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导向,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2021-12-03 10:40江苏省昆山高新区西塘实验小学
数学大世界 2021年25期
关键词:个数橘子数量

江苏省昆山高新区西塘实验小学 陈 成

深度学习是提高小学生个人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以问题为导向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对策。“学”与“问”一直以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深度学习下的小学数学课堂要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意识,并引导学生由外而内、由表及里地去深度探究和举一反三。鉴于此,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要善于抓住教学的核心,突出问题导向,以问追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规律,设计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和探究性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问启思、以问导学,帮助学生深度把握数学知识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进行深入理解、深刻把握、深度拓展,有效拓宽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视野,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高度发展。本文以三年级“倍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为例,探讨了以问题为导向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路径。

一、以问启思,促进学生深度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教师层层递进开展教学的重要工具。好的问题是数学课堂的“心脏”,可以让课堂充满活力,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提高其课堂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要实现学生深度学习,教师就必须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在探究新知识时,以问启思,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感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置认知冲突,以问导思,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进行知识迁移,由此拉近学生与数学学习的距离,让学生在数学问题的启发下进行有针对性、有深度的思考。

例如,导入新课“倍的认识”时,笔者先利用课件出示相关情境图:图中第一行有2 个苹果,第二行有6个橘子。然后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2 个苹果和6 个橘子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可以怎样来表示?”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很快给出了以下答案:①2+2+2=6;②3个2 是6;③橘子的个数是苹果个数的3 倍。紧接着,笔者以“橘子的个数是苹果个数的3 倍”为切入点,继续以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仔细观察,图中是如何来表现这个3 倍的?6 个橘子是怎样被圈在3 个圈里面的?每个圈里面有几个橘子?苹果数量明明是2 个,为什么这里要说成是‘1 份’?”这些问题的设计契合小学生的认知生长点,不仅具有实际的引导性和启发性,还能促进课堂的有效推进。第一个问题指向学生之前的学习经验,让学生通过“圈数”明确“3 倍”是指“3 个2”,后面的问题则指向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让学生明确:“‘倍’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即是“6 个橘子”与“2 个苹果”之间的比,所以2 个橘子为一圈,并明确2 个苹果为1 份。

以问题为导向,开发了学生的认知潜能,可引导学生将已有经验与新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层层递进,逐渐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初步理解到“倍”的含义。

二、以问促导,促进学生深度体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上的知识是浅显的,要想完整地获得学问,离不开亲身参与实践。正如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的:“学生应在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各种经验,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和独立自主的个性。”教师只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和“促进者”,要想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还应注重学生学习中的实际体验。因此,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数学深度学习课堂,教师不仅要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还要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操作,让学生在“问”中做,在“做”中学,在“学”中深入思考,获得深度体验,进一步感知和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进而由表及里、从平面到立体再到空间,全方位、精准地把握数学概念。

例如,待学生大致了解了“倍”的含义后,为加深学生对“倍”的认知,笔者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操作,如摆出或画出苹果和橘子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让学生深入感悟和体验“倍”的内涵。同样的,笔者在这一过程中适时提出问题,如“摆倍”时提出问题:“怎样摆苹果和橘子,能让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一目了然?”而在“画倍”时提出类似问题:“这里每份的数量不同,但为什么都可以用橘子的个数是苹果的3 倍来表示?”由此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得出结论:如果画1 个苹果,就要画3 个橘子;如果画2 个苹果,就要画6 个橘子;如果画3 个苹果,就要画9 个橘子……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画法,但他们都用“橘子的数量是苹果数量的3 倍”来表达。此时,笔者继续追问:“假设将苹果和橘子的倍数关系用两条线段来表示,该如何来画?”

通过“摆倍”到“画倍”,让学生经历了由实物到图形、由数量到线段、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问题的引导下,把学生的思考一步步引向深入。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归纳、总结,进一步明确:只要确定其中一个量为1 份,那么另一个量中有几个这样的1 份,就是几倍。有了问题的引导,学生在进行数学操作时更具目标性和针对性,学生可以在亲身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在理解中进一步深化,在内化对“倍”的认知的同时,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而深刻,学生的思维也在问题的引导下得到了有效深化和拓展,对“倍”的概念的认识也更为深刻了。

三、以问导学,促进学生深度把握

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培养数学家,而是培养一个可以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的,能独立思考、主动探索、自主解决问题的人。而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领者”,教师有义务引导学生自我发展,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探寻数学问题,学会利用数学知识独立解决各种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教师要善于设计课堂问题,以问导学,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能力,同时要善于发掘数学知识间的关联性,设计“阶梯形问题”,让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究,带着问题进行深度学习,进而精确、深刻地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掌握其中的规律,最终形成促进自我发展的数学能力。

例如,为了进一步凸显“倍”的本质,在探究环节中,笔者出示情境图:图中第一行为空白,第二行有8个橘子。同时提出问题:“我们还是以苹果和橘子举例,图中第一行没有苹果,第二行有8 个橘子,那么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几倍?”由于图中没有展示苹果的数量,因而当学生听到老师提出的问题时感到比较困惑,在深入思考后,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倍”是相对于两个量之间的比较而言,若只存在一个量,“倍”的意义便不存在。接着,笔者让学生猜想第一行空白处的苹果数量,并提出问题:“第一行的苹果数量可能是多少?此时第二行的橘子个数是第一行苹果个数的几倍?”在猜想环节中,学生再一次感受到了“1 分量”的重要性,对“倍”的本质也会有更深层次的把握,进一步明白了“两事物之间的比率关系会随着‘1 份数’的变化而变化”。此时笔者再次提出问题:“如果第一行苹果的数量是2,那么第二行的橘子个数是第一行苹果个数的几倍?如果数量是8,又是几倍?如果告诉你第二行的橘子个数是第一行苹果个数的4 倍,那么第一行的苹果数量应该是多少?”这里问题的设计相比之前的情境和表现形式均有一定差异,有效突破了学生之前的思维定式,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到了标准量在比较倍数关系时的重要性,使学生懂得了在比较数量关系时,要先明确了解是谁与谁比,然后再找出对应数量关系,并概括出:“两个数相比较,一般以较小数的量为标准,将其看作‘1 份’,而较大数的量有几个这样的‘1 份’,就说这个较大数是这个较小数的几倍。”

这样设计问题,符合小学生的思维习惯,三个问题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皆指向数学的本质属性,可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以问导学、学思结合,在自主思考、自主探究中,通过观察、比较概括了出“倍”的本质,提升了对“倍”的认识,思维也逐渐走向深刻,实现了对“倍”的概念和本质的深度把握。

总之,深度学习是提升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数学教师要认真研习教材,把握核心内容,以问题为导向,以问启思、以问促导、以问导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问题的设计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经验和习惯,由浅到深、层层递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其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进而提升数学核心素养,获得促进自我发展的数学能力。

猜你喜欢
个数橘子数量
怎样数出小正方体的个数
橘皮猜想
怎样数出小木块的个数
统一数量再比较
摘橘子
最强大脑
怎样数出小正方体的个数
沉下去,浮起来
角:开启位置与数量关系的探索
头发的数量