统一,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只有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家庭教育的主旋律时,才会调动孩子追根溯源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一、家庭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自古以来,教育活动都是文化传承的渠道之一,家庭教育也不例外,家庭教育是文化教育的基石。在家庭教育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孩子和家长以及整个社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孩子的文化认同感

袁行霈强调:“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它关系到每个民族对自已身份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伴随而来的文化尊严感。”[2]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全球化的趋势影响着每一个个体。孩童正处于心智发展尚未成熟的时期,在传统文化教育不被重视的环境下,容易被其他外来文化吸引,日渐忽视优秀的本土文化。[3]

家庭是教育的“桥头堡”,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越来越重要。因此,加强家庭教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迫在眉睫。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积极肯定和充分践行,是对其文化活力秉持的坚定信心。[4]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孩子夯实文化基础,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归属,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培养孩子健康的价值观念

文化的本质是以文教化,重在陶冶人的性情和品德。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修身理论历经五千多年的累积沉淀,是世界文明史中璀璨夺目的存在。但事实上,当下一些年轻人对此漠视已久。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本位主义等消极观念充斥社会,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溺爱纵容,造成许多孩子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严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与劳动创造能力,甚至出现虚荣攀比、铺张浪费、不懂得感恩、不珍惜父母劳动成果等诸多不良行为。家长应该在家庭教育中渗透勤俭节约、公而忘私、锐意进取、诚实守信等优秀传统美德,引导孩子以此为做人、做事的标准,并且将之践行至日常生活中,这样才会有效地抵制和克服当今社会过分物质化和利己化的倾向,有利于孩子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

(三)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优秀传统文化中崇尚“和”,即和谐,讲求以和为贵。孔子主张“和而不同”;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谐思想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还特别重视人与人的和谐共处。在人际交往中,由于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层面的差异必然会引起种种分歧和冲突,而优秀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有利于调节人与人的关系,对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都有着积极作用。

二、家庭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

对于子女的家庭教育,家长的思想认识或多或少会出现如下偏差:随意放任、拔苗助长、重智轻德、惩罚教育、消极评价等等。即使家长秉持着相对科学正确的教育理念,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苦于不知道要具体传授哪些文化内容,更不知道如何入手。可见,仅凭个人的非专业性的教育经验,仅凭自身成长经历所累积的非系统化的教育知识,家长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下社会发展和子女成长的需求。在当代家庭教育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应该遵循如下三条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真正做到以孩子为主体,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以孩子为主体,不是情感上的溺爱,不是经济上的有求必应,而是教育重心由家长教了什么转向孩子学到了什么;不是灌输式教育导致的机械记忆,而是研究式教育引发的反思与理解。一切教育行动都要充分顾及孩子的接受水准,依据孩子的实际情形,制定相关的教育策略。

(二)选取性原则

传统文化囊括了中华数千年文明成果,体系上庞大而博杂,内容上精华与糟粕并存。所以家长一定要进行有效的甄别,对其先进部分予以及时的推广普及,对其落后之处也要及时地辨别摒弃。家长可以通过系统研习各种优秀传统文化范本,明确传统文化的构成和范围,能够从道德文化、艺术思想、家教文化、民俗文化和娱乐文化等多方面深度掌握传统文化的内在精髓,这样才能充分保障家长进行文化筛选的合理性,最终构建起符合当下教育需求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体系。

(三)创新性原则

创新包括两个维度:一是内容上融入新时代精神,与时代同步,为优秀传统文化当代化服务。这就要求家庭教育要探寻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精神的契合点,从而使得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时代风采;二是形式上借助于新媒介。充分发挥互联网网站、手机App等当代媒介的强交互性、高流动性和丰富多样性,结合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孩子的兴趣点,来创新性地学习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家庭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在家庭教育中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家长要合理吸收当代教育理论,转变传统教育姿态。在对孩子进行教育过程中,家长应该注意方式方法,采取合理有效的路径,不再做袖手旁观的局外人,而是做孩子启蒙的互动者;不再抱有畸形的教育期待,而是德智体美劳并驾齐驱;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文化输出者,而是与孩子平等的对话人。

(一)在知识学习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如今的家庭教育中,家长们都特别注意对孩子进行知识的灌输,都想尽办法让孩子学习更多的知识,努力使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而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不应该等同于学校教育,特别是把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家庭教育之中,会使得孩子在扩充了知识学习范畴的同时,更能够在端正“三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开启汉字教学

汉字作为汉语的书写符号,经过漫长的字形演变,其中浸润着先辈们的思想与智慧。在学习汉字时,家长可以率先选取“有趣的汉字”和“有意义的汉字”来进行。有趣的汉字表现为字形,比如象形文字,和生活的关联比较紧密,容易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增强记忆效果。有意义的汉字偏重于字义,比如“孝”字,家长可以把字拆成老字头和子字的上下结构,两者结合展示的是孩子搀扶老人行走的画面。家长在解释字形字义的同时,还传达了优秀传统文化中孝文化的内涵。[5]“孝”不仅仅局限为对父母的敬重和赡养,还可以推及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孝亲尊老这种对所有长辈的尊重。

