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鸣筝,李 静,王君仪
(吉林大学a.新闻与传播学院;b.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 130012)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是一个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涉及新闻的本质、新闻事业的性质、新闻舆论工作为谁服务等新闻传播学领域的根本性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苏联领导人对其进行了阐释和发展,我国历代领导人又丰富和开创了新的内容,目前我们已经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包含理论和实践、兼顾历史和现实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体系。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1]因此,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贯穿到新闻舆论研究、新闻教学中去,使学新闻的学生真正成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优秀人才。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院校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已经越来越深化,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包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基础理论[2]、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3]等方面,也包括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历史脉络的梳理[4]和新时代的理论演化[5]等,这些方面的研究都逐渐深入,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再次强调了用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指导新闻实践的极端重要性。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发展的根本保障,是所有新闻、宣传、舆论工作和新闻传播学教育的根本遵循。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核心,是坚持党对新闻传播工作的领导,因此,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应该贯穿新闻传播教育、新闻宣传和舆论工作的全程。
多年来,新闻传播学科一直肩负着为党和人民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重要职责。早在2013年6月,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教育部、中宣部决定联合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其中强调了“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领高等新闻传播教育,要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融入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6]党的新闻工作者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新闻理论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7]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历了一个从学术词汇到实践运用的演变过程,不仅是新闻传播学学术研究的理论基石,而且是新闻传播实践的方向和旗帜,更是高等院校和新闻机构必须坚持学习和运用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已经成为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概念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新形势的战略思想,尤其要学好用好。
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推进对于大学生而言,其益处不仅是课程学习与知识积累,更深层次的是在思想上为大学生提供指导,帮助其确立正确的目标和方向。新闻传播学教育,要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人才,这也是“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在当前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更是新闻传播领域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改进新闻宣传工作、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现实需求。高校新闻院系担当着为党和国家培养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的重任,毫无疑问应该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视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教育的首要内容。
随着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部校共建成为新闻学院建设的一条道路。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作为全国首批10家共建的新闻学院之一,于2014年开设了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思想课程,并围绕这门课建设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教育课程群,包括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实践、新闻学概论、新闻伦理与法规、新媒体素养与传播、舆情管理与新媒体传播等课程。这些课程除了面向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还有一些是面向吉林大学全体学生开设的公选课,以及专门为唐敖庆理科试验班打造的精品选修课。
在课程建设中,吉林省委宣传部通过派驻教师、设立教学研究项目、资助学生调研活动等方式给予了全方位的大力支持。自此,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在吉林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全面铺开,并辐射全校,学科的培养水平全面加强,逐步建立以现代新闻传播科学为主导,以多学科方向的复合型教育为途径,以现代化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为依托,以各种新闻媒体为实践教学网络的开放型新闻学研究、新闻教育和新闻人才培养基地。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初步形成了“深化理论认识、提升实践水平、拓展知识应用、全面强化能力”的总体方案,建立“课程+实操+竞赛+科研”的多维共通立体教学体系。在教育实践中,学院推进专业教师引领、师生共同参与的理论学习、实践训练、科研启蒙的综合性教育平台:首先,构建以经典理论为轴、以新闻传播实践为经、以学术训练为纬的总体架构;其次,建立基于过程与能力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再次,完善基于学科竞赛的全方位支持体系;最后,强力推进学术开放学术平台建设,提升专业综合能力。实现了制度、内容、支持、评价各系统全面提升,支持了理论学习、专业实践、学科竞赛、学术训练的有序运行,促进了基于创新实践和探索性学习的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教育体系。
以往的教学体系中,经典论著的讲授形式性强,理论体系完整但灵活性不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习惯于“听讲”的机械、单一的被动学习模式,对理论的掌握与新闻传播实践存在脱节现象。吉林大学新闻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体系建立了“历史文献+新闻实践”的理论深化机制,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原著,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进之处,同时向学生揭示生成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历史实践,在宏观的历史学视野下,把握社会历史环境与新闻传播实践的互动的基本原理,并把基本原理用来理解现实的新闻传播实践,理论深化机制实现跨学科的教育内涵。
以往的教学内容中,理论课程奥义无穷,业务课程灵活多变,但是理论课程与业务课程相对独立,没有能够有机结合,致使学生不善于把理论学习和业务训练结合起来。吉林大学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打破了理论课程与业务课程的边界,在理论课程中,针对不同的理论单元,设计相应的业务训练内容,包括现场采写新闻、课上新闻评论、课下拍摄短视频、微纪录片等;在业务课程中,加强理论引导,把“课程思政”巧妙融入业务训练中,从采、写、编、评各个角度回应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理论课程与业务课程都完成了形成性的评价体系,形成理论与实务的有机统一。
以往学生基本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理论后,不能时时自觉运用科学的理论对新闻传播现象进行解读,经常会被不良信息和不良思想影响。吉林大学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体系设计理论课在讲授之余,把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与当下的时事新闻或舆情热点事件联系起来,讲评、分析、讨论,不仅可以让学生正确理解正在发生的新闻传播热点事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运用科学理论看待新闻传播问题的习惯。定期让学生对新闻领域“热点”现象如新变化、新问题、新政策或某些热点报道等进行学术性、专业性评析的演讲。在激发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学习热情的同时,紧跟时代热点,引导学生走出自我,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社会热点,从实践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理解。
新闻传播学知识更新周期短、实践更迭迅速,因此,新闻传播学的教学常被误解为“新闻无学”“术大于道”。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工作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要求专家型记者、技术型记者、研究型记者,因此,新闻传播学大学生必须紧跟新闻传播实践,同时必须进行一定的学术训练,才能适应未来新闻传播工作。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建立老中青结合教师团队,指导学生参加“数据新闻大赛”“广告艺术大赛”“微纪录片大赛”等国内著名竞赛;同时以“大学生创新项目”“大学生创业项目”“假期实践项目”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科研启蒙,完整指导从选题设计到论文发表的科研全流程,为学生独立研究新问题打下基础。同时,竞赛项目与科研项目在选题、研究方法和团队构建也实现互相融合,以赛促研、以研强赛。
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发展的过程,要从夯实理论、实践锻炼、方法学习等多维度开展工作,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面向社会尤其是面向未来的新闻传播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培养路径,吉林大学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教学中重视对原著的推介,引导学生理解原著,在阅读原文的过程中,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进之处。比如,马克思在论著中提出的关于世界交往和交往革命的论述,与后来马歇尔·麦克卢汉关于地球村、媒介是人的延伸等思想不谋而合,但是马克思的思想早了整整100年。又如,列宁很早就提出报纸可以开展经营活动、刊登广告,我国到了80年代才解放了思想,允许报纸刊登广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亲自从事过工人报刊、党的报刊以及其他新闻宣传工作,他们的工作经历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形成的基础条件之一。学生只有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才能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历史进步性。此外,中外新闻史教学可以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教学提供历史线索和丰富素材。
现实世界纷繁复杂,学生对理论的掌握还不牢固,不能时时自觉运用科学理论对新闻传播现象进行解读,经常会被不良信息和不良思想影响,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因此,在理论讲授之余,把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与当下的时事新闻或舆情热点事件联系起来,同时紧密结合热点事件或针对国家出台的新政策,讲评、分析、讨论,不仅可以让学生正确理解正在发生的新闻传播热点事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运用科学理论看待新闻传播问题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评述热点新闻事件,进而扩展到对新闻领域“热点”现象,如新变化、新问题、新政策进行专业性、学术性评析。让实际的案例走入课堂中,引导学生去分析学习,走出书本,关心国家和社会,在分析和评述中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在激发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学习热情的同时,密切关注新闻传播实践,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理解,同时增强学生研究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新闻传播的专业课中,因为理论讲授的任务繁重,而且另外有系统的新闻实务课程,所以很多理论课主要是理论讲授,很少涉及实践内容。这样的课程设计的弊端是学生很容易把新闻传播理论与新闻传播实务割裂开,学理论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实践,学新闻传播实务的时候又不知道如何结合理论。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理论课程的授课中,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能力的提高为核心,示范新闻理论如何融入新闻实践、如何指导新闻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学习穿插在实践中进行,例如,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寒暑假社会调研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项目以及自主开展的专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理论、锻炼能力。
德育教育,除了包括基本的政治素养之外,也包括职业伦理教育。新闻工作者作为社会信息的传播者,面临的诱惑多,违反职业伦理的行为难于被发现和追究。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也更多地考量个人道德和媒介伦理,因此,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伦理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必须常抓不懈。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因为要用先进的理论武装人,所以非常适合进行职业伦理教育的启蒙。在课程设计中,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课程内容与新闻传播伦理的课程内容应该是前后相继、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新闻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
在新闻传播领域内,不仅新闻传播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指导,新闻传播的学术研究同样需要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指导。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是科研工作者最有力的思想武器,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指导,科研工作者就能自觉抵制不良理论和不良思想的侵袭。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工作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要求专家型记者、技术型记者、研究型记者,因此,新闻传播学教育,即使是本科生教育,也必须进行一定的学术训练,才能适应未来新闻传播工作。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课程从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术启蒙,设计研究选题、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为学生以后开展学术研究打下基础。
新闻院校是培养新闻传播事业接班人的摇篮,以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思想为基础开展新闻传播学教育,是新闻院校的职责和使命。在新闻传播学教育教学中,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基础地位,既是对大学生新闻观的培养,也是政治思想的教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教育,需要学校和教师从多方面出发共同努力,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技巧,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并加强情感培养、价值塑造、思维训练等教学机制,做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与宏观社会背景、时事新闻讲评、新闻业务训练、伦理教育和学术启蒙的有机结合,从而牢固树立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