2.诵读经典文化范本

经典文化范本包括古代诗词、《论语》《弟子规》《三字经》《颜氏家训》等。引导孩子从小就开始诵读经典名著,既符合孩子的天性,又有益于培养孩子了解历史文化、培养人格智能、提升文化造诣。孩子正处在记忆力最佳时期,即使不去识记有价值的经典作品,他们也会有意无意地背诵广告词、流行歌曲等。对于孩子而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与“小猫叫,小狗跳,猫叫狗跳好热闹”,记忆的难易程度完全相同。毫无疑问,前者对文化生命而言更有价值。孩子从小就开始接触最有价值的文化内容,反复诵读直到能够熟悉背诵,即使当时不太理解,这些内容也会深存在潜意识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持续影响着他们的思维与行为。有些孩子不喜欢读书,这就需要家长引导和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比如亲子共读或家长陪读,父母与孩子一起探讨书中的内容,既增进了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又加强了彼此之间的心灵沟通。

3.融合多种艺术

通过学习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剧和曲艺等传统艺术,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些艺术方面的成就,从欣赏各类艺术之美到探寻历代艺术家的名人事迹,感悟艺术家们高超的艺术造诣的同时,更要让孩子学习对于艺术境界的不懈追求的积极进取精神。这类教育内容对家长的个人才艺要求更高些,艺术造诣高的家长胜任有余,而对于不擅长各种艺术类型的家长,可以充分利用网上家长学校、育儿网站、手机App等新媒体中的艺术内容,和孩子一起学习,教学相长。

(二)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知识的延续,更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的践行。家长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生活环节,如日常聊天、生活礼仪、家庭娱乐、家务劳动、民俗礼节等让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滋养。通过生活中的各种亲子互动,培养孩子对人对己的基本人生态度,引导孩子生成优秀传统文化思维模式。

1.家庭聊天话题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任何一个家庭聊天话题都包含文化因素,而且有些话题还不止含有一个文化因素,这就需要家长具备敏锐的文化嗅觉和自上而下的梳理思路,在此基础上家长再进行多种角度的引导、补充和拓展。[6]比如关于孝道教育,家长应经常以孝亲尊老为话题对孩子进行教育,给孩子讲古人“二十四孝”的故事,使其从小就知道孝敬老人、赡养父母是一种神圣的义务。家长的文化储备越丰富,聊天的内蕴越厚重,这就要求家长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2.生活礼仪中涵盖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优秀的民族礼仪。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首要环境,要让孩子懂得尊老爱幼、长幼有序、谦让有礼就必须从小做起。从生活的日常起居入手,进行一点一滴的教育。比如就餐礼仪,从孩子懂事起就让他明白一家人聚齐之后才能开始吃饭。菜上全了,长辈没有动筷,孩子不能先去夹食物吃。再如,晨起要向家人问好,出门前和家人打招呼,晚上入睡前和长辈说“晚安”等。这些看似一个个家庭生活的细节,每天都会重复多次,但教育就在细节之中,礼仪也在每一处言行举止之内。而除了敬爱家人,还要善待亲朋。亲友来访时,要掌握相应的待客之道。家长言传身教,孩子耳濡目染,持之以恒,让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礼仪教育,就能够做到居家懂得孝敬长辈、友爱兄弟姐妹,与人相处时谦谦有礼,这将会极好地促进家庭和睦、完善人际关系。

3.家庭娱乐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孩子生活中的各个娱乐环节,让孩子从一点一滴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比如玩猜谜游戏、手指游戏、说童谣、讲童话传说、说绕口令、讲美德故事《大禹治水》《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等,接触七巧板、万花筒、九连环以及各地的传统玩具,让传统的娱乐文化逐渐影响到孩子。年龄稍长一些的孩子,还可以下象棋、踢毽子、游泳、制作手工、画手抄报等,通过不同年龄阶段的游戏娱乐,有序提高践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

4.家务劳动中体现优秀传统文化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7]这则古训说的就是家庭成员应做的家务。然而,我国小学生每天做家务的时间只有十几分钟甚至更少。家长不让孩子做家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太过娇惯而舍不得;做家务会耽误学习;觉得孩子太小干不好家务;担心孩子会伤到自己等等不一而足。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家务与自己无关,偶尔参与也是帮父母的忙,丝毫没有意识到家务劳动人人有责。在家长看来,家务可能是琐碎无趣的,但对孩子而言,这却是体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形式。自立自强,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重要品质。因此,家长要学会放手,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分配符合孩子年龄和心理特征的家务活,如扫地、倒垃圾、洗袜子、摘菜等,这样孩子才能亲身体验父母的辛苦,掌握做家务的技巧,感受劳作之后的快乐满足。

5.民俗节庆中复兴优秀传统文化

现在许多孩子对中华传统民俗节庆的内涵缺乏了解,耳濡目染的更多的是西方节日,传统的中国节日几乎很少存有文化气息和文化记忆。家长应该致力于复兴中华传统节日,向孩子介绍清明节的踏青、中秋节的赏月、重阳节的登高等的来历,努力重现节日丰富多彩的仪式活动。比如春节时,可以借助《元日》诗,讲解古代春节风俗、年兽与爆竹的由来、桃符与春联的关联等,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一起守岁的年文化。还可以借助网络图片、视频等信息,比较各地民俗特色的不同,激发孩子对中华传统民俗节日的兴趣和热爱,进而理解传统节日背后的历史内涵和精神价值。

四、结语

现阶段,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教育中非常必要而且意义重大。孔子的《论语·子路篇》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庭教育也是一样,家长要对孩子进行教育,自身要端正做出表率,注意自身的行为品德素养,家庭教育效果才能理想。若要传统文化的育人内涵在家庭教育中得到传承和落实,家长就要努力提升自身对家庭教育的认知能力,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在家庭教育中不断革新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素养,进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传统家长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微妙的家长QQ群,引无数家长竞折腰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